张伯驹与我的二位前辈

2022-08-04 23:59章津才
收藏家 2022年7期
关键词:张伯驹藏家书画

章津才

1964 年,我从北京图书印刷职业学校文物班学习结业,分配到北京市文物商店琉璃厂东街宝古斋字画门市部工作,跟靳伯声师傅学做书画收购,那时天天“下户”,就是到各藏家去尋货。北京什刹海一带居住着老画家周怀民、六额驸王爱兰及张伯驹等藏家,当然是常去的。张伯驹的大名,早在文物班学习期间去北京故宫博物馆参观他捐的隋《展子虔游春图》、晋《陆机平复帖》时就知道了。初遇张伯驹夫妇,是靳伯声师傅带去的,那天,敲门迎进,寒暄过后,潘素先生沏茶离去作画。张先生学者风度,谈吐文雅,他见一青年人来,问我是谁,靳师傅告以姓名,说是刚来店的学徒。张先生对我说:“收字画,你得懂真假,要看许多东西才行,还得老师傅引领。”我点头称是。又对靳师傅说:“老靳你要传帮带,把经验掏给年青人。”然后,张先生与靳师傅聊起书画收藏界的人和事,谈真论伪,笑声不断。我一旁静听喝茶。临了,张先生说他已无货出让,但要给你们介绍几个主儿(藏家),说下地址,让去看看。“文革”一起,张伯驹被关八个月,遣送乡下;靳伯声师傅以“地主”身份被轰回河北香河老家,隔年病故乡下。靳伯声,名和,他曾是琉璃厂论古斋老板,与张伯驹交往甚密,张先生捐献的另两件名品范仲淹《道服赞》卷和杜牧《赠张好好诗》卷即得之论古斋靳伯声。靳师傅与张大千也是好友,说是同庚,“文革”前几年,大千还托人给他带来自绘的两张画,两把扇子。

“文革”后期,我调到地安门宝聚斋收购部任主任,与樊君达师傅共事。樊君达与张伯驹、章伯钧既有生意亦为朋友。记得当他得知张伯驹夫妇返京消息,急去探望。回店后,拉一旁对我说:“张先生夫妇回京,工作是安排了,钱不缺,但户口在办,一时粮票没着落。”于是我们大伙凑了一些由樊君达送去。后来,也常同樊君达去张伯驹处走动。一天,潘素拿一把黄宾虹书画成扇来店让我和樊君达看,说是一朋友托张伯驹出让,想要150 元。当时算收购价偏高,由于张伯驹介绍,我们同意了。隔日,当我们开好出让发票前去送钱取货时,潘素告诉说那人不卖了,把扇子取走了。张伯驹不知变故,便对潘素大发脾气说:“给的不少,说话算数,不卖不行!”可见一诺千金的张伯驹性格。我们赶忙劝解,转移话题。也许张伯驹略有歉意,主动提出给我们写嵌名对子。他拿出案头事先裁好的联纸,稍思片刻,为樊君达写就,又为我写下“津渡常通星所主,才名当要世间闻。”今天想起,我在书画鉴定方面的成长和进步,应该感谢当年张伯驹的鼓励。写毕待干,便于我们谈起所捐《展之虔游春图》,他说“有人提出他是宋摹,我不给国家假画,故宫定宋我收回”。我们劝其对此不必太在意,故宫并没有改定。但他还是在《北京晚报》发文,论证其真,一吐不快。

樊君达,名文同,河北深县人,合营前是琉璃厂苏惕夫于民国八年所开贞古斋书画店的伙计,后主持该店的业务。1960 年以“吸收户”(未有店铺及货合营)参加文物商店。“文革”中所藏书画亦被抄,落实政策中,我为其奔走各“落办”找回不少。1986 年,说要仿效张伯驹,捐部分书画给国家。我当时正被聘作中国历史博物馆鉴定委员会的征集顾问,已退休的樊君达请我帮办此事,共捐出:乾隆御笔《先春如意图》和董其昌、邢侗、张瑞图、龚鼎孳、倪元璐等名家书画珍品共15 件给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历博在《中国文物报》登报并发表奖状表彰。另据章诒和在其《最后的贵族》书中提到,张伯驹夫妇从报纸上看到章伯钧死讯,趋访原宅不遇,最后还是找到地安门宝聚斋樊君达巧妙通过农工党组织寻到新址,见到其母李建生的。

时光已逝,张伯驹已离开了我们40 年整,但他为国家、为民族、为文化所作出的伟大贡献,会被所有中国人所铭记。在此,谨向张伯驹表示深切的缅怀。对文中提到的二位前辈表示怀念。

猜你喜欢
张伯驹藏家书画
张伯驹老照片一组
张伯驹的词风及其“豪放词”的意义
藏家之友
藏家之友
张伯驹宁愿被“撕票”也不肯卖字画
小小书画廓
藏家之友
藏家之友
书画
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