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借力短视频做好热点报道策略探析

2022-08-08 08:33李星婷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13期
关键词:主流媒体传播方式

摘要:2021年6月7日,重庆日报记者在重庆一中考场外抓拍到一则短视频新闻《“我就想第一个接受采访”》。这则短视频新闻短时间内即火爆全国,仅微博阅读量就近亿,全网上百家媒体包括各大央媒纷纷转发、点赞。文章通过分析这则短视频新闻火爆的原因,对互联网时代主流媒体如何巧用短视频做好主流热点报道展开思考。分析发现,主流媒体应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媒体发展规律,即时生产移动新闻,让新闻“动”起来、“活”起来。尤其对于主流热点的报道,应重点在“准”“微”“新”“快”上下功夫,巧用新技术、新手段、新方式,打造符合大众期待和具有鲜明时代感的移动新闻精品。

关键词:短视频新闻;主流媒体;主流热点;传播方式;移动新闻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3-0135-03

2021年6月7日,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拉开帷幕,重庆21万余考生参加。2021年是重庆市作为全国第三批实行高考综合改革的试点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高考综合改革的第一年,因此被称为重庆“新高考元年”。当日第一科语文科目的考试结束后,重庆日報记者在重庆一中考场外抓拍到一则短视频新闻《“我就想第一个接受采访”》。

这则短视频新闻短时间内即火爆全国,持续登上热搜榜,仅微博阅读量就近亿,全网上百家媒体包括各大央媒纷纷转发、点赞。这则短视频新闻的火爆,充分说明互联网时代主流媒体生产移动新闻,应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媒体发展规律,尤其对于主流热点应重点在“准”“微”“新”“快”上下功夫,如此才能打造更多移动新闻精品。

一、《“我就想第一个接受采访”》短视频新闻火爆全国

“我就想第一个接受采访。我很怕旁边那个哥哥跑得比我快!”?

“跑赢了的感觉怎么样?”

“我好厉害!我好牛!”

“同学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雷锋。”

……

2021年6月7日上午11:30,全国普通高考第一科语文科目考试结束。在重庆一中考场外,一名女生气喘吁吁地第一个跑出考场,笑称自己“就想第一个接受采访”,与记者展开了上述这段有趣的对话。

当日,作为重庆日报的记者,笔者蹲守在重庆一中考场外,抓拍到这则短视频新闻。当这名女生奋力奔跑并超过原本走在她前面的红衣男生时,笔者根据多年从事高教新闻报道的经验,敏锐地意识到她的与众不同。从她开始奋力奔跑时,就用手机记录下来。这名女生从开始奔跑到跑出校门接过她母亲手中的花,再到接受记者采访时频出金句,整个录像时长2分40余秒。

在记录这一过程时,笔者认为这将是一则会火的短视频新闻,于是第一时间将短视频传送给报社负责抖音频道的同事。事实果真如此。短短两小时内,该视频就迅速刷爆各大网络平台。重庆日报微博于6月7日中午12:30发布该短视频,13:14这条微博的阅读量就达663万余人次,留言上千条。

该短视频新闻发布不久后,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等各大央媒公众号对其进行转发、评论、点赞,北京、山东等多个省级电视台对其进行引用、播放、评论,梨视频、优酷等近百家网络媒体纷纷转发和引用。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9日,该短视频新闻仅在微博上的阅读量就达8049.1万余次,全网总阅读量过亿。其中,重庆日报微博、抖音等自有媒体总访问量超2000万。

二、《“我就想第一个接受采访”》短视频新闻火爆的原因

美国作家海明威曾对优秀的新闻报道做过“冰山理论”的阐述,即看似体量短小,实则蕴含巨大的时代背景和意义。“冰山”只是浮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言外之意的内容是基于广泛的情感共鸣和深层次的思想共识。基于“冰山理论”,下文就《“我就想第一个接受采访”》火爆的原因展开探析。

首先,这则短视频新闻反映了人们对教育的期待。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培养出怎样的孩子才算成功?这是无数教育工作者和家庭面临的追问。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帮助每个人释放最好的自我[1]。

重庆日报制作的这则短视频新闻中的女生,开朗、自信、乐观。她奔跑着超越原本走在她前面的男生,体现出力争第一的拼搏与自信。对于重庆实施综合改革后的首次高考的难度,她轻松笑言“没有平时的月考有深度”。当记者追问她姓名时,她幽默回答“我叫雷锋”。

透过这则短视频新闻,这个自信、幽默的女孩赢得了无数网友的喜欢,不少网友为她点赞、送祝福。而这则短视频新闻真实且庞大的流量数据,恰恰也反映出大众对教育的期待,回答了教育的本质。

其次,2021年的重庆高考意义特殊,是重庆市实施高考综合改革后的首次高考,是重庆市历经三年高中教学综合改革的首次教学成果检阅。也正因此,这名飞奔出考场的女生受众人瞩目。

对于众人关心的考题难度、考得是否理想等问题,这名女生乐观、自信、轻松、幽默的回答,让考场外的人以及无数通过屏幕观看视频的网友都捧腹大笑,极大地缓解了高考带给人们的紧张情绪。如此轻松、自信的心态,是这名女生和这则短视频新闻爆火的基础。

第三,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关注度高。一直以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大众关注的焦点。重庆市政协委员、西南大学心理学教授赵玉芳提出,心理健康是从小学到大学,都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教育内容。湖南《校园漫画》主编唐新雨认为,语文科目考试考察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考查学生是否能深入观察、体味生活。

2021年重庆市高考作文题目要求考生根据漫画材料,就如何用书法书写“人”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反映自己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实际上,这篇作文的核心点并不是简单讲书法,而是聊做人,按这一思路写出的作品才能打动人[2]。而短视频中的女孩心态乐观,她用实际行动去书写“人”,做好语文和人生的答卷。

三、主流媒体如何借力短视频做好主流热点报道

(一)要顺应时代变化,尊重受众期待

2021年10月,西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王敏教授在数字时代媒介社会学再出发工作坊学术研讨会上播放了《“我就想第一个接受采访”》,论证主流媒体如何借力短视频做好高考综合改革等主流热点报道。王敏教授认为,《“我就想第一个接受采访”》敏锐地捕捉到一个极具个性和独特性的新闻主角,并以短视频这一新的传播方式进行报道和传播,充分体现了主流媒体顺应时代变化,正确引导主流价值观。

央视某著名媒体人指出,新闻报道要尊重时代、尊重规律、尊重人民期待。《“我就想第一个接受采访”》这则短视频新闻,契合新媒体时代的变化和传播规律,尊重人们对媒体变化的要求和期待。

中国记协主席何平认为,“记者应当具有这样的眼光——去伪存真、见微知著、于寻常中见奇崛、观一叶落而知天下秋”[3]。他认为,新闻的价值往往不在事件本身,而在其所蕴含的普遍意义。记者应具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眼光、由此及彼的眼光、从微观中把握全局的眼光、从偶然中洞察必然的眼光。《“我就想第一个接受采访”》体现出“双减”背景下大众对教育的期待,展现了重庆教育在教育改革中取得的成果。“报道的事情看似微小却不琐碎,可通过一滴水折射太阳的光芒”。

高考是媒体关注的主流热点。乐观、自信地应对高考,是政府部门及媒体一直以来引导的方向。实践证明,枯燥的说教不如有趣的新闻报道来得有效。重庆日报作为省级党报,借力短视频做好主流热点报道和引导正确的教育观,符合当下人们对媒体的期待,顺应了时代传播规律。这则短视频新闻被上百家网络平台和媒体广泛引用和转发,取得了极好的传播效果,发挥了很好的导向作用,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二)要让新闻“动”起来、“活”起来

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手机网民规模达10.29亿,较2020年12月增长4373万,占网民总数的99.7%[4]。

在此背景下,媒体融合是当代新闻工作者必须写好的命题作文。新闻工作者应以更具象生动、丰沛多元的情感表达和故事表达,记录时代变化,引导主流价值观。

周世康在《新闻要动起来》一文中谈到,“宏大叙事式的新闻,宏大是主题,叙事必须是动态的。这就是让新闻动起来”[5]。他认为,“新闻的第一要素是人。凡是有人在其中作用着的新闻,都要闻其声,见其人,都要有他的行动及变化;凡是报道事实的新闻,都要有现场,有场景,即氛围、声音、各种互动、动态变化;凡是相关背景与知识含量较多的新闻,都必须把它们与动态的要素相结合,把叙述由静转动,以动带静”。

《“我就想第一个接受采访”》这则短视频新闻恰巧符合这几点要求。多年来,高考是全国亿万家庭关注的焦点。正因其强重要性和高关注度,成为一年一度所有媒体的一场“新闻大战”。高考期间,穿旗袍送考的母亲、爱心民警、护考老师……均是媒体及社会关注的对象。

2021年6月7日,“2021年重庆市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的红色横幅挂在重庆一中校门上方;校门外,一批家长焦急地等待孩子出考场;当女生沿着缓坡飞奔而来,场外所有人都屏住呼吸;当女生冲出校门的那一刻,人群立刻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些现场的环境因素,无一不激发记者调用感官去感知和记录。

蹲守在重庆一中考场外的笔者,不仅是一名教育领域的老记者,还是全媒体时代积极转型、具有融媒体思维的记者。此前,笔者还创作过如同《“我就想第一个接受采访”》一样富有生命力的新闻作品——《点赞重庆高校思政金课》,该作品获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点赞重庆高校思政金课》是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后,全国首个推出反响落地的思政金课系列报道。报道选取了10所高校中具有特色的思政课,通过文字、图片、视频、H5、漫画、手游等多种融媒体报道方式,让思政课“动”起来、“活”起来。除传统纸质媒体的报道外,这组报道还推出了一款综合性新媒体产品,将10篇报道制作成一篇微信推文,并发动重庆市各高校师生积极参与投票,选出自己心目中最喜欢的一堂思政课,有效形成了互动,实现了“二次裂变”的传播效应。

正因这次成功的“试水”,笔者在日常新闻采写时,如在对科技、人物、文化等的相关报道中,均时常采用融媒体报道方式,力求让新闻“动”起来、“活”起来。也正因平日培育的融媒体思维,当笔者看见女生向校门飞奔时,就下意识地举起手机,选择用短视频的方式记录整个采访过程,精准抓住了这一偶发性题材,成就了这则爆款短视频新闻。

(三)“要么第一,要么唯一”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李希光在《碎片阅读时代的深度报道》中认为,“在信息大爆炸时代,人们对信息的要求也相应变高,‘要么第一,要么唯一是有效获取受众的辦法”[6]。

在李希光看来,新媒体的碎片化阅读无法替代深度报道,传统媒体最重要的资源是经验丰富的记者,记者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相当重要。一名专业素养高的记者必定具备高度的新闻敏感性、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经验,能够站在独特的角度去解读事件,采写的新闻报道内涵丰富、分析透彻。

2017年,刘奇葆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工作座谈会上谈到,“优质内容是媒体的立身之本。主流媒体的移动新闻生产,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媒体发展规律,重点在‘准‘新‘微‘快上下功夫,打造与主流媒体品格和气质相一致的移动新闻精品”[7]。“准”是把准方向、把好导向;“新”是创新表达形式,如提供动新闻、听新闻、大数据新闻、互动新闻、个性新闻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微”是要多提供短小精悍、鲜活快捷、方便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的新闻;“快”就是要抢占第一时间、第一落点,在传播中抢得先机。

《“我就想第一个接受采访”》短视频新闻题材具有唯一性、偶发性,但其背后蕴含教育综合改革的重大背景,并且是主流媒体在互联网时代运用短视频对主流热点采取的视听新闻、动新闻融媒体报道。蹲守在现场的笔者是唯一拍下整个过程的记者,并且迅速将视频素材传回报社,不仅做到了唯一,还做到了第一。由于引发广大家庭和社会各界的共鸣共情共振,该短视频新闻在全国范围内迅速传播,成为高考期间的热点新闻,既充分彰显了人文情怀,也有效地对教育本质的价值观进行了引导。

四、结语

《“我就想第一个接受采访”》短视频新闻中的这名女生,仅是无数学生中的一个符号,却体现出社会各界对教育的期待和思考。同时,这则短视频新闻的火爆,充分说明主流媒体应顺应时代变化,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媒体发展规律,巧借短视频等新的传播方式,打造符合大众期待、具有鲜明时代感和融媒体特点的主流热点报道。

参考文献:

[1] 面对面|对话郦波:我的内心没给“网红”留任何一点空间[DB/ OL].澎湃·紫牛新闻,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9492927,2020-10-09.

[2] 本报记者独家对话重庆高考题漫画原创作者唐光雨[DB/OL].上游新闻,https://www.sohu.com/a/470984640_120388781,2021-06-08.

[3] 新华社总编:记者需要有的四种“眼光”[DB/OL].中国新闻培训网,https://www.xwpx.com/article/2018/1101/article_56705.html,2018-11-01.

[4] CNNIC: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B/O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http://www.cnnic.cn/gywm/xwzx/rdxw/ 20172017_7086/202202/t20220225_71724.htm,2022-02-25.

[5] 江苏省记协名誉主席周世康:新闻要动起来[DB/OL].中国新闻培训网,https://www.xwpx.com/article/2022/0205/article_66735.html,2022-02-05.

[6] 李希光,朱星宇.碎片阅读时代的深度報道[J].新闻与写作,2015(9):22-24.

[7] 刘奇葆.推进媒体深度融合 打造新型主流媒体[D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com.cn/n1/2017/0111/c64094-29013700.html,2017-01-11.

作者简介?李星婷,硕士,主任记者,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融媒体传播。

猜你喜欢
主流媒体传播方式
左维泽:肝炎的分类、传播方式及预防
节日宣传,让传统传播方式换“新颜”
“自媒体”与“把关人”——微博作为一种传播方式的法律问题
主流媒体回应网络谣言引导舆论策略思考
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探讨主流媒体的改革
做好涉恐报道:媒体如何设置议程
主流媒体互联网思维的现状与实现路径探讨
打造医院里的“主流媒体”
主流媒体如何在“反转新闻”中当好定音鼓
现代木刻与中国艺术传播方式的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