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普通话“咽”字语言启发与歌唱位置定位技巧的发现研究

2022-08-26 09:50刘婷婷
戏剧之家 2022年24期
关键词:混声假声歌唱

刘婷婷

(四川省艺术研究院 音乐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00)

歌唱的位置,是歌唱者自身感觉的范畴,是歌唱时的口腔部分的着力感,与气息控制的呼吸肌肉群一起,构成歌唱的运动系统。声乐教学中,为了让声乐学生找到阶段性适合的歌唱位置,所用教学语言有“哼鸣的位置就是歌唱的位置”“高位置”“在心口(膻中穴)”等,有时也会以“共鸣腔的共鸣感”作为启发,如“在眉心”“在鼻咽腔”等。这些教学提示用语时而在上,时而在下,时而可以感知,时而捉摸不定,且与我们的歌唱发音发声器官(口腔、喉腔、声带等)距离很远。教学提示语言的各不相同,是根据学习者的阶段性问题,为了让学习者能忽略声带部分,达到放松歌唱的目的而选择的。

对于初学者或是肌肉记忆差的声乐学习者来说,在放松状态下进行歌唱运动时,会有强烈的无依靠感,课下依靠感觉要找到歌唱位置,更是难上加难。为此,笔者一直思考,声乐学习者如何用更有效的方式自己找到歌唱的位置,为声乐的学习尽量减轻此方面的心理负担,从而有所获得。

一、歌唱位置的不易发现和固定

作为声乐学习者与从业者,深刻体会并认识到声乐学习的不容易,尤其是学习初期,感受到歌唱位置具有极强的不确定性,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大量的练习来稳定,这种不确定性几乎给每个声乐学习者的学习生涯带来或长或短的困扰阶段,有的人的确会一直都走不出这个阶段,对声乐学习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正如我国著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吴碧霞写道:“声乐的训练是一个从自然到不自然再到自然的过程。每一个人在学习中,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历这个过程,有些人能最终走出这个不自然的阶段,而有些人可能一辈子也没能走出来,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与感觉、思维、悟性等等有关,充满了神秘感。”吴碧霞甚至提到在她初学的一两年时间里,感到学习声乐的痛苦并想放弃。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洁在讲座中也提到“一学声乐傻三年”。可见声乐学习的不易,而歌唱位置的不确定性,笔者认为是让声乐学习困难的重要因素之一。

建立正确的歌唱发声位置,通常是由声乐教师做大量示范,用语言引导,学习者根据示范与语言提示,操作发声器官做出音声,再由老师判断对错,学习者对歌唱位置的听觉感受与肌肉感受要在老师的确定下,多次反复、逐渐且漫长地固定下来的,也就是说,需要声乐课程的重复机制来逐渐建立学习者歌唱运动的协调。学习者自己在不成熟阶段很难自己找到歌唱位置,歌唱感觉与状态不好的情况下,甚至不敢练习或是放弃练习,直到再次上声乐课。从上课的量次与训练的时长来看,纠错的价值成本和时间成本是很高的。

歌唱位置的不易发现,从声乐理论研究方面也可看见端倪。笔者将在以下文字进行阐述:“用混声歌唱”是公认的符合人体发声规律的声乐理论,现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普遍使用混声训练概念。包括我国传统民族声乐理论中也有本质相同、称谓不同的技法,如“云遮月”“音膛相聚”等。这些理论与技法说明,不论唱法与艺术风格如何不同,人体作为歌唱乐器的原理是相通的,都是需要寻找真声与假声的结合点“混声”,处理其中的平衡与协调。莉莉雷曼在阐述“发声位置”时提到“以一定的方式唱出声音是由发声器官喉头、舌和腭的一定位置产生的,每个嗓音都包括三个位置——胸、中间和头。初学者经常发现其中两个,并且有着某种程度的连接,第三个通常非常弱、或是根本不存在”。《歌唱医学基础》的第四章第四节中,对混声、真声、假声的声带、声门在发声时的变化进行了视图与详细阐述,介绍在运用混声发声时,喉肌的作用介于胸声、假声之间,起到在胸声、假声转换时统一换音时的音质的作用。莉莉雷曼提到的“中间”,笔者认为正是声乐学习者需要不断摸索且不容易感受到的歌唱位置,而初学者感受不到这个位置,确实是学唱者的困境所在,《歌唱医学基础》的介绍说明,混声与真声和假声一样是我们人体发声的一种机制,真声和假声的感觉都容易找到,而混声机制正如莉莉雷曼所说确实不易察觉,但又是需要寻找的结合点,需要去发现与巩固。

二、“咽”字歌唱位置定位技巧解析

“咽”,在人体中,是前后略扁的漏斗状肌管,也称咽管。上起于颅底,下止于第六颈椎,前壁与鼻腔、口腔及喉腔相通。咽管被视为歌唱的共鸣器官之一,是喉部发声机制的主要共鸣腔。美声唱法强调“咽腔”共鸣,认为声音的音色音质的美好是由咽腔形状决定的,民族唱法则强调“鼻咽腔”共鸣,与汉藏语系语言的鼻音成分较重这一语言特点有关。声乐教育家沈湘教授就提到“咽壁是歌唱家的嘴”“在演唱时,歌唱者不能感到气息与声音从喉咙里面的声门中通过,而是让气息与声音的混合体在想象中绕过喉结,向后沿着咽腔的通道、贴着咽壁的轨道向上‘吹送’。”林俊卿教授研究的“咽音”,在他的书中提到是意大利传统美声用来称谓的特殊发声方法,居于发“真声”与“假声”的机制之间的发声方法。林俊卿教授研究咽音练习法来加强咽管(共鸣管)的力量、增加咽管的稳定性。可见,声乐艺术离不开“咽”这个字,声乐教学中,“咽”字的使用都是在提示“咽”字与歌唱运动、混声发声机制有着密切关系。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与印欧语系在音的排列组合上呈不同的规律,汉语的字音是由声、韵、调三要素构成,规律是“声母在前、韵母在后”,而印欧语系的规律是元音、辅音位置不固定的,由于这样的排列,用汉语歌唱吐字发音时,口型是从闭合到开放、又由开放到闭合,而意大利语歌唱吐字发音时总是处于开放状态。汉语发音叫“五音”,为唇、齿、舌牙、喉(腭),不管歌唱还是说话,不同的字都是由这五个部位和不同的动作,及气流的变化而产生,因此有“声出于唇为唇音、着力于唇;声出于齿为齿音、着力于齿;声出于舌为舌音、着力于舌;声出于牙为牙音、着力于牙;声出于喉为喉音、着力于喉”。根据汉语咬字发音着力规律,笔者通过实验,歌唱位置可以通过念“喉”时,确定得到歌唱“喉音”效果;通过念“口”得到歌唱的“口腔音”歌唱效果;通过念“鼻”得到歌唱的“鼻音”歌唱效果;通过念“咽”得到歌唱的“咽音”歌唱效果。笔者体会到,念“咽”后进行歌唱,歌唱的位置与笔者混声演唱时的歌唱位置重合,且使用到了咽壁的力量,同时保持了高位置。这里高位置的体验,可理解为美声歌唱技巧中“声音的放置”,即在起唱和过渡时,声音放置在鼻梁后面鼻腔的通道里,念“咽”,强化了声音的放置感。

结合对混声位置的疑问及“咽”字的汉语言发声规律的启发,通过实验,笔者认为“咽”字的咬字发音位置与“混声”的发音位置和歌唱感觉是统一的。同时还发现将“五音”发声位置转移至“咽”上,可以有效改变声音“时进时出”的现象,做到从不同发音的对立着力点到音色音质统一的转变,实现了将唇、齿、舌、喉音的对立进行有效合理的统一。

三、“咽”字歌唱位置定位实践运用情况

“咽”字歌唱位置定位技巧实践中需注意:

1、“咽”读音时是自然而打开的,自然则是处理好歌唱的平衡,打开是歌唱运动的动作要求。歌唱需要打开喉咙,打开多大,通常使用“半打哈欠”作为提示,也可对比普通话念“唱歌”与“说话”进行对比,念“唱歌”时,颌骨的开度大于念“说话”的开度,符合歌唱时颌骨开度要求:“歌唱时下颌张开,即下颌骨的髁突相对于颞骨向前移动,同时在关节内转动。”另外,也可用先张嘴再吸气,以此方式来保持颌骨的开度,避免同时张嘴吸气,造成口腔肌肉紧张。

2、前面提到的“喉音”“舌音”“口腔音”“鼻音”等四种歌唱音色是声乐教学中需要避免的发力音色,在教学中,可以让学员使用这几种着力点歌唱,能够让学员快速感受到错误的歌唱位置,形成对比,强化念“咽”字带来的演唱感受。需注意的是,这是规范发声运动时的做法,是就声乐学习者学习阶段性而定,在发声技术成熟后,歌曲风格不同时需要特定音色显示风格,如中国传统演唱艺术中,就用鼻音走腔等方式体现独特民族风格。

3、使用念“咽”字带来的演唱,更适合演唱中国作品的声音音色,增加咬字吐词的准确度。

4、“咽”字歌唱位置定位技巧需要配合呼吸肌肉群(腹部、腰部、背部)及“头声”的发展,不能脱离歌唱的整体协调性,呼吸肌肉群耐力的增长是个漫长的过程,能力增长需要时间。

笔者在使用“咽”字歌唱位置定位技巧给学生授课时,发现学生容易保持高位置,声音音色统一,“表一”内容为使用“咽”字歌唱位置定位法的前后对比。

表一 “咽”字歌唱位置定位法使用对比

声乐从业者使用反馈:山东希音声乐的孙老师使用“咽”字技巧练唱后,也认为此技巧能快速找到气息与位置,歌唱感受上不模糊,有控制感,头声与胸声都有。在给学生上声乐课时使用,反馈为学生的歌唱位置好找,有音量,有高位置,声音实在,高音顺畅、不卡。

新疆乌鲁木齐市艺术剧院独唱演员何老师反馈:“我在唱歌的时候因为喉管开太大,所以造成咬字不清,声音偏后,每次录音效果不好,后来借鉴以咽字来代替歌唱中的歌词,就发现念咽这个字后,字咬在口鼻部位,比之前字发在喉部要高,要集中,因为集中了相对在换声上就更平稳地转换过去。发出的音色要比之前明亮,位置要靠前。在歌唱中我常常使用腹肌,却很少使用到后腰的肌肉群,在结合后腰的肌肉群后,腹肌和后腰的肌肉同时合作,就发现延长了声音的持久性,大旋律的句子不用再担心气息不够了。”

原武警文工团独唱演员刘老师使用反馈:1.在发声瞬间,字声一体,会很明显感受到腹部横膈膜被主动地调动起来,很积极地配合气息的流动,吹动声带。2.声带在“咽”字的发声预动后,很明显地感觉到,面部的生理肌肉群,笑肌唇齿肌肉群、口腔内部的硬腭软腭肌肉群,小舌及咽壁组织都不由自主,仿佛意识明确不受人为支配地积极向上,向外自然轻松地扩张打开。声音的位置和发声腔体空间有明显的机体重塑和预备。3.咬字,发声,气息有自动的联动效应,当发声进行时,气息会很敏锐地触碰到口腔后咽壁、小舌、软腭,气息流动的冰凉感受明显。4.咬字和唱字的清晰度准确度有明显的改善。

四、结语

“咽”字歌唱位置定位法只是歌唱位置的定位,为歌唱学习者与教学者解决了基础的发声部分问题,帮助歌唱学习者较快地找到控制感,让教学者减少示范频率,提高声音的正确率。声乐技术的提升是漫长的过程,除了定位歌唱位置外,还需要解决不同声乐作品学习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咬字、风格把控等复杂问题。歌唱学习过程中身体耐受的过程与考验时间很长,“咽”字歌唱位置定位技巧不会大幅度缩短此过程。声乐艺术学习任重道远。

①吴碧霞.从“美好的歌唱是最协调的身体运动”说起[C].中国音乐(季刊),2013,(3).

②莉莉.雷曼.怎样歌唱[M].汤雪耕,蔡尔合,汤根,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59.

③冯葆富,齐忠政,刘运墀.歌唱医学基础[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51.

④邹本初.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M].人民音乐出版社,2015.4.

⑤林俊卿.“咽音”练声的八个步骤[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2.

⑥薛良著.歌唱的艺术[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33.

⑦邹长海.声乐艺术语言学——讲话与唱歌[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64.

⑧西奥多.戴蒙著,G.大卫.布朗绘,钱倩,陈臻译.嗓音解剖[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83.

猜你喜欢
混声假声歌唱
我问雪莲花(混声合唱)
梅花
——为混声四声部合唱而作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谈声乐“真声”与“假声”演唱技巧
假声在民族声乐演唱与教学中的应用
歌唱十月
民族声乐演唱与教学中假声的有效利用
假声男高音的鉴别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