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真实性在孤独感与心理健康问题之间的中介作用*

2022-09-02 08:32李梦霞朱丽华朱云鹏曾梦淳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7期
关键词:真实性效应量表

李 敏,李梦霞,朱丽华,朱云鹏,曾梦淳

(1.湖州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2.浙江外国语学院 人民武装部,浙江 杭州 310000)

一、问题的提出

孤独感是由理想的社交状态与现实的社交状态之间的差异引发的一种较为负面的个人心理状态[1]298-316,其严重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健康。国内研究发现,人们对孤独感的体会在过去的20年里明显增加,这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表现更为显著[2]216-217[3]795-800。大学生的状态孤独、特质孤独得分与抑郁得分均为显著正相关,孤独感得分越高,产生抑郁的可能性越大,并且两者相关性也极为显著[4]297-299。有研究发现,孤独感和焦虑感密切相关,其中最显著的是社交焦虑[5]391-397[6]1-13。Jason利用线上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英国1 135名大学生进行孤独感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后发现,相较于童年经历、家庭经济条件、性别歧视以及学业压力等,孤独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更大,孤独感评分越高的学生,其抑郁水平、焦虑水平及偏执性越高[7]230-239。由此可见,孤独感与心理健康问题之间存在十分显著的相关性[3]795-800。然而,关于孤独感与心理健康问题的内在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孤独感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内在机制或许可以从自我的不同层面去探寻,如不少研究者关注到自尊、自我概念、自我意识等在孤独感与心理健康中的中介作用。相关研究发现,自尊水平低的个体更容易在感受到孤独的同时遭到社会的拒绝[8]1054-1085。也有研究发现,自尊能够调节孤独感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9]21-37。Zawadzki等的纵向研究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孤独感和抑郁之间的负面关系是以自我概念的混乱为中介的;此外,对个体自我意识的横断和纵向研究也发现,自我反刍(神经性自我注意)在孤独感和抑郁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10]212-222。从自我出发的中介机制不仅包括自尊、自我概念、自我意识,也包括自我的其他特征,如自我真实性作用。

自我真实性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真实地面对自我,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和态度的一种积极心理品质[11]283-357,主要包含自我疏离(self-alienation)、真实的生活(authentic living)和接受外部影响(accepting external influence)三个维度[12]1302-1308。其中,自我疏离是指个体的真实经验与经过认知加工所表现出来的自我意识之间不一致的程度;真实的生活是指个体的外在行为忠实于真实的自我的程度,即个体能否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和信念生活;个体能否接受外部世界施加的影响及顺应他人期望的程度代表了自我真实性的第三个维度,即接受外部影响[12]1302-1308。相关研究发现,自我真实性与孤独感之间存在负向相关性[13]453-463。同时,自我真实性在孤独感与生命意义感之间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自我真实性作为一种积极品质,能使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升。青少年的自我真实性与其主观幸福感、自尊、人生意义感呈显著正相关,与抑郁、焦虑、压力呈显著负相关。但也有研究发现,自我真实性的自我疏离和接受外部影响两个维度与抑郁、焦虑、压力呈显著正相关[14]344-347。可见,自我真实性各维度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并不一致。因此,本研究将分别考察自我真实性三个维度在孤独感和心理健康问题之间的中介作用,以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被试

对浙江省某高校全体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最终回收问卷5 973份,其中有效问卷5 898份,有效率为98.74%。其中,男生1 089人(18.46%),女生4 809人(81.54%)。

(二)工具

1.孤独量表

采用 Russell 等编制的孤独量表(第三版)[15]20-40。该量表旨在对社会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水平的差距产生的孤独倾向作出评价。共20个项目,采用4级计分(1=从不,4=经常),其中,9个项目采用反向措辞描述(如“你常感到与周围的人有许多共同点吗?”),11个题目采用直接措辞描述(如“你常感到寂寞吗?”)。得分范围在20~80之间,得分越高,说明孤独症状越明显[15]20-40[16]439-445[17]116-119。本调查中,该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75。

2.心理健康问题量表

采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中文精简版(DASS-C21,Chinese Short Version of Depression Anxiety and Stress Scale)[18]176-181。该量表主要从抑郁、焦虑、压力三方面心理症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量,共21个项目,采取4级计分(1=从不,4=经常),三个分量表的分数范围在7~28分之间,总量表的得分范围在21~84分之间,得分越高说明相应的症状越明显[19]443-446。本调查中,该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94。

3.自我真实性量表

在参考宋莉莉等研究[14]344-347基础上,使用Wood等编制的自我真实性量表(Authenticity Scale,AS)来测量自我真实性的三个方面,即自我疏离、真实生活、接受外部影响。三个分量表和自我真实性总分分数范围在1~7之间。自我疏离分数越高,说明个体越难以感受到真实的自我;真实生活分数越高,说明个体越能按照自己的价值观、信念生活,从而越能表现出真实的自我;接受外部影响的分数越高,说明个体越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越倾向于按照外部环境的期望和要求生活。自我真实性总得分越高,说明个体的自我真实性水平越高[11]283-357[12]1302-1308[20]385-399。本调查中,该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79。

(三)统计分析

采用SPSS 25.0进行差异检验和相关分析,采用Hayes编制的SPSS宏中的Model 4,对自我真实性在孤独感与心理健康之间的Bootstrap中介效应进行分析,双侧检验显著性水平。

三、结果分析

(一)共同方法偏差的控制与检验

采用Harman单因子检验,结果发现,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有11个,且第一个因子解释了全部变异量的27.58%,小于40%,说明本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孤独感、自我真实性的性别差异

分别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孤独感、自我真实性的性别差异进行t检验。结果显示,男生心理健康问题量表和抑郁、压力、焦虑分量表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女生,男生真实生活和接受外部影响量表的得分显著低于女生。为检验性别在心理健康问题、真实生活等方面的显著性差异是否受到本次研究中数据量的影响,本文对其效应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见表1。由结果可知,男女生在变量中虽存在显著差异,但差异效应量较小。

表1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孤独感、自我真实性量表得分的性别差异(M±SD)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孤独感、自我真实性的相关性

为探究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孤独感和自我真实性两两之间的关系,分别对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自我真实性总分、真实生活维度与孤独感、心理健康问题总分,以及各分量表(抑郁、焦虑、压力)呈显著负相关;自我真实性的另外两个维度(自我疏离、接受外部影响)则与孤独感、心理健康问题总分,以及各分量表的抑郁、焦虑、压力呈显著正相关。结果见表2。

表2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孤独感、自我真实性之间的相关结果

(四)自我真实性对孤独感和心理健康问题的中介作用检验

1.自我真实性对孤独感与心理健康问题的中介效应

在控制性别的情况下,对自我真实性在心理健康问题与孤独感之间关系中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孤独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总评预测效应显著,且当放入中介变量之后,孤独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直接预测效应依然显著;孤独感对自我真实性的负向预测效应显著,自我真实性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负向预测效应显著。此外,孤独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直接效应和自我真实性的中介效应,在Bootstrap 95%的置信区间,其上、下限均不包含0。即孤独感不仅能够直接预测心理健康问题,而且能够通过自我真实性的中介作用预测心理健康问题,其直接效应、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0.86%和0.14%。结果见表3、表4。

表3 自我真实性对孤独感与心理健康问题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

表4 自我真实性对孤独感与心理健康问题的中介效应、直接效应和总效应分解表

2.自我疏离对孤独感与心理健康问题的中介效应

为检验自我疏离对孤独感与心理健康问题的中介效应,在控制性别的情况下,对自我疏离在孤独感与心理健康问题之间关系中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孤独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预测效应显著,且当放入中介变量之后,孤独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直接预测效应依然显著,孤独感对自我疏离的正向预测效应显著,自我疏离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正向预测效应显著。此外,孤独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直接效应和自我疏离的中介效应,在Bootstrap 95%的置信区间,其上、下限均不包含0,即孤独感不仅能够直接预测心理健康问题,而且能够通过自我疏离的中介作用预测心理健康问题,其直接效应、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0.85%和0.15%。结果见表5、表6。

表5 自我疏离对孤独感与心理健康问题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

表6 自我疏离对孤独感与心理健康问题的中介效应、直接效应和总效应分解表

3.真实生活对孤独感与心理健康问题的中介效应

为单独检验真实生活在孤独感与心理健康问题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在控制性别的情况下,对真实生活在孤独感与心理健康问题关系中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孤独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预测效应显著,且当放入中介变量之后,孤独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直接预测效应依然显著,孤独感对真实生活的负向预测效应显著,真实生活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负向预测效应显著。此外,孤独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直接效应和真实生活的中介效应,在Bootstrap 95%的置信区间,其上、下限均不包含0,即孤独感不仅能够直接预测心理健康问题,而且能够通过真实生活的中介作用预测心理健康问题,其直接效应、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0.97%和0.03%。结果见表7、表8。

表7 真实生活对孤独感与心理健康问题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

表8 真实生活对孤独感与心理健康问题的中介效应、直接效应和总效应分解表

4.接受外部影响对孤独感与心理健康问题的中介效应

为单独检验接受外部影响对孤独感与心理健康问题的中介效应,在控制性别的情况下,对接受外部影响在孤独感与心理健康问题之间关系中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孤独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预测效应显著,且当放入中介变量之后,孤独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直接预测效应依然显著。值得注意的是,孤独感对接受外部影响的正向预测效应显著,接受外部影响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正向预测效应显著。此外,孤独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直接效应和真接受外部影响的中介效应,在Bootstrap 95%的置信区间,其上、下限均不包含0,即孤独感不仅能够直接预测心理健康问题,而且能够通过接受外部影响的中介作用预测心理健康问题,其直接效应、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0.94%和0.06%。结果见表9、表10。

表9 接受外部影响对孤独感与心理健康问题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

表10 接受外部影响对于孤独感与心理健康问题的中介效应、直接效应和总效应分解表

四、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男大学生的抑郁、压力、焦虑和心理健康问题的总得分均显著高于女大学生。这一结果与大部分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21]686-696[22]34-36[23]534-536。研究者们认为,自我真实性与个体心理健康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偏离自我真实性将会导致心理疾病增加[12]1302-1308。本研究结果支持了以上假设,即自我真实性总分、真实生活与孤独感、心理健康问题总分,以及各分量表抑郁、焦虑、压力呈显著负相关;自我真实性(自我疏离、接受外部影响)与孤独感、心理健康问题总分,以及各分量表抑郁、焦虑、压力呈显著正向相关。由此可见,他人和外部环境对自我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孤独感源于人际关系的匮乏以及与社会的隔绝,长期处于孤独状态可能会引发个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国内外研究发现,孤独感与抑郁、社会焦虑[3]795-800[4]297-299[5]391-397[24]539-551,甚至自杀行为、自杀意图均呈显著相关性[25]51-60。本研究也发现,孤独感与心理健康问题(抑郁、压抑、焦虑)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孤独感对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出正向预测效应。值得关注的是,在孤独感与心理健康问题的关系中,自我真实性起中介作用,自我真实性的子维度真实地存在于孤独感与心理健康关系之间,其中介效应显著。中介效应因素相当于前因变量和结果变量之间的桥梁,往往发挥着增加或缓冲影响的作用[23]534-536。对大学生而言,孤独感能够显著预测他们在生活中面对自我的真实程度,越孤独的个体越容易在某些社会关系中迷失自我[26]362-371,其心理健康状况也就越差。

同样,自我真实性的另外两个子维度,即接受外部影响和自我疏离在孤独感与心理健康关系中起中介作用,而与真实生活不同的是,孤独感对自我疏离、接受外部影响存在正向的预测作用,且自我疏离与接受外部影响对心理健康问题也存在正向预测作用。也就是说,降低他人对大学生的影响,或帮助大学生认识真实的自我,可以降低孤独感对其心理健康水平的不良影响。

本研究对孤独感、心理健康问题和自我真实性三个维度进行了相关及中介效应检验,未来的研究可以在很多方面进行扩展。例如,可对自我真实性、孤独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纵向研究,以揭示孤独感和自我真实性的变化是如何影响心理健康的;本研究的取样仅限于大学生,未来的研究可扩大样本的群体,以深入探索心理健康问题、自我真实性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减少孤独感的干预措施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21]686-696[27]234-239[28]353-365,且本研究结果表明,减少孤独感的方法可能包括鼓励个体按照自己的信念生活、提高对自我的认识、降低他人对自己的影响等,未来的研究也可从对自我真实性的培养入手,从而对减少孤独体验进行干预。

猜你喜欢
真实性效应量表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懒马效应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广告的真实性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慢性葡萄膜炎患者生存质量量表的验证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从悬疑报道谈新闻的真实性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