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17和IL-10在NSCLC患者外周血中含量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2022-09-28 07:11马维江通讯作者杨立民杨震和濛
哈尔滨医药 2022年4期
关键词:细胞因子肺癌小鼠

马维江 刘 鑫(通讯作者) 杨立民 杨震 和濛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胸外科,云南 昆明 650101)

肺癌目前位于恶性肿瘤之首,严重威胁人类健康[1]。肺癌根据其病理类型可以分为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和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其中以NSCLC居多[2]。NSCLC的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但目前可以肯定的是免疫系统在包括NSCLC在内的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而细胞因子(Cytokine,CK)又是机体发挥免疫功能、进行免疫调节的重要物质之一。CK是指由活化的免疫细胞或部分非免疫细胞合成分泌的能调节细胞生理功能、介导炎症反应、参与免疫应答和组织修复的蛋白质和小分子多肽。各种CK在NSCLC发病中所发挥的作用尚不完全清楚,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IL-17)和IL-10是CK家族中的重要成员之一,本文通过对NSCLC患者外周血中IL-17和IL-10的含量进行检测,并结合疾病分期进行分析,以期初步阐明两者在NSCLC发病中的免疫学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19年5月至8月确诊的23例NSCLC患者为病例组,并收集同期1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患者入组标准为同时满足以下2个条件:确诊为NSCLC的患者,包括经穿刺活检、支气管镜活检或手术切除术后病检确诊的患者;术前均未进行过任何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相关抗肿瘤治疗的NSCLC患者。有下列条件之一者即为排除病例:无法确诊或术前疑似NSCLC但术后病检排除者;已进行过抗肿瘤治疗的NSCLC患者;既往自身免疫病、传染病、炎症性肠病等与免疫失调高度相关的疾病;不同意入组者。采用国际抗癌联盟(UICC)和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联合推出的第8版肺癌TNM分期标准进行分期。该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进行,均取得所有入组患者和志愿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人群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实验方法

1.2.1 标本收集:所有患者及健康者均空腹状态采集静脉血5mL,不添加抗凝剂,待自然凝固后3000r/min离心3min,分离出血清,-80℃保存血清备用。

1.2.2 ELISA法检测血清IL-17和IL-10含量:根据说明书操作,然后上酶标仪检测450nm波长的OD值,用Curve Expert1.4软件绘制标准曲线,根据标准曲线计算每个样本CK含量。

1.3 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清IL-17含量:从正常健康者到I-II期NSCLC患者再到III-IV期患者,血清IL-17含量依次递减,其含量依次为(8.17294)pg/mL、(6.22208)pg/mL、(4.81191)pg/mL,III-IV期患者较健康者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健康者和I-II期患者及I-II期和III-IV期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详见图1。

图1 各组人群血清IL-17含量(pg/mL)

2.2 血清IL-10含量:从正常健康者到I-II期NSCLC患者再到III-IV期患者,血清IL-10含量分别为(0.60005)pg/mL、(0.57003)pg/mL、(0.69010)pg/mL,III-IV期患者较健康者和I-II期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健康者和I-II期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详见图2。

图2 各组人群血清IL-10含量(pg/mL)

3 讨论

目前不少研究显示免疫系统监视作用的减弱是恶性肿瘤发生的机制之一,NSCLC的发生同样与免疫逃逸相关[3]。CD4+T细胞各亚群介导的细胞免疫在机体抗肿瘤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17,Th17)和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Th17主要通过分泌一系列效应细胞因子发挥免疫功能,IL-17是Th17的主要效应细胞因子,包括IL-17A~IL-17F 6个亚型,其中IL-17A是主要亚型[4]。Th17及其所分泌的IL-17对肿瘤免疫的影响仍存在较大争论[5]。例如有研究者提出IL-17可促进成纤维细胞分泌VEGF,诱导肿瘤微环境中血管生成,促进肿瘤发生及转移。Huang等[6]发现肺腺癌小鼠体内IL-17水平较正常组升高,且与VEGF水平呈正相关。还有研究发现向肿瘤组织中注射了IL-17的小鼠比未注射IL-17的肺癌小鼠肿瘤生长速度明显加快,而敲除IL-17基因可减慢肿瘤的生长[7]。但也有研究得出不同结论,Benatar给小鼠接种NSCLC细胞后再给注射重组IL-17,发现注射IL-17的小鼠有着更强的抗肿瘤能力[8]。同样有研究显示肿瘤微环境中的Th17和IL-17能够激活DC、促进效应T细胞和Tc形成并募集其定植于肿瘤病灶中,促使NK细胞浸润等,间接发挥抗肿瘤效应[9]。由此可见Th17细胞及其主要效应因子IL-17在NSCLC的发展中扮演的角色仍存在不少争议。Treg是一类发挥免疫负向调节作用的CD4+T细胞,有研究发现Treg主要通过分泌IL-10等具有强大免疫抑制功能的细胞因子减弱免疫监视功能,促进肿瘤的发生,这可能也是NSCLC发生的机制之一[10],例如Karlicic等[11]就对肺癌患者肿瘤组织和外周血中IL-10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均较正常人升高。

本研究主要从Th17和Treg发挥作用的主要效应因子视角来探讨两者在NSCLC中的作用。本研究显示从健康者到I-II期患者再到III-IV期患者,血清IL-17含量依次递减,III-IV期患者较健康者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II-IV期患者较健康者和I-II期IL-10水平明显增高,提示了IL-17可能的抗肿瘤效应,在健康者和早期患者,由于免疫功能尚可,IL-17水平较高,随疾病进展至中晚期,免疫抑制因子IL-10水平升高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拮抗IL-17的抗肿瘤效应,从而导致IL-17降低,我们可初步认为IL-17水平下降和IL-10的上升,从而造成Th17/Treg平衡向Treg偏移,这可能是NSCLC的免疫逃逸机制之一。

综上所述,IL-17和IL-10作为Th17和Treg的主要效应因子,在中晚期NSCLC患者体内表达异常,可能参与了NSCLC的发生,且IL-17和IL-10分别显示出抗肿瘤与促肿瘤效应,间接影响着Th17和Treg在NSCLC发病中所扮演的角色。但该研究样本例数较少,只检测了血清水平,且具体机制不明,有待于进一步扩大样本、在肿瘤组织水平进行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细胞因子肺癌小鼠
对比增强磁敏感加权成像对肺癌脑转移瘤检出的研究
氩氦刀冷冻治疗肺癌80例的临床观察
成人HPS临床特征及多种细胞因子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
miR-373通过P2X7R影响抑郁症小鼠行为的作用机制
抗GD2抗体联合细胞因子在高危NB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长链非编码RNA APTR、HEIH、FAS-ASA1、FAM83H-AS1、DICER1-AS1、PR-lncRNA在肺癌中的表达
双咖酚酸在小鼠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与组织分布
小鼠大脑中的“冬眠开关”
小鼠不见了
microRNA-205在人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