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体育德,以体尚美
——论学校体育对健康与美善共生之人的培养

2022-10-19 17:18鸿
中国德育 2022年16期
关键词:身心动作身体

■ 张 鸿 张 艳

中国传统有“四肢强梁,思虑恂达,耳目聪明”之人身心整体协调发展之说,西方学界也有关于人之“心身同一”的理论解释,这些论述为新时期学校体育从习得运动技能入手培养身心协调、健康与美善兼具的人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学生身心协调发展,不仅表现在身体的成熟与强健,也表现为心理和社会适应性的不断提升,这恰好呈现了在积极生命状态下的学生身心健康状态,呈现了学校体育的健康促进过程就是培养体质强健、品性良善、具有积极审美情趣的人,也即培养健康与美善共生的人。

一、学校体育培养健康与美善共生之人具有现实性

学校体育实践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无论从阐释学校体育健康促进之“健康”内涵,还是从分析学校体育健康促进之具体目的与过程,健康促进都与德智美育具有深度关联的融合性。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实践能实现在传承健康知识、教授运动技能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德性品质与审美素养的获得,从而实现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一)学校体育健康促进的内涵指向学生生命整体的健康

1946年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以下简称 WHO)在其章程中提出,“健康不仅为疾病或羸弱之消除,而系体格、精神与社会之完全健康状态”,后又提出了道德健康(Ethical Health)。WHO 的四维健康概念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身体或精神没有疾病,已将健康作为个人生存与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条件、表现形式和道德实现。有研究者也提出,健康是人的德性实现状态,人的健康就是心灵的优秀、卓越,就是心灵向美善的发展提升过程,即人的心灵建构德性的过程。还有研究者提出,健康是人在世界中的存在条件,也是与他人一起共在的条件,是个人以积极、有益的方式参与、投入到生命和生活中。柏拉图曾提出,“身体与心灵要保持一种平等和健康的平衡”,所以“任何醉心于数学或其他任何智力活动的人都应该练习其身体和参加体育锻炼”。因此,学校体育教育实践的健康促进过程,并非仅仅着眼身体体质的强健,也包括人的心灵的良好状态的维持、重塑与提升。它既可能体现为学生通过体育实践实现身心良好状态的保持,也可能体现为学生身心成长积极状态的不断重塑,更可能呈现出学生身心积极成长完善的自我革新。

学校体育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应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身心康健、丰盈、完善与繁盛的状态,这种状态不仅为学生接受更好的德智体美劳育提供基础,更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一种活跃的、充满生机的状态,是学生的认知、情感与德性等身心多方面特征的完美融合,是具有美的情性与善的德性的充分体现。因此,学校体育健康促进所着眼的学生的“健康”,并非仅仅具有助力学生更好学习生活的工具价值,更具有促进学生养成以能动的实践去达成理想,不断创造自身与世界的美善的本体价值。学校体育健康促进不仅包括人体魄的强健,也包括实现人精神的不断提升完善,是人的身体与精神走向最佳状态的过程。人的持续健康及维护健康的过程就是人身心不断完善的过程,是身体的强健与心灵的美善的融合过程。实现人的健康,需以人是身心完整性的存在为前提,否则就会导致人身心的非均衡、非协调的发展,导致人的躯体健康与道德健康的割裂,这就会导致学校体育被误解为只能培养“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健康本身就是融身体强健与心灵完善为一体的,因此学校体育的健康促进理应覆盖人身心整体的健康。

(二)学校体育健康促进的过程是学生具身认知、审美与德性的培养过程

当前学校体育领域“具身认知与具身德育”等话题的讨论,指明了学校体育教育实践中既传输了“身体知”的智育教育内容,也实现了“身体德性”的养成,学校体育实践中学生的身体动作练习实践与学生德智美劳育中认知过程的发生、德性品质的形成等不仅密切相关,甚至具有一种无法分割的融合特征。人的美善品性的获得应建立在人身心整体健康的基点上,这不仅因为人的健康实现是人与自然、社会、自我的积极互动的过程,更重要的是通过身体动作练习实现健康的过程必然伴随德性与审美的获得。学校体育实践中有大量的涉及运动速度、准确度等身体特征表现以及由此产生的独特身体体验,这些身体感性体验往往又作为身体审美的素材与学校美育的直接内容。同时,学校体育以身体动作练习为基本途径,既实现了身体作为媒介的知识教授,也实现了身体为媒介的教育示范引领,更彰显了通过追求身体力量、速度、准确度等进行审美的方式。学校体育实践中学生的身体运动绝非仅仅促进了体魄的强健,还同时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地与自然、世界、自我、社会、技术进行互动,提升自身与所处世界和谐相处的能力,例如,奥林匹克运动倡导“友谊第一,比赛第二”,通过体育实践,运动主体不仅实现自身的健康塑造与追求,还同时实现了与对手、世界和谐相处的“友谊”之善。因此运动锻炼不仅具有强身健体的意义,更具有人生修炼与精神超越意义。

顾拜旦在《体育颂》中对体育的讴歌,认为体育是“美丽、正义、勇气、荣誉、乐趣、是培育人类的沃土,是进步,是和平”。这些文字直接指明了体育具有的促进人健康、德性、美善等多维度的功能。不仅如此,学校体育还透过对人形体的美化具有促进心灵美的价值,因为人的皮肤、骨骼、身材乃至于线条、姿态等作为身体美的外在形式,是构成人的思想、品德、气质、情操等内在之美的基础。西方自古希腊时期起,就通过体育运动追求身体的健康之美,因此无论是宙斯、普罗米修斯,都是壮美健硕的形象;希腊人还建立了身心“既善且美”的“完人形象”的人的理想。由此说明,学校体育实践对学生的健康促进,既是一种立德树人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种尚美的美育实践。对于培养能迎接未来社会挑战的德才兼备的人才而言,学校体育实践作为一种以身体行为为表现特征的教育实践,完全可以促进对健康与美善共生的人的培养。

二、学校体育如何实现健康与美善共生之人的培养

虽然学校体育健康促进应包含躯体、心理、社会适应与道德健康等多方面的内容,但传统学校体育实践还是更关注学生的体质健康,没有真正基于“五育并举”实现体育与德智美劳育的深度融合,要实现在学校体育健康促进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美善品性,学生的主动健康意识、反省觉察能力等的培养都是值得关注的。

(一) 在动作技能习得中提升学生主动健康的意识

传统学校体育实践更多着眼于增进学生体质健康,或更多重视动作技能的习得,之所以很难实现学生健康促进的持续效应,乃在于其更多是一种未能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被动”体育与强制体育,要实现健康促进与美善共生,学校体育实践需将学生健康知识的学习与健康意识的培养关联起来。

学生的身心健康不仅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前提,更决定着学生的成长发展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当前,科学技术的普及化带给人们更为便利生活的同时也带给身体诸多健康的风险。WHO官网消息称,“全球约有11亿年轻人(年龄在12至35岁之间)由于暴露于娱乐环境中的噪音而面临听力损失的风险”。随着电子媒体在教育中的广泛运用,学生的看屏时间不断增长,长时间看电子屏幕及静坐导致了学生近视、肥胖等身心障碍的低龄化趋势。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的数据表明,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其中6岁儿童为14.5%,小学生为36%,初中生为71.6%,高中生为81%;全世界1.55亿超重肥胖儿童少年中,每13个中就有一个是中国儿童。当前学生近视、肥胖等一系列的身体问题,并非仅仅是学校的体育课没有教会学生锻炼的知识与方法,而是与整个社会主流文化和学生自身缺乏健康观念与意识有关。具有健康意识的学生才能更主动地维护自身的健康,才能主动运用体育课堂教学中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改善自我身心的健康状态,实现对当下及未来生活的良好适应。改善人的健康意识与健康观念,不仅有益于动作技能的学习,还有助于获得丰富的、新颖性和愉悦性的身体体验及享受愉悦的能力。因此,学校体育实践既应重视健康知识的传播与健康技能的培养,更要倡导学生通过均衡饮食、合理锻炼等更为科学合理的手段实现健康的观念。只有学生健康促进的主观能动性被调动,才能实现更快学会动作技能,并主动坚持课堂内外的“勤练”,主动参加校内外的各类体育比赛,从而不仅使健康促进得以实现,还能进一步在此过程中实现对意志的锤炼、人格的完善。

(二)在增进身心体验的过程中促进学生体悟反思

学生的体育学习充满了速度、准确度、力量等身体特质的较量。身体动作练习、各种身体动作姿势作为促进健康的客观行为呈现,必然伴随身体体验的生成。这些伴随身体动作练习与身体空间位移所产生的体验,能带给身体清晰的意识感觉,其中的愉悦体验还能有助于学生开启新的经验,促进自我成长与反思,提供给学生不断自我挑战与完善的强大动力。学生的美善品性正是在觉察、体悟身体真实感受的过程中获得的。重视对学生身体动作练习过程不断体会、不断反思等方面的引导,是落实“以体尚美”“以体育德”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学校体育实践中,动作技能学习与感受动作练习过程中的身心体验需同时兼顾,让以身心动作为呈现特征的体育实践成为具有精神意蕴的实践。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通过人不断“体知”的实践实现人在成长广度和深度上的一种创造性自我转化。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情绪体验会经历“平淡无奇”“流畅兴奋”到“欣喜若狂”等不同状态的变化,这些情绪变化本身也伴随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更好领会与掌握,助力学生实现一种反思性的自我成长。日本学者金子明友认为,人的运动感觉能力作为一种身体的直观、切实的行动体验,是一种鲜活的身体感受的“身体知”,这种“身体知”是人自身体悟能力的展现,是人在遇到新情况时能够准确判断、完善解决的“智慧”。

学校体育实践中学生不是在进行冷冰冰的、相互割裂的各种身体动作技能训练,而是任何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都要“通过身体”,并用身体实现一种完美的表达,学校体育实践是一种促进学生形成“身体知”的重要途径。新近研究发现,在形成有意义的概念、进行推理的过程中,人类的生理构造、身体经验以及人类丰富的想象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学校体育实践中人身体获得的诸多体验,不仅影响着人的认知、情绪及精神状态,还能通过身体知的形成助力学生实现更好的自我洞察和自我转化。因此,学校体育教学实践中,要重视学生动作技能练习的身体表现状况,还要重视通过反馈、提问以及师生谈话等,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等,促进学生对自身身体的各种体验进行反思“体悟”。

(三)在身形重塑中实现学生以体育心

学校体育实践的健康促进过程直接表现为学生体魄的强健,如何实现在学生体魄强健的同时心灵也强健,需要学校体育实践在增进学生体质健康与发挥道德价值功能之间保持合理的张力。因此,学校体育实践不仅要关注学生身体动作姿势是否标准,不仅推崇学生跑得快、跳得高、投得远的身体行为,还要重视鼓励和赞赏运动能力差但敢于不断练习,技能水平差但乐于主动请教等有助于学生美善品性获得的行为,要实现学生强健与美的身体形体重塑,更要重视学生体力、智力与品性的内外兼修。苏格拉底长期的锻炼与舞蹈训练,使得其具有在多种场合能够自信争辩的人格魅力。中国传统儒家的修身实践,强调诗教、乐教与礼教的融合,通过修身教育进而实现“美身”的目的。荀子在《劝学篇》中提出:“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由此,君子之学通过身体的感知行为实现心灵的触动,心灵的触动体验又再次通过身体整体的面貌呈现出来。因此,中国古代修身思想重视通过身体实践方式及身体礼仪的训练实现人的心性修养,正是在身体实践所经历的挣扎、挫折、失败、羞愧甚至痛苦的过程中,人方能实现自我发现和自我转化,进而对当下的生活有所超越。

因此,尽管学校体育作为一种身体动作练习的实践具有内生的伦理价值,但这种内在的伦理价值的实现也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学校体育中的身体运动实践理解为人身体、精神、心灵一体的共生运动过程,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垂范体育实践中的美善,并充分挖掘学校体育实践过程中的育人性,对如何发挥 “以体育德”“以体美身”等进行细化思考。中国古代射艺就是既发挥了教育作用,也作为一种典型的体育比赛的实践。《礼记·射义》有记载,“故射者,进退周还必中礼,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矣”。这充分说明射艺不仅是一种武艺的展示,更是诚意、正心之修身的德性实践。学校体育实践正是要在动作技能习得与熟练化的过程中发挥类似射艺的育人性,呈现意诚心正之美,既要追求学生身体动作的精准性,身体动作的节奏感、力动性等特征,更要重视学生在身体姿势的控制、身体空间位移等过程中心灵的体悟、意志的磨炼与美的感受,实现动作技能学习效果改变的同时,学生心灵从“好奇、痛苦、舒畅……”体验过程中的多次成长。

综上而言,学校体育实践应着眼于“人身心整体的健康”,既重视学生身体形体的重塑,也关注学生身体体验的生成;既着眼身体动作技能的质量,也要着眼精神训练的品质;既引导学生悦纳身体的自然特征,也促进学生自觉修身以改造转化,让学生通过体育实践成为健康与美善共生的更适应当前及未来社会的人。

猜你喜欢
身心动作身体
Prepare for Your Exams with a Healthy BodyandMind以健康的身心应对考试
下一个动作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身心告急,回家充电
我de身体
我们的身体
给身心降个温
身体力“形”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破碎的“豪门”梦让我身心俱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