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中华体育精神融入体育课程的探索*

2022-10-19 17:18赵崔莉
中国德育 2022年16期
关键词:体育精神中华思政

■ 赵崔莉 陈 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体育文化建设。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时,强调以“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体育精神来之不易,弥足珍贵,要继承创新、发扬光大。中华体育精神是广大体育工作者和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形成的,既有深厚的民族底蕴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政治功能和育人功能相统一、丰富性和包容性相统一、凝聚力和感召力相统一的特征。

体育课程思政是全课程育人下的重要组成,蕴含丰富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是培育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三全育人”和“协同育人”的重要手段。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指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需要深化体教融合,健全协同育人机制,学校体育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心具有独特功能。将中华体育精神融入体育课程思政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体育课程思政的使命、是促进青年一代成长成才的需要、是对体育强国和教育强国建设的遵循。

一、中华体育精神融入体育课程的价值意蕴

中华体育精神蕴含着伟大且丰富的体育精神和育人价值,应通过丰富的课程类型、多元的方式方法、层次递进的课程体系将中华体育精神与体育课程有机结合。

(一)优化体育课程思政,提高科教工作水平

中华体育精神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有着丰富的哲学内涵和理论价值,有助于指导体育课程实践,切实提高科教工作水平。中华体育精神融入体育课程是进一步开发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优化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构建和完善体育课程思政体系的关键举措。体育课程思政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系统性工程,中华体育精神融入体育课程是推动课程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有长远的战略意义:首先,有助于丰富大学生思想内涵,促进社会文化大繁荣;其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构建的重要一步,能够显著提升我国体育科教工作水平,让体育文化建设取得新发展,推动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的伟大目标的实现;再次,能够有助于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是高等院校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注入体育强国基因,推动时代新人培养

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育,有利于发挥体育在高校立德树人中的作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国基因,推动培养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中国体育强国梦息息相关,是我国从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的理论基础和灵魂基石,让中国体育强国的建设富有时代气息。青少年在中华体育精神感召下,能够激发遇到艰难险阻时迎难而上的坚韧精神,保持戒骄戒躁、踏实稳健的作风,在面对西方文化的渗透时能够站稳政治立场,在应对挑战时能够贯彻集体主义精神,在面向世界交流时能够做到求同存异、相互理解。

(三)讲好中国体育故事,促进中外民心相通

体育国际交流合作是中国对外开放、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部分,能够有效促进不同民族和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具有促进中外民心相通的功能。回顾世界体育强国的发展历史,竞技体育是体育强国的特征和标志,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是对外彰显体育事业发展成效,展示中国运动员坚定自信、奋力拼搏、热爱祖国的良好精神风貌的重要途径。历次体育国际赛场上,中国运动员给海内外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中国奥运健儿的事迹在国内外广为流传,成为极具正能量的全民优质偶像和向外展示中国形象的闪亮名片。面向未来继续深化国际体育交流,将有助于青年人开阔眼界、融入世界,推动青年人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享受体育的乐趣,突破自身的极限,携手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

二、中华体育精神融入体育课程的诸多羁绊

在建设教育强国与体育强国的征程上,我国已经取得诸多成就,但仍有许多问题不容忽视,在学校体育课程中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仍有很多羁绊。

(一)显隐课程存在脱节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共同构成大学思政课程,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显性课程在各高校较为系统地展开,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思政理论课,受众面广。但是以体育课为代表的隐性思政课程与此割裂开来,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交集甚少,没有实现二者为思政教育同心同向,暴露了工作的弊端。

(二)课程思政缺少技巧

将体育知识技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政教育相贯通十分重要。但目前体育课程中体现出其运动技能规律等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仍难以实现和谐统一的问题;体育当中的思政要素未能被有效激发出来,中华体育精神中公平竞赛、团结合作、尊重对手,以及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思想未能在强健学生体魄的过程中被有效强化。

(三)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仍需完善

思政教育评价体系是认知学生价值观、学习效果、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也是判断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效果的重要手段。当下的评价体系尚存在诸多问题,亟须创新:第一,缺乏对评价体系的重视,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评价体系也是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环节;第二,体育课程考核标准往往仅限于体测和上课签到率,在思政教育方面的评价较少涉及;第三,评价仅限于最终结果,对思政教育与体育课程的融合过程缺乏评价,忽视了教育过程中大学生的心理和价值观的变化;第四,缺乏激励机制,体育课程思政不仅要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更要对表现优异的师生给予评优奖励,并将典型成功案例推广。

(四)教师思想政治意识仍需提升

教师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承担着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塑造人生观的重要职责。体育教师在体育专业的知识和能力上较强,但是在思政经验上稍显不足,对中华体育精神理解不够透彻。提高体育教师思政能力,是体育课程思政的重要环节,是培养民族复兴时代新人的重要工作。

(五)网络不良文化不断渗透冲击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发达的网络资源,但是其中掺杂着许多糟粕,腐朽落后的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健康产生了不良的影响:第一,西方不良人士通过网络向我国渗透西方价值观和一些腐朽文化;第二,大量的网络信息使学生被动接受,逐步削弱了其自我思考的观念和能力,学习时间也变得碎片化;第三,网络暴力和享乐主义以及拜金主义在网络空间充斥,青少年自制力相对较弱,极易受到影响。

三、 中华体育精神融入体育课程思政的创新探索

新时代体育课程思政需体现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华体育精神,在理论和实践中切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八个相统一”。

(一)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教师在思政课上的关键作用,突出强调在教育过程中要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教师要用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的问题,用彻底的思想理论来说服学生,用强大的真理力量来引导学生的发展。体育课程思政坚持弘扬“以人为本的人本精神”,在体育课程当中,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首先,要在教师队伍建设上狠下功夫;其次,体育教师可以密切结合自身的研究领域和学术方向引导学生,达到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能力的目的;再次,用世界体坛上的经典案例作为教学素材,教育学生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站稳自身政治立场,有基本的判断能力和自觉的政治清醒;然后,倡导学生用国际视野和包容态度去接触和了解世界,积极认识中国在国际体育事业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中国解决国际难题的智慧和方案;最后,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重要引路人,教师要站稳自身政治立场,在课堂上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本精神”。

(二)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开展课程思政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教授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将专业知识技能与思想教育理念紧紧联系在一起,达成协同。体育课程思政坚持弘扬“集体主义的团队精神”。中国红色文化是中国独有的体育文化,是体育课程思政育人的宝贵资源,红色体育文化起源于上个世纪,在新时代继续为我国社会主义体育强国建设提供经验和精神动力。红色体育文化活动形式灵活多样,例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开展了以“红色”为主题的校园健康百“部”走活动,活动项目以“井冈山精神”“四渡赤水”“平津战役”“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女排精神”“伟大抗疫精神”命名,将红色精神和红色文化与体育活动有机结合,不仅强健学生身心,弘扬了集体主义的团队精神,更加深了学生对党史知识的了解。因此,将红色文化融入体育课程思政,能够增强学生对中国革命的认识,并用红色文化滋养精神,补充心中正能,用更好的精神风貌向着未来昂首前进,让集体主义精神、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在新时代赓续下去。

(三)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

课程思政应继承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敢于对错误思潮与错误言论进行批判。体育课程思政坚持弘扬“公平正义的竞争精神”。国际体育赛场上往往不都是公平公正的,体育竞赛的背后也蕴含着政治因素和各国体育话语权的斗争,例如英国《泰晤士报》在2016年发布有关我国游泳队的不实报道,中国奥运健儿用优异成绩回应西方媒体的“有色眼镜”等案例。贯彻公平正义的竞争精神,不仅要让相关知识和内容进课堂、进教材,更要将国际体育赛事中使用不公平竞赛手段的严重后果讲授给学生,引导学生勇敢地批判运动场上的错误观点,正确践行体育竞赛精神。

(四)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课程思政不仅要通过科学的思想理论对学生进行引导,更需要加强课程的实践性,推进课程思政接地气,在实践中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脚踏实地的奋斗者。体育课程思政坚持弘扬“更高更快更强的超越精神”。在中华体育精神中发掘思政资源,必须充分调动体育竞赛、运动会以及学生体育社团等宝贵资源,让学生从书本理论“走向”实践,在实践活动中“走回”书本。具体路径为:其一,举办校园体育比赛,让学生参与到举办比赛当中;其二,充分调动学生加入体育社团的积极性,提高社团活动的参与度。

(五)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倡导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同时统一性和多样性对立统一。课程思政同样如此,在开展中需要正确对待统一和对立的关系,充分利用辩证思维。在体育课程思政中可以从评价体系入手,探索体育育人的实施效果。体育课程思政坚持弘扬“遵纪守法的道德精神”。在课堂上贯彻“规范”思想,首先对教育要素进行评价,加强对体育思政过程中的目标、内容及方法的评价,改变只注重结果忽视过程的弊病,给评价体系树立正确的标准;其次对教育过程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解各种体育项目的规则。

(六)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

主导性与主体性是课程思政当中“教”与“学”的两方面。一方面,教师要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视野要广、人格要正、自律要严、思维要新、政治要强;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体作用,“学什么”和“如何学”以及“学多少”关系重大。在体育课程思政中坚持弘扬“积极主动地参与精神”。北京冬奥会等国内外大型体育赛事是大学生提高自身能力的重要机会,同时也是体育课程思政的有力抓手,高校学子参与冬奥会等赛事志愿活动更是人生宝贵经历,例如,北京体育大学举办“相约北京”系列冬季体育赛事冰上项目测试活动,为北体学子提供参与志愿和培训的机会。学子们在国际大赛中践行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主的志愿精神,将“积极主动地参与精神”贯彻其中,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产生积极影响。

(七)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

灌输性教育强调“由外到内”进行系统的知识教学,启发性教学注重“由内向外”,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灌输性与启发性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体育课程思政坚持注重培养“强身健体的乐生精神”。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虚拟仿真技术获得跨越式发展,数字化虚拟空间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北京理工大学在2021年建成了全国首个沉浸式的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VR思政”课堂应用数字化虚拟仿真技术将学生直接带入红色革命年代。同样,此项技术为体育课程思政智能化提供了可能。在人工智能和全息显示技术的帮助下,学生置身于拼搏的运动场,感受万人呐喊的赛场氛围、以及体育带来的愉悦、获奖的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体会“强身健体的乐生精神”。

(八)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才能形成“惊涛拍岸”的声势,产生“润物无声”的效果。弘扬中华体育精神要落实于实践当中,基于学校开展的体育课程,挖掘不同体育项目的育人价值和思政资源。教师在授课中可结合项目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同时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例如,在传统武术课堂上,可将抱拳礼和鞠躬礼等武术礼节融入课堂中,达到习武与习德相融合;瑜伽课堂上,可以强调瑜伽礼节,注意保持课堂的安静、秩序;足球课堂上,强调尊重对手、教练以及裁判的体育意识,等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体育课程思政要贯彻“五育并举”的指导性思想,落实立德树人的工作机制,以中华体育精神为内核、为抓手,将中华体育精神融入进体育课程,打造紧跟时代、立德树人的特色体育思政课堂,培养出身体强健、思想坚定、综合素质强的综合性人才,真正实现体教融合、以体育人。

猜你喜欢
体育精神中华思政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拼搏热血的灵动之美
The true sportsmanship 真正的体育精神
Ice Hockey Requires Teamwork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