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文化传媒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
——基于对常州市的调研

2022-10-20 09:53
新闻世界 2022年9期
关键词:文化传媒常州市产教

周 彤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017年12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自此“产教融合”上升为国家教育改革与人才资源开发的基本制度。文化传媒业是知识密集型的朝阳产业,产教融合为文化传媒产业发展提供了持续的人才支撑。

与理工科技类的产业需要高投入基础设施、实验设备、物质器材相比,文化产业的投入更是一种柔性投入,投入的是文化资源、智力,创造、创作的是文化内容和形式,生产、流通、销售是文化产品和服务,文化产业的发展更需要灵活创新的人才培养与使用机制。本文立足产教融合的政策导向与时代背景,紧紧抓住“培养文化传媒产业发展亟需的创新型、开拓型、复合型人才”这一中心问题,基于常州市的调研,有针对性地提出文化传媒人才培养的新路径,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助力。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常州市文化传媒产业的资源禀赋

(一)政策资源完备,制度服务保障得力

常州市文化传媒产业在全国地级市中发展较早,探索较前,现已逐步建立起支撑产业发展的制度体系、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尤其是文化产业政策、文化财政金融政策和文化人才政策有亮点,涉及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产教融合、规划支持、招生引资、金融扶持、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等方面,政策门类、内容、形式不断完善,在全国有示范意义。

(二)高校学科资源相对丰富,文化创意专业优势突出,产业与教育资源对接潜力巨大

常州市目前拥有10 所高等院校(包含专科、高职),学科门类齐全,拥有文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2 个学科门类,其中开设与文化传媒产业相关的专业60余个。尤其在创意设计方面,常州市本科高校与高职院校资源丰富,其中部分院校的相关专业在高校竞争中处于高层次梯队中。学科优势意味着常州市在文化创意与传播的产品研发链、业务推广链、人才培养链上有巨大的融合潜力。

(三)常州市产业发展基础较为扎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好,文化消费与市场培育良好

常州市地处长三角,经济基础雄厚,已逐步形成以创意产业基地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在产业类别上,形成了以文化旅游、广告会展、创意设计、数字内容、影视演艺、出版印刷为主导的发展格局。

(四)文化传媒产业孵化机制良好,创新氛围较为浓厚

常州市文创产业基地全国知名,利用园区优势,引导企业孵化发展,有经验可循。常州市文化产业园区(孵化器)发挥着“三个连接”的作用,一是连接政府,对接各级政府的文化产业政策和创新创业资源,成为政策落地的窗口;二是连接企业,通过高效的资源整合方式,创建文化企业创业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专业的服务;三是连接企业与行业、市场,建立了企业内生体系和市场协作体系,引导企业之间良性互动、相伴成长。

三、常州市文化传媒人才队伍现状的调研发现

(一)常州市文化传媒人才基本特点

常州市目前注册的各类文化传媒企业中有一定质量和规模的有2000 余家,从业人员3 万余人,每年文化产业产值超过百亿元。整体看,常州市文化传媒人才队伍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队伍年轻化

从年龄结构看,在被调查的单位从业人员中,25 岁以下的人员占比达40%,26 岁到35 岁人员占比45%(互联网文化传播企业的90后员工占比达85%以上),即35 岁以下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85%。同时,在工作年限上,从事本行业3年以下的人员占比35%,4—10年的人员占比50%,两者合计达85%。

2.学历结构差异性较大

调研中发现,不同层次、属性的文化传媒类单位在人才学历结构上差异性较大,报社、电视台(融媒体中心)从业人员的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超过80%;大中型互联网文化传播企业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超过70%;小微型企业的员工专科学历占比较大,高学历员工在单位中更多发挥着领导、管理、带团队的作用。

3.人才流动性大

在调查的单位中,70%左右的员工换过工作单位,且更换过超过2 家单位的人员占比接近50%,几乎所有的企业主管都抱怨公司人才难留,很多优秀员工在积累经验后或是投奔上海、杭州的企业,或是自起炉灶创立工作室。

4.从业人员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双高”

相较于其他行业,文化传媒产业的工作延伸度高,工作时间不固定,加班加点是工作常态。在调研中,一线设计人员、文案写作人员、活动策划人员反映虽然公司管理较为人性化,但业务压力大,“甲方”的要求标准加上自身“乙方”的绩效考核机制,倒逼员工要增加工作强度,身心疲惫是很多从业人员的感受。

(二)常州市文化传媒人才需求状况

整体上看,常州市文化传媒人才需求既有总量上的匮乏,也有质量上的匮乏。首先,总量上,常州市众多的文化传媒类企业如今都面临着寻人难的问题,85%的单位负责人认为人才输送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巨大鸿沟。每年在常高校培养相关专业毕业生总数在8000人左右,而素质高且乐意从事本专业的学生占比不到40%,本地就业率(实际就业率)平均各校相关专业的达成度不到30%。其次,文化产业人才结构不理想,拔尖型人才面临着留不住和不愿意来的问题。多位文化企业管理者反映单位中具有创新、创造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员工占比不到两成,多数员工属于复制与模仿型。在人力资源需求上,常州市急缺科技研发类、经营管理类、视频编导类、创意文案写作类、新媒体运营类人才。

四、产教融合视阈下常州市文化传媒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产教融合是解决常州市文化传媒人才供需矛盾的有效路径。产教融合强调人才链和创新链的对接与耦合,对平衡教育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要素具有重要意义。接下来,我们以在调研中发现的具体问题为切入点,细致分析常州市在文化传媒人才培养上产教融合的需求与问题。

(一)高校

1.学科体系不完善

目前在常高校开设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专业较多,但大部分偏向于数字媒体艺术、创意产品设计方面,占比85%。文化产业中亟需内容生产(活动策划、产品宣传、文案写作)和经营管理(文化产业、传媒产业经营与管理)人才,而在常高校的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中,对此回应较弱,仅有个别院校开设了文化产业管理、创意文案写作课程。

2.专业定位、培养内容与现实需求脱节

文化传媒行业发展日新月异,产教融合的课程体系、学习内容要科学、合理、动态地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要求而变,但目前看高校相关专业的定位、知识体系没有紧跟时代发展要求,与社会对新型文科人才的需求明显脱节;同时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开设的课程、教授的内容不能完全适应新文科育人与文化产业用人的需要。

3.技能型、双师型教师匮乏

师资问题是制约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主要瓶颈之一。在常高校相关专业普遍存在师资结构老化、师资知识背景陈旧、师资实践经验较弱的问题。即使部分院系“双师型”比例超过了60%(高校认定“双师型”教师的政策标准容易达标),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知识技能与行业实践存在着差距。

4.产教融合各主体的参与程度低

常州市市属高校把落实国家产教融合战略作为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点,但在文化传媒专业领域中,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着“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表现在企业实际投入与参与程度低和缺乏配套的体制机制保障两个方面。目前,高校产教融合实践一般有校企共建实践基地、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企业嵌入式培养等模式,但在执行中各个学院基本是从自身经费状况出发,一般以课程讲座、短期实训形式开展,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

(二)行业企业

1.人才缺失严重,新鲜“血液”补充不足

常州市文创企业和媒体单位在用人方面存在较大缺口,尤其是视频编导、文案写作、广告设计人才严重不足。

2.政产之间对接存在协调与沟通“盲区”

目前多数文化企业的产教融合仅仅停留在人力资源上,体现在学生实习实践上,产学研的高质量项目不多,成果转化率不强。常州市为鼓励文化产业发展出台了诸多政策,释放的政策红利对文化企业具有较大吸引力。或是为了获得政策补贴,或是为了寻求发展契机,文化企业关注政策,但政策的对接、落地、转化方面,文化企业管理者知悉甚少。在争取省级、国家级高层次文化产业项目上,常州市产研合作较少。

3.行业人才流动性与才需求波动性大,柔性人才使用机制亟需建立

由于文化产业的特殊性,人才资源是影响该产业发展的首位因素。在创意设计企业中,超过八成的企业存在高层管理人员或者业务骨干流失的现象,除了待遇上的问题外,选择投奔一线城市更高层次文创企业者较多。在企业用人方面,迫切需要解决波动性大的问题,“自助订单式”后备人才使用机制需要建立起来。

(三)媒体单位

2014 年,国家开始大力推进媒介融合战略,从中央到省市到县区,以“技术起点”为操作路径,国家在顶层设计上开启了融媒体中心建设。国家战略对于建设主体提出了规范化的技术要求,并提供了制度化的行业技术标准,但与之相对应的软性组织、人才建构、人才使用、人才激励等方面存在一些结构性困境。

1.基层传播体系吸引力不足,人才出现“净流出”现象

在媒介新技术重构的新传播格局下,媒体流量向互联网头部媒体平台转移,传播人才也向头部平台流入。作为基层传播单元,融媒体中心担负着基层“主流舆论阵地、信息传播枢纽、综合服务平台”的工作使命,在媒介转型发展中,基层传播单元亟需年轻人的加入,但事实情况是人才流失现象较严重,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不足。

2.体制制约成为发展堵点,融媒体中心活力无法释放

人的因素是媒体发展的根本性因素。融媒体中心员工“点卯报到”现象突出,其“造血”功能没有显现,“媒体+”的资源盘活优势没有得到发挥。“宣传部门”“事业单位”“体制内”“财政供养”这些传统模式中的遗留观念与当今融媒体中心发展存在矛盾。一方面,如果没有编制吸引力,就没办法稳住老员工,也难以吸引新员工;另一方面,有了编制,员工的工作、绩效、收入往往与体制内标准绑定在了一起,激励性的薪酬体制难以得到很好落实。

五、问题分析

(一)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战略尚未建立

产教融合需要各方形成长期的深度协同关系,实现各方在发展愿景、利益分配、资源共享、组织协调等方面的高度一致,从而建设富有成效的协同创新网络。从调研结果看,在常大专高职院校在协同育人的战略机制上迈步大,产城融合的力度明显高于四所本科院校,但总体上,常州市文化传播产业领域与教育领域的二元分割比较明显,体现在企业对高校研究成果并不敏感,主动对接高校进行产品研发、内容生产的意愿不强烈,高校也没有对标行业需求进行具体的协同研发与内容制作,双方合作的内容深度、时间长度、成果效度不高。

(二)产教融合的知识转移能力有待提升

知识转移是产教融合在实质操作层面最直观的反映,它是指知识在合作组织间转移、吸收、消化、共享、集成、利用和再创造的过程。高校与行业企业将各自拥有的知识、资源进行交换,寻求共赢,是产教融合实际产出的关键。产教融合知识转移的机制没有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知识共享的社会情境没有形成,不同于理工科知识生产的高门槛和高含金量,文化传媒类行业企业知识生产的门槛低,效益转成快,因此他们对高校同类专业的知识生产兴趣不高。

(三)产教融合参与主体间的协同层次较低

今天的文化传媒领域,科技+文化、科技+传播、科技+创意已经蔚为大观,文创产业与传媒产业的业界形态已经被新技术所重构,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为产业发展插上了新的翅膀。在创意内容生产上,跨学科的视野与技术方法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常州市目前与现代制造业紧密结合的创意设计企业、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的科技文化企业、与现代消费紧密结合的创意文化企业远远不足,能衍生出产业链的工业设计、园林设计、音乐创作、IP 交易、文化投融资服务等明星企业欠缺,常州市文化传媒产业的未来发展必然要走出一条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特色之路,在产品内容创新、形态创新方面要下大力气,产教融合的层次亟需提高。

另外,在常州市文化传媒产业发展中,高层次、高效率的组织协同网络没有建立起来,未来政府需有效引导优质行业企业与高校围绕社会重大需求和行业前沿实践开展前瞻性合作,组建深层次的创新共同体,进而建立“文化——创意——制作——营销——传播——价值链延展”的完整产业链条。

六、文化传媒产业产教融合路径与机制建设

基于产教融合促进文化传媒人才培养高维跃迁,关键要有效统筹区域教育链、人才链同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融合,促进供需两端、政行企校多维发力,从而将产教融合作为一个关键变量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媒产业发展中。

(一)教育机制与产业机制深入融合

产业系统是以市场为主导的运行机制,教育系统是以政府为主导的运行机制。产教双方的着眼点在于,产业系统是以营利为目标,教育系统是以育人为目标。要实现教育与产业机制的深度融合,必须解决市场与政府的矛盾、盈利与育人的矛盾。建立校企双方共赢机制是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基础,打造连接紧密的校企命运共同体是产教融合的愿景,打通智力、资本、人力资源等要素流动的渠道则是产教合作的纽带。在促进产业与教育融合中,必须健全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人员互兼互聘机制和风险收益共担共有机制,只有明确双方的责任与义务,才能更好地帮助教育与产业“牵手”。

(二)专业研究与产业转型发展深度融合

专业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分工需要和学科体系内在逻辑而划分的学科门类,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需与产业结构深度融合。文化传媒产业具有极强的创新性、高附加值、融合性等特点,今天的文化传媒产业已经走上“文化+”“传媒+”“科技+”的道路,产教融合对于高等学校而言首先是要做出有特色的产研融合成果,应用研究与行业前沿对标,不断发挥高校智力资源和跨学科研究的优势,为城市发展赋能。

(三)专业教学与职业要求深度融合

文化传媒产业转型升级对职业标准提出了新要求。传统中文学科、艺术学科和新闻传播学科的知识体系、教学内容明显跟不上日新月异的行业实践。高校要以对标行业一流、对标产业前沿的前瞻性眼光谋划人才培养,将职业标准对应转化为学生学习要求融入课程体系、培养方案中,将包括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在内所有课程通盘考量,形成“目标——素养——能力”的培养矩阵。在产教融合实施中,要重视行业联盟、龙头企业、高端人才对学校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指导作用,锚定产教融合方向,提升产教融合高度与质量。

(四)探索设立产教融合高效平台

高效运转的产教融合平台是保证产教融合结出成果的有效载体。目前常州市部分高职院校工科专业探索建设产业学院,已经获得丰硕成果。文化传媒产业的创新人才培养可以适度借鉴工科专业产业学院的形式,依托优质文化传媒单位建设产业学院,在“创新引领实践”的思路下,产业学院全流程复制行业内容生产场景。在政府、学校、企业共同支持下,因地制宜提升产业学院软硬件水平,让教学设备适度领先业界,同时发挥产业学院灵活的机制,建设与业界专业人才队伍同构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产业学院一方面能将产业与学校紧密联系在一起,让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更贴近工作一线;另一方面产业学院也是一个孵化器,能有效服务文化产业中小微企业的产品生产、创意设计和营销传播。

(五)探索建立新型文化传媒人才数据库

蓄才引智是文化传媒产业发展的关键。一方面,常州市要出台政策鼓励在常高校毕业生留在常州市就业创业。另一方面,要吸引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采取多种措施积蓄、盘活文化传媒人才存量,扩容文化传媒人才增量,以关键岗位领军人才、核心人才带动项目建设、团队发展。建立人才数据库,依托第三方评价机构,利用科学高效的现代化手段对市域范围内的文化传媒工作者、与本市文化传媒产业发展具有高度相关性的全国性知名专家、具有潜力的相关专业本地毕业生,进行信息采集,纳入人才数据库管理,为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和引进提供依据。人才数据库收录的内容包括人员的基本信息、技术专长、主攻方向、研究项目、现有成果、重要经历以及人员需求等。数据库中的人员信息要不断更新,利用检索功能,提升人才引进与使用的效率,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同时,数据库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利用数据库信息,开发合理的指标体系,创新文化传媒人才评价工作,以科学合理有效的评价机制激励人才出成果、出实效。

[1] 孙长高,刘孟德,袭著燕.产学研协同创新全链条服务体系构建——基于地方综合科研机构的视角[J].科学与管理,2018(03).

[2] 刘锦峰,贺鑫.产业学院: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的新途径——以跨境电商产业学院为例[J].当代教育论坛,2019(03).

猜你喜欢
文化传媒常州市产教
坚守初心三十载 静待花开终有时——常州市博爱小学华文教育
常州市觅渡教育集团冠英小学教师作品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四实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借助数轴易解题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基于产教融合创新康复治疗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漫画
山西省2019年对口升学考试 文化传媒类
山西省2018年对口升学考试 文化传媒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