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鹏速写:以立体派的画法

2022-10-20 05:13邬烈炎
关键词:丝网壁画设计

邬烈炎

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画法,其学理是将一个人物或道具,在时间的移动中把各个面:正面、侧面、背面、剖面进行错位、透叠、插接,重构为一个新的造型或画面,并认为这种半透明的拼贴比视点固定的去描绘一个物像更具真实感。用类似这种画法的写法,来记录季鹏的多侧面角色的面貌,描述季鹏的作品的多样化与丰富性,是一种合适的有效的手法。

视角·2/3侧面——作为壁画家

中国现当代壁画在很大程度上受20世纪末首都机场图式的影响,大多表现神话、传说、故事及地域文化题材,并套上了矫情的装饰风;而稍后兴起的地铁壁画风,大多在材质、色彩、构成方面作文章,被壁画家们称之为“文化墙”。与此相比,南艺设计学院公共艺术专业的壁画却是走出了一条大型绘画之路,它既不同于苏联那种马赛克风的镶嵌手法,也不同于墨西哥三杰的魔幻现实主义之风,而是以历史图像拼贴、服饰化妆、影像组合制作,加上计算机合成打印及综合材料描绘的穿越式构成形式完成。季鹏无疑是这个壁画群体中的重要成员。

壁画《白色梦幻》的主题是苏州美专校史上最著名的石膏像的故事,描述的是在20世纪30年代初,校长颜文樑先生在留欧期间不惜变卖地产房产购买460件石膏像,从马赛用邮轮运回苏州的故事,它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美术教育史上的奇迹。在壁画长732厘米,高244厘米的构图中,原大尺度的维纳斯、挣扎的奴隶、掷铁饼者、角斗士们林立其间,如同是当年苏州美专石膏像画室情景的再现,购置、运输、写生、复制、消失的情节穿插其间,同时突出了颜文樑教授指导学生写生的镜头。

壁画《南京民国建筑》的画面中,南京的代表性民国建筑充溢着构图,它们以平面图的轮廓线条交织透叠,疏密、穿插、虚实相生,而建筑师们:杨廷宝、刘敦桢、童寯、吕彦直、陈植,以写实的手法站在他们的建筑作品之前,灰色调的丰富色调具有强烈的建筑质感。

壁画《韩乐然》是以蒙太奇手法完成的具有史诗气派的作品。韩乐然于1923年在上海美专入党,是美术界的第一位中国共产党党员。毕业后先后在东北和西北地区从事组织、兵运、统战、情报等工作,还在苏联、欧洲进行考察、学习、创作活动。他还是最早进入龟兹洞窟进行编号、排沙、临摹、研究与展览活的学者。作品以红色调的历史图像拼贴的手法,表现韩乐然传奇一生、浪漫穿越的故事。

在《南艺百年音乐人》《包豪斯师傅》等壁画作品中,季鹏仍然发挥了他强大的人物造型能力,根据模糊的影像,透视各异、光影晕染的众多历史人物,以散点的方式为他们进行合影留念。

图1 季鹏-邬烈炎-曹斌华-史雯华-陆立功-李伦-周彦青《白色梦幻》布面丙烯 732X244cm

季鹏终于有机会把他的壁画画到墙上了,南京牛首山佛顶塔第六层的佛教文化主题《译经》,它的图式是永乐宫壁画与敦煌壁画的复合体,线描勾勒、重彩敷绘、构图层叠,人物大大小小错落排列,华服袈裟,头顶光晕,描绘了玄奘、鸠摩罗什、真谛、义净、不空和法显六位佛学大师翻译佛经的故事,它经受住了游客、领导、专家们的考验,成为牛首山文化的一个符号,季鹏也真正体验了一把匠师画工的角色。它使我们想起了季鹏本科时的毕业创作壁画《商鞅变法》中一百多个人物的场面。对秦朝历史的想象与复原,在过了24年之后似乎得到了回忆与呼应。

视角2·另一个2/3侧面——作为水彩画家

如果说壁画创作在某种程度上是作为教学的一种结果,是师生之间教与学的互动性创作现象,那么水彩画则是纯粹属于季鹏的个人艺术作品,是出自艺术家的内心需要与手上的习惯动作。

水彩画一般认为起源于英国,人们习惯称之为英国水彩。雾都的湿润空气有助于水性颜料的水色交融与湿画渗化,在虚实幻境中洒脱地表达水渍、透明、叠色的品性。同时地理发现、探险考察与旅行所产生的标本绘画、地形记录,建筑制图,以及田原废墟、遗迹和那些如画的风景,都催生了水彩艺术的发展。水彩画传入中国以后普及程度很广,除了绘画、月份牌与示范教学之外,不少建筑师、设计师都画得一手漂亮的水彩,然而展览体制所形成的大幅制作与精细描绘,已经使我们周围的水彩画逐渐远离了它的本体面貌,在多样化的表现中失去了它的原有图式。当人们看到季鹏的一系列水彩风景如同横空出世时,却是眼睛为之一亮,他把水彩画打回了原形,看到了那种范本式的久违了的经典图式。

在严谨中流溢出轻松,在法度中充满着趣味。这些画面具有教科书式的示范性,以它的学理性的案例吸引更多的画家与爱好者的眼球。季鹏的这批水彩画印过一本小册子,自娱自乐,圈内流行,虽然很少参加什么展览,但偶尔一晒,却以其清新透明、自然大方以及很强的绘画性与本体语言胜过不少专业水彩画家,不输那些获奖作品。他的意蕴与素养,接近建筑师笔下的气息,接近早先英国水彩画的坚实,边线爽利、膜性肌理,画面在片片湿漉漉的水气中并不过分着上太多的颜色。

季鹏笔下的威尼斯组画,是以水彩画水城,古典建筑复杂而精致的轮廓画得清晰且结构准确,水光摇曳与色彩的漫射,让它们在天空、水色、立面中穿梭呼应、偶遇追逐、互动传递着水分子与色彩颗粒。一切都在画家心中与笔端的不经意之间流露出来。

《威尼斯·大运河夕照》是一张经典的画面,它没有去表达成角透视中的水巷纵深,而是以宫殿府第的正立面画出了建筑构图的完美印象,依靠着墙面与门窗形态与疏密关系的构成了丰富性,而水面的波动荡漾与贡多拉的动感、投影与少有的明亮色彩与建筑形成了对比。

《威尼斯·夏日的黄昏》把蓝天、受光、阴影处理得恰到好处,在司空见惯的许多画过的景象中更胜一筹。

《威尼斯·电动游船》画得整体简洁,大块的墙体与水面的琐细与阳光辉映在对比中增添了赏析的趣味。

《威尼斯·圣马可大教堂》,改变了它在人们印象中金碧辉煌的拜占庭式印象,却在一片灰调子中显得有些遥远的历史感。

《威尼斯·远处的安康圣母教堂》是又一幅精彩的作品,远处的白色的教堂在左右两边建筑透视的诱导下形成了充分的空间感,阴影、投影与浅灰色墙面把亮丽的白色留给了圣母教堂,衬托了教堂的圣洁之感。几幅贡多拉的画面,描绘了左右晃动的摇曳之感。

有一幅《威尼斯·早市》似是画家偏爱的逆光角度,画完之后画家说:“五年后再画同一场景,还是感觉到一些进步的。”

一幅《威尼斯·过客》是阳光与大片阴影的游戏,是画家为自己50岁生日而作。

另一组作品是描绘宁海中学周边的民国建筑与街景洋房,牯岭路、琅琊路、珞珈路、西康路,那是画家中学时代无数路过却无心细赏的景致,过了许多年之后才在那时的喘息之中,去轻松地以水彩的目光去审视它们。

还有一个系列,画的是南京城市风景,浦口火车站、江北新区建设工地、南师附中夏日的未名湖,晨光中的金马骊城,记录了发展中的城市气象,依然是以娴熟的技法去尝试一种新的建筑绘画的变体习作。

视角·作为丝网艺术家和工作室主持

季鹏在卡塞尔艺术学院留学时学习过丝网版画,于是他进设计学院以后有了一系列的动作,主持创建设计学院工作室、国际联合工作坊,教过丝网课,带青年教师进修,指导毕业设计。丝网虽然是一个普及的工具与大众媒介,但欧洲的学院工作室自有它的规范性与学理性,源自于印刷术和版画,与图像、数媒以及现当代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的工艺、技法、设计、插图、图形、色彩学、材料、操作程序自有一套章程,基础、技法、课题、作业方式的展开也有着自身的语法,所谓工作室远不止是一个技术操作的场所,而是一种技法理论的体验。季鹏邀请了他的老师——德国卡塞尔艺术学院丝网工作室迪特·海斯特(Dieter Haist)老师来设计学院开设了工作坊。于是海斯特先生以德国式的严谨与冷峻方式,按部就班、一丝不苟、一招一式地手把手教出了一个系列的德式丝网版画,字正腔圆、轮廓青瓷、色层饱和,是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的改写,把那些学生们熟悉的图像进行丝网语言的变法。季鹏建立了设计学院的丝网工作室,有德式规范与理性,又不乏南艺的想象力与灵活性,后来季鹏又指导了以丝网为媒介的毕业设计,如外国音乐家肖像系列,蒙特·威尔第、巴赫、海顿、莫扎特、舒伯特、贝多芬、肖邦、柴可夫斯基、德彪西……如二十五史系列插图,还有他所带出来的助教张彬彬也指导学生制作了维米尔作品变体系列,做出了表现形式更为多样的丝网作品。

视角·正面——作为一名高度职业化的教师

相对于一名画家、艺术家或是设计师,季鹏的职业是一名教师,一名十分职业化的教师。我们很难判定季鹏是哪个专业的教师?季鹏是哪门或哪几门课程的教师?

他教过设计基础课,有一批课程作业要求学生在深色纸上用色粉笔作不同层次的提亮,表现车花玻璃器皿、白织灯泡、透明水杯的质感,贴近表现透视中的局部特写,散射折射的光斑光束,从表现的视角重新认知了散、乱、碎、花的正面价值。

他又带过一组学生的作业,是有人物有情景的黑白摄影,有主题有隐喻,用拼贴的方式做成了招贴,体现了二十四节气的意象变化。

他还教过一批学生,作业画得十分潇洒而干净利落、成为这个电脑时代不可多得的纯手工活儿,是他应邀跨界在环艺专业上的建筑速写与快图课,这个课对环艺专业的学生具有足够的吸引力,也引得年轻教师们羡慕不已。

这些作业都已成为ppt中介绍南艺设计教学成果的代表作,每一次在校内外、国内外介绍播放时,使主讲人不太敢相信是低年级学生的作业。

在季鹏的教学活动中,有一个案例似乎更能描绘他的职业形象。南京大学建筑学院与南艺设计进行基础教学的合作有十年之久,建筑专业的老师在艺术学院上基础课成为一个有意思的、在专业圈内有示范性的课题。在他设计的作业中,那些几乎一笔未画过画的理科生,出手就能描绘出自行车的造型,轮廓、结构,比例竟能画得十分准确,视觉解读中的弹簧、链条、刹车装置也是非常到位,虽然机械味十足,严谨有余,而略缺乏生动性,但它提出了视觉认识、理性分析、文化成绩学习方法对于设计专业学习的误途、缺陷,以及过于注重感性投入大量时间等问题的反思,对习惯的入门与基本功概念提出了挑战。

视角·几个位置的观测——关于留德、译者与写作

季鹏的博士论文很自然地选择了一个与德国有关的内容,同样也是一个与教育教学有关的主题:《德国乌尔姆设计学院的基础课程研究》。他的德语、教学、文笔对德国的熟悉以及他的素质与阅历,都融汇在这篇论文之中。他查阅了大量第一手的材料,翻译了从未被中文触碰过的文献、记录、档案、图册、目录等,对乌尔姆从创建到关闭的几个阶段进行了细致地解读、描述、阐释、分析与评价,把人们传说中的或是与中国相关主题设计史书中的三五行字,变成了洋洋洒洒的十二万字的论文,详尽而清晰。从此学生可以根据这个文本进行再研究,作为出发点,设计基础教学的改革在包豪斯之外又多了一个参照系。

季鹏选择了去德国攻读硕士学位,在卡塞尔艺术学院学习。德国人对冷静与理性偏执似乎与季鹏的个性与气质似乎有几分吻合。或许卡塞尔艺术学院有着极强的地缘优势,它最牛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五年一度的卡塞尔文献展的主办地,小城处处是历届文献展留下来的代表作,不经意间就会遇到一个装置或是处在一个装置之中。季鹏已经看四届文献展,他浸润在它的氛围里,周围是散之不去的那7000颗橡树的气息。

然而在德国这个新表现主义的大本营、世界上最权威的当代艺术展场中,季鹏竟是以写实见长,他的毕业创作是一组绘画,以这种艺术的最基本形式,画了一组汽车(也可能因为德国是一个汽车强国)。他以近乎超写实的手法完成,不常见的透视与角度,有利于表现质感与反射,描绘反射中的光、建筑、植物还有云层以及不知为何物的肌理、材质、光泽。

季鹏是一位优秀的译者,在设计学院著名的欧洲十年行走开始时,他充当了首次行走的德语导游的角色,在德语地域参观时,考察团员们逢德语必问季老师。他给那些出色的、说德语的来南艺设计开工作坊的教授们做过课程翻译与合作教学,包括海斯特、克里斯坦(Heinz-Jürgen Kristahn)、克劳斯·海瑟(Klaus Hesse)、斯特凡·邦迪(Stephan Bundi)、蒂娜(TinaBara)、阿尔巴(Alba Dubrbano)。2012年设计学院团队在参观扎哈(Zaha Hadid,1950—2016)设计的宝马工厂时,他甚至在六百多米长的流水线上一一讲解,使大家了解了什么是数字化时代的汽车流水线,了解了汽车配件的每一道工序,了解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工业设计。

当季鹏加入设计学院团队时,我们终于有了其他院校那种令人羡慕的留德教师。他很快担当起了桥梁的角色,不断联络引介德国教授来开工作坊,也不断帮助学生们像他那样去德国留学。

季鹏的速写显然还可以继续再画几个不同的角度,只是来日方长,作为一个在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人物,他还会做出更为出彩的工作与业绩,会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创意出更有影响力的设计成果,同时十年以后或二十年以后,他肯定还会有新的艺术媒介出手,给我们带来新的图式呈现,我们完全有理由充满着这种期待。

猜你喜欢
丝网壁画设计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三观壁画
BUBA台灯设计
致湖面清洁工
有种设计叫而专
2016年1月16日 星期六 天气:阴雨绵绵
蜘蛛
田华丝网版画作品
“飞蛾”修复壁画忙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