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手法耳穴压豆联合归脾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

2022-10-21 06:49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2年18期
关键词:心脾耳穴缺血性

乔 敏

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具有患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并发症多的特点,影响着病人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1]。缺血性脑卒中后失眠发生率高达71%,失眠可增加大脑耗氧量,不利于疾病的康复,严重者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复发[2-3]。现代医学针对失眠多采用镇静催眠药物治疗,但长期使用可产生药物依赖性、成瘾性、遗忘症等不良反应[3]。有研究表明,耳穴压豆、穴位贴敷、针刺等中医外治法治疗失眠具有疗效可靠、不良反应少、无药物依赖性等优点[4-6]。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手法耳穴压豆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心脾两虚型失眠病人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诊断标准:依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1]确定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依据《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7]确定失眠症诊断标准,依据《失眠症中医临床实践指南》[8]确定心脾两虚型诊断标准:多梦易醒,醒后难以再睡,心悸健忘,神疲食少,头晕目眩,面色少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纳入标准:符合缺血性脑卒中及心脾两虚型失眠症诊断标准,缺血性脑卒中病程≥4周;失眠发生于缺血性脑卒中后且病程≥6个月;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总评分>7分;意识清楚,具备较好的理解能力,能够顺利配合完成相关量表测评;年龄≥18岁;病人或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合并精神或意识障碍,恶性肿瘤,心、肝、肾等重要脏器严重原发性疾病;其他因素所致失眠者;对镇静催眠药物具有成瘾性者;耳部皮肤破损者;拒绝接受耳穴压豆者;正在参加其他临床试验者。

1.2 临床资料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1月—2020年12月就诊于济南市中医医院的64例缺血性脑卒中后心脾两虚型失眠病人分为两组,每组32例。对照组,女19例,男13例;年龄47~70(58.30±7.65)岁;病程6~12(9.46±2.85)个月;失眠程度:PSQI评分为8~16(13.44±2.57)分,失眠严重指数量表(ISI)评分为11~18(14.95±2.81)分。研究组,女20例,男12例;年龄45~69(58.42±7.60)岁;病程7~12(9.50±2.83)个月;失眠程度:PSQI评分为8~17(13.39±2.60)分,ISI评分为12~17(15.07±2.76)分。两组病人性别、年龄、失眠病程及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治疗方法 所有入组病人均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干预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如阿司匹林肠溶片及丁苯酞软胶囊抑制血栓形成及血小板聚集,阿托伐他汀钙片或瑞舒伐他汀钙片降血脂,调节血压、血糖,康复锻炼等,以促进神经受损功能的恢复。在此基础上,两组均给予归脾丸(太极集团四川绵阳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51020459)作为失眠的基础治疗,每次6 g,每日3次。对照组采用对压法耳穴压豆治疗:选取一侧耳廓上的心穴、脾穴、神门穴、皮质下穴、交感穴、枕穴,将贴有王不留行籽的胶布贴到所选取的耳穴上,用拇指和食指分别放置于耳廓的正面与背面,相对按压至出现得气感,持续对压20~30 s。研究组采用点压法耳穴压豆治疗:选穴及贴王不留行籽方式同对照组,然后用拇指固定耳郭,用食指一压一松间断按压,用力不宜过重,每次间隔0.5 s,点压至出现得气感为度。嘱两组病人早、中、晚及睡前各按压1次,耳穴贴隔日更换1次,两耳交替应用,均治疗4周。

1.4 观察指标 ①PSQI评分:该量表涵盖了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等7个睡眠因子,总分0~21分,分数越高表明睡眠质量越差。②艾普沃斯嗜睡量表(ESS)评分:该量表是病人自我评估白天嗜睡程度的量表,总分0~24分,分数越高表明白天嗜睡程度越重。③ISI评分:该量表主要是评估近2周睡眠质量,总分0~28分,分数越高表明睡眠质量越差。④症状评分: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9]按体虚、乏力、健忘症状的无、轻、中、重程度,分别计0分、2分、4分、6分。⑤实验室指标:采集晨起空腹肘静脉血,离心后检测多巴胺(DA)、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

1.5 疗效标准 参照文献[9-10]制定疗效标准。痊愈: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睡眠时间≥7 h,醒后精力充沛;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睡眠时间较前增加≥3 h,醒后精力尚可;有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睡眠时间较前增加<3 h,醒后精力较差;无效:临床症状及睡眠时间无改善或加重,醒后精力差。

2 结 果

2.1 两组PSQI、ESS、ISI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PSQI、ESS、IS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PSQI、ESS、IS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PSQI、ESS、ISI评分比较(±s) 单位:分

2.2 两组体虚、乏力、健忘症状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体虚、乏力、健忘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体虚、乏力、健忘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体虚、乏力、健忘症状评分比较(±s) 单位:分

2.3 两组DA、NE、5-HT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后DA、NE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DA、NE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5-HT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5-HT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DA、NE、5-HT水平比较(±s)

2.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3 讨 论

失眠是缺血性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其中,心脾两虚型失眠在临床中尤为常见,可能与缺血性脑卒中后肢体、言语功能障碍等后遗症所致情绪不畅以及疾病过程中耗损机体正气有关。现代医学认为失眠可能与DA兴奋大脑皮层,NE神经元抑制5-HT等因素有关,而5-HT参与慢波睡眠而发挥促睡眠作用。失眠可影响病人正常的生活质量,降低工作及学习效率,且不利于疾病的康复,甚至导致疾病复发或加重[11-12]。现代医学针对失眠多选用镇静催眠药物,但长期应用存在耐药性、依赖性等风险,停药后失眠易反弹或加重,反而加重失眠程度[13-14]。因此,探索更加安全有效治疗失眠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学认为失眠属于“不寐”“不得眠”范畴,中医治疗失眠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等优势,容易得到病人的接受与认可[15]。失眠可因情志不遂、饮食内伤、禀赋不足、病后及年迈体虚等致气血失和,阴阳失调而发病,病位在心,但与脾、肝、肾关系密切[16-17]。缺血性脑卒中后失眠以心脾两虚型较为常见,治宜补益心脾、养心安神。归脾丸是治疗心脾两虚的经典方药,因此,本研究将归脾丸作为两组病人的基础药物治疗。有研究表明,耳穴压豆治疗失眠能够改善病人睡眠质量,提高生活质量及临床疗效,可能与进行穴位刺激后调节大脑皮质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及经络调节等作用有关[18-20]。但检索耳穴压豆治疗失眠的相关文献,未见不同手法耳穴压豆治疗失眠效果的比较研究报道,为探索何种耳穴压豆手法对改善失眠的效果更佳,开展了本项研究。耳与经络关系密切,《灵枢·口问》云:“耳者,宗脉之所聚也”。《类经》云:“手足三阴三阳之脉皆入耳中”。本研究中研究对象为心脾两虚型失眠病人,结合耳穴中各穴位的主治特点,选取了耳穴中心穴、脾穴、神门穴、皮质下穴、交感穴、枕穴。心穴功善养血生脉、益心安神、通络止痛;脾穴善于调养阴血、健脾益气、和胃通络。心穴与脾穴配伍,健脾养心、补益阴血,亦能通络。神门穴可养心安神、通络止痛;枕穴可升清利窍,止痛安神。神门穴配枕穴为对穴应用,显助增强镇静安神功效。皮质下穴可升清利窍,益心安神,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交感穴长于滋阴清热,益心安神。皮质下穴配交感穴能够增强健脾益气、养心安神之力。诸穴配伍,具有协同增效作用。针对耳穴压豆的不同手法,结合临床实践认为,强刺激的对压法、弱刺激的点压法分别属于中医学“泻法”“补法”范畴,对于同样具有补益心脾、养心安神的耳穴施行不同的补泻手法进行压豆,其穴位所发挥的作用有别,对施以泻法者补益安神效果会弱于施以补法者。本研究结果显示,点压法耳穴压豆组缺血性脑卒中后心脾两虚型失眠病人PSQI、ESS、ISI、体虚、乏力、健忘评分及DA、NE、5-HT水平的改善程度优于对压法耳穴压豆组(P<0.05),且临床疗效优于对压法耳穴压豆组(P<0.05)。表明点压法耳穴压豆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心脾两虚型失眠的疗效优于对压法耳穴压豆。

综上所述,不同手法耳穴压豆联合归脾丸均能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心脾两虚型失眠病人临床症状及睡眠质量,调节体内与睡眠相关指标水平,点压法对临床疗效及相关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压法。本研究建立在西医常规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基础上,对后遗症治疗无干扰,但存在样本量小、观察周期短、观察指标少、缺少对失眠情况改善后维持时间的随访等局限性,难以评估对失眠的远期疗效,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加以完善补充。

猜你喜欢
心脾耳穴缺血性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脑脉泰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研究
诺欣妥治疗缺血性心肌病致心衰的效果分析
耳穴压豆联合穴位按摩在高血压伴失眠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耳穴按压对肺部疾病患者的保健作用
腹针结合头颈部按摩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
过桃花村
茶香沁心脾 茶方养五脏——乐氏同仁茶饮
耳穴压豆功效多
卵圆孔未闭与缺血性脑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