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现状与实践路径

2022-11-05 04:38易可可
经济研究导刊 2022年26期
关键词:劳动育人教育

易可可

(西安理工大学学生工作部,西安 710048)

劳动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在新时代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以及多元价值思潮的冲击,在我国部分青年学生中产生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这些不良现象必须改变。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劳动教育做了整体部署和具体要求。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对于推进人才全面培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国家针对劳动教育加大投入力度、提供政策支持。全国高校积极响应国家要求,全面构建劳动教育工作体系和实施方案,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具体教育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劳动教育的动机、形式、机制等方面,制约了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

(一)劳动教育认识不够

劳动教育要着力培养新时代大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必备的劳动能力、积极的劳动精神、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但是,目前教育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离。一是劳动教育任务化。部分高校及教师不能全面正确认识劳动教育的意义,抱着完成工作任务和政治任务的心态开展劳动教育,比如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临时准备相关劳动教育材料、突击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等,对劳动教育缺少理论思考和实践验证,并且忽略学生的需求和意愿,所以劳动教育不能取得实质性效果。另外,部分大学生不重视劳动教育,把劳动实践当成走过场、走形式的活动,被动接受教育,缺乏主动性,所以无法达到教育的目的。二是劳动教育功利化。部分教师没有把实施劳动教育当做重要工作职责,而是以增加工作业绩、获得教学课时量等为目的开展工作,这种功利化倾向阻碍了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另外,一些大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初衷也呈现利益化,认为劳动的价值在于获得物质报酬,重“利”轻“义”,总是倾向于选择那些有学时认定、有经济报酬的有偿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不愿意参与义务劳动和志愿服务,以致劳动价值及育人功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

(二)劳动教育片面单一

部分高校和教师把劳动教育与道德教育或职业教育等混淆在一起,盲目地开展劳动教育。一是“劳动化”的教育。认为劳动教育就是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通过频繁组织学生参加劳动、不断增加劳动种类和强度来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教师成为了学生劳动过程中的“监工”,更多的是“只劳不教”。学生劳动技能虽有所提高,但劳动自觉性和劳动意识却没有增强,反而引起学生的抵触心理,成为束缚学生自由成长的屏障,也加重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二是缺乏“劳动”的教育。一些师生轻视具体劳动实践,看重学习劳动理论知识,或是更倾向于开展脑力劳动,通过脑力劳动提升理论知识水平,从而提高与劳动教育相关的理论测试成绩,这种应试性教育忽略了劳动教育的本质要求。此外,部分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形式、方法单一,基本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缺少互动交流,劳动实践教学基本就是做清洁、植树、去食堂帮工等传统活动,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劳动实践的热情,教育效果较差。

(三)劳动教育体制机制欠缺

高校是劳动教育的实施主体,在劳动教育的整体设计、实施方案等方面作出了很多尝试。劳动教育初见成效,但工作体系仍然不够完善,制约着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一是工作体制机制不健全。对于劳动教育具体由哪个部门统筹、哪些部门参与没有清晰的实施方案,工作分工不明确、管理不到位,教育成效低。工作经费投入不足,条件保障不够,在教育设施、基地建设、实践活动等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缺乏保障,工作推进慢。工作队伍配备不足,专职劳动教育教师少,教学水平普遍不高,更多的是思政课教师或辅导员兼职开展劳动教育,他们一边组织学生开展劳动理论和实践教育,一边还要讲好其他课程、开展其他工作,身兼数职,劳动教育质量不高。二是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首先,绝大部分高校还未将劳动教育开展情况完全纳入学校工作、教学工作考核范围,或者考核工作还没有落实落细,对于劳动教育教师和相关人员如何考核、考核哪些方面,还没有具体实施办法。部分高校通过翻看劳动课程的教学记录、统计劳动实践活动的次数等途径,大致给出教学效果考核结果,不一定符合客观实际,不能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其次,对于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评价办法、评价指标体系还未完全建立,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理论考试和实践考察等相结合的考评方式还不成熟,有的高校凭借劳动课程的签到或社会实践报告就简单地认定考核成绩,这样的教育评价方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也不能检测出劳动教育实效。

二、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因素的负面影响

首先,自古以来社会教育就存在强调智力教育、轻视劳动教育的社会氛围,在这种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下,师生总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文化课程教育学习上,而只是形式化地开展劳动教育以应付上级要求和毕业要求,缺乏对劳动价值和意义的理解,从而导致劳动教育趋于任务化。一些大学生总是被动地参加劳动实践、接受劳动教育,丧失了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其次,享乐主义及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潮侵入校园,影响了部分师生的思想观念。这些错误思潮扭曲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把劳动仅仅当成获得报酬的手段,远离了劳动教育的本质。一些家长深受拜金主义的影响,将挣钱多少作为衡量劳动价值的标准,鼓励学生追求高薪体面的职业,漠视单纯的体力劳动和技能劳动,致使一部分大学生不愿意参加劳动、不接受劳动教育、不认可劳动精神。

(二)劳动教育的意识淡薄

一方面,高校对劳动教育普遍不够重视,对劳动教育的开展效果缺乏客观的评价机制,更没有形成明确的奖惩措施,致使教师开展劳动教育的主动性不强、意识不够,在进行劳动教育课程设计时不能精心准备,使劳动教育出现供需失衡、形式单一等问题,教育过程流于形式,只是走走过场,不断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另一方面,家庭缺少劳动教育的意识,一些家长想当然地认为,只要学生文化课成绩好,知识水平高,将来就能找到好工作,忽视了劳动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使学生走向成熟的关键一环。有些家庭虽然能够意识到劳动教育的作用,但只是让学生在假期承担家务等最简单的劳动实践活动,劳动教育的形式千篇一律,学生在这些劳动实践中没有得到全面的劳动教育,在培养劳动兴趣、树立劳动精神等方面没有起到效果。

三、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劳动教育是一项整体性的系统工程,需要体系化推进。以下围绕劳动观的树立,劳动教育的方式方法、环境营造及长效机制等方面提出新时代加强高校劳动教育的对策。

(一)强化知行合一,形成劳动育人的双重合力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于劳动教育切中时弊、意义重大,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与殷切期望,也为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科学指导与路径遵循。抓好新时代劳动教育重在“知行合一”,既要营造全社会尊重劳动的文化氛围,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在实践中渗透劳动思想教育、养成积极劳动的情感态度、强化劳动技能的培养学习。高校要加大教育力度,结合大学生生活实际和特点,引导他们坚持辛勤劳动、诚实劳动,使“劳动创造价值”成为他们的信念。

首先,要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艰苦奋斗精神,让当代青年发自内心地认可劳动、认可劳动者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从而勤奋学习、苦练技能,努力成长为具有专业技能和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其次,要身体力行,做“实”劳动实践,“以行促知”。在加强价值认同的同时,要按照《意见》要求强化学生的劳动教育、劳动实践,精心设计、精细实施,推行“研中学”、“做中研”的劳动实践方式,创造性地开展日常劳动,使劳动教育从“疏离生活”到“贴近生活”,确保劳动落地落实,防止劳动实践窄化、泛化、简单化,通过劳动让学生增长才能、磨练意志,实现以劳育人、学以致用。

(二)创新实践载体,构建两个课堂协同育人模式

从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来看,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是劳动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建立起机制健全、模式多样、课程完善、资源丰富的劳动教育体系,实现劳动教育与志愿服务、社会实践、产教融合的结合,促进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的贯通,鼓励先行试点、以点带面,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树立对劳动价值的正确认知,在劳动实践中培养高尚的劳动情感,形成科学劳动态度,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切实提升劳动技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构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机制。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不断探索劳动教育在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渗透方式,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在思政课教学中嵌入劳动教育,实现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衔接,引导学生领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知识、依靠劳动、依靠青年”的道理,培养学生形成社会主义劳动观;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实施“课程劳育”,结合专业知识内容和特点深化劳动教育。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将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活动,营造了解劳动者、尊重劳动者、学习榜样劳动者的浓郁文化氛围,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文化熏陶效果;创新课程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产教一体、工学结合,整合勤工助学岗位、实习基地、志愿服务基地、科技园等实践平台,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企业、社区、农村,了解国情、社情和民情,在劳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奉献。建立“教育—科研—生产”一体化的学校劳动教育模式,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生产实习相结合。支持大学办厂,既提供劳动教育的实践基地,又改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三)优化育人环境,构建全场域的劳动育人格局

首先,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建立专门的劳动教育社会机构,通过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平台,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们爱岗敬业,通过诚实劳动实现人生价值。同时,要树立典型,让劳动模范讲劳动,通过现实生活中榜样人物、杰出代表展现热爱劳动的光辉形象,在全社会发扬劳模精神,奏响“劳动光荣、热爱劳动”的主旋律。

其次,要创造育人的校园环境,将劳动精神融入校园活动之中。高校要以植树节、劳动节、国庆节等具有纪念和教育意义的节日为契机,组织学生开展义务植树、劳动竞赛、寝室卫生评比等活动,不断丰富劳动实践的形式,深化劳动教育内涵;要充分利用班级、社团等学生组织和学生干部来开展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融入班级和社团活动中,发挥学生自我教育作用,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热情,不断提升劳动教育实效;还要利用好广播、校报、官方微信、官方微博等载体,大力宣传正确的劳动观念,营造“劳动最光荣”的校园氛围。

最后,要打造和谐的家庭环境,构建家校协同育人的格局。高校在进行日常劳动教育的同时,可通过QQ群、微信群等平台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经常性的向家长传递有关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方向、新要求,让家长能够认识到劳动习惯和劳动精神的培养在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中的作用;另外,在开展劳动实践活动的同时也能增进亲子关系,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家长要转变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的作用。让学生在家中承担力所能及的劳动,或者去社区参加义务劳动,使学生端正劳动态度,提升劳动素养。

(四)构建长效机制,保证劳动教育的整体推进

首先,要加强统筹协调和制度建设。建立起制度规范、分工明确、协调配合、保障有序的劳动教育实施体系,将劳动教育与高校育人战略全面对接,并做好统筹规划、宏观指导、组织协调。各部门要把劳动教育的责任抓实做细,形成贯通联动的劳动教育统筹协调机制。学校要完善劳动教育的领导管理制度,设立劳动教育的领导管理机构,由高校分管校领导负责,学校各职能部门、院系领导具体管理推进和组织落实劳动教育活动。

其次,要健全评价体系和激励制度。要建立教师与学生劳动教育评价考核激励体系,鼓励教师以多样化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和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劳动;将劳动教育教学成果纳入教师评奖评优范围,将学生劳动素养评价纳入综合考评、毕业成绩;开展劳动教育经验交流和成果展示活动,构建“评价—反馈—优化”的劳动教育质量监测和改进机制,激发教师与学生参与劳动教育教与学的内生动力,不断提升劳动教育实效。

最后,要落实各项保障措施。在师资队伍方面,要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育人水平高超、工作干劲十足的高水平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在课程体系方面,要构建培养学生正确劳动观念、劳动技术能力、开发劳动潜能、促进思维发展的劳动课程体系。在条件保障方面,要充分利用现有教育实践基地、劳动实践场所,逐步建好配齐劳动技能实践教室、实训实习基地,不断丰富教育资源,构建劳动教育大课堂。

猜你喜欢
劳动育人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