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络放血结合中药治疗偏头痛医案1则

2022-11-19 04:20王雅菲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2年42期
关键词:疏肝太阳穴柴胡

王雅菲

(湖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2020级,湖北 武汉 430000)

0 引言

偏头痛在临床上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周期性发作的血管神经性疾病。调查显示该病的发病率较高,而女性的发病率要明显高于男性,可为男性发病率的三倍。偏头痛临床主要表现为头部反复发作单侧或双侧搏动样疼痛,患者在发病的同时还可能会伴有恶心、呕吐以及烦躁不安等情绪[1]。劳累或不良情绪可诱发或加重偏头痛,缓解期时患者多无明显不适症状。但因其发病具有反复性,若不及时加以控制,其症状常可呈进行性加重的趋势。目前偏头痛的致病因素及发病机制尚未有定论,多认为其可能与内分泌、脑神经血管病变以及遗传因素等密切相关[2]。作为一种慢性功能障碍性疾病,偏头痛给患者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不良影响。研究表明,大部分偏头痛患者同时还伴有焦虑、抑郁以及失眠等情况,严重影响患者的学习、工作以及日常生活。西医在偏头痛的治疗方面以药物为主,常用的药物包括止痛剂、麦角类制剂以及曲普坦类药物[3]。多数患者在发作期,因疼痛难忍而选择使用止痛药来缓解症状,虽可暂时缓解不适,但后期仍易反复发作,并且长期口服该类药物容易伴随药物的依赖性以及药物副作用的出现。当前,中医治疗本病常用的手段为针刺以及放血,有些医者也会在此基础上加用汤药治疗。中医疗法因其疗效迅速又无成瘾性而颇具优势,现介绍1则通过刺络放血结合中药治疗偏头痛患者的验案如下:

1 病案举例

患者,女,51岁,初诊时间:2021年3月21日。主诉:间断左侧头痛半年,再发1周。患者自诉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头部胀痛,以太阳穴处明显,时作时休,伴口苦、胁肋部疼痛不适。曾前往我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完善头颅MRI、头颅CT以及TCD发泡实验均未见明显异常,测疼痛VAS评分:7分。西医诊断考虑“偏头痛”,建议给予苯甲酸利扎曲普坦片10mg po tid治疗。患者自诉服药后症状可缓解,但后期常因生气或熬夜而再次诱发。1周前,患者与家人争执后再次出现左侧颞部胀痛,自测血压正常,服用上述药物后症状无明显改善,遂来我院针灸科门诊就诊。现症:神清,精神差,诉左侧头部、眉棱骨附近胀痛,左侧太阳穴附近可见青筋怒张。无头晕、恶心、呕吐不适,纳可,夜寐欠安,多梦,二便尚可。舌紫暗,苔薄白,脉弦涩。中医诊断:内伤头痛 证型:肝郁气滞证。治宜疏肝理气,活血止痛。具体方案如下:

患者取坐位,嘱患者头偏向右侧,医者于施术前按揉患者左侧太阳穴处直至充血泛红,将局部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后,医者将左手拇指、示指固定于太阳穴附近皮肤,右手持一次性三棱针对准患者左侧太阳穴青筋处行快速点刺,并迅速将火罐吸附于出血点,待出血量达到5mL左右后即可取下火罐,再对该部位进行消毒,最后用无菌干棉球按压施术部位数分钟后即可结束治疗。另给予中药治疗,方以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15g ,白芷20g,远志10g,枳壳10g,香附10g,白芍20g,丹参15g,羌活10g,川芎20g。当归15g。共14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三次服。首诊放血治疗后患者自觉左侧头部疼痛程度改善5成,眉棱骨胀痛稍有减轻。嘱患者回家后按时按量服用中药。

2021年4月4日二诊:患者自诉偏头痛发作频率减少,且发作时疼痛较前明显减轻,未诉口苦、胁肋及眉棱骨部疼痛不适,但自觉睡眠稍有改善但仍欠佳,遂在原方基础上,去掉白芷、枳壳、羌活,加用夜交藤20g,炒酸枣仁20g,共14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三次服,并在其左侧太阳穴附近予以二次放血治疗。

2021年4.30日患者因落枕来针灸科门诊就诊,询问偏头痛发作情况,患者自诉近半月未再复发作偏头痛,并自觉近段时间心情舒畅,睡眠尚可。

半年后电话回访,诉偏头痛未发。

2 讨论

偏头痛在中医学属“头风”“脑风”“首风”等范畴。《儒门事亲》中记载:额角上,耳上头痛,为偏头痛。《内外伤辨惑沦》中也有论述:偏头痛,头半边痛是也[4]。中医认为引起偏头痛的因素有很多,但多与风、火、痰、虚、瘀以及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有关。因偏头痛的疼痛部位主要为肝胆经循行之处,而肝胆经互为表里,且其发病关键还是在于“不通则痛”,故切不可忽视肝郁以及气机郁滞这些重要环节[5]。肝主疏泄,具有疏通、调达全身气机的作用。在五行中,肝属木,喜调达而恶抑郁。情志不畅、不良作息以及饮食不当等皆可导致肝气郁滞,但肝之病变在临床上还是多与不良情绪有关。《证治准绳》中提到:“怒气伤肝及肝气不顺,上冲于脑,令人头痛”,说明情志因素与偏头痛关系十分密切。当患者思虑过度,情志抑郁时,这种不良的精神心理因素最容易妨碍肝脏的正常生理功能,从而导致肝的疏泄功能不及,造成全身脏腑经络气机的失调。当气血失和,脉络瘀阻就会引起经脉挛缩,脑络不通,不通则痛,故发为偏头痛[6]。当偏头痛迁延不愈,久病入络又会导致患处局部瘀滞。这种类型的偏头痛患者通常表现为一侧头部胀痛,痛处固定,时作时止,且平素易情绪焦虑,烦躁,常因生气而诱发偏头痛,部分患者会伴有夜寐欠佳,胁肋部胀痛不适。当患者出现“木郁”的情况时,我们就需要以疏肝理气为大法,使肝的疏泄、升发功能恢复正常[7]。因而,笔者认为,治疗本病应从肝着手,关键在于疏肝解郁,行气活血。临床上本人会基于“木郁达之”的原则,采用柴胡疏肝散加减结合太阳穴放血治疗肝郁气滞型偏头痛患者。二者结合可以使肝气调畅,气血冲和,起到标本兼治之功。

放血疗法又称为刺络、刺血,是在皮肤或浅表暴露畸形的络脉用三棱针等针具刺破而放出少量血液以达到治疗疾病的古老中医外治法。该疗法源远流长,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远古人民利用砭石排出脓血治疗疾病。放血疗法的作用机制为祛邪,具有疏通经络、调和阴阳、和血养血以及鼓舞正气的功用,体现出“实则泻之”之意[8]。因其简便效廉,放血疗法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素问》指出:“视其血络,刺其出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刺络放血后,可以使患处祛瘀生新,促进血行气通以及经络的通畅调达。当经脉运行通畅,就可发挥其“行气血而营阴阳”的功能。在刺络基础上,通过负压原理使火罐吸附于刺血部位,可以使局部瘀血尽出,邪气尽除,从而达到邪去正安的目的。《内经》中记载的运用刺络放血治疗头痛的文章就有四篇,并且多数以局部放血为主。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放血疗法之所以能明显改善偏头痛的症状,主要原因在于刺破局部血管后可以给予血管壁一定的损伤刺激,进一步能调节血管的收缩和舒张状态。此外,该疗法还具有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这就极大地降低了血液的黏稠度。当瘀滞的血液排出后,就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与此同时,它还能使各种超微量致痛物质得到及时的降解、灭活和转运,直接改变了神经末梢所处微环境的失衡状态,阻碍疼痛冲动的产生与传入[9]。而太阳穴本身位于人体头部两侧颞部,根据穴位近治原则,太阳穴可以治疗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等疾患。另外,这个部位神经血管分布密集,为颞神经、面神经颞支和颧支、颧面神经和颞浅动静脉经过区域,在此处放血能够改善患者头部的微循环,调节颅内外血管压力,缓解脑部缺血缺氧的状态,进而改善偏头痛的症状[10]。在《针灸集成》中就有记载:“太阳二穴:治头风及偏头痛,针出血”[11]。

本着“治病求因”的原则,在患者太阳穴处放血后,又给予患者柴胡疏肝散加减达到疏肝理气,调理气机的作用。肝气郁结则经气不利,当人体气机郁滞就会使身体局部出现胀闷、疼痛的现象。故对于肝郁气滞,脑络不通患者,我们关键在于疏肝理气[12]。另外,肝气郁结的患者因气血运行失常,导致脾气受损,进一步又会造成心失所养,故这类患者常常可伴有失眠的症状。而我们应用柴胡疏肝散加减可以通过理气疏肝达到平衡阴阳,调和气血,使肝气调达,其寐遂安[14]。柴胡疏肝散由柴胡、陈皮、川芎、香附、芍药、枳壳、甘草这七味药组合而成,具有行气疏肝,和血止痛之功。最初,这个方子是用于治疗胁痛不适,经过历代医家的探索与发展,诸多以肝郁气滞为病机的疾病皆可采用柴胡疏肝散来加减。其组方特点“以和为枢”,方中柴胡为君药,归肝胆经,擅长调达肝气、畅通郁结,且为肝胆经的引经药,可引诸药直达病所。香附、川芎共为臣药,二药合用助柴胡疏肝解郁而缓气郁之痛。此外,川芎其性善疏通,可上行头目,为治疗一切头痛之要药。陈皮、枳壳可理气行滞,和胃宽中。芍药与柴胡为伍,可养肝之体,利肝之用。甘草具有缓急止痛之效,且可调和药性。诸药合之,使肝郁得疏,血脉得通,清窍通利,则头痛速愈[13]。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柴胡、芍药可以起到镇痛、缓解平滑肌痉挛的作用;丹参具有抗凝、修复组织再生功能;白芷可以改善血管的收缩以及舒展能力。全方七味药共同起到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黏稠度、镇静止痛以及增加脑血流量等功用,因而对于偏头痛的防治具有较好的疗效[15]。

在当今生活节奏快,人民普遍处于高压力、精神焦虑、情绪紧张的时代,疏肝解郁之法可以治疗诸如偏头痛的众多因情志所致的疾病。本案患者通过辨证论治,采用刺络放血疗法结合汤药,疗效甚佳,彰显中医治疗疾病之优势,可供诸位医者参考。

猜你喜欢
疏肝太阳穴柴胡
自拟疏肝和胃汤加味治疗肝气犯胃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
基于柴胡栽培种植技术要点分析
来自未来的信
“本草”说养生
太阳穴
太阳穴怎么也出痘痘?
高手过招
柴胡疏肝散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型腹痛35例
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2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