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外国文学类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思考与实践
——以“英美名著选读”课程为例

2022-11-19 14:18韩秀钟雨静
现代英语 2022年15期
关键词:课程设计思政文本

韩秀 钟雨静

(大连外国语大学,辽宁 大连 116044)

一、教学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2019年颁布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更是提出要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构建思政教育课程体系。2020年«新文科建设宣言»的发布也进一步推动了新文科的思政建设。而对英语专业而言,2020年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南»这一纲领性文件也对新时期、新背景下英语专业学科发展和课程设计提出了新要求:“大学英语教学应融入学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使之在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还要求通过对经典的阅读,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此外,当下多变的教学环境为高校教师带来了新的教学挑战,但也为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开拓了新思路。而新媒体目前在教学中的应用实是大势所趋。英语专业相关课程教学也应与时俱进,利用新媒体平台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

二、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将思政与学科知识融合教授。除了教师,高校也需共同建设课程思政,做好顶层设计。何云峰等学者强调了高校顶层设计的重要性,且提出了“党委书记、校长深入教学一线亲自授课、听课、指导‘课程思政’”[1]的建议。而我校也从多个维度为教师的课程思政,特别是课程设计提供了助力,如举办多场讲座和培训,评选和推广思政示范课,进行项目扶植,落实听课和评教制度等。笔者认为,顶层设计需纳入高校课堂思政建设具体实践,校师一心,勠力提升外语人才思政教育。

“英美名著选读”课程面向英语专业本科生,旨在通过阅读作品理解英美文化,提升文学素养。结合课程特点和课程思政的要求,教师选取了有针对性的文本进行授课,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内容,水过无痕,润物有方,注重“陶冶、暗示、体验、移情、感染、模仿、认同等无意识教育”[2],避免生搬硬套和填鸭式教学,如此以达到寓教于乐、育德育人的目标。而后疫情时代方兴未艾的线上线下混合模式,是课程设计的新挑战与新机遇。

课程设计中,如何让思政教育无痕进课堂既是重点也难点。为达到这一教学效果教师选用了最为合适的教学模式——CBI(Content-Based Institution)模式。CBI作为“语言教学中的主要课程方法”[3],已被认为是“将外语同内容结合起来学习的一种有效教学途径”[4]。本课程教学设计采用了CBI主题教学模式下的6T框架,将14个文本分为4大主题(Theme):人性、成长、主体意识和历史创伤,既综合考虑了学生的兴趣和学院的培养目标,也发挥了教师“过滤器的作用”“积极引导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观”[5],从教材层面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保障。同时,教师将各主题又细化为两到三个小话题(Topic),引导学生根据话题探寻文本线索(Thread)、梳理脉络,并使其在各话题间通过过渡(Transition)理解其内在逻辑。而授课文本(Text)也不局限于文字材料。教师通过微信、学习通、雨课堂等应用在授课中适当添加图片、音视频等辅助材料丰富课堂教学,加强思政效果。如在«宠儿»的教学中添加相关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到非洲人民一路走来的累累伤痕,认识到造成其不幸与苦痛的根源,识破冠冕堂皇的糖衣炮弹,从而提升学生的辨析力,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6T框架法中尤为重要的一环是任务(Task)。课上个人和小组的演示要求学生不停留在作家作品的浅层介绍上,而选取作品的某一主题或话题就某一角度进行更深层的展示,不仅锻炼了学生“说”的能力,更让其在任务中发展了批判性思维,学会辨析文本背后隐藏的权力话语与意识形态。课下再进行文本细读能使教师把握好教学节奏,也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Content-based教学任务本身就是一个‘支撑架’”[6],学生通过逐步完成教师设置的任务支撑起知识网络,提高自身素养与政治思想素质。

另外,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也在外国文学教学中行之有效。它“把以前课堂上做的事情在家里做了,而以前家里做的事情放到了课堂上来完成”[7],有效开发了课外时间。而多媒体材料的使用和动态考核评估的方式也进一步优化了课程,使课程更为合理高效。本课程在Robert Talbert的课前、课中两个阶段的划分基础上,补充了课后阶段的学习。课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能动性,让学生自主预习作品后在学习通发布问题,并在小组演示中进行简单展示;课中教师针对问题进行点评和讨论,引发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讨论,增强了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营造平等、活跃的学习氛围。如在学习到后殖民主题时,将«习近平治国理政»第二卷«构建互利伙伴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篇章以课前任务的方式分享在学习通平台,意在启发学生思考共同体的概念。课中主要通过设置问题、小组讨论等方式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课后一方面通过平台布置作业考核学生的作品分析能力和思政教育效果,另一方面发布补充学习材料,供学有余力的同学进一步自主学习。翻转课堂模式下,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励了学生发挥能动性。

三、学生反馈

本课程学生反馈是教师就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满意度和教学效果几方面对学生进行的调查。数据表明,超过80%的学生认可思政教育的目标,超过86%的学生学会了如何分辨、鉴赏经典名篇。对线上平台的材料,超过78%的学生更易接受文本材料和视频形式的内容,激发了其阅读兴趣。翻转课堂的课前阶段正是利用了微视频引导学生,教学效果可见一斑。其次,近80%的学生认为线上线下混合授课方式对课程教学有帮助。而且,认为通过搜集了解相关资料,阅读他人书评等途径有助于理解外国经典著作的学生也达到相同占比,体现了学生课下的自主学习性。在教学满意度方面,约84%的学生肯定了教师的思政教育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且所有学生对课程总体表示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更令人欣慰的是,所有学生都表示自身专业素养更进一步,尤其是文化背景认知和阅读兴趣方面,达到了83%的占比。近90%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丰富,大部分学生表示思政进课堂使自己收获满满,其中包括但不限于提高了思想认知、专业素养;增强了历史与文化荣誉感。但值得注意的是,也有近一半同学认为英美名著选读思政教学中还存在学生品德与素质培养相比专业知识占比较小,以及课程评价方式不够多元化的问题。而这也为教师的反思、平台的优化、教学大纲和方法的修改、教学进度和难度的调整,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四、教师反思

反思是人民教师自我成长与职业发展的强针良药。教师反思是“构造或重构教师经验、现有知识或洞见的心理过程”[8],能够发现错误,总结教训,利于教学进步。一方面,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反思是最基本的,必须不断反思教学文本是否能将思政教育内涵传达至学生。前文学生良好的反馈数据证明了本课程思政教育目标基本达成。而学生对课程的一些建设性意见则对教师反思有极大的参考意义。学生普遍认为“英美名著选读”课程较好地实现了思政教育的目标,如锻炼其批判性思维的形成,避免对西方文本和文化观念的盲目崇拜,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中国心”和“国际眼”的新时代人才等。然而,也有学生在完成文本阅读时表示有一定困难。针对此问题,在本课程新一轮备课中拟将所选文本的难易程度适度降低,以适应学生语言水平情况,防止因文本过难而丧失阅读兴趣,放弃阅读的情况出现。另外,拟通过课前线上测验的方式对学生水平进行摸底,便于在授课过程中进一步调整学习材料的难度。此外,教师的反思形式也应当与时俱进。通过学者孟春国对高校教师反思方式的调查分析可知:教师最常用的反思方式是“和同事‘谈一谈’,‘读文献’次之,其他依次为‘想一想’、‘做研究’、选择‘写日记’的最少”[9]。他认为采取文字反思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有重要意义,能帮助“及时有效地捕捉教学中的灵感”[9],如此一来,教师对教学中的问题能更深刻地思考。笔者也认为,成文的反思是教师经验的积累与成长的心灵史,益于教学改进。本课程的反思除了参考学生反馈,与其他教师“谈心”、阅读文献并思考等传统方式,还依托平台撰写了线上日记。这不仅更易保存与传播,对其他教师也有一定借鉴意义。简言之,反思不仅要关注师生个体、教学内容,也要注意反思方式。教师反思是教学进步不可或缺的一环,教师在反思中将不断成长。

五、结语

新时期,科技与教育愈发紧密地相辅相成。后疫情时代更新了教师的授课方式,线上线下混合模式为教学带来了新挑战、新体验、新思路。“英美名著选读”课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在提升专业素养的同时塑造其健康的人格,培养良好的品格,为今后投身社会实践、接任社会主义奋斗事业打下基础。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转折期,外语教育更要牢牢跟紧国家发展的步伐。坚持进行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外语思政教育之漫漫长路还需一步一个脚印,不应急于求成,揠苗助长,先正心、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猜你喜欢
课程设计思政文本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思政课“需求侧”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Task—based Approach to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关于完善课程设计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