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数学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2022-11-20 02:26
读与写 2022年6期
关键词:数学教师教学

刘 员

(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屠园实验学校 江苏 宿迁 223800)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教授的内容相对基础且简单,但是小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其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并未发育完全,在理解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复杂的数学知识时,往往存在着很大的难度。此外,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性,老师采取的教学方法也会使得学生发展面临着不同。将小组合作教学方法引入数学教学,可以让学生相互之间优势互补,提升学习质量。

1.小组合作学习的概念和教学意义

1.1 小组合作学习基本概念。合作学习主要是指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和能力来为学生进行小组建设,小组建设完成之后可以达成小组内部成员,相互合作,相互帮助,彼此指导,努力合作学习的教学目标,这样就可以促使班级内的所有学生都可以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促使学生可以努力学习达到预期目标。并且小组合作学习还给予了学生自我学习自我体验的机会,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互动,建立起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意识,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和成长,都将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解决了有限时间难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矛盾问题,提高了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

1.2 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首先,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为学生构建更为良好的学习氛围,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对于学习重要性认知不足,所以学生往往会根据个人意愿来完成学习活动学习氛围,对于学生学习意愿的影响尤为重要,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以一种更加丰富有趣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多样化的教学组织活动中有效提升学生之间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可以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理念,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学生的学习思维进行了有效的互动,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相互带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并且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了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讨论和分析过程,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讨论积极性,让学生可以脱离被动的学习模式,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在小组合作教学中可以落实头脑风暴的教学目标,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偏弱,单纯依靠学生自己对教学内容加以理解,很难满足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所以这就需要教师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的学习思维拥有互动沟通的空间,学生可以利用他人的学习思维来填补个人学习思维的空当,从而有效促进学生思维变得更加完善全面。并且教师也能够直接参与到学生的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小组讨论拉近师生距离还能够让教师更加直观近距离的了解到学生的学习状态。这样教师就能够按照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来构建未来的学习教育内容和发展方向就是学生的学习更具针对性。

再次,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原本的教学中,学生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听从教师的教学安排,配合教师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过于被动,无法自主发现数学教育内容中的独特内容。老师在小组合作教学中则可以有效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以更高的积极性去参与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将是主动与他人进行沟通互动分享学习成果,所以赶上学生被动学习的情况。让学生可以在学习合作中逐步突破教学问题和教学难点,学生的学习状态将会有效得到改观,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最后,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能力,在核心素养教学体系下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也是教学目标之一,而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意识,让学生可以在学习活动中逐步认识到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也让学生学会如何去与他人在活动中进行沟通互动,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落实策略

2.1 在进行新课程教学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新课程教学往往是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最难的部分,新课程内容虽然对于学生来说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随着学习难度的不断增加,学生每学习一个新的知识就会产生更强的负面情绪,所以教师必须要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来让学生的情感进行过渡。教师在展开新课程教学时,就需要尝试利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帮助学生不断掌握新的知识。在常规教学活动中,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机械师训练,不仅耗费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也不一定深刻,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做学生思维层次的教学工作,也不能直接粗暴的将数学知识和逻辑关系直接招收给学生,而是需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加强学生活动的拓展,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中,将知识转化为主观学习意识。通过合作学习模式可以解决上述问题,以小学低年级2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为例。一名学生对于数字概念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感知能力都有极大的差异,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教学法,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随后进行思维互动,学生不同的想法在学习活动中得以落实,大家一起去讨论比较,分析获取良好的学习内容,这样学生的学习过程将不再枯燥,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一般来说学生在小组合作后会产生以下几种算术方法,首先为做减法,想加法,学生可以按照加法算术规律来完成减法的猜想。其次学生可以将减数进行拆分,换算成为学生所掌握的减法运算。再次学生可以将被减数进行拆分,再次进行换算变成简单的减法运算。教师再根据学生所想出的方法,来为学生简述减法运算的基本条件和措施方案。教师的讲解内容全部是按照学生的所思所想来完成,让学生处于属于自己的学习情感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之同时,每一名小组成员都需要通过自己的联想,将自己想到的办法分享给其他组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办法来解决问题,这样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将会更快。

2.2 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时机。组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期间,老师要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内容为依据。老师要充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在控制小组合作学习的次数和内容,一般的,要对问题结论具有开放性、教学出现重点难点、个别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发生困难以及学生对问题的见解出现不统一时,组织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和周长》课程时,老师可以让学生思考,怎样才可以为路面的下水井配备好合适的井盖。此时老师可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答案,之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此时,圆的周长既是这部分的教学重点,也是这部分教学内容的难点,在教学期间如何突破这种教学困境,增强学生对圆周长的认识,选择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是比较合适的。在小组合作学习期间,要将学生潜能充分激发出来,表达出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通过小组合作对结果的准确性展开交流与讨论,使得学生可以探究活动中,通过主动参与的方式认识和理解圆的周长和面积,对突破教学难点和重点有着积极作用。

同时学生在自主讨论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难题,学生通过激烈的讨论会获取不同的看法和意见,此时正是教师介入学生讨论的良好时机。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要加强对于学生学习状态的观察了解,每一个学习小组学习情况和学习动态,随后教师在发现学生出现学习难题时,则可以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再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意见,之后教师在小组内部将学生的成果意见进行汇总,随后让学习小组成员进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共同完成教学难题的探索与规划。这样就可以指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保证学生的讨论处于欢快的合作氛围中。

2.3 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思想上难免有些松懈,甚至产生疲倦心理,老师要适当性的对学生展开引导,让学生重拾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小学教学内容相对简单,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实践技能,所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就可以利用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的这一特点,来将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让学生从经验出发对知识加以讨论,这样就能够保证每一名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有话可说,有言可发。学生的讨论过程就成为了分享过程,利用学生的分享积极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分享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思维也就得到了又一次的训练。

例如,在学习小数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有一部分是分段计算,老师可以让学生将数学知识点和实际生活相联系,这样学生就会形成学习兴趣,在理解问题的时候也会更加容易,使得学生学习的难度降低。例如计程车收费问题,是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老师可以询问学生是否指导计程车的收费标准,让学生简单讲述计程车的分段收费形式。再让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还碰到过哪些分段收费问题。这就可以引导同学们展开小组内部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分段计算,帮助学生发展个人理解能力。由此以来,学生在认识分段计算方面的难题就迎刃而解了。学生在思考分段难题的时候,也能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快速分析出出题者的出题意图,在完成数学知识思考和数学知识应用的时候,更加得心应手。

2.4 注重探索性数学练习题训练。为了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落实小组合作学习策略,老师在基本数学知识讲解完成后,适当性的将探究性数学思考题引入课堂,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解答问题,有目的的展开小组合作探究活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才可以更好的提升教学有效性。比如在学习统计与概率课程的时候,学生需要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部分学生在这部分内容学习的时候,不了解如何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行估计,此时老师可以让同学们成立学习小组,在小组内部进行讨论,自主探究事件发生可能性。例如,将绿色球和红色球分别放入到黑色的袋子当中,将黑色袋子中的小球数量进行调整,从黑色袋子中抽取50次小球,记录两种颜色的小球出现的次数。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的到结果,在小组内部展开讨论,获得不同颜色小区出现的概率,以判断在抽取小球的时候,某个颜色出现的可能性大小。学生通过自己的合作探究得到的答案,更加记忆深刻,学生也会信服自己的探究成果,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在练习题中学生经常会出现共性问题,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将会各抒己见,按照个人的学习想法来进行争论。此时探究性数学练习题的教学目标就已经达到,教师可以将不同学习意见的学生划分为一个学习小组,让学生进行讨论争执,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就会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为牢固深刻。教师需要在学生的讨论活动中做好教学引导,防止学生由于意见不统一而出现矛盾,造成课堂肠道不堪无法进行有序教学的情况发生,教师在教学安排时首先需要让学生安静下来,在小组内部统一意见,随后再进行双方集体意见分享每一个分享成员的时间设定在三分钟以内,保证所有小组成员都拥有发言机会。这样就保证了课堂互动小组合作教学的有序展开。

2.5 在教学难点展开始设计小组合作活动。数学教学难点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核心,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直接将教学难点向学生进行讲述,这样的方式学生可能会很快明白,但是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也仅限于课堂教学,未来如果遇到类似问题还可能会出现相同的思维障碍,并且学生对于教师的讲解往往存在心不在焉的心理状态,因此在数学学习中,如果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教学难点的答案,学生的记忆力也不会太深刻。此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计小组合作活动,学生通过合作去解决实际问题,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真正的理解。

例如,在有关于余数除法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计小组活动如:“今天小明过生日带来了一些糖果想分给小组中的成员,他想给每个人分三块可以分给几个人?如果想给每一个小朋友都分得相同的糖数,那么该给每一个小朋友分几颗糖。”随后教师组织小组活动,将每一个学习小组人员进行有效划分,随后将随机颗数的糖交给小组中的一名同学证明同学由小组内部抽签来进行决定。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被很快调动起来,按照教师的要求来完成分糖,随之在学生完成分糖后教师就可以带领全班同学共同来讨论糖果的分配,结果,在每一个学习小组的汇报过程,中学生就会发现,如果将糖的分派情况进行总结归纳,就会发现,余数不会出现三个或三个以上,所有小组的余数都是一个或两个。此时学生就已经发现了教学难点,教师就应当及时加以引导,向学生提出开放性问题:“同学们,我们已经基本得到了分糖的结果,那么大家想一想会不会出现余数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情况。”学生通过自我实践就会很快反驳的,不可能出现教师所描述的情况,如果出现那么就可以再次将三个糖分给一个人,学生通过自主实践理解了分糖的具体情境,通过自我分配来掌握计算的基本结果,再通过教师的引导了解了余数的性质,这样学生就自然的明白了,余数一定要小于除数的数学道理。

结束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期间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一方面可以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满足老师教学需求。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枯燥无趣,学生在学习期间不仅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兴趣,还会使得学生在学习期间产品疲倦心理,对学生发展产生不良影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可显著提升学习学习自主性,增强学生思维活跃度,在面对数学问题的时候也会自然而然的解决。特别是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当中,可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分析能力,强化小组合作学习能力。

猜你喜欢
数学教师教学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美育教师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教育教学
圆我教师梦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