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资源统整,走出单元教学的新路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

2022-11-20 15:01江苏省南京市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
小学教学研究 2022年19期
关键词:天都峰起因统整

江苏省南京市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 魏 敏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一个习作单元,其语文要素是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依照习作单元的编排体例,编者编选了两篇精读课文《麻雀》《爬天都峰》、两篇习作例文《我家的杏熟了》《小木船》,设置了“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当然,还设计了最后的习作板块。在常态教学之后,教师该如何进行单元的回归与统整呢?作为习作单元承上启下的跳板,“交流平台”承载着梳理总结经验、渗透传递方法的重要任务,同时成为单元统整“提领而顿”的抓手。

一、激活原始经验,把握“写清楚”的情节构成

事情是通过情节发展的,尤其在中高段,事情不再是简单的反复型结构,情节也不再是单一的,而是呈现出起承转合的波动和发展,前后阶段也存在着紧密的必然联系。这就是常说的: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单篇阅读时,学生紧扣这三点,能够快速划分层次、厘清结构、概括内容;统整习作时,紧扣这三点,则能快速地构思、规划习作的板块,为“写清楚”奠定基础。上一个单元,是典型的神话单元,其语文要素直接点出要借助“起因、经过和结果”,“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交流平台”中,将“起因、经过和结果”视为“写清楚”事情的首要抓手。单元统整时,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单元中四篇课文的范例作用,做以下设计:其一,借助原始经验,快速提炼课文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罗列在表格中,架构每篇课文的基本逻辑框架,运用“因为……所以……”的句式,组织学生尝试以三段论的方式,概括课文内容。其二,借助表格,反向思考辨析假如没有起因、经过和结果,有什么影响。学生通过在对比中交流,就会发现,起因是事情得以形成且向前推动的源动力,没有了起因,情节发展的动力将会消除,读者也将陷入莫名其妙的尴尬境地;经过则是具体交代事情原貌的载体,不仅要写清楚,更要写具体,否则蜻蜓点水,只知其概,不能称之为“写清楚”;结果则是“写清楚”的必然要素,也是了解一件事情发展的归属。

这两步单元统整,先以前面单元的学习所得,从理解的层面单元统整了四篇课文的故事结构,再从写作的角度,洞察起因、经过和结果等在架构事件层次中的作用,帮助学生从感性理解走向理性洞察。

二、糅合单元素材,提炼“写清楚”的常规要素

所谓“写清楚”,简言之,就是写得清清楚楚,让读者读得明明白白。因此,“交流平台”中将“写清楚”的第二法宝定位:时间、地点、人物要交代明白。看似,这一点非常细微,常常就是一句话的事,甚至不值一提。实际上,远非如此:第一,学生由于缺乏整体构建事情的能力,导致基本要素的缺漏现象非常严重,所以,编者设定这一点,绝非“小题大做”;第二,交代事情的“时间、地点、人物”,绝不是机械地作答,短短的一两句话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字表达技巧,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单元统整时,教师不妨组织学生将四篇课文中交代这些常规信息的语句罗列下来。如《麻雀》:“我打猎回来,走在林荫路上。猎狗跑在我的前面。”《爬天都峰》:“假日里,爸爸带我去黄山,爬天都峰。”《我家的杏熟了》:“我家院子里有一棵大杏树。每年到了麦收时节,树上就结满了金黄的杏。”《小木船》:“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陈明和我是同班同学。我们两家离得很近。每天我们一块儿上学、回家,一块儿温习功课。”学生在阅读、甄别、收集、交流中发现,这四篇课文都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让读者清楚地了解到事情的相关信息。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再次组织学生细读这些语句时,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如作者是怎么将这些信息交代明白的。

正所谓“条条大道通罗马”。《麻雀》在交代时,轻松、自然,不着痕迹。开篇直接以“我打猎”回家的状态为载体,不仅顺势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林荫路上,还交代了故事中有“我”,有猎狗——狗前“我”后的位置关系,也为后面猎狗率先发现麻雀,埋下了伏笔。《爬天都峰》的交代,更显干脆利索、简洁明了,常规信息各按其职,以“带”“爬”两个动词稍加连缀,用不超过15个字的一句话,将所有的常规信息和盘托出。这种写作方法值得学生在习作中加以借鉴。《小木船》的交代别具一格,因此,教师在提炼时间、地点、人物等信息之外,还需要和学生一起探究:作者此处为什么要交代两人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这不是作者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的凭空所为,而是为后文两人之间的矛盾做铺垫。由此可见,交代清楚人物,并不是简单地明确人物是谁、关注两者之间的关系,还应该包含其中的应有之义。

回归这一内容,教师切不能因“小”而不为,不能始终站在教的角度来评判教学的价值。在这一板块的单元统整中,教师充分运用了四篇课文中开头交代信息的原生态语句,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交代信息的必要性,还借助联系对比的方式,使学生感受到交代的语言技巧和构思用意。

三、紧扣事件特点,规划“写清楚”的内在顺序

事情写不清楚,无外乎两个原因:一个是信息有缺漏,即该交代的没有交代;另一个是顺序混乱,即失去了情节发展的内在逻辑。因此,编者以《爬天都峰》为例,指出作者描写自己爬天都峰时,按照爬山前、爬山中、爬山后的顺序写,能够把事情“写清楚”。很多学生包括教师对此不以为然,他们认为,事情原本就是依照一定的顺序发展的,不可能出现跳跃的状态,只要按照事情的发展,自然就能体现写作的顺序。事实并非如此,把事情“写清楚”、明确一定的顺序,其最大的价值,主要表现在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厘定事情发展的节点,明确不同阶段的详略,同时对不同阶段应该着力展现的内容形成更清晰的界定。

以《爬天都峰》为例,正是因为作者在写作前有着清晰的顺序,整篇文章的结构和内容更加趋向于合理。爬山前:交代基本信息,描写了天都峰的高耸险峻,揭示了和爷爷一起爬山比赛的起因;爬山中:描写了爬的动作和过程;爬山后:重在通过人物对话,描写爬山后的感受,并揭示“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道理。

经历这样的单元统整,学生能从更深入的角度认识到顺序的价值。此时,教师不妨借助单元中的资源,根据具体事件的不同性质,组织学生重新构建表达时的顺序。比如,“初试身手”中出示了两张图片:一张是校运动会赛跑的画面,一张是给奶奶过生日的图片。这两项事件该如何设定相应的顺序呢?以“赛跑”为例,由于可能涉及地点的转变,我们可以结合参与校运动会的经验,将顺序设定为检录处—起跑点—赛道上—终点处,以不同的地点对应不同的状态,从而将“比赛”的过程说清楚;再看“给奶奶过生日”,由于时间和地点都相对集中,缺少明显的标志性界限,我们可以用过生日的一般步骤来设定顺序,如摆上蛋糕—点燃蜡烛—许愿祝福—一起吃饭等。

合理的顺序布置,不仅是学生对事情精准解读的体现,还能为学生清楚地表达事情经过提供思维的支撑点,而这需要教师在单元统整的过程中不断强化。

四、开辟立体路径,研制“写清楚”的适切内容

面对好的文章或者影视剧,人们常常用“有血有肉”来形容。从内容的角度来看,“有血有肉”就是指内容上有“料”,有翔实、具体、明确的信息。“交流平台”中所罗列的前三个法宝,无论起因、经过和结果,还是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等常规性信息,抑或是按照一定的顺序,都是从整体轮廓的整体架构出发。鉴于此,“交流平台”指出,要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并以《麻雀》一文为例,重在引导学生感受这种方法对于展现麻雀与猎狗相遇时的情形,所起到的表达作用。

单元统整时,如何走出新授时的老路,将标签式的方法融入学生写作意识之中呢?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尝试。

第一,用好范例,经历从繁到简的思辨。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这个例子的价值,并不是完全依托于作者的原生面貌呈现的。为了教学的需要,教师不妨对其进行必要的删除、改变,以形成鲜明的对比资源。屠格涅夫在《麻雀》一文中,就大量描写了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内容。这些内容巧妙地与其他语言融为一体,以致很多学生在阅读中并没有真正感受到这一类语言的存在,自然也就不能洞察其独特的表达价值。教师不妨组织学生利用新授时的圈画,尝试将这些内容的部分板块删除,形成三种节缩版:一版是看到的、听到的,一版是看到的、想到的,一版是听到的、想到的。学生在联系对比中发现,剔除任何一类语言,原来的课文结构就变得不完整了。

第二,搭建平台,经历从简到繁的回归。如此经历了理性洞察之后,教师可以利用课文中描写最为翔实的两个部分,直接呈现构思骨架:(1)老麻雀的无畏;(2)猎狗的攻击和退缩。

这是作者在“写清楚”事件的过程中着力关注的重要方面。作者早在动笔之前,在思维意识中规划和构建的就是这样两组模型,但最终作者呈现出来的又是怎样的呢?教师与学生紧扣关键性语句进行单元统整,了解作者是怎样将原本的构思骨架转变为“有血有肉”的可感形象的,并对文本的关键性语言进行深入品析。

第三,用好资源,经历简繁之间的融通。教材在“初试身手”中,要求学生观察家人炒菜、擦玻璃等做家务的过程,尝试用一段话写下来;在习作板块中,也要求学生从生活中选择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依照起因、经过和结果的顺序写成一篇习作。对于这两项训练任务,教师在新授环节时肯定都写了,但绝不能扔掉,这些都是单元统整时最好的资源。资源无论怎么找,都没有来自自己最真实的素材作用大。

如新授时,很多学生由于对“写清楚”的要求理解还不够深刻,写出的家务劳动更多的是从看到的层面入手,只关注了人物的动作。此时,教师不妨顺水推舟,鼓励学生回想生活记忆,尝试从听到的和想到的内容,对原始的片段进行修改,通过实践尝试的方式,将“交流平台”中提炼总结的方法,通过单元统整的契机,渗入学生的内在意识之中。

这种实践渗透,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完成的习作进行修改,甚至是二度重写。对于很多写作方法,一开始,学生的理解必然是有限的。随着他们的原始储备以及类群经验的不断积累,这种方法和策略就能更好地被学生融入习作之中。而此时,教师若只是稍做提及,则是对学生学情变化的漠视,只有提供扎扎实实的平台,才能让学生的能力在修缮和重写中得到升级。

总而言之,习作单元的单元统整,需要紧扣“交流平台”中提炼的方法和策略,拎起整个单元资源的高效运用,让学生穿着原本资源的“老鞋”,走出单元统整的新路。

猜你喜欢
天都峰起因统整
统整教学的策略研究
统整经典细品析 多维阅读提素养
以课程统整促进学习效能的提升
课程统整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
爬天都峰
巧绘“环境”
浅析电力系统谐波及其研究现状
创新红色文化 浇铸精神高地——创作《长征演义》的起因与感想
紧扣题眼领悟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