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浙派针灸名家特色针法荟萃

2022-11-23 01:01廖彬珺马睿杰胡汉通方剑乔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进针针尖针法

廖彬珺 马睿杰 胡汉通 方剑乔

1.浙江中医药大学 杭州 310053 2.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

浙江针灸历代名医辈出,形成了独特而脉络清晰的针灸学术流派。近现代浙江针灸医家传承古训,中西汇通,推陈出新,在针法上多有建树与特色。从近代精于手法补泻的楼百层,长于飞经走气的金文华,到现代推崇丛针疗法结合电针的方剑乔,独创粗针疗法的宣丽华,浙江针法发展纷呈兴旺。本文将从特色进针法、对古代针法的继承发扬、近代创新复式针法、穴法和刺法特色结合运用、现代创新技术五方面分类阐述,旨在充分挖掘整理浙派针灸名家的针法特色[1-2]。

1 特色进针法

1.1 严氏顶刺法 严氏顶刺法系平湖严氏家传之术,严氏针灸第六代传人严定梁启其秘,操作方法如下:确定穴位后,以左手拇指或食指重压穴点,并左右掐动数次,使气血宣散,尽量避免进针时刺破附近血络;右手持针,以拇食两指紧撮针根之上与针柄下端,小指或无名指抵住针体;进针前左手押住一方,右手小指一面抵住针体,一面押住一侧皮肤,使进针处肌肤略微绷紧,此时以右手用拇、食两指用适当之力轻捷地刺入皮下1分左右,再视诊治需要,施行进针后手法。顶刺进针时切忌急躁,急则不宜刺入,易至针体弯曲。

1.2 凌氏取穴进针法 湖州凌氏针灸系自平章公景夏始,历经500多年,以家族口传心授为主,精于取穴。凌氏取穴进针法可分为6个部分,首先是“养针”,此乃凌氏针灸专用词,旨在通过对医患双方的一系列要求,以达到更好地养护针效;接着以“揣穴”探知穴位的基本状况;以“指腹揉穴”导经气聚集或邪气疏散;以“指甲定穴”精确穴点;再通过“指甲切穴”使患者神朝于穴,是针刺前的过渡性刺激,同时还具有定穴固针、宣散气血等作用;最后刺手持针平行压手切穴指甲甲面约5 mm,运用刺手腕力使针尖快速“破皮进针”[3]。

2 对古代针法的继承发扬

2.1 补泻针法 针刺手法名目虽多,但治病要旨总不离乎补泻之法。近现代浙派医家楼百层、高镇五、盛燮荪、董正雅在继承传统补泻的基础上不乏创新,各具特色。

2.1.1 楼氏补泻 从20世纪30年代起,悬壶桑梓近60年的楼百层在针灸临床中以“阴阳为纲,补泻为法”,禀承《内经》《难经》及元明诸家针刺理论,辨证精确,手法精湛,在临床实践中体悟出针刺补泻手法的独到见解。楼老认为,补泻手法旨在调体表内外经脉中“气”之运行,改善机体虚实,故行补泻手法之前必先得气,取“刺之要,气至而有效”之意,并总结归纳出针下得气沉、紧、重、动四字诀。针刺躯干部脏腑体表腧穴时,楼老善用提插补泻调阴阳,“卫气者,浮气也,专主于表”“荣气者,精气也,专主于里”,表里为相对之阳阴,故补法操作时先浅后深,“紧按慢提”,也就是“取气于卫”;泻法操作时先深后浅,紧提慢按,其意是“置气于荣”。针刺四肢部穴位时,多行捻转补泻,以通调经脉气血。平补平泻针刺手法则用于治疗虚实兼杂以及虚实不显著的病症[4-6]。

2.1.2 盛氏凉热补泻一步法 盛氏针灸奠基人盛燮荪,精于探求针灸文献奥义,尤善改良传统针刺手法。凉热补泻一步法是盛老改良针法之一,受启发于《金针赋》及 《针灸大成》中三衢杨氏和南风李氏之补泻针法,乃“烧山火”“透天凉”的简化操作。盛老主张,不论凉热手法,当获得基础针感后,针尖均应停留在人部,然后加大左转针捻转力度和押手按压分量,烧山火应向内按,使针尖在人部与地部间着力;透天凉当轻上提,针尖在人部与天部间着力,使针下之气尤为紧满。同时,盛老沿袭“三衢杨氏补泻”,总结归纳出“分层而刺,小幅提按”“针芒导气,倒针朝病”“针头补泻,意在力先”“把握时间,纯补纯泻”“刺有大小,把握度量”五个要诀。

2.1.3 董氏轻补轻泻法 浙江省名中医董正雅十分推崇杨继洲的针刺法,并通过大量临床实践,自创了一种轻补轻泻法,适用于体质虚弱、针感耐受差、畏针的患者。轻补轻泻法均借鉴严氏顶刺法进针,其中轻补法在穴之深处取气,食指一按一放,如蜻蜓点水之状三至五数,速出疾按;轻泻法以拇指一放一捻,呈浮提之势,其次数、幅度、振动较大于补法,缓出徐按。此法不同于一般的轻浅之刺,行针仍需在深部候气、守气、调气。

2.1.4 高氏速迟补泻 高镇五出身于中医世家,深受“刺之微,在速迟”一言的启发,创立速迟刺法,针法内涵囊括针刺即刻辨速迟、行针调虚实、针后察速迟转归3个阶段,其中行针调虚实以进出针速迟、行针速迟、留针久暂为三大核心要素。

针刺即刻,以“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察速迟、辨虚实,感针下舒适柔和,乃正气聚而虚得养;针下沉紧,实为正邪相争,驱邪外出。进出针及行针速迟之补法讲究细针快速破皮,宜“迟”,即“徐而和”刺入合适深度,捻转幅度控制在180°以内,频率为6~7次/min,出针速,按针孔护正气;泻法建议用粗针,宜“速”,即“紧而急”,破皮后快速纳针至病所,出针缓,不按或慢按针孔泻邪气。留针久暂包含静留针法、间歇动留针法与持续动留针法三者行之[7]。

2.2 古代复式针法发挥

2.2.1 飞经走气法 飞经走气法为《金针赋》特色针法,包含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四法。因其针感强烈,催气过关达病所而效强,广受浙江针灸临床名家青睐。在此以盛燮荪、金氏针灸金文华和韩祖濂为代表加以论述。

盛燮荪认为“飞经走气”是运用针刺手法,促经气循经远传,并且提出其针感 “显性与隐性交相传递”。盛老结合临床实践效验,体悟飞经走气针法,对龙、虎、龟、凤四种方法的适应证进行总结,主张行针部位在天部、人部的青龙摆尾与赤凤迎源多用于气分病;以人部、地部为主的白虎摇头和苍龟探穴宜用于血分病。

金氏针灸创始人金文华,有高深之气功造诣,指力过人,临床中形成了疗效独特的金氏飞经走气手法。金老施针时首先讲究神、形、气三者相和,再用28~30号不锈钢针,进针前用押手拇指反复切按待刺腧穴,常规消毒后,进针先入皮下,针尖指向病所,轻微捻转使针尖抵达分肉之间,施补法应略扳倒针柄,左右轻慢摇动;泻法无需扳倒针柄,而是快速左右摇动针柄。医者吸气时摇动针柄,呼气时用震颤手法,反复施行直至使酸胀感或凉热感抵达病所。若患者针感不明显,则轻微调节针刺深浅1~2分,重复上述操作[8]。

金氏针灸第二代传人韩祖濂,行医60余年,深得金氏飞经走气针法的真传。韩老提出,针刺手法的形成和发展与针刺工具的变化密切相关,从《灵枢》到金元时期针具发展不断精细。韩老早年多使用马口铁所制的针具,因其针体较粗,在操作时一般选取肌肉丰隆的腧穴施行飞经走气手法,然而现代针灸针更为纤细,便于深刺但却较柔软,故对医者指力要求更高。

2.2.2 头皮针抽添导引法 孔尧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将抽添法应用于头皮针,并把它演化成抽提法,配合导引患处运动或医者按摩患处的特色复式针法,运用于脑血管疾病、肩周炎、尿路感染的治疗,均取得良好疗效。

抽添法记载首见于《金针赋》,后《针灸问对》简述其为“抽者,提而数拔也;添者,按而数推也”[9]。孔氏将其演化为“一抽数抽”的向外抽提之术,又以此为核心,总结出包含“头皮针,抽添法;边行针,边导引;长留针,常运动”十八字诀的“头针导引法”。同时认为“头皮针有效即气至”,强调获效是气至与否的标准,若未获效需要继续抽提。对于导引运动的要求,孔氏认为针刺时需调动患者意念,达到一定强度、幅度、速度的主动或被动运动[10]。

2.3 《灵枢·官针》刺法发挥 《灵枢·官针》篇记载的刺法多样,主要有据“十二经”分类的“十二刺”,基于九针的“九刺”,针对五脏相关病变的“五刺”,根据针刺深度分类的“三刺”。

2.3.1 盛氏五体针法 盛燮荪五体针法启发于 《灵枢·官针》:“凡刺有五,以应五藏。”以五脏应“皮肉脉筋骨”五体。盛氏对于五体相应的针刺手法都有独特体会,其中对刺骨针法明晰其针刺部位非针刺入骨,而是刺至骨骼边,首创“骨边刺”之名。

盛氏认为,刺皮部有五种基本手法,分别是用俯(仰)掌持针法、推法、弩法、抽法、点按法;另有五种刺法形式:挟皮刺法(用手撮起皮肤横刺)、毛刺法(点按刺)、浮刺法(卧针法)、半刺法、组合刺法;刺脉部是刺脉动之处,主要指络,以出血为目的,刺法有三:循按法、点刺法、旁针法;刺分肉的选穴常在肌肉较丰满处,主张运用调气针法,分别是分刺法、鸡足刺法(合谷刺)、浮刺法;刺筋针法则选用关刺、齐刺和傍针刺法,运针时基本手法有揣、摇、拔、飞,旨在使针感远传,利于松解筋结、宣散气血;刺骨针法有输刺法和短刺法,常用基本手法有切、刺、探、啄,对疼痛性疾病的疗效甚佳。

2.3.2 方氏浅刺丛针法 国家级名中医方剑乔教授结合《灵枢·官针》《素问·刺要论》等经典文献的理论与三叉神经痛、面神经炎的病因病机,创立了浅刺丛针法。《灵枢·官针》载:“所谓三刺则谷气出者,先浅刺绝皮,以出阳邪。”又《灵枢·终始》云:“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泻出,以养其脉,独出其邪气。”说明浅刺善祛在表之邪,且可固护人体正气。在浅刺的同时配合多穴针刺,则可加强通络脉、调经气的作用。三叉神经痛、面神经炎常为风热之邪侵袭,面部经络首当其冲,病位在表;又有患者年迈或病邪久留,正虚邪恋,故虽然症状表现剧烈,但究其病机乃本虚标实之证,故取浅刺丛针法祛邪护正、调经络气血之效。

2.3.3 马氏浅刺多捻针法 马石铭从小习其祖传练针法,使用粗针在砖木等硬物上练习,从而指力非凡,捻针快而匀,针尖着力守气。马氏强调《内经》“经气已至,慎守勿失”为行针要诀。马氏浅刺多捻针法大多用1~1.5寸毫针,在押手爪切辅助下,刺手持针破皮,并轻捻进针至皮下2~3分,随即快速捻转10余次,得气后再施行补泻手法。浅刺多捻针法针刺深度虽浅,但针感强烈,即使刺环跳,针感也能远传至足,且其效果对比长针深刺至坐骨神经的触电样感更为舒适。速捻转中达到行气、走气,方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对小儿单纯性腹泻、夜尿等疾患效果极佳。

2.4 透刺法 透刺法亦称透穴针法,其取穴精简、针感强且范围广,透刺时可透达一穴(或多穴)或另一部位,是影响针刺效应和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浙派针灸名家对透穴疗法具有深入研究,其中凌氏沿皮刺、严氏透穴、张氏透穴最具特色。

2.4.1 凌氏沿皮刺 凌氏沿皮刺法又称凌氏沿皮透刺法,源于《内经》《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而多有创新,是一种兼有平刺与透刺等特征的针刺手法。平刺安全性高,透刺可延伸毫针的刺激长度,一则扩充刺激面,进而激发经气;二则使针感直达病所,增强疗效。

凌氏沿皮刺法的独特之处在于,除了注重腧穴的性能、辨证选穴、迎随补泻和一些基本的操作手法之外,还注重养针,注重“最有效层面”与方向的控制。凌氏沿皮刺针刺深度并非仅仅位于皮下,而是位于经穴或病位所在的一个最有效的层面,故凌氏针刺浅深之总要为“横斜可深,直插宜浅”,即“最有效层面”。医者针刺时“必一其神,令志在针”方可“知机之道”[11]。

2.4.2 严氏透穴 浙江平湖严定梁师承名门,学验俱丰,善于应用透针法。严氏透针法分为深刺透针法和浅刺透针法,深刺透针多选用表里二经腧穴,有加强和沟通表里的作用;浅刺透针多用于局部浅表之上,本经二穴之间。斜刺进入皮下后针柄横卧,以针尖巧度以下肌肉,徐徐推进,抵达透刺部位。透刺法的补泻和运针过程,因在皮下进行,不宜捻转,可配合轻而快的频率捣动以及选择留针时间来完成。严氏透针常以一针为主方,结合他穴配伍。例如列缺透太渊配丰隆,治疗气喘咳嗽而痰多;丝竹空透太阳,加针刺风池、太冲,治疗偏头痛。前者为本经相透,后者为异经相透。本经相透能扩大本经刺激面;异经相透,可同时沟通多经或表里二经气血,产生协同作用。除此之外,严氏也常选用阿是穴局部透针,以调和病变部位气血,促进局部组织修复[12]。

2.4.3 张氏透穴 张治寰行医年间潜心探究透刺之法,根据脏腑经络表里学说辨证施治。张氏从穴法、经脉络属表里关系、透刺方向与深浅法等方面对常用透穴进行细致分析,力求提高临床疗效。

早年受王国瑞《玉龙歌》的影响,张氏偏爱长针透穴,但其晚年不再一味强调针尖透达穴位,而是改用短针,针尖指向病所,施行快速捻转手法,达到气至病所。张氏总结的透穴手法,分别有撚、提、按、弩、盘、摇、弹、刮。治疗手段既有一穴多种透刺,也有两穴互透主治不同病症,同时又在古代文献中收罗透穴成方。例如百会透四神聪,主治癔症、神经衰弱、眩晕;神庭透上星,主治鼻炎、头痛;印堂透攒竹,主治呕吐、小儿高热惊厥;三间透合谷,主治便秘、肩凝症等。

3 近代创新复式针法

3.1 三指一度飞针法 飞法是临床常用催气、行气的辅助行针手法。《医学入门》曾载云:“以大指次指捻针,连搓三下,如手颤之状,谓之飞。”[13]浙江温州陶渭东在飞法基础上集合《内经》三刺及明代三才针法之精髓,创新出三指一度飞针法。行飞法一次谓之“一指”,在人、中、地三部分别施行第一指、第二指、第三指后,提起一豆许以留着,如完成三指的全部操作谓之“一度”。本法力宏而速效,长于改善血瘀、痰凝、气滞、寒湿痹阻等病症。

3.2 金氏缠针法 金氏缠针法是金文华沿袭经典又独出心裁,结合长期临床经验,将浮刺法、搓法、震颤法等诸法结合形成的特色复式针法,可有效“松筋解结”。

金老施术时首先必当守神定志,保持周围环境安宁舒适,并引导患者放松。因缠针主治经筋病,多入针浅中层,取浮刺法之意,同时行搓法、震颤法等催气、守气之法,“三法合一,气至则效”。金老操作时执繁就简、手法轻巧,令患者感针下酸胀微疼,或出现热感向远处传导,不可如滞针单方向捻转过紧,或提插强度过大[14]。

4 穴法和刺法相结合

4.1 百会长留针法 陈华德从事针灸医、教、研工作30余年,其创立的百会长留针法沿袭《素问·调经论》《类经》中“虚则补之”“静以久留”的治疗原则,结合百会穴强效升阳之力,长时间持续激发清阳之气,上奉于脑,对颈性眩晕、脑瘫等有显著改善作用。其治疗方法是采用1.5寸的无菌毫针,顺督脉循行方向,斜刺破皮推进针尖抵达帽状腱膜下层后,卧倒针身使针尖与头皮平行,进针约35 mm,得气后预留5 mm左右针柄,剪断其余部分,留针24 h。留针百会安全易行,不影响患者日常活动。

4.2 盛氏脊中腧穴针芒导气法 盛燮荪针刺脊中腧穴时用针芒导气法,即通过“针向”来控制针下之气的方法,使针感可以向上下左右传导。针芒导气法是在常规直刺进针后,行高频率、小幅度的捻转手法,待得气后,轻倒针柄使针尖朝目标方向,一捻一提,反复操作使针感向针尖所朝方向传导。盛老选用脊中腧穴结合此法治疗疾病常有特效,如配合大椎穴治疗颈椎病时,要使针感上传;治疗肩部疾病时,要使针感向左右传导;配合灵台穴向左右传导针感,治疗肺部疾病;配合命门穴向上下传导,分别治疗腰痛、带下等症。

4.3 严氏风池穴多种刺法 风池穴出自 《灵枢·热病》篇,别名热府,属足少阳胆经,为手、足少阳,阳维和阳跷脉之会,是临床最常用的穴位之一。风池的针刺深度与角度一直为各医家所探讨。严君白教授深入研究风池穴的针刺,除了常规浅刺及向风府透刺外,总结归纳出5种特殊深刺法:(1)针尖斜向内上、对侧眼窝下端方向深刺2寸,主治头面部疾病。(2)针尖向同侧鼻旁平直刺入,针尖所到之处相当于眼窝下2.3寸,治疗中风后遗症。 (3)针尖向咽喉方向刺入1.5寸,主治假性延髓性麻痹等症。(4)针刺方向微向外(颞侧)2.5寸,主治偏头痛、重度失眠等症。 (5)针刺向同侧口角下方向2寸余,主治躯干四肢及咽喉气管等疾病。

4.4 素髎穴刺皮刮柄法 素髎穴刺皮刮柄法为高镇五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经验针法。素髎穴位于鼻尖,归属于督脉,高氏认为督脉走行络于心,肺气通于鼻,治疗时浅刺素髎穴,结合刮柄法加强激发督脉经气,可有效振奋心肺阳气,通心络,改善窦性心动过缓[15]。

5 现代创新技术

5.1 粗针法 现任浙江省中医院针灸科主任宣丽华,服膺经旨,专研临床,创新了粗针疗法,并广泛应用于面瘫、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帕金森病、痤疮、慢性荨麻疹等病症的治疗。宣氏“粗针”针具获国家发明专利,采用不锈钢特制针,规格为1.0 mm×100 mm或1.0 mm×120 mm,演变自《内经》九针中的大针和长针。针刺时用拇指和食指夹持进针,快速刺入后,沿皮平刺,留针1~2 h。操作时强调快速进针,减轻患者痛苦,出针后使用干棉球自针尖处顺着取针方向向针孔处按压,按压止血并以防瘀血内留。临床中宣氏取穴多在督脉,调畅督脉经气,针对辨证为阳气不足或阳气阻抑的经久不愈的神经系统疾病和皮肤病,疗效尤为显著。

5.2 钩针法 国家级名中医杨楣良善研特种针法,在“九针”的基础上研制钩针,并获得国家专利。钩针针体坚硬,针头变曲与针体成一角度,且针头一侧有刃面。由于其独特的构造,在运用时具有加强刺激、提高疗效、先探后行、钝锐并用、解粘除赘、安全可靠、操作稳妥等特点和优点。临床中常用于肱骨外上髁炎等软组织疾患[16]。

5.3 电针法 电针疗法是将神经电刺激有机结合传统针刺的一种新型针法。因其利用电刺激代替手法刺激的有效性和便捷性,而在针灸临床十分普及。但大多数医者未深入研究不同疾病电针参数的应用规律,临床治疗中流于形式,无法充分发挥电针效应。

方剑乔教授结合现代医学成果,充分肯定了电针疗法的临床疗效,并总结出电针参数选择应用规律,克服了传统中医“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推广局限。

急性疼痛时,方氏推荐选用电针频率 “由高到低”的变频治疗,即先选用100 Hz高强度电针持续10~15 min后,转为2 Hz疏波或2 Hz/100 Hz疏密波刺激30 min。治疗慢性疼痛时,多选用2 Hz/100 Hz疏密波镇痛。针对神经引起的麻木瘙痒,可选用2 Hz电针促进神经恢复。在治疗时间的选择中,方氏不拘于30 min常规标准,而是根据病情按需设定。通常连续波电针治疗时间控制在30 min以内,而疏密波电针治疗时间则可达45 min以上,短时间低频电针刺激可激活神经兴奋性,而长时程刺激则抑制神经兴奋性。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时电针时间不宜过长,以20 min为佳;对于头痛患者推荐治疗30~45 min;对于三叉神经疼痛等顽固性神经源性痛,则以治疗60 min为佳。此外,面对惧针患者,方氏常用经皮穴位电刺激替代治疗[17]。

6 小结与展望

浙派针灸针法多从 《内经》《难经》《针灸大成》传承而来。各医家在针刺得气、虚实补泻、调气守气取得一定共识的同时,亦有各自独见。在继承发扬古代针法方面,不同医家分别从手法操作、针下感受、针刺层次、疾病选择等不同角度丰富补泻之法;细化古代复式针法操作流程,拓宽传统刺法使用范围;改良组合基础手法,创新复式手法。除此之外,部分医家结合现代科研成果、吸纳现代技术、利用穴位与刺法协同效应、针对西医专科病种使用不同针法、改良针具、创新针法,也为浙派针灸发展带来了蓬勃生机。

针法乃针刺临床疗效的重要相关因素,但其技术相授存在无形壁垒。在针灸行业面临机遇与挑战的今天,基于地域与流派对针法进行系统深度挖掘,或有助于发现其传承创新与推广的新方向。

猜你喜欢
进针针尖针法
董氏奇穴动气针法治疗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肿胀的疗效观察
肌骨超声引导针刀进针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揿针穴位埋针法在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便秘中的干预价值
手指飞舞 编出玲珑花边
针尖上的蜂蜜
缝衣针
掌握这些窍门,打胰岛素不疼
掌握这些窍门,打胰岛素不疼
针尖和笔尖
写小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