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卢芳运用抑免汤治疗荨麻疹的经验

2022-11-23 01:01郑毅钟霞媛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虎杖风邪荨麻疹

郑毅 钟霞媛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哈尔滨 150040

荨麻疹,中医称之为“瘾疹”,是皮肤上出现红色、淡红色或苍白色风团,时隐时现的瘙痒性、过敏性皮肤病,其皮疹特点为风团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瘙痒剧烈,发无定处,骤起骤消,消退后不留痕迹[1]。目前西医主要使用抗组胺药物或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但容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而且复发率较高。中医药治疗荨麻疹历史悠久,效果确切且不良反应小,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卢芳教授为第三届国医大师,第一至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医六十载,以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著称。卢老主张辨病与辨证结合,诊疗思路清晰,处方药味精简,善于治疗各种疑难杂病,在皮肤疾病诊治方面亦造诣颇深,尤其是运用经验方抑免汤治疗荨麻疹,临床疗效显著。笔者有幸跟诊学习,现将其经验总结如下。

1 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学对荨麻疹的认识较早,“瘾疹”首见于《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文中记载:“少阳有余,病皮痹隐疹。”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中载“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风气相搏,风强则为瘾疹,身体发痒”,明确了“瘾疹”的病名。《诸病源候论·风瘙瘾疹生疮候》云:“人皮肤虚,为风邪所折,则起隐疹,热多则色赤,风多则色白。”[2]《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发丹》记载:“瘾疹……病此者……有人一生不可食鸡肉及章鱼动风之物,才食则丹随发。”[3]《儒门事亲》曰:“儿之在母腹也,胞养十月,蕴蓄浊恶热毒之气……轻者稀少,重者稠密,皆因胞胎时所感……凡胎生血气之属……有一二岁而发者,有三五岁至七八岁而作者,有年老而发丹熛瘾疹者。”[4]综上所述,古代医家认为荨麻疹的病因病机主要是外感风邪、饮食不节、先天禀赋及情志内伤等。

对于荨麻疹的病因病机,近代医者也有相关论述。赵炳南先生[5]认为,本病主因禀赋不足,兼食鱼、虾等荤腥动风之物;或卫表不固,外感风邪;或饮食不节,致胃肠实热;或病久肝郁气滞、阴血不足,血虚受风而发病,治疗以疏风和血、健脾除湿为主,创立了经验方多皮饮。晁恩祥教授提出,“风邪伏留”是荨麻疹发病的主要因素,风邪贯穿疾病始终,创立了急慢分期、气血分证的辨治模式,以疏风宣肺、达表透邪为原则,自拟疏风止痒汤治疗瘾疹,疗效显著[6]。

2 治则治法

卢老临证从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角度出发,结合中西医两方面的理论进行辨别剖析,善于从相同处找结合点,不同处取长补短[7]。当疾病的证型不明显时,可抓住其西医诊断,有是病则用其方;若疾病原因不明,无法辨别病名,则应四诊合参,辨证论治。荨麻疹是一种过敏性疾病,病位在肌表,病因为外感风寒湿邪,或饮食不节,郁久化热,风邪善行而数变,湿邪重着黏腻,热邪易扰动气血,日久则病邪入血分,导致病情缠绵难愈,易反复发作。治疗上既要运用清热利湿之法,又需结合解表透疹、活血化瘀,并善用引经药。若病因错综复杂,临证时难以明辨证型,可直接选用经验方抑免汤加减,可获奇效。

3 用药经验

卢老的经验方抑免汤由生地黄、连翘、牡丹皮、赤芍、土大黄、虎杖、黄芩、徐长卿、土黄芪9味药组成[8]。

方中生地黄、连翘为君药,生地黄味甘,性寒,清热凉血、甘寒质润,能养阴生津,祛邪不伤正,《神农本草经》曰“逐血痹……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9]35,常用于治疗温病热入营血;连翘味苦,性微寒,清热解毒、消痈散结,长于清心火、解疮毒,故前人有“疮家圣药”之称,《医学衷中参西录》述其“能透表解肌,清热逐风……又为发表疹瘾要药”[10],叶天士言其 “入营犹可透热转气”[11],使营分之热透出气分而解。生地黄和连翘同用,既能清气血之热,又扶正祛邪,清补并用,符合瘾疹日久入血分之病机。牡丹皮、赤芍、土大黄、虎杖共为臣药。牡丹皮味辛苦,性微寒,《本草纲目》云“和血生血凉血,治血中伏火,除烦热”[12];赤芍味苦,性微寒,清热凉血散瘀,能泻肝脾之火,牡丹皮、赤芍相须为用,凉血活血之效倍增。土大黄亦名羊蹄根,性味苦寒,苦能燥湿泻下,寒能清热解毒,刘红淼等[13]对土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行了研究,认为土大黄具有抗菌、抗氧化、止血等作用,可用于治疗银屑病、皮炎、湿疹、瘙痒等多种皮肤病以及出血症、腮腺炎等疾病;虎杖味苦性寒,苦寒之性能清湿热、解热毒,并能入血分散血瘀,为皮肤科湿毒瘀毒病机的常用药,兼能泻下通便,使湿热之邪从二便而去,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虎杖煎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等细菌有抑制作用[14]94,土大黄与虎杖相伍,一散一收,止血不留瘀。黄芩、徐长卿、土黄芪三药共为佐使。黄芩味苦,性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为祛气分邪热、湿热之良药,尤善清中上焦湿热,《名医别录》谓其疗痰热、胃中热,研究表明,黄芩煎剂具有显著的抗菌、抗过敏、解热、保肝、利胆等作用[14]207;徐长卿味辛,性温,祛风除湿止痒,《神农本草经》称其“主鬼物百精,蛊毒之疫疾,邪恶气,温疟”[9]118;土黄芪性辛甘,味平,解毒利湿,使湿邪从下窍排出。全方君臣有序,配伍得当,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凉血化瘀之功,最终使热清、痒止、湿祛、瘀散,而皮损得愈。

卢老临证注重引经药的运用,可引药直达病所,如病偏于头面部,则加川芎;偏于上肢,加桑枝;偏于下肢,加川牛膝。瘾疹常受风、寒、湿、热等邪气影响,故风邪偏盛者,加防风、羌活等药;热象明显者,加水牛角、菊花、紫花地丁等辛凉苦寒之药;寒象明显者,加桂枝、麻黄、荆芥等辛温解表药,需注意虚人慎用;瘀血明显,则加三棱、莪术等药;湿邪偏盛,有治湿四法,即芳香化湿、辛温散湿、苦寒燥湿、淡渗利湿[8],常加佩兰、防己、茯苓等药。若皮肤痒甚,可外用自制止痒敷剂:荆芥30 g,防风30 g,地骨皮30 g,芒硝50 g,白矾30 g,川椒30 g,共剪粗末,纱布包裹,用水沾湿,锅蒸10 min,患者喜热则热湿敷,见热加重则冷湿敷,或用药袋全身擦洗,止痒效果明显。

4 验案举隅

4.1 病案一 患者赵某某,男,27岁,2020年12月15日初诊。主诉:头面部、四肢、胸背部间断出现红色风团3个月余,加重5 d。患者3个月前遇凉后头面部及胸背部出现红色风团,大小不等,伴瘙痒,约半小时后可自行消失,伴鼻痒、喷嚏、清涕,无咽痒、咳痰、头痛、头晕等,遇凉风后症状加重,于当地诊所就诊,予抗过敏药物治疗,症状稍有好转,后仍反复发作,未检测过敏原。5 d前患者症状加重,遂来门诊就诊。刻下症:头面部、双上肢、胸口见红色或暗红色风团,融合成片,伴瘙痒,同时有鼻塞、鼻痒、清涕、咽痒,无口渴、纳呆,睡眠欠佳,易醒,大便一日一行,便稀溏,小便微黄,舌质暗红,苔薄黄,脉滑数。皮肤划痕试验阳性。西医诊断:慢性荨麻疹;中医诊断:瘾疹(湿热瘀阻证)。治宜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处方:赤芍10 g,牡丹皮10 g,生地黄20 g,虎杖10 g,黄芩10 g,连翘20 g,徐长卿10 g,土大黄10 g,冬瓜皮50 g,炒冬瓜子30 g,马齿苋30 g,丝瓜络20 g,蛇床子10 g,首乌藤30 g,乌梢蛇5 g,蜂房5 g,生白术50 g。 共14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嘱患者忌食辛辣刺激油腻生冷食物。

2020年12月29日二诊。患者自述服药2周后,瘙痒明显减轻,荨麻疹发作频率较前降低,夜晚仍有加重,背部荨麻疹消失;鼻塞、喷嚏好转,食欲欠佳,睡眠好转,大便成型,小便正常;舌淡红,苔腻,脉滑数。原方去蜂房,加益智仁5 g、草豆蔻10 g、厚朴20 g、陈皮10 g,继服14剂。2周后荨麻疹消失,嘱其避风寒、调饮食、畅情志,至今未复发。

按语:此例患者病程较短,求治及时,故起效迅速,疗效甚佳。一诊时结合其舌脉,辨为湿热瘀阻之证,予自拟方抑免汤加减,方中去土黄芪,加用冬瓜皮、冬瓜子、马齿苋、丝瓜络,乃笔者本人临床经验药对,对各种皮肤疾病疗效确切;加乌梢蛇、首乌藤、蛇床子、蜂房,增强祛风止痒、活血散瘀之力;加生白术健脾祛湿、固护胃气。二诊皮肤瘙痒减轻,鼻塞、鼻痒仍存在,食欲欠佳,舌苔腻,故加益智仁开胃摄唾,加陈皮、厚朴、草豆蔻,取平胃散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义。治疗同时嘱患者改变生活习惯,依从性亦是疾病向愈的重要影响因素。

4.2 病案二 患者王某某,男,55岁,2021年4月20日初诊。主诉:全身间断出现红色风团7 d。患者7 d前汗蒸受风后全身出现红色风团,大小不等,伴瘙痒,遇热加重,伴口渴,自行口服氯雷他定片后效果不明显,遂来门诊就诊。刻下症:全身可见红色或暗红色风团,遇热加重,伴瘙痒、口渴、心烦,食欲尚可,睡眠较差,入睡困难,大便一日二行,便干,小便微黄,舌尖红,苔黄腻,脉浮数。皮肤划痕试验阳性。西医诊断:急性荨麻疹;中医诊断:瘾疹(风热犯表证)。治宜疏风清热止痒。 处方:生地黄20 g,连翘20 g,赤芍10 g,牡丹皮10 g,虎杖10 g,土大黄10 g,徐长卿10 g,土黄芪10 g,生栀子20 g,生石膏50 g,草果10 g,槟榔5 g,厚朴10 g,知母10 g,黄芩10 g,生白芍10 g,生甘草10 g。共7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嘱患者忌食辛辣油腻生冷食物,忌勤洗澡。

2021年4月28日二诊。患者四肢风团消失,瘙痒减轻,仅颈后部仍有红色风团,心烦口渴减轻,饮食、睡眠、二便正常。舌质暗红,苔仍黄腻,脉浮数。原方加地肤子15 g,继服14剂。2周后荨麻疹消失,随访未复发。

按语:该患者因汗蒸受风而发病,为外感风邪,遇热加重,结合舌脉,辨为风热犯表证,予自拟方抑免汤加减,加生石膏除烦止渴,舌苔黄腻为湿浊内蕴,则加达原饮以辟秽化浊。二诊时症状明显缓解,加地肤子增强祛风止痒之效,以巩固疗效。勤洗澡是老年皮肤瘙痒症的诱因之一,沐浴时风邪易侵袭肌肤腠理,保持皮肤干燥有助于疾病恢复,故嘱患者忌勤洗澡。

4.3 病案三 患者耿某,女,40岁,2021年9月8日初诊。主诉:双侧腘窝、腹股沟处反复出现淡红色风团1个月余,加重5 d。患者1个月前大汗后双下肢出现苍白色风团,蚕豆大小,遇寒风或汗出后加重,瘙痒明显,未予重视,5 d前症状加重,遂来门诊就诊。刻下症:双肘窝、腹股沟、腘窝处可见微红或苍白色风团,遇冷或汗出后加重,伴瘙痒、咽干,食欲尚可,睡眠较差,每日凌晨四五点易醒,醒后难以入睡,伴盗汗,二便正常,舌淡红,苔薄黄,脉沉细。皮肤划痕试验阳性。西医诊断:慢性荨麻疹;中医诊断:瘾疹(营卫不和证)。治宜调和营卫、固表止痒。处方:赤芍10 g,牡丹皮10 g,生地黄20 g,虎杖10 g,黄芩10 g,连翘20 g,徐长卿10 g,土大黄10 g,冬瓜皮50 g,炒冬瓜子30 g,马齿苋30 g,丝瓜络20 g,莲子心5 g,灯心草5 g,竹茹10 g,茯神30 g。 共14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嘱患者忌食辛辣油腻生冷食物,注意避风寒,调情志。

2021年9月22日二诊。患者风团数量减少,面积缩小,发作时间缩短为10 min,能自行消退,瘙痒减轻,仅腘窝处偶有红色风团,睡眠稍好转,仍夜间盗汗,二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原方加桑叶10 g,继服14剂。2周后症状好转,随访未复发。

按语:该患者因汗出后发病,遇冷风加重,结合舌脉,辨为营卫不和证,予自拟方抑免汤加减,加冬瓜皮、冬瓜子、马齿苋、丝瓜络增强祛风止痒之功,加莲子心、灯心草、竹茹、茯神以安神助眠。二诊时症状明显缓解,仍有盗汗,加桑叶止汗,正是丹溪[15]所谓“治别处无汗,独心孔一片有汗……又青桑第二叶……最止盗汗”。

5 结语

国医大师卢芳教授学识渊博,涉猎甚广,临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衷中参西,屡创新方,善于运用经验方抑免汤治疗各种皮肤疾病。卢老认为荨麻疹病位在皮肤肌表,病因为外感风寒湿邪,或饮食不节,郁久化热,病程日久则入血分,出现湿热与痰瘀互结之证,治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运用自拟方剂抑免汤加减治疗,无论是瘾疹初起还是日久化瘀,均可灵活施治,化繁为简,为临床上治疗难治性荨麻疹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猜你喜欢
虎杖风邪荨麻疹
讨厌的荨麻疹
治风邪 按摩风府穴
荨麻疹不仅仅是皮肤病
预防荨麻疹复发 “治”“护”两手抓
治淋浊试试虎杖
植物界的“小强”
从湿毒挟风论治炎症风暴引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程演进
荨麻疹很少是过敏
虎杖验方精选
杖责的板子该打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