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教育:“双减”背景下小学德育的实践探索

2022-11-23 13:14陈华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双减德育学校

陈华

(长乐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福建 福州 350200)

“双减”政策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要求让学习回归校园,让教育回归本真。中共中央“鼓励支持学校开展各种课后育人活动,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以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深入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小学德育教学中,为有效塑造个体三观、涵养学生品性、锻炼儿童良好习惯,教师应当注重在日常的养成教育中,将正确的行为规范、处世礼仪及核心价值观等渗透到个体的学习生活及兴趣活动中,以此塑造其良好习惯,增强立德树人教育的实效性。然而,从现行的德育教学情况来看,不少一线教师缺乏“养成教育”意识,忽视点滴渗透而追求短期效应,德育策略单一,使德育工作常常流于形式化,德育效果不突出。为了打破这一瓶颈,本文将围绕如何在“双减”背景下增强小学阶段的德育实效性展开深入探讨。

一、制定规章制度,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双减”政策体现国家大力整顿教育过于“功利化”的决心,同时是一项让教育正本清源的重大举措。学校应抓住时机,摈弃“唯分数”“唯成绩”论,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做好立德树人工作。

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四个阶段的理论,为养成教育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每个年龄段的儿童都具有各自阶段的年龄特性、心理特点,小学生由于年龄尚幼、阅历较浅,一般难以做到独立分辨是非、明晰礼仪规范、有效管理自我。在养成教育中,为了切实规范其行为方式、教授其日常礼仪,教师可以在日常管理中,适当制定一些明确的规章制度,约束学生的行为。这样不仅有益于增强德育工作的效果,树立良好的班风与校风,还能切实锻炼个体的良好习惯,增强其自我控制力,对其日后的成长具有重要价值。

长乐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专门成立了由校级领导领衔、中层干部与骨干教师组成的“养成教育保障部”,负责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制定方案、落实行动,将德育功能稳扎稳打地渗透进日常教学中。例如,学校养成教育保障部针对学生“学习、生活、安全、处世、行为”五个方面的习惯,研讨并编撰相应的行为准则及校本材料《好习惯伴成长》。这套教材从培养低中年级学生的基本礼仪修养开始,逐步拓展到少年儿童所处的学校、社会、家庭等生活场域。教材的每一版块都设立个人礼仪篇、校园礼仪篇、家庭礼仪篇、社会礼仪篇四个章节,每一章又分成若干节课,每一课内容都分为理论篇和实践篇。简洁易懂的教材语言、来自本校人物和场景的示范插图、贴近生活的案例、多种形式的拓展延伸等,向学生渗透正确的待人处事习惯。为了用好这套教材,循序渐进、扎扎实实地教会学生养成每一个良好习惯,学校明确规定,每周二上午晨会课为养成教育课时间,通过每学期15 节养成教育课程,达到育人目的。

以往,教师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受限于时间、空间,学生放学回家后的生活、学习情况,教师无法监督到位。自教育部出台《关于做好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后,学校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时间段,真正落实对学生的德育指导。教师抓住学生参与课后服务在校午餐和学习的时间,通过“教师陪餐”“学业辅导”“餐后保洁”等温馨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有序用餐、相互帮忙取饭装汤、吃饭细嚼慢咽、不挑食、不撒饭粒、不丢肉沫、光盘行动、餐后主动收拾餐盘、打扫教室卫生等良好生活习惯。在课后服务自习时间段,教师则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例如规范写字、整理错题的习惯等。

二、注重文化德育,熏陶学生心灵品性

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应该是个性充分发展的人,是能够自主发展的人,而养成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完善的人。文化德育,指的是教师利用经典文化资源来熏陶个体,引导他们学会修身、立德、明理,进而实现以文化润泽人心、涵养品性、熏陶心灵的德育功能。在“双减”政策背景下,为了让教育回归本质,引导学生从繁重、忙碌的学业负担中解脱出来,学校利用琴棋书画、音乐舞蹈及书香阅读等文化熏陶形式,润化学生品性、滋养学生灵魂,在润物无声中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高度与道德修养。

“双减”政策下的课后服务社团活动,从深层次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健康成长。学校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在原有的56 个校级、年级组少年宫的基础上,开设183 个包括艺术、体育、智创、劳动实践、心健、众筹类等多元化、趣味十足的课后服务社团班。例如,在艺术社团学习中提倡“班班有特色”,学校分场地、分人员、分类别,引导学生学习尤克里里、吉他、架子鼓、腰鼓、二胡、口风琴、葫芦丝、圆号、长笛、萨克斯等,鼓励中高年级学生每人学习一样乐器。在传统节日时,学校鼓励各社团根据自身特色,针对相应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重阳节时,组织学生为老人打扫卫生、照顾老人起居,鼓励他们运用所学技能进行表演,为老人提供精神娱乐服务。

学校全天候开放藏书量过八万的省级示范图书馆资源,在校内多处专门设立开放性书柜,供学生随时借阅。同时,联动“养成教育保障部”和“阅读保障部”,根据不同年级的阅读需求与能力,分别设置绘本区、外语区(原著)、名著区、电子阅览区、畅游区等经典诵读活动与阅读指导课程,帮助不同学生在阅读中浸润心灵、涵养品性,达到书香育人的目的。教学中,教师注重文化德育功能,引导学生在书香的熏陶下,不断增强自身的“向善”“向美”的生活意识。这样不仅能够滋润学生的审美素养与个人品性,而且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强化文化的树人功能方面,亦有显著价值。

三、树立先进典型,发挥榜样带头作用

“向善”“向好”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榜样引导的特点是把抽象的道德规范和高深的政治思想原理具体化、人格化,通过生动具体的典型形象影响学生心理,使教育具有更强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1]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可以以历史中的先进人物或学生群体中的榜样人物为引导,鼓励学生在日积月累的熏陶下,见贤思齐,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行,进而营造良好的班风与校风,充分发挥榜样的表率作用与“领头羊”功能。

百年附小,历史人文气息浓厚。校史馆浓缩附小百年征程所获得的辉煌业绩;奎光阁展示千年历史赋予的独特魅力;万仞宫墙似展立的卷轴,静静地颂扬孔子的高深学问;古樟树旁的月爿池,是学宫留在学校的古迹之一,寓学无止境、不自满之义;校园更有古樟影摇书案上,静立千年状元桥,这些场馆及诸多敬业、有风骨的先贤前辈校友身上的精神与智慧,无疑是德育教学的重要资源。故而,在课后服务的社团活动中,专门安排“校史类”课程,引导学生学做校园讲解员,在“传承”和“坚守”百年精神中,领悟追梦、奉献与爱国的精神内涵。

此外,为突出身边先进榜样的“头雁效应”,学校还鼓励每个班级以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及自评的方式,发现并挖掘身边向上向善的“新时代好少年”的优良品性及行为,并将其事迹发布在校宣传栏或公众号上,使全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进而领会“优良品德的形成并非遥不可及,而是源于良好行为准则的点滴践行”的道理。

四、创新测评方式,落实考查固德目标

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信息、分析解释,对教育现象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不断优化教育和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科学的评价方式,有助于优化养成教育实施过程中的不足。“双减”政策要求教师对学生德育活动的评价更加细致、与时俱进。通过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在养成教育中,为保证学生良好品行的养成,学校订立“五星级”评比考评方案,通过“晓黑板”平台,实行大数据管理。每天,劝导员在负责教师的指导下,关注仪容仪表、晨午读、卫生、路队、班风班貌五个版块,通过手机进行常规检查,及时拍照上传检查时发现的亮点与不足,供班主任随时查看;每周五,各版块负责教师填写一份《五星班级评比周反馈表》,汇总给“养成教育保障部”;每周一升旗仪式时,德育处主任对上周的情况进行公布、点评,颁发流动五星;每个月,德育处针对本月教材内容,对某个年段进行抽签问答、情境表演、书面问卷等形式的测评;每学期末,对“五星班级”评比总成绩进行汇总,作为班主任业绩评定的依据;每学年,评选优秀教师、优秀班级,定期评选美德少年、养成之星,并张榜公示。完善的评价体系,助力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综合素养。

制定细致的评价系统的同时,还要构建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活动方式,以巩固德育活动效果。例如,学校开展“好习惯21 天养成”打卡活动,通过钉钉平台,每21 天发布三个好习惯,邀请学生参与。要求学生每天睡前思考:“这三个好习惯,今天是否做到了?还有什么做得不够?要怎样继续努力,养成这些好习惯?”班主任在班会课上进行专项教育,学生在钉钉群中用几句话或照片、视频的方式完成打卡。一个周期结束后的班会课上,班主任组织学生根据大家的表现进行民主评议,推选出班级10 名养成之星,并进行下一轮养成教育的部署。学校再对每一期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表彰。教师可以通过活动平台快速获取打卡数据,形成评价依据,学校也可以根据平台数据发现“好习惯优秀班级”。同时,学生在打卡的过程中,看到其他同学的打卡内容,也会不断鞭策自己养成好习惯,巩固好习惯。

五、加强家校共育,协同推进养成教育

习惯的持续养成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学校、家庭教育的一致性,有利于学生形成好习惯、好品格。2022 年1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施行,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为了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长,对其实施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育、引导和影响的重要性,被提到立法的高度。[2]为了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学校积极搭建家校共育的平台,探索合作的方式和方法:线上,推出“家校学习共同体”专栏,发布“理想的育儿简单又强大”“开学前育儿用心促收心”等推文,与家长共同学习。线下,校长通过家长会,分享科学育儿理念、经验、做法。组织“家长心理工作坊”互助成长沙龙,聘请心健专家为家长作《少儿家庭指导》家庭教育公益讲座,使家长化解养育焦虑,习得养育方法,共同推动家长、孩子、家庭的幸福成长。课后服务的社团活动众筹类课程中,邀请各行各业有专长的家长来校为孩子上一堂课。他们精心准备课件和教案,与学生或知识分享或聊天谈心,该课程成为学生最喜欢的课程。

“双减”政策落地后,学生重复性的作业减少了,休息娱乐的时间增加了,亲子陪伴的时间也随之增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学校鼓励家长多参与孩子的成长,或带领孩子参与研学旅行、劳动活动;或引导孩子关注社会,明确自身责任,主动帮助他人,担负起公民的职责;或带领孩子进行户外或趣味室内运动;或与孩子共同阅读,探讨时事新闻。父母通过身体力行,达到“不言之教”,促进和谐亲子关系的形成,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综上,在“双减”背景下,为了切实增强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教师应当从日常的养成教育切入,注重在课堂中渗透德育知识、树立先进典型;引导学生在遵循日常“品行规范制度”的基础上,接受阅读与艺术教育的熏陶。通过发挥“头雁效应”、考查固德等方式,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良好行为,熏陶其心灵品性,真正落实小学阶段的养成教育,切实强化德育效果。

猜你喜欢
双减德育学校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学校推介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