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数学“非书面”作业设计的路径探析
——以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表内乘除法”教学为例

2022-11-23 13:14邓霞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书面数学知识作业

邓霞

(宁德市蕉城区实验小学,福建 宁德 352100)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更关注课堂笔纸作业的设计,而忽视“非书面”作业的设计。“非书面”作业具有诸多优势:如地点灵活,可以在课内,也可以在课外;形式丰富,可以是游戏、口头、实践等作业;方式多样,可以独立完成,可以同伴合作,也可以家长陪同。然而,在以书面作业设计为主的背景下,“非书面”作业设计存在一些问题:如作业的形式过于单一;不够贴近学生的生活,生活性不够强;学生动手操作的作业不够多等。小学低年级“非书面”作业更需要授课教师花巧思设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年级特点、学科特点等进行设计:其一,遵循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其二,遵循低年级学生正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身心特点;其三,遵循精简化、针对性、生活性、趣味性等原则。

怎样设计内容新颖、难度适中、融入生活且能提质增效的“非书面”作业,帮助学生获取、体验、巩固数学知识呢?本文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表内乘除法”为例,谈谈“非书面”作业的设计路径。

一、游戏类作业——激发学习内驱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学生通过操作、游戏、制作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对数学产生一定的好奇心,形成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初步合作交流意识与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非书面”作业设计时,可将作业和游戏相结合,让作业生活化、游戏化,将作业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把做数学作业当作一件快乐的事。

例如,在学习“表内乘除法”后,笔者在课堂作业中设计用三张扑克牌玩“算24 点”的数学游戏,以小组为单位,每张牌只出一次,算出得数是24。首先,在小组里进行游戏预热,小组成员运用所学知识,试着玩“算24 点”,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以及用加减乘除的计算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接着,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又对又快地完成。请优胜小组的学生总结方法,教师适当帮助梳理,得出“算24 点”的秘诀。最后,再次组织学生游戏,进一步巩固表内乘除法的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将游戏带回家,同父母一起玩。一段时间后,游戏内容及难度可以适当升级,将扑克牌的数量从三张上升到四张,比一比谁算得又快又好。在游戏中,学生感受到计算的乐趣,乘法口诀的运用越来越熟练,初步的计算能力得到培养。游戏类作业既巩固数学知识,又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应让学生乐于接受这种有趣的“非书面”作业,使“减负”和“增效”之间达到平衡。

二、口头式作业——训练思维及表达能力

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作用、相互统一的。学生口头表达的过程,也是思维外显化的过程。有效的语言训练能让学生的大脑处于不断思考的状态。低年级学生处于语言表达的关键阶段,他们想尽一切办法与人交流,表达欲望比较强。因此,在“非书面”作业的布置中,可以根据数学知识设计口头表达式作业,让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不用笔纸,而用“说”呈现,让作业真正“发声”。[1]

例如,二年级学生在学习乘法口诀后,可以布置学生回家与家长一起做两个半径不等的同心圆,在每个圆上写上数字1 到9。再将两个同心圆叠加在一起,家长转动其中一个圆,使里外两个数对齐,[1]让学生根据随机出现的数字,说出相应的乘法口诀及算式。同样可以根据积来猜口诀,家长提前准备好若干张写有数字的卡片,随机抽出其中一张卡片(如24、36、72)等,让学生说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学生为了能说出相应的乘法算式,要充分调动思维,大脑处于不断思考的状态。在“说”作业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口头表达习惯。这样口头式的作业,不仅锻炼学生言语的表达能力,还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2]

三、实践性作业——提升知识应用能力

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实践性的作业,能够更全面地吸收和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将知识在实践中巩固、落实、运用,从而内化成为自己的技能。在设计这一类的作业时,教师应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将数学知识灵活运用。

(一)操作型作业,深化学习体验

操作型作业中,学生通过实际的动手操作(如画图、小制作、测量等),观察操作过程中有趣的数学现象,记录自己观察所得的信息,并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推理、计算等,从中获取数学知识并解决问题。动手操作是学习数学必不可缺少的环节,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究和创新的欲望,将原来模糊的数学概念或数学感知变得清晰可辨,从而深化学习体验。

例如,在教授“表内乘除法”第一课“认识平均分”时,教师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怎样平均分,而是要让学生在操作中认识平均分,积累动手操作经验,加深对除法的认识。设计课堂作业时,笔者结合教材第43 页的“试一试”,借助12 根小棒,深化本节课的知识点。首先,引导学生思考:12 根小棒以每2 根为一份,能分成几份?动手摆一摆,边摆边说自己的思考过程。接着,思考12 根小棒还可以每几根一份,分成几份?要求学生按照以上的操作过程再摆一摆,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进一步掌握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的方法,并将分的结果与同学交流分享。最后,仔细观察这些分法,按每几根为一份的结果排列顺序,并说说观察到的结果有什么相同或不同的地方,理解总数相同,每份根数越多,相对应的份数就越少。通过动手操作,由“扶”到“放”,将数学知识融入实践操作中,真正做到“学”与“做”的统一。

(二)探究式作业,解决实际问题

探究式作业中,学生在探究性问题的引导下,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进行探索。探究是一个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在探究中,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思考不断深入,解决问题的视角更为广阔,并形成自己独有的观点,有助于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从小养成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完“乘加乘减”后,教师设计这样一道题目:“有7 个小朋友去坐碰碰车,大碰碰车可以坐两人,小碰碰车只能坐一人,如何坐满又没有空位?请想一想怎样安排,并用小圆片摆一摆。”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并说出几种摆法:如坐一辆大碰碰车和五辆小碰碰车,则1×2+5×1=7 人;坐两辆大碰碰车和三辆小碰碰车,则2×2+3×1=7 人;坐三辆大碰碰车和一辆小碰碰车,则3×2+1=7 人等,运用乘加乘减的算式解决玩碰碰车的实际问题。接着,教师逐步调整问题,让学生深入研究:“如果玩一辆大碰碰车要六元,一辆小碰碰车要四元。你的方案要花多少钱?”学生通过计算,分别得出26 元、24 元和22 元,体会解决问题的复杂性和数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师追问:“哪种方案最省钱?”通过对比,找出最省钱的方案,让学生知道:要解决这类问题,要先坐大的碰碰车,剩下的人再坐小的碰碰车。问题从易到难,层层铺垫,探究过程充分体现解决问题的开放性、综合性、生活性。

在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教师要转变传统观念,尊重学生的个性,采用多元化设计理念,为学生布置贴近他们生活、有趣又有挑战性的“非书面”作业,深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既兼顾课堂知识的传授和巩固,又解决家长为孩子没有书面笔纸作业而发愁的情况。当然,在“双减”背景下,提倡“非书面”作业,并不意味着不要书面作业,而应该让书面作业和“非书面”作业相得益彰,积极推动数学教学活动高效开展,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真正做到减量不减质。

猜你喜欢
书面数学知识作业
Keys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作业
书面表达
高考模拟题精选之书面表达题参考范文
参考答案
我想要自由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