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互动·对话·改变:构建生生交流的数学课堂新样态

2022-11-23 13:14陈春华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同伴观点交流

陈春华

(闽侯县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福州 350100)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习惯于讲授与牵引,“教”支配、控制着“学”,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流于形式,学生缺乏自主性、创造性,主体性被压抑。以教师为主的课堂,学生缺乏观察、比较、分析、猜测、推理、操作,更缺乏交流互动等丰富的数学活动。“双减”背景下的课堂要提质增效,必须要将以教为中心的课堂转变为以学为中心的课堂,关注学生的“学”。以学为中心的课堂,必须是生生之间能够交流互动的课堂。教师要给予学生具体的方法策略上的指导,比如如何倾听,如何互动,如何对话,如何将在交流中所获得的启示与改变呈现、表达出来,从而构建生生交流的数学课堂新样态。

一、倾听——生生交流的前提

生生交流,首先从学会“听”开始。“听”比“讲”更重要,“听讲”可拆开来理解,即先“听”后“讲”。让学生静心倾听,听清了,听进了,才能思考,才有讲的由头,也才有讲好的可能。倾听不是学生在课堂上挺直腰板、正襟危坐,也不是简单地伸长耳朵听。听要伴随着想、伴随着说,听和想、听和说紧密相连。

面对新班级新学生,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怎样听、怎样想、怎样说。首先要听明白别人讲了什么,并提取别人发言的关键信息。接着与自己的想法进行对比,哪里相同?哪里不同?不同的话,谁的想法更符合要求?是否需要调整自己的想法?同时要思考自己应该怎样用简洁易懂的方式来表达。怎样听、怎样想是需要教师教的,一切学习方法在最初阶段都需要教师慢慢渗透、慢慢教给学生。[1]

比如,某位教师在执教《商的变化规律应用》一课时,有个片段值得借鉴学习。780÷30 可以怎样计算呢?学生独立探究并与同桌交流后,请一名学生上台汇报。

师:在这位同学汇报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干什么?

生:听。

师:应该怎么听?我想有一半的同学不知道该怎么听。你们会说:我认真听,竖着耳朵听,全神贯注地听,但是这些都不够。那么请问带着什么听呢?

生:带着思考听。

师:思考什么呢?

生1:思考他说得对不对。

师:判断对方说得对吗?这是听的时候必须带着的问题。

生2:思考还有没有其他方法。

师:是不是只有这个解题方法,还有没有其他的解题方法呢?这是求异性的思考。

生3:思考他说的和我的想法是否一样。

师:这是比较性的听。

通过师生对话,这位教师教给学生怎样倾听。倾听的方法是要教的,而且不仅仅指导一次,需要教师重复强化,学生才能真正学会有效倾听与思考。

二、互动——生生交流的保障

如何互动也是需要指导的。最初,教师可以给学生话语模式的指导,让学生学会说话,慢慢形成互动的意识。比如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不要急着作出回应,而要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发言的学生与其他同学进行互动:“我的回答,你们同意吗?你们有没有补充?还有问题要继续问我吗?”其他同学听后要作出回应。比如,回答对了,给予对方表扬,对其发言中精彩的部分进行肯定;回答错了,则分析错误原因,是否能够纠正错误。如果发言中有不完整的地方,可以进行补充;如果前面已经有多个同学陆续回答了,那么后面发言的同学可以对前面的内容进行对比分析。

总之,学生的回应可以概括为“四有”:我有表扬,我有补充,我有提醒,我有提问。[2]一开始,教师可以将“四有”做成卡片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明确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互动交流。具体到话语模式的指导,可以这样教学生说话:“你说的我也赞同,但是不够完整,还要补充。我觉得你的发言中有一个漏洞。听了你的发言,我有一个疑问。我原先是这样想的……听了你的发言,我改变了我的想法,我现在是这样想的……”学生需要话语方式的指导,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会如何说话,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话语方式下,慢慢形成互动的意识。同时,话语指导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渗透。

三、对话——生生交流真正发生

对话的关键词在“对”上,即对话双方要有观点的碰撞、交流、对峙,最后形成一定的认识或者共识。传统的数学课堂上,当教师抛出一个问题时,学生的回答几乎是各自回答各自的,即后回答问题的学生没有根据前面学生的观点来发表他自己的想法,而是另起炉灶,直接给出自己的观点。这样并不是真正的对话。要让生生交流真正发生,需要培养学生的对话能力。

(一)需对对方观点作出回应

首先,要有身体语言的回应。和谁对话,眼睛就看着谁,而不是看着教师。其次,和谁对话,就根据谁的想法和他产生互动。

比如,教学《商的变化规律应用》时,为了理解简算中余数的含义,教师呈现例题:

张老师带了840 元为体育组买足球,每个足球50元,可以买多少个足球?还剩多少元?

学生列式独立解答,然后交流反馈。

生1:我计算的结果是可以买16 个足球,还剩4 元。

生3(看着生1 和生2):我列的竖式跟你们是一样的。我也认为可以买16 个足球,但是我觉得应该是还剩下40 元而不是4 元。我同意你的观点(手指向生2)。

生1 和生2 列的竖式是一样的,当这两位学生进行对话交流时,生2 没有针对生1 的观点进行补充、质疑、回应,而是漠视生1 的想法,直接给出自己的观点,看似在对话,实际是各说各的。而生3 在进行真正的对话,有对话的基本姿态。首先,有身体语言上的回应,眼睛看向生1 和生2,而不是看着教师,等着教师作判断。其次,生3 对生1、生2 的观点作出回应:列的竖式和他们一样,得到的结果也和他们一样。可以买16 个足球,但是剩余的钱数不一样,他同意生2 的观点。和谁对话,就根据谁的想法和他产生互动,动作、表情、语言、思维都和前面发言的同学对接,而不能自说自话。

(二)对话双方需势力均衡

对话双方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思维水平等,都是影响未来对话能否有效展开的重要因素。如果一个学生的思维缜密、逻辑严谨,而另一个学生相对比较薄弱,双方就无法形成平衡的对话。要想产生对话,两者的水平要尽可能相仿。

再看教学《商的变化规律应用》时,在生1 和生2各自说明自己的想法后,教师说:“同意4 元的请举手,同意40 元的请举手。看样子大家的意见不统一。”教师再悄悄对生1 说:“请你邀请一个比较强的亲友团上来帮你说话。”台上的三名学生,生1 比较薄弱,生2 和生3 比较强势。从教师的视角来说,生1 的答案是错误的,而且生1 的学习水平在班上属于中下游,如果生1 选一个更弱的同学上来,生2 和生3 会对他们形成思维的碾压,对话很可能快速终止。因此,教师提醒生1 请较强的同学上来,便于双方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三)需确认对方的观点

对话前要先确认对方的想法是什么,直到明确对方在说什么,再给出相应的回应。如果完全不听对方表达了什么观点,就把自己反驳的观点说出来,那么就是无效沟通。

如教学《商的变化规律应用》时,针对例题,两位学生展开辩论。

生4:同时除以10 以后,被除数是84,除数是5。我通过验算16×5+4=84,结果与被除数84 一致。

生5:你说通过验算的方法来证明,这是好办法。同时除以10 以后,被除数是84,除数是5。但是我们要回到原来的算式:如果840÷50=16……4,验算16×50+4=804。所以余数4 是错误的,应该是40。

生5 在对话中,两次确认对方的观点:“用验算的方法来证明;同时除以10 以后,被除数是84,除数是5。”确认完后,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对方的观点确实是这样的,可以直接给出反驳;二是对方不是这个观点,应再根据对方新的观点、新的理解展开下一轮的对话。如果不先进行确认,则反驳不到对方的点上,所以确认是展开对话的重要前提。只有确认对方的观点,反驳才是有力量的。

四、改变——生生交流的目标

数学课堂上,经常需要学生进行两人或四人合作交流学习。真正的合作应该是学生合坐在一起,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任务讨论交流,达到1+1>2、1+1+1+1>4 的效果。所以,学生在协作过程中,要互帮互助,从彼此的观点中获得启发,彼此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提升。比如,原来某学生错选A,通过交流,改成选择B 的正确答案。好的学习可以促进一个人的改变。如果交流之后,原来怎样想,现在还是这样想;原来是错的,现在还是错的,那么交流是无效的。所以要想两人交流、四人交流不流于形式,就要通过倾听,改变自己的思考方式和内容。这个改变既可以是原来错的变成对的,也可能是原来对的变成错的,或者原来模糊的变得清晰,原来单一的变得多元,原来肤浅的变得更深刻。[3]

(一)让改变可视化

通过交流获得改变,常常是发生在大脑中的,那么教师怎么知道学生有改变呢?可对学生的学情做简单的摸底,比如询问:“通过刚才的交流,你的思考和原来不太一样的请举手。”在学生交流时,教师可深入小组中倾听、观察、发现。要让学生的思维可视化,即要求学生在学习单或练习本上记录从同伴那里所获得的启示。记录自己的改变,便于自己看到,也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合作交流中,为了从同伴身上汲取有价值的想法,要求学生在组内表达时,指着图、板书、作品、实物投影等表达观点,这样更容易表达清楚,听的人也更容易明白。只有认真倾听并理解他人的想法,把他人的想法和自己的想法进行比较,求同存异,才能写下自己的改变。

(二)需放大学生的改变

交流过程中也存在没有改变的情况,比如正确答案是B,有的学生原来是选B,交流之后还是选B,因为他本来是正确的,听完同伴的想法以后也没有获得观点的大改变。课堂上,教师刻意要放大的是先选择错误答案,然后调整成正确答案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是在和同伴交流的过程中,听到同伴的想法,认为同伴的观点比自己的观点更合理、更正确,然后调整自己的观点。要放大这些学生的变化,并告诉全班学生,这才是真正的学习者,他们善于从同伴身上汲取有价值的想法,改造并优化自己的观点。教师可教给学生表达的脚手架:“我原来是这样想的……现在听完同伴的想法以后,我又是这样想的……”通过这样的句式,帮助学生把原来碎片化的思考和语言进行连接与整合,形成连贯的有逻辑的语言表达。经过长期的训练和实践,这样的表达框架将成为学生语言表达的基本逻辑,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转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善于倾听,乐于分享,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大胆表达。对于他人的回答,有错误时能够及时纠正,有漏洞时能够及时补充,意见相左时能够勇于陈述自己的想法,并善于从同伴身上汲取有价值的想法。要指导学生学会倾听、互动、对话、表达,从而构建生生交流的课堂新样态。

猜你喜欢
同伴观点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寻找失散的同伴
交流平台
落地
观点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