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探析

2022-11-27 00:47宋亚绒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16期
关键词:现象生活化物理

宋亚绒

(陕西省咸阳市乾县杨汉中学 陕西咸阳 713300)

物理教学中含有很多抽象的概念,学生想要真正理解这些理论知识存在一些难度,因为需要学生自身具备较强的想象力和理解力,但是对于大部分的中学生来说他们的想象能力和逻辑能力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学生掌握物理教学内容的难度[1]。且长时间发展下去,还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物理的积极性,进而对物理学习产生厌烦感,这并不利于初中物理教学的顺利开展。基于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做出一定的改变,采用生活化教学模式把课本中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并创设相应的生活化情境,通过图片或者实物等一些非常形象、直观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加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点理解的同时还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使枯燥乏味的物理知识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且让学生真正体验物理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价值,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生活化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进行应用的有效性还需要教师进行不断的实践,从而找到更加适合学生的生活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更好地验证书本中的物理知识点,勾起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好奇心,让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到物理学习中,且学生在进行物理知识探究的过程中还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

一、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一)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很多物理知识都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相联系,所以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时,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中一些普遍的生活现象对学生进行讲解,激发学生对物理的探究欲,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对基础物理知识的学习产生兴趣,促使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刻,提升学习效率,进行拓展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以生活现象为例来进行基础物理的教学,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枯燥的知识,还能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激发物理学习兴趣,让基础物理教学具有趣味性[2]。教师还可以布置课后实践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观察生活中的现象,与教师课上教授的物理知识相结合,找到能体现物理知识的生活现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并进行课堂总结,奖励观察仔细的学生。学生在课下通过生活实践验证所学,也能锻炼动手实践能力以及自主思考能力,发展综合素质。

(二)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为了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必须要改进物理教学的方式。引入全新的教学思路,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兴趣,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结合生活中的日常现象,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进行物理基础知识的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生活中各种有趣的现象,并用学习到的物理原理进行分析,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提升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教师应该注重以人为本,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调整教学计划。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的智力开发,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

(三)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在讲解初中物理知识时,需要学习将日常生活的物理现象融入课堂教学中,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引出相应的知识点,让学生将学习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同时,这样的教学方法还能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提升观察力[3]。这样的课堂教学方法将生活中的现象和物理知识联系起来,加强了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敏感度,意识到生活中很多的物理知识都和日常生活有关。教师也应该多观察生活中的细节,找出更多与物理知识相关的生活例子,并运用到课堂中。

二、生活化教学模式引入初中物理教学中

(一)物理概念生活化

物理概念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基础知识,也是学好物理的重要开端。但由于物理概念中常会有一些物理名词,很多学生并不能对其进行正确的理解。而教师在对物理概念进行教学的时候往往也是一带而过,只是要求学生对物理概念进行简单记忆,学生对于物理概念的理解只是一些表象,深层含义并没有得到有效理解,这对于学生开展物理学习是非常不利的。而教师如果可以把生活化教学融入初中物理教学中,使物理概念生活化,这样会使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更加全面、深刻,自然也会对相关物理知识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帮助[4]。

比如,在学习“物态变化”这一章节时,为了让学生对章节中的物理概念具有更加全面的理解,可以给学生列举出一些生活中非常常见的汽化现象,比如,用扇子扇风,人们经常会感觉非常的凉快;碗里的粥比较烫时,用嘴吹一下就不那么烫了等。或者还可以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液化现象,比如,刚从冰箱里拿出的冰棍,没过一会表面就会出现很多小水珠。这些现象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直接观察到的现象,用这些现象来引导学生加强对相关物理概念的理解,学生会更加清晰易懂,这对于帮助学生学习物态变化的相关物理知识会有很大的帮助,课堂学习效果会得到明显的提升。

(二)呈现生活现象,培养学生物理观念

生活化教学方法的实施以教学内容为重要依据,为学生呈现生活现象。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应建立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从学生所经历过的生活现象出发来营造课堂氛围。这样能够在调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认知的基础上强化他们对物理知识的情感认知,进一步激发探究兴趣,从而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形成思维冲突,促使他们走进生活去探究,逐步培养他们的物理观念,落实物理核心素养培养这一目标。

(三)将生活元素导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是教学的开端,一个好的课堂导入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积极地引导学生展开思考与讨论,可以为接下来的教学作出良好的铺垫,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生活作为物理课堂与学生之间相连接的桥梁,起到良好的衔接作用。对于学生来说学习生活中的事物比学习书本上的内容会产生更为深刻的印象,将实际生活与物理知识相结合,可以让学生耳目一新,不再是学习枯燥的理论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乐趣,让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这样学生便可以更加集中注意,参与到接下来的课程讲解过程中来,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例如,在学习“惯性”这一知识点时,首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操场,并问学生是否明白为什么冲刺跑步的过程中不能立刻停下来,跑得快慢是否会影响到停下来的难易程度。其次,教师组织学生在操场上亲身体会,当学生有了亲身经历之后,自己就会发现这一问题,带着疑虑来完成这一知识点的学习。最后,教师再对学生产生的问题做出解答,告诉学生这就是惯性,速度越快,惯性越大。学生对学习有了一定的兴趣之后,才可以为完成之后的学习目标继续努力。在这种耳目一新的教学方式下,学生也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调动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关于物理核心素养这一维度,科学素养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离不开对问题的发现、思考与解决。因此,在组织物理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从调动学生生活经验的角度建立他们物理学习的兴趣点,使其在愉悦、融洽的氛围下接受新知,最大化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有效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为其深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学习《电动机》这节课时,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让他们自主地对生活中的电器进行思考。学生对带电动机的电器设备并不陌生,但是不清楚电动机转动的具体原理,对于电磁转化缺乏认知。在本节课教学中,笔者为学生介绍生活中电动机能量的转化、优点及用途,如机床、电力机车、洗衣机、电风扇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思考“电动机工作时输入了什么能获得什么能?”让学生对电能转化为机械能产生形象的认知。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营造贴近生活的课堂氛围,能够促使他们进行思考和总结,有效培育他们的问题意识,并构建对物理知识的感性认知,逐步实现其物理思维素养的提升。

(五)设置生活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通过对生活现象的分析,学生们逐渐对所学知识产生探究的欲望,这时就需要教师发挥作用,以呈现实验的方式为学生设置探究性的问题。实验是一种探寻物理本质的有效方式和载体。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物理现象探究的过程中,将知识始终与问题相连接,驱动他们探究物理现象的本质。具体来说,初中物理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总结目前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以此为依据创设精准化问题,同时还应追求问题的层次性,由易到难,形成思维坡度,进而形成问题链,以探究行动促进思维拓展,促使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到新的高度。

例如,教学《大气压强》这节课时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性,运用观察、分析和推理等思维方法,体验物理知识探究的乐趣与魅力。教师可以为学生演示覆杯实验,将杯子上下左右转动,并进行提问:“纸片为什么能托住水?”并将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与此进行类比,思考大气压强产生的具体原因。实验展示完之后,再让学生思考“如果纸片脱落,向上的大气压力与向下的水的压力是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可以根据二力平衡原理,如果纸片脱落,那么向上的大气压强与向下的水的压力是相等的。”本节课从解决问题入手,通过实验演示、视频播放、学生探究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大气压强的存在,以问题牵引思维,引导他们从物理实验现象中获得认知,深刻感受物理思想,感受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程,促进其物理探究能力的提升。

(六)贴近生活,加深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了解与掌握

在物理知识的学习中,学生普遍存在一种不良现象,就是会将书本上的知识记下,在脑海里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以为达到了要求。例如,在学习水的密度及物理意义的知识时,一些学生单单是记住了理论知识。其实不然,这种定向的思维方式和简单地掌握知识是达不到物理学科的教学目的和要求的。对于物理这一学科来说,与生活密不可分,许多物理现象在生活中就可以发现。如果在教授书本上的物理知识时与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联想,则可以弥补学生自身学习上的一些欠缺,让学生发现自己在学习方式和方法上的不足,解决思维固像化的问题。完整的教学过程其实是理解与学习、掌握并运用、最后再变通的过程,可以做到举一反三,有自己的思想和理解,这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例如,在教授“声音的传播”相关知识时,真空中是不可以传播声音的,这样的教学内容如果单单是通过讲解的方式让学生记下,是不具有说服力的,学生也不能清楚地了解这一知识,难以达到物理教学的目的。这时,教师可以借助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来给学生讲解。B 超是频率高于2000Hz的声波,是一种超声波。但为什么听不见却可以用于医学领域,并且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各种常见的地质灾难,如海啸、地震等也是人耳听不见的,但是,为什么在发生地质灾害时许多动物却对此做出了反应呢?这是因为这种频率低于20Hz 的声音人耳是听不见的。由此得知人的听觉是有一定的频率范围的,即20—20000Hz。教师通过结合生活现象进行讲解,将学生吸引到物理课堂中来,通过积极的提问了解了学生的所想所得,清楚地得到了学生的学习反馈。这种方式更加利于学生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结语

总之,大部分的生活现象都能用物理原理进行解释,物理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教师要在物理教学中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基础物理学习的趣味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

猜你喜欢
现象生活化物理
只因是物理
高考物理模拟试题(六)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留言板
中班幼儿生活化美术活动的实践探索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物理必修1、必修2第一轮复习检测题
第四章光现象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