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2022-11-27 00:47宦燕春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16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双减语文课堂

宦燕春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漳州正兴学校 福建漳州 363000)

在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无论是对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宽、文学文化素养的提升,还是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深化和文化自信的内化,都具有核心价值。而随着“双减”政策的持续推进,一贯多元活动充足紧凑的语文课堂受到了一定冲击。“双减”视域下,应更加强调学生学习的质量和实效性,不应将学习量作为培训学生核心素养的核心标准,也不应因此让学生的学习受到局限。基于这一教学现状,教师在开展语文课程教学时,应同时聚焦到“双减”政策的优势和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的渗透率,并基于“双减”基础展开科学合理的传统文化教学,尤其要注重课堂上传统文化相关活动的布局,要让整个课堂更加轻松有序,既确保学生能够有充分的课堂活动时间,又能增强学习活动的趣味性,从而落实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有效渗透,并实现“双减”背景下减负减压的教学目标。那么,教师要如何统筹“双减”和多元文化教学的同步推进工作呢?下面,笔者将以这一问题为主要线索,探究如何在综合性较强的教育大环境下有效促进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深度渗透,并展开具体策略的研究分析。

一、“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传统文化的渗透现存问题分析

就现阶段初中语文课堂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来说,总体情况不太乐观,尤其在顺应“双减”之势方面,教育教学的多方面融合还不够深入。当前,文化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成为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文学文化本就是语文课程中的关键内容,因此,在既有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将语文课堂活动趋于多元化,像在课堂上开展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竞赛、小组对抗训练等等,尽管这些活动设计和引入的初衷是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尽可能接收到多一些的知识补给,但却疏忽了这种过于紧凑和量化的学习活动对于学生学习的影响,尤其是心理压力方面。由此折射出来的问题就在于教师用量化教学的形式取代了效率化教学,尽管极大丰富了课堂活动和教学内容,但与此同时也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学习负担。而我们所提倡的是“双减”教育背景下教学的提质增效,是基于学习任务的科学安排和合理布局对学生展开更加系统的传统文化渗透性教学。很显然,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并没有达到这一标准。这与现阶段“双减”教育背景是完全不符的。由此可见,关于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渗透问题,还需要教师积极结合“双减”背景下教育现状,去探索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积累和素养提升的引导方式,进而促进学生文学文化素养的深化和自我的全面发展。

二、“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传统文化的渗透现实价值分析

聚焦于“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传统文化的渗透价值,不难发现,传统文化的渗透因“双减”政策的合理推行而更加高效有序。首先,从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渗透价值来看,文化元素的深度凸显让语文教学的结构框架更加完整,整体的教学内容也更加充实,很大程度上优化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结构和方法,使其能够在语文世界的探究学习中充分感受文学文化的历史底蕴和人文风采。其次,基于“双减”背景,传统文化的渗透变得更加有效,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乐学。实际上,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和心理负担,尤其在课业的完成过程中,往往会经历很多挑战,这些因繁重的课业所带来的困难给学生造成的不仅仅是时间精力上的消耗,还有长期累积的心理压力所堆聚而成的学习疲累感。而在“双减”教育环境下,学生的课业压力被很大削减了,原本繁杂的学习任务被更加轻松愉快且高效优质的学习活动所取代。从这一角度分析,“双减”政策的推行切实为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的优化提供了实质性的帮助。除此之外,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相关内容的吸收也会更加深入。一方面,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能够投入到文学文化内容的拓展学习中,能够充分利用课堂内外的时间和教师及同学进行学习交流;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家庭节约了在额外的学习补足性课程上的花费。

三、“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策略探究

(一)合理优化教学,助力文化渗透

为了更好地推动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渗透,教师要时刻关注课堂教学的优化,要正确解析“双减”政策在语文课堂中发挥的正向推动作用,同时引导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学习观,能够深刻认识到高效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学生自身发展的核心意义。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就需要教师做好课堂教学的提质增效,尤其要关注到语文课程中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的部分,并以此为切入口,探究符合学生高效学习、科学探究的有效方式。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缩减紧凑的教学活动,同时引入更具效率的信息化教学,像通过微课教学对语文课程中有关传统文化的信息进行提取,并输出给学生,学生学习起来不仅会更有兴趣,而且吸收效果也会更好。另外,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也具有极大的帮助。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有效教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挥的优势,确保学生在优化后的教学环境下获得传统文化的深度吸收。

例如,在教学《木兰诗》的相关知识时,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语文课程的教学展开合理的规划,并在此基础上合理渗透传统文化。首先,明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积累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包括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式;从整体的视角把握诗歌内容,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感受木兰勤劳朴实、刚毅勇敢的性格,学习木兰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怀。其次,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实现信息化教学下的高效学习。接着,提出课堂问题——大家知道我国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吗?引导同学们回答后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巾帼英雄的图片,像花木兰、穆桂英、刘胡兰等,让大家直观地感受到女儿柔情和英雄豪气。下一步,教师还可以围绕教学主题,展开对作品及其背景的深度介绍。这一部分主要引导同学们欣赏京剧、豫剧和动画等,帮助大家深刻地认识到我国诗歌的历史发展,感受不同体裁诗歌的声韵美。具体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电影《花木兰》片段,以此促进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深度学习传统文化,同时,以这种形式展开教学,也将顺应“双减”大环境下的教育教学发展。

(二)科学布局课堂,创建高效环境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不仅要做好教学的优化,还要科学布局语文课堂,创建高效的课堂环境,落实好“双减”政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合理运用。基于这一教学要求,教师就可以在实际授课中融入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将原本繁杂的教学活动转化成为一个个简洁有序的课堂活动,并以学习任务的形式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式的学习。透过这种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起来会更有效率,对于知识的吸收也会更加深刻。基于这一教学模式的优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就可以充分发挥任务驱动教学的指导方式,引导学生在任务的完成中深刻掌握传统文化,深化自身的文学文化素养。

例如,在《黄河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任务驱动教学作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在学习活动的设置上,教师可以将教学环节划分为三个维度:一是利用多媒体去创设教学情境,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二是充分发挥听、读、诵、背等多种阅读语篇的方式,切实提升学生对于文章内涵的理解;三则是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讨论交流,在语句的鉴赏学习中感受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在具体授课解析过程中,首先执行活动一,即组织同学们整体感知课文,通过听课文《黄河颂》和听歌曲《黄河颂》,去体会黄河的宏伟。接着,进行活动二,要求大家对课文内容进行细致的阅读,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同时以师生互动的形式增强同学们的课堂专注力,让大家真正从黄河的身上学到其伟大而坚强的民族精神。活动三则是引导同学们深入探究课文内涵,带领大家深度品味文章底蕴,感受字里行间蕴藏的文学底蕴。像在质疑探究部分,就可以提出思考问题——请大家结合自己的理解,说一说黄河是“屏障”、是“摇篮”的含义。由此渗透中华传统文化,让大家深刻意识到黄河是华夏文化发源地,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守护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人民。此外,在作业设计和布置方面,教师应尽可能缩减作业量,要将语篇的中心内容浓缩到作业命题中,实现作业量减少下的质量优化。这样一来,就能切实推进“双减”背景下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有效渗透。通过科学布局课堂活动,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高效语文课堂的构建,切实为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尤其是文学文化素养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家校合力助教,促进全面发展

在对学生的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和学生家长只注意到了学生学习的积累和应试技能的培养,绝大多数时候是通过学习量和作业量的逐级递增来实现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实际上,在“双减”教育背景下,这种以“量”为先的教学模式是不利于学生培养工作的深度开展的,反而会给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长此以往,学生很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从而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这一教育教学问题,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就可以充分联合学生家长的力量,一同做好传统文化在学生语文课程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共同教学。就教师端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落实好对学生的全面教育,要将学生的全面发展置于教学中的第一位,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就是要同步推进智育和德育的开展。对于前者要专注其学科专业知识的教授,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到语文课程中有关传统文化部分内容的深度学习;对于后者则应引导学生深度探究语文阅读中蕴含的文学底蕴和人文情怀,进而助力学生深化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而就学生家长端来说,需要做好的就是监督和协助教师管理好学生居家过程中的学习,让学生能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更加高效地落实好每一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例如,教师在指导同学们学习名著《骆驼祥子》时,就可以联系学生家长,让他们一同参与培养学生的教学活动中。在名著导读的预习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家长对学生的居家学习情况进行管理和督促,要求学生以线上打卡的形式上传自己的学习记录,以方便教师检查全体学生的课文预习工作。在名著导读的学习分享环节,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创办“名著导读故事会”,学生家长也可以一同参加,大家一起探讨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名著内涵的科学方法。这样一来,将极大地节省学生在课外所花费的时间,也有利于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以及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和情感交互,这对于学生学习实效的优化具有重要价值。除此之外,为了深度落实“双减”政策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有效开展,教师还可以借助学生家长及其孩子之间进行的交互性活动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像要求学生从父母的视角出发,探讨祥子所生活的年代和社会对其造成的影响。经此,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渗透势必会在“双减”视域下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总而言之,在“双减”教育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变得更加高效,也逐渐趋于有效,切实为初中生语文素养,尤其是文学文化素养的深化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和核心驱动力,有助于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纵深发展。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双减语文课堂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
有效整合 “妙”“趣”横生——语文课堂学生情趣激发策略的实践和思考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师生合作式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实践
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技巧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