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小论文类试题答题技巧与训练

2022-11-30 13:33山东李兴防
教学考试(高考地理) 2022年6期
关键词:美人蕉浮床风蚀

山东 李兴防

一、小论文类试题概况

考查方式这类试题开放程度高,主要是依据材料、图像或表格信息,结合提示提出一个研究的主题或观点,再进行论证或阐释,对地理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要求较高设问形式根据材料自拟一个结论,并用表中数据予以论证;归纳出××研究的两类主题,并分别指出其××意义;结合图文资料,论述××过程中,借鉴××对××产生的影响等难度分值难度较大,分值8~10分

二、真题分析

【真题研磨】(2022年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19题)(节选)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泥炭地约占全球陆地表面的3%,却储存了全球约1/3的土壤碳。泥炭地开发利用方式的不同会导致碳排放量的差异。下图示意泥炭地开发利用的两种生产模式(a和b)。

(假定:a模式产出的“畜产品”恰好可满足该模式需求;b模式中的“畜产品”与a模式中的等量,但从非泥炭地牧场中获取)

我国三江平原某湿地保护区周边的大面积耕地曾经是泥炭沼泽,目前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结合图文资料,论述该地区在退耕还湿的过程中,借鉴香蒲生产模式可能对国家安全产生的影响。(要求:角度全面,逻辑清晰,表述准确)

【解读·材料信息】

1.材料信息·咬文嚼字

2.图像信息·按图索骥

【答题·思维链条】

香蒲生产模式→比牧场生产模式二氧化碳排放少、封存或储存多→缓解全球气候变暖→调节气候;香蒲生产模式→畜产品从非泥炭地牧场中获取→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香蒲生产模式→调控地表水→水环境安全→短期看香蒲吸收大量水→不利于水资源保护,但长期看香蒲使水保持20 cm水深→利于保护水资源;香蒲生产模式→占用耕地资源→耕地安全→短期内粮食减产,但长期看利于保护耕地→提高单产。

【尝试作答】

①碳减排角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增加碳汇,减少碳源;调节气候等;

②生态安全角度:保护生态环境;调节径流;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③水资源安全角度:短期看不利于水资源保护,长期看有利于保护水资源;

④耕地安全角度:短期看减少耕地/粮食减产,长期看提高单产/培育良种。

【答题要素】

1.主题的确定

(1)论题的来源:论题实质上是对试题中材料信息、图表信息的提炼,要紧扣学术情境、生产情境、生活情境,符合地理认知特点。

(2)选题的原则:要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完整性,确定的选题要“小、实、新”,以免抓不住重点,论证起来也困难。

2.论述的方法

(1)放射思维法:根据选择的论题或观点,迅速思索整理材料,搜寻准确、鲜明的观点,放开思路,把要写的内容云集笔端,笔随思路而行。

(2)要点思维法:引导学生在为主题服务的前提下,把提取到的各种信息、运用到的地理知识,列出要点分类组合、通过科学分析、类比和精选,从中提炼出构思。从开篇到收尾,选用哪些材料,说明哪些问题,同时要强调“文章不是绘画绣花”,要讲求实际,但又要注意文笔通顺。

(3)自我思维法:对于地理基础、能力较好的学生,要充分细致构思,言之有物、内容具体、观点明朗、深化主题,也可结合自己的写作与思维的特点,跳出论文的条条框框,写出自己独创的一笔,让阅卷老师耳目一新。

3.合格的素养

(1)敏锐的地理观察力:无论是反映事物之间的联系,还是推断和解决问题,都需要有一个观察事物、发现事物的过程,如果没有经过周密的、系统的、正确的观察,审题就不细心,也就不可能收集到大量有价值的有用信息,并从中发现新的规律。

(2)精准的信息提取力:阅读完试题的信息后,对信息进行整理、分类,哪些是有效信息、哪些是无用信息,从哪些信息中提炼论题,从哪些信息中找出论证等。

(3)自主的问题探究力:通过信息解读,结合已学知识,提升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能力,提升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这四大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三、对点训练

1.(2022年河北唐山三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位于华北北部的某地冬春季多大风,当地农田传统做法要在秋季翻耕。为评估不同耕作方式对农田土壤风蚀的影响,某科研团队对当地农田进行了调查。下表是秋翻耕和秋免耕两种地类在经过1个风蚀季后的表土粒度组成的分析结果。

制作方式黏土0.063~0.5 mm(%)沙粉0.063~0.5 mm(%)沙粒0.063~0.5 mm(%)平均粒径/μm秋免耕风蚀前0.5444.6451.73108.95秋免耕风蚀后0.5244.9051.02108.26秋翻耕风蚀前0.5543.7350.56121.67秋翻耕风蚀后0.5742.8651.03125.68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结论,并用表中数据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数据准确、表述清晰)

【解析】调查是为评估不同耕作方式对农田土壤风蚀的影响,根据材料可以拟定的主题是采取秋免耕措施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田风蚀沙化。结合表中数据予以论证:秋翻耕风蚀后与风蚀前数据相比,沙粒含量有一定程度增加,由50.56增加至51.03(或平均粒径有一定程度增加,由121.67增加至125.68),风蚀作用将小粒径的沙粒侵蚀和搬运了;秋免耕风蚀后与风蚀前相比,沙粒含量基本保持稳定,变化数据不大(或平均粒径基本保持稳定),说明秋免耕抗风蚀能力较强。

【答案】结论:采取秋免耕措施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田风蚀沙化。论证:秋翻耕风蚀后与风蚀前相比,沙粒含量有一定程度增加(或平均粒径有一定程度增加);秋免耕风蚀后与风蚀前相比,沙粒含量基本保持稳定(或平均粒径基本保持稳定)。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科尔沁左翼后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地理位置为121°30′E~123°42′E,42°40′N~43°42′N。下图示意其各时期土地利用状况。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结论,并用图中信息予以论证。(要求:可就科尔沁左翼后旗前期(1992—2001年)和后期(2001—2014年)沙化土地面积变化得出结论,也可以综合得出结论;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解析】本题可以根据图表的信息,根据土地结构的变化自拟结论。如1992—2001年,科尔沁左翼后旗沙化土地面积增加;2001—2014年后期减少。论证:由图可知,1992—2001年期间,草地、水域、林地面积减少,耕地增加,沙地增加,说明因为过度开垦、建设用地增加等因素,导致草地、林地、水域减少,耕地、沙化土地增加;2001—2014年期间,林地增加、草地减少、沙地、盐碱池减少、由于防护林体系的实施,其生态效益显现,林地增加,水域增加,使生态环境趋向好转,土地沙化得到控制,沙地面积减少。

【答案】科尔沁左翼后旗沙化土地面积前期(1992—2001年)增加,后期(2001—2014年)减少。

论证:前期(1992—2001年)过度开垦、建设用地增加等因素,导致草地、林地、水域减少,耕地、沙化土地增加,后期(2001—2014年)防护林建设等政策的实施及对林地的管护力度加大,使得林地面积快速增加,耕地扩张规模变小,沙化严重的现象得到了一定控制,沙地面积减少。

3.(2022年福建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发展清洁能源是改善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光伏发电清洁、安全,基本不会产生碳排放,但光伏电站的建设对气候有一定影响。下图是研究荒漠化地区光伏电站建设对区域小气候影响的数据统计图。

要素电站内遮阴区域电站内未遮阴区域电站周边区域空气温度(℃)26.198±0.99226.900±1.07928.628±1.510空气湿度(%)48.340±4.00147.696±3.80641.959±3.529风速(m/s)2.464±0.1492.582±0.1552.679±0.156光合有效辐射(μmol/m2/s1)83.578±15.907422.152±94.321813.375±130.795土壤温度(℃)21.645±0.65227.758±0.95726.657±0.962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结论,并用表中数据予以论证。(要求:可以综合得出结论,论证充分,数据准确,表述清晰)

【解析】光伏电站的建设对气候和土壤具有一定影响,结合表格中光伏电站对温度、湿度、风速、光合有效辐射等方面的影响分析。比较表格电站内遮阴区域、未遮阴区域以及电站周边地区的相关数据;根据表格可知,电站周边地区的空气温度比电站内区域高、湿度低、风速大、光合有效辐射多,所以光伏电站建设后,周边的气候变干、风力增强,会加剧荒漠化;电站内的未遮阴区域土壤温度高于遮阴和周边区域,光合有效辐射低于周边地区,出现土壤问题。所以光伏电站给该地气候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加剧土壤荒漠化。

【答案】结论:荒漠化土地的光伏建设对当地的气候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论证:电站周边区域的空气温度高于电站内的遮阴和未遮阴区域;电站周边区域的风速大于电站内的遮阴和未遮阴区域;电站周边区域的光合有效辐射大于电站内的遮阴和未遮阴区域;电站周边区域的土壤荒漠化加重,电站内未遮阴区域的土壤温度高于遮阴和周边区域,因此发展光伏电站后,当地的气温降低,光合有效辐射减少,土壤问题增加。

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城市发展,高架桥、高架路等立体交通是缓解交通拥堵的一种方式。为减轻噪音对沿线居民的影响,在高架经过居民区时常设置隔音装置。为评估不同隔音装置对吸声影响,某科研团队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图a是开孔塑料板与泡沫铝(60 mm空腔厚度穿孔闭孔的规格)的吸声系数统计图,图b是高架沿线噪声频率与强度关系。

图a

图b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结论,并用数据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数据准确、表述清晰)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根据图示信息表示出正确的结论即可,并要根据图中的信息数据加以论证。根据图b信息可知,频率在1 000 Hz以下其分贝强度高,所以声能主要集中在低频赫兹,低频赫兹是噪声的主要来源。结合图a信息可知,泡沫铝材料在1 000 Hz以下的低频率段吸声效果更为显著,而开孔塑料板对1 000 Hz以上的频率段吸声效果更为显著,由此可知,泡沫铝吸声效果更好,开孔塑料板吸声效果相对较差。在表述理由时,需要借助图示信息进行认证,表述的过程中,一是要说明声能主要集中的频率段,分析出噪声的主要来源。其次,需要分析两种材料对不同频率段的吸声效果的差异,从而对给出的结论加以论证。

【答案】示例1:泡沫铝吸声效果好。声能主要集中在低频赫兹,且分贝(强度)高,是噪声主要来源。泡沫铝对声能吸附主要集中在1 000 Hz以下的低频声段,吸声系数在0.8以上,吸声效果明显。

示例2:开孔塑料板吸声效果差。声能主要集中在低频赫兹,且分贝(强度)高,是噪声主要来源;开孔塑料板对声能吸附主要在高频段1 000 Hz以上,吸声效果差。

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生态浮床是人工将植物种植在载体上,通过植物根部的吸收和吸附等作用,削减水体中的氨、磷等污染物质,达到净化水质的生态处理技术,下表为湖北省某流域3种常见的浮床植物的生长特性、生长状况及对水质处理能力的差异情况。

植物生长特性株高增长率(%)根长增长率(%)氮去除率(%)磷去除率(%)美人蕉喜温暖湿润,不耐霜冻20.162.254.783.4伞草喜温暖湿润,耐半阴7.020.136.757.3石菖蒲喜冷凉湿润,耐寒14.930.846.772.2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结论,并用上表数据予以论证。(要求:结论包含两个方面且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解析】从材料和表格内容入手分析。从美人蕉和石菖蒲的对比得出结论:美人蕉和石菖蒲作为该地区的浮床植物具有较大的优势,且水体净化效果好。从表格数据论证:美人蕉和石菖蒲的株高分别为20.1%和14.9%,根长增长率分别为62.2%和30.8%,都较高;氮、磷等污染物的去除率分别为54.7%和46.7%,去除率高,说明其对污染物的削减量大,与伞草相比,美人蕉和石菖蒲作为该地区的浮床植物具有较大的优势,且水体净化效果好。反之,可以得出结论:伞草作为该地区的浮床植物没有优势,且水体净化效果不理想。从表格数据论证:相对于美人蕉和石菖蒲来说,伞草的株高7.0%和根长增长率20.1%都较低;氮、磷等污染物质的去除率36.7%较低,说明其对污染物的削减量小,与美人蕉和石菖蒲相比,伞草作为该地区的浮床植物没有优势,且水体净化效果不理想。或者从美人蕉的生长特性入手得出结论:美人蕉作为热带地区浮床植物具有较大优势,水体净化效果好。从美人蕉的生长特性和相关数据论证:美人蕉喜温暖湿润,不耐霜冻,适合分布在热带地区;美人蕉的株高增长率20.1%和根长增长率62.2%,都较高;氮、磷等污染物的去除率54.7%,去除率高,说明其对污染物的削减量大,水体净化效果好,故美人蕉作为热带地区浮床植物具有较大优势,水体净化效果好。

【答案】结论一:美人蕉和石菖蒲作为该地区的浮床植物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或美人蕉和石菖蒲更适合成为该地区的浮床植物),且水体净化效果好。

论证一:美人蕉和石菖蒲的株高和根长增长率都较高;氮、磷等污染物的去除率高,说明其对污染物的削减量大。

或结论二:伞草作为该地区的浮床植物没有优势(或伞草不适合成为该地区的浮床植物),且水体净化效果不理想。

论证二:伞草的株高和根长增长率都较低;氮、磷等污染物质的去除率较低,说明其对污染物的削减量小。

或结论三:美人蕉作为热带地区浮床植物具有较大优势(或美人蕉更适合成为热带地区的浮床植物),水体净化效果好。

论证三:美人蕉喜温暖湿润,不耐霜冻;去除氮、磷等污染物的效果好。

6.(2022年河南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被动式住宅是通过建筑设计,被动利用太阳能和家电设备的散热为居室提供能源。依靠高效的热回收新风系统,在保证合理舒适性的条件下,最大程度地减少供热和制冷能源需求的环保型建筑。被动式住宅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德国。被动式位宅将以保温隔热、节能环保、冬暖夏凉、温馨舒适的优势,成为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我国从2009年开始与德国建设部合作在国内推广被动式住宅建设,目前已在多个省市启建,且推进速度加快。下图示意被动式住宅。

结合材料自拟一个主题,运用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论证。(要求:论证充分,表述严谨,有条理)

【解析】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拟定主题,可以结合材料从分析我国推动被动式住宅建设的环保意义、我国适宜推广被动式住宅的地区、被动式住宅起源于德国的主要原因等角度。论证和分析都可以从被动式住宅的环保功能角度去思考。

【答案】主题一:分析我国推动被动式住宅建设的环保意义。

被动式住宅几乎不需要供暖设施,可减少冬季采暖用煤需求对我国港口、铁路、公路造成的巨大的运输压力和运输污染问题;减少了冬季采暖燃煤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和大气污染问题;炎热的夏季可以依靠高效的热回收新风系统,在保证合理舒适性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减少空调制冷的能源需求,进而减少煤炭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为节能减排、缓解气候变暖作出贡献;减少制冷剂的使用,保护地球臭氧层。

主题二:指出我国适合推广被动式住宅的地区,并说明理由。

东北、华北地区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南地区。

理由:东北、华北地区冬季寒冷,采暖期长,被动式住宅可以减少煤炭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减少环境污染;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南地区夏季炎热漫长,空调使用期长,电力的消耗意味着煤炭的消耗,被动式住宅通过减少空调开放时间而减少煤炭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减少环境污染。

主题三:分析被动式住宅起源于德国的主要原因。

德国石油资源短缺,冬季采暖和夏季空调主要消耗的是由石油加工而来的二次能源(燃料、蒸汽、电力);被动式住宅可以减少石油的对外依赖,减轻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德国工业发达、科技力量雄厚,建筑材料研发和建筑设计人才济济;德国是发达国家,有充足的资金用于被动式住宅的研发与建设;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产生活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迫使政府实施优惠政策鼓励被动式住宅的研发与建设。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了评估辽河流域污染治理前后枯水期河流水质情况,某科研团队对辽河流域及其支流进行了调研,结果如下图所示,2008年开始对辽河进行整治,2008—2011年为整治期。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结论,并用图中数据予以论证。(要求:可就治理前,治理期,也可以综合得出结论,论证充分,数据准确,表述清晰)

【解析】结合图示信息进行分析。选择辽河治理前,论证:2008年之前,辽河流域氨氮含量高,占劣V类断面比例的65%左右;化学需氧量大,占40%以上;五日生化需氧量高;可得出水体污染较严重,水质较差的结论。结合图示信息分析治理后的变化,2008年之后,主要污染指标呈下降趋势,水质得到恢复;氨氮含量、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等大幅下降,到2012年,各项指标降到0,水质达标。可得出流域得到修复,水质达标的结论。

【答案】辽河流域治理前结论:辽河治理前污染严重,水质差。

论证:辽河流域氨氮含量高,占劣V类断面比例的65%左右;化学需氧量大,占40%以上;五日生化需氧量高;水体污染较严重;水质较差。(或辽河流域治理后结论:主要污染指标呈下降趋势、水质得到恢复;流域得到修复论证:氨氮含量、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等大幅下降,各项指标降到0;水质达标)

猜你喜欢
美人蕉浮床风蚀
浅谈生物浮床技术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迎风坡水蚀影响的风蚀特征
浮床植物在水体环境修复中的应用研究
秦王川灌区种植春小麦与披碱草对耕地风蚀的影响差异
生物浮床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分析
组合生态浮床生物配置净化效果研究
假如我的头上也能开花
美人蕉
保护性耕作对农田土壤风蚀影响的室内风洞实验研究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风蚀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