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夜之梦》和《牡丹亭》的比较分析

2022-12-03 22:24陈思璇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16期
关键词:仲夏夜米娅杜丽娘

陈思璇

(云南大学,云南昆明 650000)

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讲述了希腊时期四个男女之间的爱情喜剧,原本不服从于父亲安排的婚姻,于是后来和自己的情郎拉山德私奔,而在私奔之夜却发生了一系列闹剧,在精灵的误打误撞中,赫米娅的情郎拉山德和父亲伊吉斯为赫米娅定下的丈夫狄米特律斯共同爱上了原本苦恋狄米特律斯的海丽娜,因此产生了一系列喜剧情节的故事,最后两对情人终成眷侣。而汤显祖的《牡丹亭》在人物角色的情感关系结构上就十分简单,主要讲述了书生柳梦梅与生前早逝的游魂杜丽娘产生感情相恋的传奇故事,后来杜丽娘重生两人又面临被丽娘父亲误认心思不轨不肯接纳的困境,最终历经考验获得祝福成为夫妻的感人故事。

1 两部作品的相似与联系

1.1 相似的父亲角色呈现出父权社会对文艺作品伦理逻辑的要求

在《仲夏夜之梦》中开篇便是赫米娅之父伊吉斯气势汹汹的求见公爵忒修斯,陈情自己的女儿不服从自己对她做出的婚姻安排,还是和拉山德私自定情,他声称“拉山德引诱坏了我的孩子”,并跟公爵言说,若是女儿仍然不愿意在公正下嫁给狄米特律斯,那么便请求根据雅典一直以来的法律规定,凭借自己父亲的身份将其处死。在古希腊的律法中,父亲有权利决定孩子的婚嫁,尤其作为女性更加没有自己的婚恋自主权[1]。

中国封建的婚嫁习俗一直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女性的婚姻命运一直被他人操纵而无法自我抉择。在汤显祖的戏剧著作《牡丹亭》中,两人两情相悦两心相契,丽娘死而复生,前去面见杜丽娘的父亲杜巡抚,却没有被杜巡抚承认。双双历尽考验,最后面见皇帝在照妖镜下仍然显现出肉体凡躯,才获得了杜丽娘父亲杜巡抚的承认。真正的感情应该是出自两心相许,外界的认可虽然重要但却并不是必需品,16世纪中西方的戏剧作品默契地书写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恋的桎梏多么深重,因为在家族为组织结构的社会中,婚姻意味着两个家庭讲究门当户对和资源互换的利益结合,《仲夏夜之梦》与《牡丹亭》两个故事的伦理逻辑都是当女方的婚恋取向遭到家族的阻挠,父亲意味着家族权力的象征,而男方通常代表着对这种礼教传统的侵入和破坏者。

父权,便是指在父系的制度下,作为父亲可以拥有至高无上的生产支配权与崇高而不容忤逆的亲权。不过莎士比亚与汤显祖作品中的父亲形象却并非是顽固而不通情理的,他们大多在最初成为一个阻碍者角色,受到了父权专制思想荼毒的父亲们对待女儿仍然保持真挚的情感。民间戏剧虽然包含突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婚姻自主的自由精神,但是仍然无法超出时代的局限,大团圆的感情必须得到父亲甚至更高的君权拥有者的承认,在《仲夏夜之梦》中最后两对情侣受到了公爵忒修斯的祝福,而在《牡丹亭》中杜丽娘和柳梦梅的感情也经历了皇权的考验最后得到了认可,在世情社会所承认的权力逻辑结构中的上位者承认的感情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大团圆结局[2]。

1.2 相似的女性角色彰显出人文主义精神对人主体欲望的承认

《牡丹亭》中,画廊池馆青青苍苔,有云霞翠轩与烟波画船,在如许春色中正值二八年华的杜丽娘头戴“艳晶晶花簪”身着“翠生生出落”的茜色裙衫儿,穿着崭新的绣袜踏草看春色,心中想起来古代诗文中最爱写女子因春感情,顿时心生出小女儿的情思:自己却仍然未遇到“折桂夫”,不知何时才能得遇“蟾宫客”。杜丽娘是有才情的大家闺秀,在前文父亲杜宝为其招募闺塾先生的情节铺垫和对如许春色万物复苏的环境烘托下,她此时的个人情思欲望生发得十分合理自然。汤显祖强调“至情观”,他深知当前社会对于男女的压制力量如何强大,便用人物的真情表现出反抗其压制的力量多么有力,杜丽娘身死之后仍不甘心飘荡着幽魂最后终于死而复生,与情郎柳梦梅结成夫妇,当时社会中腐朽的社会礼教之下,源于自由享受生命的强烈意志与之构成了一种对比鲜明的情感张力,这样传奇的情节,足以表达出对于追求自由而幸福的婚姻生活的意愿有多么强烈。而论及杜丽娘最初梦见柳梦梅的书写,汤显祖刻画出了一个二八少女对于情绮靡美妙的梦境,戏剧中末扮作前来保护杜丽娘在梦中云雨的花神,唱词为:

单则是混阳蒸变,

看他似虫儿般蠢动把风情扇。

一般儿娇凝翠绽魂儿颤。

这是景上缘,想内成,因中见。

呀,

淫邪展污了花台殿。

咱待拈片落花儿惊醒他[3]。

《仲夏夜之梦》中由伊吉斯向公爵忒修斯陈情的叙说中可以得出赫米娅与拉山德相恋的过程,拉山德主动追求她:

伊吉斯:……拉山德。殿下,这个人引诱坏了我的孩子。你,你,拉山德,你写诗句给我的孩子,和她交换着爱情的纪念物; 在月夜她的窗前你用做作的声调歌唱着假作多情的诗篇;你用头发编成的腕环,戒指,虚华的饰物,琐碎的玩具,花束,糖果,这些可以强烈地骗诱一个稚嫩的少女之心的信使来偷得她的痴情;你用诡计盗取了她的心,煽惑她使她对我的顺从变成倔强的顽抗……[4]

比起顺从父亲的安排而是按照自己的内心,赫米娅和热恋的情人宁愿私奔也要成全自己的爱情,两位女性角色都有着极其强烈的婚姻自主意识,这与当时封建父权当道束缚年轻人的婚姻嫁娶,贬低人性自由的意识形态明显是相悖而行的,作为思想精神十分进步的创作者,莎士比亚与汤显祖都选择了赋予自己笔下充满自主精神的女性角色,冲破传统思想束缚的动力和抵制封建礼教的道德勇气,并不屈服和受制于可笑荒谬的命运安排,为了自己理想的追求的婚姻做出勇敢斗争。

汤显祖的人文主义价值观,与当时西方的人文主义革命的要求一样,肯定并强调了人的尊严与欲望,他第一次把封建礼教模式中的个人主体欲望作为一种合理存在并将其提升到了一个值得人去奋斗、崇尚的人生主题,鼓励人们追求由心而发的感情冲动。

1.3 相似的神话因素成为世俗爱情喜剧情节构建的铺垫

在《牡丹亭》中,杜丽娘因为思念梦中情郎去世,幽魂进入了阎王地府,后来更是得到了阎王的相助才能起死回生,灵魂重新进入肉体之中。《仲夏夜之梦》中精灵王旁观到这四人的情感纠葛,才唤来小精灵将花汁涂抹于拉山德和狄米特律斯的眼皮之上,才闹出了笑话帮助狄米特律斯回想起了对海丽娜的旧情,从而成就了两对情人的结合。作为戏剧中不可缺少的神话因素,中方的鬼神之说和西方的精灵种族都是源自不同的民俗神话内容。

自古以来死亡这一未知世界的恐惧致使鬼魂一说成为传奇、志怪小说创作中司空见惯的文化成分,这样的鬼神传统源自人类最初对异己力量的畏惧,并成为极其常见和理所应当的文学题材和人物角色。《原始文化》中曾这样定义“鬼魂”:

这是稀无实体的肖像,特征上属于蒸汽影像或阴影。它是个体生命和思想的原因,独立拥有它的有形体所有者的意识和意志,无论生前还是死后,能离开肉体很远……常常作为肉体的幻影对醒着或睡着的人显现[5]。

杜丽娘的鬼魂便是一种自我意识的幻象形式,其形貌与生前并无变化而在《牡丹亭》中这样的鬼魂戏增加了戏剧故事内容自身的缥缈离奇,极大地吸引住了读者的阅读之目光,并满足了人们对身死之后魂魄离体,思想仍能保持自主意志的幻想,作为一种投射了艺术想象的角色符号,为整个爱情故事里双方超越世俗肉体伦理规范完成了设定上的铺垫。

而在《仲夏夜之梦》的创作时代,英国在文学领域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戏剧繁荣时期,文艺复兴是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当时的文学极大地受到了古希腊罗马文学的影响。《仲夏夜之梦》中并没有鬼魂戏,但却有着与之相似具有神话元素的精灵角色,为戏剧作品本身赋予了一种狂欢化的色彩。狂欢理论本身是巴赫金提出的诗学理论,狂欢的定义:

……形成的整整一套表示象征意义的具体感性形式的语言,从大型复杂的群众性喜剧到个别的狂欢节表演。……[6]

巴赫金早就提出在文艺复兴时期狂欢节的潮流闯入了不同的领域之中,尤其是在文学领域,莎士比亚的喜剧的外在形式上明显带有这种特征:欢快、浪漫、自由的氛围。在《仲夏夜之梦》的地点雅典森林,无疑便是一个狂欢场所: 这里演绎着充满纠纷与误置的爱情,承载了角色们嫉妒、绝望、疯狂、惊喜等等的各种激情,涵括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与表演。而小精灵与精灵王与爱人便是这个狂欢世界构建的主体,小精灵普克点错花汁的行为为四人原本的爱情秩序进行了一个完全的颠覆: 原本两位男性都钟爱的赫米娅被抛弃了,而被恋人遗弃苦苦追求十分卑微的海丽娜却因此获得了两个男性同时的求爱,从而达到了故事起源离奇梦幻和最后命运复位的喜庆结果做了情节的铺垫。

2 两部作品的区别与差异

2.1 女性角色对于爱欲的态度差别

在《牡丹亭》中杜丽娘最初相识的梦中云雨情节时,我们可以看出汤显祖并没有先推出两人相恋的情节,而是刻画了少女由于长在深闺在生理和精神双重方面的性压抑,故而梦中并无相识相知谈情说爱的过程,而是径直做了云雨之事,少女的情欲在梦中得以纾解:

那时待要应他一声,心中自忖,素昧平生,不知名姓,何得轻与交言。正如此想间,只见那生向前说了几句伤心话儿,将奴搂抱去牡丹亭畔,芍药栏边,共成云雨之欢。两情和合,真个是千般爱惜,万种温存。欢毕之时,又送我睡眠,几声“将息”[7]。

而《仲夏夜之梦》在赫米娅和拉山德私奔的第一夜,拉山德试图和赫米娅一起入睡,赫米娅拒绝了他可能带有性暗示的邀请,而是仍然为了“爱情和礼貌”保持距离,两情相悦的恋人们愿意为了自己的爱情选择私奔这样自由的选择,但是也坚持在没有正式完婚之前保持双方身体上的贞洁,而拉山德在赫米娅的陈情后也选择了尊重她,体现这两人极其纯洁的爱情观念:

拉山德:啊,爱人!不要误会了我的无邪的本意,恋人们是应该明白彼此所说的话的。……两个心胸彼此用盟誓连系,共有着一片的忠贞。因此不要拒绝我睡在你的身旁,赫米娅,我一点没有坏心肠……

赫米娅:……要是赫米娅疑心拉山德有坏心肠,愿她从此不能堂堂做人。但是好朋友,为着爱情和礼貌的缘故,请睡得远一些;在人间的礼法上,这样的隔分对于束身自好的未婚男女,是最为合适的……[8]

2.2 全篇结构与表演形式的差别

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刻画出杜丽娘关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但整部戏剧对于其他内容的描述也很丰富,比如前期杜宝为杜丽娘宴请闺塾先生并对本人进行介绍,还有杜宝作为朝廷官员如何治理乡间百姓的生活,以及被皇帝调任期间的故事,还包括梅花庵的姑子自身的生活经历。这些片段游离于戏剧主体之外的内容实在过多,使得全文的结构显得十分松散疲沓,以至于从古至今试图改编《牡丹亭》进行演出的编剧们总要对它进行大幅度的删减才好突出故事内容两人感情的主线脉络。

但在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中对于故事和情节的刻画主要是利用于不同的人物台词。

这或许是因为中西戏剧文学在表现手法上的差异。中国戏剧文本注重写意,而西方则着重于写实,恪守的法则是“真实显现生活”,在创作构思时便会巧妙回避在舞台上展现困难的故事场景,虽然都受到表演舞台的局限,然后中西方戏剧对此的处理方法却十分迥异。中国戏剧演出时的舞台设置十分简单,给戏剧演员设置的动作也十分简单只是程式化的虚拟动作配上简单的象征性的道具。这是因为中国的戏剧文学却有着悠久的诗歌文化传统,除却讲述故事之外还有着独特的刻画意境之处,比如《牡丹亭》中丽娘在春日里游赏春景的章节。

在莎士比亚的创作时代,戏剧的主要用途是为了在舞台剧院上演出。伦敦自16世纪便建成正式的专业剧院,激烈的剧团竞争造就了对戏剧剧本的质量要求。剧场在一定时期也分为大的环形的剧场和小而精致的封闭室内剧场。中国在明时期流行的商业化戏剧演出场所是瓦舍勾栏,早期的剧场与西方有着相似之处也是环形结构,然而在明代后期时已经衰落,成为娱乐主流的是在私宅的堂会演出。在大门口搭戏台或者在庭院里扎彩棚,演出还可以利用私宅的整体布局,把正厅前的对厅作为戏台,并利用备演场地的厢房,将公共演出和私人住宅的房屋建筑相融合[9]。

2.3 艺术价值与社会意义之间的差异

中国古代的戏剧创作者对于戏剧创作更多是初遇一种艺术品位的提炼,在世事追求之外的情感寄托,然而在英国的莎士比亚他本身的创作者身份已经是一种职业,他创作的戏剧面向大众剧场和宫廷仕宦的市场,大多是围绕着对时政的深入观察和关注影射,只是在《仲夏夜之梦》这样的爱情喜剧中没有过多体现,然而中国戏剧更多还是在审美与伦理教化方面上兴趣浓厚,对通过戏剧表现时事政治并没多少兴趣。尤其是《牡丹亭》纵然名满天下,能够传世不朽,但在八股文才是官宦与文道被当作正途的创作形式的明朝,戏剧创作不过是附庸风雅的自娱之物。对于个人的政治理想的抱负与多年的从政感受在对杜丽娘的父亲杜宝的描写得到了一定的抒发,在南岸做太守时体现了“文治”的抱负,丽娘去世后被委任为淮阳府使御敌坐镇淮安,又寄寓了对“武功”能力的理想。客观来说,汤显祖作为一个文人将对仕途幻想的自我情感寄托于戏剧之上,比起莎士比亚对时政局面进行讽刺或影射的整体创作方式来说,是有所不及的[10]。

《牡丹亭》以及这一类的戏剧作品在当时表现出了十分深刻且尖锐的社会现实问题,并与汤显祖的美学指导思想互相缠绕生成了独具时代特色的传世作品。然而体裁的古式在当今仍然有一定的阅读门槛。汤显祖生活在君权集中专制停止达到登峰造极的明代晚期,在中国的文学理论史脉络中,程朱理学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提倡的禁欲说极大地压抑了人们的感情,将其规制在了伦理规范之内。这样腐朽压抑政治上高度集权的明朝社会中,依然出现了资本主义初期星星之火的萌芽,市民阶级的产生为市民文学的繁荣和戏剧作品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基础,内容常常是代替市民阶级发出心声的批判官僚阶级、对爱情人性自由的向往与追求。汤显祖的戏剧创作便十分有力地冲击了压抑人自由性情的理学禁锢,宣扬爱的感召力[11]。

《仲夏夜之梦》这样的作品,是莎士比亚创作于政权比较巩固稳定的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时期,在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运动发展繁盛的精神文化背景下,英国社会中人们对现世幸福的追求极为强烈,充满了冲破枷锁的精神欲望也包括了粉碎教会一直以来宣传的禁欲传统。此时英国的经济水平发展迅速,是当时西方世界的资本主义第一大国,伦敦更是成为国际贸易中心,市民对于戏剧欣赏的精神需求是十分普遍的。而皇室为了政治统治和宫廷享受也会大力扶植戏剧产业,权贵资助戏班子演出也十分常见。

莎士比亚自身在文学史和广阔社会生活中的伟大意义远远超过了他的剧作意义,他的思想、伦理探讨是文艺复兴时代真、善、美的有机统一,其作品在任何一个时代都能给人以美的感受和教育的功效,能够反映出远超作品所在的时代之外的精神生活需求。

3 结语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作为16世纪东西方两位相当卓越戏剧创作巨擘,他们虽然远隔重洋,创作作品的体裁南辕北辙,但都在戏剧创作的领域中成为千古名家,更是在压抑人性的封建时代中凭借手中的纸笔与塑造出的人物宣扬了进步积极的人文主义思想精神,成为封建时代中令人仰慕的人文主义先驱。他们的作品中体现了不同国家文化,但也因为时代背景的相似性其作品中也呈现出类似的角色特征,说明文艺创作中的普遍性值得探索艺术规律,采用比较文学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可以深入地探讨这两位大家的作品之中的同一性与差异性,更好地了解经典作品的内涵和中西方古典优秀文化的共同特点,更好地探究中西方社会生活不同文化传统下的思想观念和中西戏曲不同艺术间的审美心理。

猜你喜欢
仲夏夜米娅杜丽娘
济慈长诗《拉米娅》中的民间文学“母题”
《牡丹亭》梦境对杜丽娘人物形象的塑造与解读
仲夏夜之梦
仲夏夜之梦
异域风光恰如故,一销魂处一篇诗
解救米娅
花开一朵,至情绽放——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看杜丽娘
海滨仲夏夜比基尼的终极诱惑
水烟壶上的美人
关于仲夏夜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