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龙虾繁养分离养殖模式推广应用

2022-12-21 14:39阮寿延江俊芳
农业与技术 2022年22期
关键词:虾苗亲本苗种

阮寿延 江俊芳

(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盐城 224051)

20世纪末我国开始进行小龙虾人工养殖,小龙虾因其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美味佳肴。小龙虾的适应性和繁殖力强,种群和数量增加迅速,目前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淡水虾类养殖品种之一。2021年我国小龙虾产业总产值为4221.95亿元,养殖总面积173.33万hm2,养殖产量263.36万t,小龙虾养殖业产值823.44亿元。小龙虾养殖产量占全国淡水养殖总产量的8.27%,位列我国淡水养殖品种第6位(前5位分别是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1]。

当前,我国小龙虾种业体系建设比较滞后,苗种来源主要依靠自繁自养,专职从事苗种生产的企业较少。如2020年江苏省蟹池、稻田、藕田自繁面积约为3.13万hm2,年产苗种量约8万t,而从事专池繁育、温室大棚仿生态人工繁殖的苗种企业仅有138家,繁育面积6366.67hm2,年产苗种量约1.9万t[2]。苗种自繁会导致小龙虾种质资源退化,最终使小龙虾苗种产量和质量不稳定,运输死亡率高,生长速度减慢,成虾中大规格占比小,严重影响了小龙虾产品的品质以及养殖效益的提高。

1 小龙虾自繁自养模式的不足

1.1 捕后残留的成虾缺乏原种优良性状,其后代优良性状表现严重缺失

由于小龙虾的规格对价格的影响很大,生产中,养殖户基本都是采用地笼进行分期捕捞,捕大留小,规格大、发育好的优先上市,而个体小、价格低的个体只能放回池中继续饲养,很少采用干池彻底清捕。最终留池用作亲本的都是生长速度慢、规格小,甚至畸形、残肢的个体,很难保留原种的优势性状,不符合选种要求。其多代自繁的后代出现生长速度慢、规格小、规格不齐以及畸形、头大身小、甲壳厚重、免疫力降低等不良现象的比重增大。近几年,小龙虾养殖生产中病害频发、运输成活率降低及因温度、溶氧及酸碱度等水质环境条件变化引起小龙虾大量死亡等,与“一次放苗,多年养殖”的自繁模式有很大关系。

1.2 残留亲本自繁,近亲繁殖几率增大,加剧优良性状的退化

“一次放苗,多年养殖”的自繁养殖模式,导致近亲繁殖概率增大。养殖时间越长,近亲繁殖发生的概率就越高,小龙虾亲本优良性状资源退化就越严重,体质弱、生长慢、规格小、免疫力差、易感染疾病、抗逆能力差、成活率低等不良现象表现得越明显,小龙虾的品质及养殖经济效益都会受到严重影响。所以,在整个苗种繁育过程中,要高度重视近亲繁殖对小龙虾种质资源的负面影响,尽量避免发生近亲繁殖现象。

1.3 残留亲本中,加入部分外来个体,不能解决小龙虾近亲繁殖产生的苗种问题

为了抑制近亲繁殖带来的不利影响,大多数采用繁养一体的养殖户都会在每年的繁殖季节,从其他养殖户处购买一定量的优质亲虾放入养殖池中。希望通过补充新的亲本改善小龙虾苗种质量。这种做法有一些效果,但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小龙虾优良性状退化给生产带来的影响。由于投放的亲虾数量有限,并且原残留小龙虾的占地无法进入,所以新老个体间进行交配的几率较低,对小龙虾种质改良和提升的效果不明显。所以,通过补充少量外购亲本和池塘残留亲本进行杂交,不是解决小龙虾良种生产问题的有效措施。

1.4 自繁自养池塘的清整工作无法开展,病原微生物和敌害生物大量滋生

生产中,养殖池塘要定期进行清整,消灭敌害生物和病原微生物,减少养殖水体病害的发生。“一次放苗,多年养殖”的养繁一体养殖模式的池塘连续运转,无法进行清塘、消毒等工作,对小龙虾造成极大危害的多种野杂鱼类、软体动物及水生昆虫等敌害生物大量繁殖;同时,病原微生物大量滋生,导致小龙虾病害的增加和养殖成本的攀升。

2 小龙虾繁养分离模式的优势

目前,推广小龙虾“繁养分离”是解决“自繁自养”对小龙虾养殖产业造成负面影响的有效方式。该方式是把苗种繁育和成虾养殖分开,由专门企业(或专门区域)负责苗种繁育,养成虾的企业(或区域)只养成虾,这样可以提升小龙虾苗种质量,实现商品虾的精准养殖。目前,湖北、安徽、湖南、江苏等传统养殖大省高度重视小龙虾苗种的繁育工作,积极推进小龙虾的“繁养分离,精准养殖”,确保小龙虾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1 为小龙虾育种创造条件,提升小龙虾种质

目前,专职从事小龙虾苗种繁育的企业较少,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绝大多数养殖户仍依靠自繁解决苗种,市场上优质虾苗的缺口相当大。自繁池仅在第1年引进苗种,多年捕大留小,残留个体自繁自育,忽视优质亲本的选留,近亲繁殖发生的概率增大,小龙虾种质向不稳定的负方向发展。所以,小龙虾种质退化日益严重,生产中苗种的规格小、生长慢、抗病力低及成虾头大尾小、出肉率低等突出问题严重影响了小龙虾的养殖效益,阻碍了小龙虾养殖产业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小龙虾繁养分离养殖模式突破了传统的自繁自养苗种供应方式,通过选用性状优良的优质大规格亲本,解决养繁一体“捕大留小”造成的种质负选择的技术瓶颈;专职虾苗繁育,定期彻底捕清残留龙虾,降低了近亲繁殖的概率,避免引起种质退化;专职池塘、专职区域进行苗种繁育,为小龙虾良种选育,大幅度提高品种品质,促进小龙虾苗种培育向优质、稳定的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

2.2 保障小龙虾优质苗种供给,推进“繁养分离,精准养殖”模式的实施

目前,生产上小龙虾苗种供给主要突出的问题:由于开春水温较低,不容易肥水,小龙虾苗种摄食能力弱、生长缓慢,苗种捕捞困难,因此养殖水体所需苗种不能保证一次性供应;由于温度影响,小龙虾苗种出苗时间集中,导致商品虾的上市时间也比较集中,影响小龙虾的市场价格,影响经济效益和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自繁自养池塘残留亲虾的群体数量和重量难以估算,再加上虾苗出售量较少,最终造成虾苗养殖密度过高,无法实现“养大虾”的目标。

生产中只有采用繁养分离的方法,保证优质苗种的数量,确保小龙虾养殖产业的稳定发展。目前生产上已经具备全面推广成熟的小龙虾苗种繁育技术条件,为繁养分离模式的实施打下了较好的基础;繁养分离可以有效控制商品虾养殖池合理的苗种放养密度,保证小龙虾合理的生长环境和营养需求,实现精准养殖,最终达到生长快、规格大、价格高、经济效益显提高,同时这种模式还可以节约饲料,减少因过量投饲造成的水质污染问题,增强了小龙虾的抵抗力,降低病死率,实现健康养殖;专职苗种繁育,可以根据小龙虾的生物学特性及生产情况,调整小龙虾的繁殖周期,实现早出苗、错峰供应苗种,同时提高苗种规格和整齐度。

2.3 促进小龙虾良种基地建设,实现苗种生产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

严格规定亲本选择的条件,选择来自不同水系的雌雄小龙虾作为亲本,其体重、体形、体长及体色等性状都必须优良而且稳定;严格规范小龙虾繁育池的选择,苗种繁育池的形状、面积、结构、共作植物及水源、水质等环境条件都必须符合生产标准要求;严格生产流程及监管,进行繁育工作的人员必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整个生产流程必须符合相关规定,同时审查部门及督查工作必须到位。通过标准化的小龙虾苗种繁育基地建设,确保良种质量;只有高质量的苗种,才能确保我国小龙虾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和稳定发展。

3 稻田繁养分离模式的推广实施

在相关部门的宣传发动及相应的技术支持下,目前本地区许多养殖户都开始尝试在稻田虾养殖中采用繁养分离的养殖模式。在“一水两用,一地双收,肥药双减,稳产增效,稻虾双赢”的基础上,降低稻虾综合种养风险,提升稻米和小龙虾的品质,实现“养大虾”“养早虾”“养好虾”,有效促进稻虾种养增产增效,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显著。建湖县优源养殖有限公司2020年开始将17.33hm2稻田按1∶4的比例划分出2个塘口,其中规划出3.33hm2用作虾苗繁育,14hm2用作成虾养殖,而成虾田则采用稻虾轮作的方式。

3.1 改造稻田

将17.33hm2稻田分出3.33hm2稻田进行虾苗养殖,把其余14hm2成虾稻田中的小龙虾全部捕捞干净,然后整田、消毒,培育水质,准备进行虾苗投放,养殖成虾。这样便于把握合适的虾苗放养密度,保证成虾的规格,生产稳定,养殖效益高。养殖场要保证水源充足、水质符合养殖用水标准、排灌方便,用于养殖成虾的稻田不需开挖环沟,仅在稻田四周设置防逃网,工程简单,几乎不改变稻田原始结构,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3.2 生产流程及管理

3.2.1 育苗田

2020年5月,用20目地笼将繁育虾苗的3.33hm2稻田(包括环沟)中的小龙虾彻底捕捞干净,然后进行清整消毒,培育水质。5月下旬开始插秧。7月上旬开始投放种虾,最晚不迟于7月底。选择规格在35g以上体格健壮、附肢齐全、活动能力强且体色深红或黑红的亲虾,每667m2放养30kg左右,雌雄比例为2∶1~3∶1。种虾均匀投放于环沟中。8月环沟落水,捕捞干净没有进洞的成虾。9月下旬育苗田水稻收割,10月上旬上水淹洞,10月中旬开始采用施肥和饲料投喂相结合的方法对虾苗进行营养强化培育。每667m2施用经过发酵的有机肥250kg左右,或施用肥水膏5kg左右,确保育苗田水体透明度在30cm左右。10月中下旬,虾苗活动量开始增强,用豆浆进行全池泼洒投喂。当幼苗体长达1cm时,改用小龙虾幼虾专用饲料进行投喂,投喂量控制在幼虾总质量的5%~7%。当水温低于5℃时停止投喂。第2年开春,当水温达到10℃时,继续投喂小龙虾幼虾专用饲料。3月上旬开始捕捞符合规格要求的虾苗,同时捕捞种虾上市;到5月下旬育苗田小龙虾全部捕捞结束,开始插秧;7月育苗田投放种虾。

这种育苗方法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收益高。养殖户投放的种虾的回捕率一般在80%左右,这样基本能够实现种虾成本的收支平衡。既满足了养殖户自身的养殖生产需要,便于控制养殖密度,保证每批放养虾苗规格整齐;又能每年还可向其他养殖户出售一定数量的优质虾苗,提高养殖效益、降低养殖风险。

3.2.2 成虾田

2月中旬成虾田打水淹田,种植水草。水草可以为小龙虾提供优质的植物性饵料,又能为小龙虾的栖息、蜕壳、躲避敌害提供良好的场所,更重要的是水草能调节水质,保持水质清新,改善水体溶氧状况[3]。田块上主要种植伊乐藻,伊乐藻具有喜低温、易存活、易培植等优点,是冬春季水草的首选。最佳种植方式是移栽,伊乐藻在开春后随水温升高,生长速度非常快,一丛草可长到2~3m宽。栽植密度不宜过大,一般水草面积约占田块面积的30%。

3月上旬成虾田投放虾苗,每667m2投放规格为200尾·kg-1的虾苗5000尾左右,经过1个月的精心饲养,4月初开始出售成虾。6月底成虾田中的小龙虾全部清捕结束,然后整田插秧。7—10月下旬,主要做好水稻田间管理工作;11月上旬成虾田水稻收割,稻田清整、晒田消毒,准备下一轮成虾养殖。

3.3 生产效益及情况分析

2020年公司年产高品质虾苗4500kg,平均产量90kg·667m-2;商品虾32000kg,平均产量152kg·667m-2;优质水稻156000kg,平均产量600kg·667m-2,整个养殖生产周期净收入达到3017元·667m-2,与2019年传统自繁自养稻虾综合种养模式相比,平均增效达576元·667m-2,效益显著。

生产中,要精心选择适合育苗田种植的水稻品种,确保9月下旬水稻成熟收割,10月开始上水淹洞,刺激幼虾提前出洞觅食,加快冬季生长速度,育早苗,提早成虾上市时间,同时可以延长成虾田小龙虾生长时间,增加产量,提高小龙虾上市规格,卖出好价钱,实现增产增收。另外,虾苗投放时间和数量可控,便于后期管理;成虾田6月底、7月初插秧,延长了水稻的生长期,提高了有机大米的品质。

较自繁自养传统的小龙虾养殖模式,繁养分离稻虾一体化种养模式能够保证小龙虾苗种的质量,确保优良苗种的供给,有效控制养殖密度,实现精准养殖;同时还能节约成本、提高稻虾品质、稳产增收。繁养分离模式将推动小龙虾养殖产业的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以质量效益、品质提升为重点,实现农民增收增效,不再以面积规模的快速扩张为特征[4]。养大虾、养早虾、养好虾的时代已经到来,小龙虾繁养分离将成为稻虾综合种养发展新趋势。

猜你喜欢
虾苗亲本苗种
2022虾苗采购指南全新出炉!近50家优秀苗企等您来挑选
杂交翘嘴鲂苗种培育及成鱼养殖关键技术
不降价,不促销,业务员仅3人,他们一年却能卖出虾苗50多个亿
2021虾苗采购指南出炉了!近50家优秀苗企等您来挑选
春季苗种放养与管理“五六七”
玉米种子生产基地亲本保护对策研究
几种苹果砧木实生后代与亲本性状的相关性
从“土炮”起家到年销60亿一代苗,他如何念出独特的“虾苗经”?
泥鳅苗种繁育及疾病防治(上)
云瑞10系列生产性创新亲本2种方法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