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投身三农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2022-12-21 14:39周静冯榕超
农业与技术 2022年22期
关键词:三农战略人才

周静冯榕超

(1.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2.华南农业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包含5个方面的内容,即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其核心在于构建强大的乡村建设人才资源。提升乡村振兴人才的储备与素养,对实现乡村繁荣稳定,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共同富裕具有重大意义。

当下乡村振兴向纵深发展,备加需要农业农村人才,人才的数量、素质等也深刻影响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本研究旨在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情况,从不同角度、维度分析乡村振兴对大学生人才需求的走向和变化,探索更适应乡村振兴的大学生培养途径,提出可行的服务乡村振兴的人才培养机制,助力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推动大学生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1 乡村振兴战略下大学生人才需求特点

高校毕业生投身乡村振兴服务,将个人成长融入到国家发展战略中,是就业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大选择。2021年8月,笔者围绕“大学生服务三农发展的困境与现状”开展调研,对广东地区大学生开展线上抽样调查,发放问卷286份,回收有效问卷286份。通过对调研数据整理分析,梳理了乡村振兴大学生人才需求在数量、服务时间、区域差异、岗位结构4个方面的特点。

1.1 从数量需求看,乡村振兴大学生人才需求缺口较大

当下我国高校毕业生受自身职业认知、世界发展局势等方面的影响,就业形式较为严峻。高校毕业生数量每年均创新高,人才供给量充足,但真正能走进乡村、服务乡村的毕业生确很少,乡村振兴人才需求缺口仍然比较大。原因主要有3个方面:毕业生服务基层引导教育缺少,基层实践锻炼缺乏,服务乡村建设的热情缺失,对乡村振兴认识有限;大学生个人就业规划单一,不愿意到乡村去,只想留在城市城镇就业;从高校人才培育来看,人才供给尚未能很好匹配乡村振兴战略的需求。

1.2 从服务时间需求看,乡村振兴大学生人才服务的流动性较大

据调查显示,大学生在乡村振兴的服务周期相对较短,流动性较大,难以促进乡村振兴的持久发展。一般而言,服务“三农”工作,需要一定的周期,方能显现成效。实施一项方针政策,少则几年,多则需要数十载,才能看到比较明显的进展和效益。而目前,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服务乡村建设的时间均不够长,服务期短,在具体基层建设中,难以实现较好的服务成效,未能使乡村振兴战略大范围地、持续稳定地在乡村地区开枝散叶。

1.3 从区位需求看,乡村振兴大学生人才区域分布不平衡

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区位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因素。研究区位作用,发挥区域内经济增长的拉动帮扶作用,运用先发展带后发展的策略,使城乡区域发展得以协调。目前广东省内,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落后区域较多,当地乡村振兴大学生人才更为紧缺,人才在区域分布上发展不均衡的矛盾突出;急需帮扶、急需服务的落后贫困乡村缺少足够的人才队伍来支撑当地的乡村建设发展,产业仍待激发发展活力。

1.4 从岗位结构需求看,乡村振兴大学生人才岗位结构需求多样化

乡村发展的人才来源构成中,包含返乡大学生人才、本地技术性人才、政府分配技术人员和外地引进人才。调研数据分析显示,农业农村科技人才和乡村基础教育人才的需求比较多,乡村创新创业人才和农村生产经营人才需求紧跟其后,乡村社会治理人才和乡村公共服务人才的需求也不可忽视。因此,优化人才队伍的结构,精准培养特定需求农业人才也是一个影响重大的举措。

2 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中存在的困境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人力资源要素的制约作用愈发明显。高校毕业生作为高素质“三农”人才队伍的重要来源,却受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乡村环境条件、乡村实践经验、能力素质等各因素影响,自身下乡意愿不强,在服务乡村振兴的实际过程中存在不少障碍与问题。

2.1 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

人才培养机制缺乏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足够关注。高校决策层、领导层在部署相关任务要求时,重视时代发展,重视乡村振兴,但是具体落实到设置人才培养机制时,相应工作人员更加关注专业技能培训、专业课程的设置。在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时,虽然对学科专业技能掌握程度有相应的标准,但就目前而言,某些机制、体系、方案的设置未能很好地融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未深入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导致其落后于社会需求,未能与乡村振兴高度衔接。

2.2 乡村基层设施条件欠佳,人才引进和回流存在困难

我国长期存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这一现象,城市与乡村在户籍制度、教育培训、劳动保障等方面都有差别,且相较之下,农村教育、文化、卫生、医疗、健康等现代化文明的发展也远远落后于城市,收入也普遍低于城市居民人均收入。乡村地区普遍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备、卫生服务条件差、缺乏生活保障等不足,工作生活的条件艰苦。因此,乡村地区对大学生人才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导致人才引进难、人才回流难的局面。

2.3 大学生人才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不深,服务意愿不高

大学生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不够深入,不太了解什么是乡村振兴战略,虽然大部分人都已认识到人才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作用,但是在理解上还不够透彻,尚未将对重要性的认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大学生人才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服务意愿不高,虽然投身乡村已经成为少数大学生的工作首选,但多数大学生依然把在城市工作作为未来发展的第一选择,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意愿较低。

2.4 大学生人才缺少一线乡村振兴服务实践

课堂中,常规课程教学偏学理轻实践,缺乏实训机会。近年来各类课程逐渐融入了“三农”理论、乡村振兴、农村发展等素材,但是教师在讲课偏理论化,缺少生动性、具体性、实践性。课堂活动开展形式越来越丰富,但效益尚不够理想,如寒暑假社会调研在具体实践当中,存在下乡团队流于形式,草率完成调研;同时还存在教师指导不到位,没有及时开展有效交流和指导,导致学生下乡实践效果不理想。

2.5 大学生人才各项能力尚未很好匹配工作需要

据调查统计,在乡村振兴中,认为大学生需要的能力依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创新创业的精神、自主探索精神、团队协作精神、组织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经营管理能力、丰富的“三农”知识。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当中,各类新型的任务、形式均有可能出现,由于自身未接手过相关工作,而影响工作进度、工作效率,显然不利于乡村振兴工作的推进。大学生人才应注重联系实际,夯实自身技能本领,努力达到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

3 加强乡村振兴大学生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

为进一步推动大学生人才满足乡村振兴的需求,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实现人才振兴,产生高质量的农村经济效益,可以从人才培养机制、思想政治教育、乡村基础设施与保障体系、基层实践锻炼、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等方面展开思考与分析。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从思想层面提升大学生人才的服务意识,进而加大实践力度,通过理论实际相结合,强化其服务乡村振兴的意愿和执行力,提升人才与需求的契合度。

3.1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

高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关注国家战略,紧跟政策,深入调研了解社会的真正需求,做到与时俱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精准改进培养方案,增加乡村振兴战略的引导教育,培养适应乡村振兴发展需要的综合型人才。

农林人才的培养不应与行业、产业的需求脱节,高校教师、科研人员也应积极深入基层,了解社会运转、城乡发展的真实情况。根据国家战略对人才的具体需求,进一步完善教育培养体制机制。高校应关注毕业生能否真正走进基层乡村,留在基层,成为“一村一名大学生”的人才培养工程代言人,成为振兴乡村发展的“领头雁”。同时,高校应加大榜样人物的宣传力度,促进高校大学生对乡村振兴战略定义、实施重点、意义和与自身发展契合点等方面的理解,进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更高质量、更广范围实施。

高校应积极探索新型交叉学科农林人才的培养模式,依据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和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需要,精准对接区域人才实际需求,确定新型农科人才知识和能力结构,引入相关技术规范和用人标准,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标准。面对“三农”发展涌现出的新产业、新业态,农林类高校应当结合不同学科专业的优势,优化人才培养机制。通过调整学科结构,促进专业之间的融合、思创融合、专创融合,发挥新型涉农交叉专业作用,着力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转化能力,促进大学生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培养优秀的农业生产的技术能手,培养既懂生产,更懂经营的新型“三农”管理服务人员队伍[1]。

3.2 升级乡村基础设施,健全激励保障体系

乡村地区地理位置存在天然劣势,生活硬件和软件相比城市也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便导致一部分大学生不愿不想到乡村服务。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应着力打造宜居宜业环境,提高基层就业优惠和保障,形成比较规范的激励机制,引进人才以及使外出人才回流。

政府应升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美丽乡村,通过给予一定的硬件支持,吸引更多人才涌向乡村,投身到基层建设中去。在充分了解居民、引进人才真实需求的前提下,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把钱花在普惠项目上。如,改善乡村住房、饮食条件;完善公路、铁路、国道等交通设施建设;进行环境整治与污水治理;提升乡村教育与医疗水平等,为大学生人才提高更多生活保障,减少其后顾之忧。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从人才引入制度上发力,提升乡村吸引力。虽然乡村振兴是偏志愿类、公益类、服务类的光荣事业,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果能够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为人才队伍提供更加稳定的就业福利、生活保障,则会吸引更多人才投身于此。建立乡村人才发展激励机制体系,通过给予人才引进补贴、项目引进奖励、年度业绩考核奖励等形式,对服务在乡村基层作出积极贡献的人才进行补贴和奖励;健全基层单位编制制度,为人才在就业稳定度上注入更多信心,使其得以安心扎根在乡村,切实为乡村发展振兴献智献策[2]。及时借助电视、报纸、公众号等平台对优秀事迹、模范人物进行宣传报导,提升其荣誉感成就感。切实提高和保障乡村人才的奖励与经济收入;从精神层面给予勉励,通过模范人物的带动和自我激励,使人才队伍形成向上向好向前的良性循环。

3.3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厚植服务乡土情怀

通过多渠道的思想政治教育引领,促进大学生认识到新时代建设美丽乡村的深刻意义,认识到“三农”发展对自身价值实现,加深对中华民族农业文明的辉煌历史的理解[3]。扩大学生认知,打破信息不对称,以增强其服务意愿,培养“一懂两爱三过硬”的“三农”人才队伍。

院校各级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人员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和“三农”发展元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接受熏陶。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教师可以在日常管理、学生社区、班团建设中加入乡村振兴相关内容,如班会中增加乡村振兴的研讨、“三农”元素融入宿舍文化建设、劳动教育中增加“三农”文化的体现等,让这一战略具体浸入学生生活,从而促使学生主观上认可并接纳乡村振兴,激发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热情和兴趣。

各级党组织发挥自身号召作用,切实举办各类教育活动,体现“乡村振兴+党建”“三农+党建”的思政引导作用。加强思想理论学习和具体实践的结合,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通过教师党员、学生党员讲党课,讲述服务乡村振兴先进人物事迹,增强学生的服务意愿;举办乡村振兴与“三农”类的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或征文比赛等,加深学生的认识。

专业教师加强宣传引导,邀请一线企业家、乡村振兴服务人员、专家学者等开设就业创业讲座,增强学子投身“三农”的意愿。结合学科专业特点,融合乡村振兴的内容,如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专业导论课程、学科专业课中增加乡村振兴、“三农”发展等领域的知识内容[4],将农业经济发展、农业政策研究、农村社会发展、“三农”历史融合到课程当中,培养复合型“新农人”专业人才,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3.4 加强乡村振兴实践锻炼,切实做到知行合一

加强更接近实际、更有指导意义的乡村振兴实践锻炼,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拓展学生视野,进一步促进学生对社会经济、乡村振兴、服务“三农”的理解认识,打破课程理论教学与农业实践之间的壁垒,让学生学好理论的同时,增加深入乡村基层的实践体验,增强学生在基层创业就业的意愿和本领。

教师可以通过创新各类课程实践,加深乡村振兴课题对学生影响。在创新创业类比赛、专业实习等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加深对国家政策文件的解读,开展乡村振兴、“三农”问题、农业发展等课题的学习、研究与实践,加强学生对国家重大战略的认识,促使理论指导实践,让想法落到行动中。同时,实践过程中加强与学生的沟通联系,对具体计划制定、过程实施、结果报告等密切跟进,切实提升学生实践质量,在实训中磨练学生能力,使理论和实践深度融合。

加强“产、教、学、研”体系建设,通过与农业企业或乡村单位签订实习实践合作协议,创造学生到基层实践的条件和机会。通过高校和乡村政府单位共商、共同计划的方式,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培养,注重实用、特色、交叉、应用,共建乡村振兴学院、社区实训基地等。高校与地方政府建立培养对象登记和培训计划,使乡村振兴学院成为人才、政府和高校之间的区域协同发展命运共同体[5];积极支持校地共建企业大学等产教融合培养体系,让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解决人才与产业不协调的问题。满足乡村农、林、牧、渔等各类企业或组织的产业发展需要为前提,以企业作为依托,建立校企协同办学、校企合作的形式,打造实习实训基地,定期让学生到乡村企业进行学习考察调研,促进人才培育与乡村产业发展的有效对接。

3.5 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精准夯实工作技能

随着乡村振兴的不断深入,“三农”发展的人才需求不仅局限于单纯的技能型人才,如何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以契合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是人才培养中值得研究的问题。

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技能培训课程、实训比赛、兴趣社团等,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特定素质能力,如吃苦耐劳精神、创新创业精神、自主探索精神、团队协作精神、组织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等,使其不再局限于专业知识或者课程理论[6]。注重提升人才综合素质能力,以训代练,在培养过程中设定一定的预期成果来激励学生成长。依据生涯发展理论,从培养和管理上提前做好策划与规划,为学生创造实训的机会,切实提升其综合素质。方式上,可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产教结合等模式,重视各类人才的培养与基层乡村用人单位的对接,融合基层对人才技能、技术要求等要素,注重人才多方向培养,保障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在结构和质量上的匹配。

通过“培养机制、保障机制、意识培养、实践锻炼、能力提升”解决大学生在服务乡村振兴时存在的困境,构建走得进、留得住、能发展的乡村振兴人才体系,实现源源不断为乡村地区输送人才,既实现夯实人才本领能力的目的,又可以缓解人才结构失衡的局面,进一步优化乡村振兴的人才结构,推动“三农”发展人才振兴,促进乡村振兴战略高质量实施。

猜你喜欢
三农战略人才
人才云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战略
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