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资金市场化文献综述
---基于资金来源视角

2022-12-21 14:39郭彤彤
农业与技术 2022年22期
关键词:支农市场化财政

郭彤彤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 郑州 450064)

1 农业资金在农业现代化中的不可或缺性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点。在现有的农业生产水平和市场环境背景下,我国农业现代化程度偏低、农业产业化程度处于较低水平,这些依然是限制着农民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因此,应加大惠农力度,以农民增收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根据经济增长理论,持续的资本投入是经济增长的首要条件。因此,解决好农业资本问题对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就是市场化。市场化是指政府对经济的放松管制,通过市场来解决社会、政治、经济等问题。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农业市场化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1]。农业市场化改革能够促进农业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因此,市场化改革下的农业运营成效较高。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具有基础性作用,而且农业资源通过竞争机制和价值规律实现资源配置。但由于农业弱质性及农户的经营能力相对薄弱,我国的农业市场化相对滞后。再加上我国农村发展不平衡,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不完善,是市场化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2]。

基于发展经济学视角,何瑞认为农业市场化就是将生计或生存性农业转变成商业化农业[3]。由于市场机制对于农村经济运行的调节作用不断完善,因此,农村市场化也是农村从自然经济转为市场经济的市场化[4]。目前,我国农业市场化具有结构非均衡性以及整体滞后性特点,农业要素市场化程度显著低于农业产品市场化及经济总市场化程度[5]。其中,资金短缺是困扰我国农业发展的一大问题,而农业资金主要来源于农户自有资金、信贷资金、财政资金[6],以及企业合作社等资金,通过加快实现农户资金市场化,以减缓国家财政压力有利于农业的快速发展。因此,要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构建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加快补齐农业要素市场化短板,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功能。

2 农业资金市场资金来源

2.1 农户资金:农业投资的主体

基于资金市场角度,农村的资金来源出现多渠道多元化局面,而农户作为市场生产单位,需要承担农业生产、决策、销售等功能。农民投资农业生产,不仅需要足够的土地,还需要一定的资金和多种才能,特别是较强的资金积累能力。因此,农户要想成为农业市场主体必须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能力。然而由于农业的特殊性,实力较为薄弱的农户难以得到金融机构的大量贷款,又随着商业银行对农村地区机构网点的撤销,进一步减少了对农村、农业的支持,加剧了农村资金供求矛盾,阻碍了农村资金市场的发展,造成农业资金的市场化水平呈现下降趋势[7]。随着资金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农民对农业投资不断增加并逐渐发展成为农业生产投资的主体。但是农资等涉农物资价格日益上涨,农民资金收益率大打折扣,农民投资意愿降低,进而导致农业资金的市场化水平下降[8]。农村地区非农产业的迅猛发展,使得农户的投资选择不局限于单一农业,选择也逐渐多样化。在农业市场收益比较低的前提下,农户对农业的投资选择也发生了较大转变,因此,农户对农业固定资产的投资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9]。

2.2 财政资金:加速农业市场化进程

大部分学者认为,农业资金市场化可以用农业投资中农民和私人投资所占的比重来表示[10,11]。但财政资金在农业资金市场化中也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通过与市场化协同配置共同促进农业发展。

囿于农业的时空刚性,农业具有投资收益较低,回报时间长等特点,财政支农在农业资金投入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国家财政支农投入有限,投资缺口过大且投资效率较低,短期内无法解决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效率较低的问题。为解决好农业资金短缺的现实问题,石健提出可在依托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框架下创新支农资金投入机制,通过市场增加农业资金的投入,充分发挥财政支农投入机制的杠杆作用,以此引导社会各类资金对农业投入[12]。又因支农资金在分配、使用环节主要由政策激励和限制手段等非市场化手段实现,会引发支农政策的随意性以及权力腐败的产生,因此需要财政支农和市场化协同配置。在二者协调配置下,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高扶持政策的精准性和指向性,以市场激发农业潜力,撬动农业市场价值,并提高政府扶持资金的使用效能[13]。

财政支农资金的市场化运作对于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财政支农资金的市场化运作是指将财政资金利用市场进入农村领域,政府通过贴息、补助、担保以及参股投资等市场经济手段吸引、凝聚社会投入农业,并利用市场竞争、监督管理市场等手段,帮助农业使用者提升政府资金运用效益[14]。财政资金通过吸引社会对农产品投资,有效缓解农村融资渠道单一以及政府投入不足问题,进一步推动农产品市场化进程[15]。

市场化运营对于缓解国家财政支农融资等问题也有着重要意义。刘成玉等在总结国内外财政性农业资金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和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财政支农资金市场化运作模式[16]。韩喜平等根据财政农发资金对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的参股运作模式进行研究,认为财政农发资金的参股形式决定资产运营机构的管理手段,同时也决定了国家和参股企业的利益分配方法[17]。因此,提高财政农发参股资金的使用效率,必须选用科学的参股方式,选择运行高效的国有资产运营机构。刘瑛对北京市财政支农的创新模式——“银农合作”模式进行了总结和评价,指出政府部门与金融部门合作有效地实现了资金放大作用[18]。李艳芳通过与发达国家的“银农合作”模型对比发现,在驱动力和运行机制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发达国家更加注重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制定出较为完善的农村金融机构的优惠政策,完善银农合作机制[19]。陆铭指出,通过城乡融合中资金的市场化改革,加大对社会资金实施资金扶持,如以低息贷款等方式能够促进社会资金投资运营效率;对于有生态、文化及旅游价值的地区,破除资金进入障碍;制定相关标准,在保护乡村风貌标准下对古村落进行引资开发;政府应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建筑物的修缮工作,并予以相应的资金补贴[20]。因此,通过完善财政支农和市场化协同治理协同机制对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意义重大。匡远配指出我国应该根据稳步推进、趋利避害原则,以政府指导的资金整合为重点,推行市场化整合,最后实现综合治理[21]。

2.3 农业信贷资金:对农业的促进意义

农业产业化信贷资金主要体现在农业领域龙头企业贷款方面。农业产业化信贷资金与农民增收具有间接传导关系,通过支持农业中小企业的发展间接增加农村劳动力的需求,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而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加大农业就业岗位的需求,促进农产品产量的增加[22]。因此,应发挥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引导作用,吸引商业银行进军农业农村领域,从而实现农业资金的增加。另外,农业政策性金融对农业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如普惠金融等通过降低农户的借贷门槛,以及降息贴息等方式增加农户借贷便利性,促进农民可支配资金的增长,进而刺激农户的生产性消费和生活性消费,农户对生产性消费的增加又会增加农业收入,进而促进农业增收。但农业政策性金融对农业金融投入的倡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金融支农弱化现象,要明确其目标和职能定位,聚焦“三农”,提供扶持性金融服务,应通过政策金融“搭台”,商业性金融“唱戏”,构建以农业政策性金融引导,商业性金融发挥主要作用的农村金融协调发展机制,最终实现社会资本、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多种形式并存的金融体系,实现金融资源配置的社会效益最大化[23]。

从农业信贷资金的市场化效用角度来看,在不考虑土地使用权流转限制情况下,农业信贷资金的供应状况将直接影响土地规模化经营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从而限制市场化农业的发展,消除限制就应建立“需求追随型”的政策性农业信贷支持体系,增加农业产后资金投入,同时还需动员社会资金来增加农业信贷投入[24]。从农业经营主体对融资需求角度看,新型农民主体对融资额度需求增大,且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与实际融资供给差距明显,应加大与农业产业信用担保企业、保险公司、农业专业担保企业等的协作,支持各类示范家庭农场和农业专业合作社对特色产品的价格、电商发展、农旅结合等农业特色产业信贷保障。同时,还应该加大对农业领域龙头企业的贷款支持力度,并创新新型产品模式,如“银行+保险”“银行+担保”等产品;提高信贷投资的可获得性,政府也应对个人担保申请程序、信贷申请等过程加以优化;加强互联网技术的更新应用,依托云计算、大数据及区块链等技术,创新性推广互联网智能贷款[25]。从农业信贷对我国农业产值影响角度来看,李欣姿等认为中国农业信贷的数额对我国农业产值的增长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农业信贷是成本最低、回报率最高的宏观方式之一,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扶持手段之一;同时应重视基层农业经济组织的基础性作用,规范农业信贷工作流程,不仅要建立标准的操作流程,还应利用大数据、互联联网完善农业担保公司系统,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26]。

2.4 其他经济组织投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在市场作用与国家政策的双重驱动下,多元化市场日益成为国际市场运行的主导力量。在农村领域,农民生产经营主体中不仅有大量分散的小规模农民,而且目前也涌现出如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等各种形式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27]。通过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等多种组织对农业投入,能够提升市场化协调发展效率进而推动农业市场化改革进程,推动农业的产业进程影响农民增收。

农业市场化改革对农业运营成效的提升以及农业生产要素的有机融合具有促进意义。推进要素市场化是推进农业市场化的中心环节,实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能够提高经济效率,也是农村市场化改革的关键,而解决农村生产要素配置问题就需要将建立完善的现代产权制度。因此,王珏提出将城市商业发展资金及管理相关资源引导农村地区,并支持农村地区的"就地发展"和"农民进城"互补发展模式。农业市场化改革会促使各种专利以及创意随着产业化运营的方式进而传递给其他农业主体,进一步促进农民更积极地投入到种养业中[28]。由于市场化协调发展效率的提升有助于推动农业市场化改革进程,而农民收入、农业技术以及农民合作社发展对于市场化协调发展效率均具有正向影响。因此,持续提高农民收入以及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不断推动农民合作社发展,在此基础上对农村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并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对推动农业产业进程具有重要意义[29]。另外,企业对农业的投资能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化进程,对新兴的农业主导型产业的快速发展具有促进意义。因此,农业的投资要充分利用和借助乡镇企业这片天地和这块资源使农业产业化和乡镇企业融合成股份所有制,实现经济优势互补,扬长避短共同发展[30]。

3 农业资金市场化完善

目前,农业发展面临着较多问题,但困扰我国农业发展的重大问题是资金短缺,而农业资金主要来源于农户自有资金、财政资金、信贷资金以及企业合作社等资金,因此加快实现农户资金市场化,减缓国家财政压力有利于农业的快速发展。从市场化的角度看,农户应成为市场主体,但如何成为市场主体,成为市场主体面临的问题有哪些,如何解决,将成为新的研究内容;从财政支农角度看,财政支农对于农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财政应重点支持农业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要发挥财政支农的主导性,优化财政支农资金市场化运作模式,但仅依靠财政支农投入资金效率较低,还需要财政和市场化协调配置并建立较完善的协调机制;在农业资金市场化过程中,信贷资金为农业吸纳大量资金,但由于农业特殊性,且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31],投资农业风险较大,因此降低投资风险有利于外部资金流入农村地区,研究如何降低信贷资金投资风险意义重大,未来应着重完善农业信贷资金的风险承受度,利用数字普惠金融推进农业资金市场化进程;企业等其他经济组织能够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当地政府可通过组织本地工商企业开展实地参观等活动,加大企业对农业领域的投资力度,培养出一批如农产品销售企业、农业龙头企业等在农业投资中能够取得明显成效的模范企业,进而通过示范效应促进农业的市场化改革,推动农业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支农市场化财政
试论二人台市场化的发展前景
离市场化还有多远
略论近代中国花捐的开征与演化及其财政-社会形态
2017年中央财政继续加大支农投入
我国财政支农支出福利绩效的DEA评价
发达国家财政支农政策的经验及启示
医改需适应财政保障新常态
县财政吃紧 很担忧钱从哪里来
增强“五种”意识打造“五型”财政
“泛市场化”思想根源及其治理:评《泛市场化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