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茶统筹理论在茅山茶海的应用实践

2022-12-21 14:39尹娟王镇尹福生
农业与技术 2022年22期
关键词:茅山金坛茶园

尹娟王镇尹福生

(1.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常州综合试验站,江苏 常州 213254;2.江苏现代农业(茶叶)产业技术体系金坛推广示范基地,江苏 常州 213254;3.常州市现代农业科学院茶业研究所,江苏 常州 213254)

前言

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燕子窠生态茶园察看春茶长势时强调:“要把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起来,过去茶产业是你们这里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今后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1]。明确提出了“三茶”统筹发展的时代命题,为实现乡村振兴指明了努力的方向[2]。这一经典论断一经推出,立即在业内引起轰动,深受鼓舞和鞭策,各地纷纷出台政策与举措,贯彻落实“三茶”统筹发展理念,弘扬茶文化、发展茶科技、做强茶产业。

位于江苏金坛的茅山茶海正是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按照“文化为魂、科技为媒,产业为用”的原则,在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茅山旅游度假区核心地段布局规划73.33hm2,高标准打造“三茶”统筹示范区和茶旅融合样板区,位列常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遵循总书记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位一体”的宗旨[3],以文化引领、科技推动,两冀一体的方式来带动整个金坛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茅山茶海位于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茅山旅游度假区,属苏锡常都市圈内,东部为自然山体,南部与度假区游客综合服务中心(RBD)接壤。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种茶制茶历史悠久,临近东方盐湖城、花谷奇缘、茅山森林世界等旅游景点。茅山茶海以“四园、四态、六体验、一中心、八技术”为建设规划,以现代茶园、七彩茶园、园艺茶园和历史茶园为特色,配套生态屏障、生态水净化,保留原始生态竹、林、草,构建生态茶园体系。通过茶树良种化、生产机械化、防控绿色化、茶园水肥一体化等新技术应用,以打造现代高科技茶园为建设目标开展茶园建设管理,协调好茶园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实现优质高产及可持续生产,推进茶叶精深加工、茶食品开发、茶文化传播、茶旅融合的可持续性的综合发展。最终将茅山茶海打造成集茶叶生产、生态旅游、茶叶科普、茶文化传播为一体茶园风景区,实现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发展。

本文基于茅山茶海的打造,浅析如何结合本地优势、地方特色,因势利导推进“三茶”统筹,旨在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1 文化为魂,倾力打造沉浸式茶文化体验

在“三茶”统筹发展中,茶产业是发展目标、茶科技是有效支撑,而茶文化才是真正的灵魂和内核[2]。文化的特殊功力,决定了茶文化可以积极引导茶产业健康发展,在茅山茶海的建设中,始终坚持茶文化的主导地位,发挥茶文化的引领作用。

1.1 深入挖掘当地茶文化资源

茅山茶海地处我国著名风景名胜区、四大道教名山—茅山景区的核心地段,茅山是道教茅山派的发源地,道本自然,天人合一。《易经》中说,“生生之谓易,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二仪,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化万物”。茅山茶海在茶园规划时,通过创新茶树栽培模式,以八卦为形、茶树为魂来打造八卦茶园,将茶树融入其中,实现以茶为景,以此表现万物自然的道理,成为茅山地区首家具有道文化标志性元素的茶园。八卦茶园是四园中的“园艺茶园”,身处八卦园之中,亲近茶树,体验茶野乡趣,感受深邃的自然哲学与古老的中华智慧。

茅山是我国著名的6大抗日根据地之一,民国初年,爱国民主人士纪振纲先生以发展茶叶为己任,走实业报国之路,在茅麓地区开荒拓地种植茶叶,当时所生产的旗枪茶享誉沪宁线一带。利用自己合法身份与日伪展开回旋和斗争,配合新四军在此与敌开展游击战,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抗日诗篇。陈毅少帅欣闻粟裕将军带领新四军取得韦岗抗日伏击战大捷后,挥毫写下“一览众山小、豪唱大江东”的精彩诗句赠给纪振纲,一时传为美谈。茅山茶海根据这段历史,打造红色景点—映山红,以墙绘的形式展示了陈毅“三顾茅麓”说服纪振纲支持新四军抗日,成为茅山根据地新四军的统战典范的故事。在茅山茶海制高点,通过天空之镜的打造,蓝天与水融为一体,寓意历史和现实在此交融,警示后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伫立天空之镜之上,方山和茅山尽收眼底,眼前浮现新四军激战场面,再现陈毅少帅抗日大捷后挥毫写诗的豪迈。编排《纪振纲》茶艺演绎项目,带领游客穿越到民国,从纪振纲太太的视角,沉浸式还原与体验纪振纲助力抗战的心路历程。

1.2 打造茶文化体验项目

传承和保护文化的最好方式是体验,任何文化得以流传,都必须建立在文化交流的基础上,而体验是文化与文化、人与人之间直接的、互动的、即时的、感知的交流与传播,茶文化更是如此。茅山茶海在开发过程中,牢牢抓住茶文化这一主线,倾情打造茶文化广场和金坛雀舌广场2大主题广场,以墙绘的形式全方面、立体化展示世界、中国和金坛与茶之间的历史和故事。广场中心设有中国抹茶体验馆、金坛雀舌体验馆和茶叶生命科技馆3大主题体验中心,给游客带来多层次、多维度、多形式和全方位的茶文化体验。

中国抹茶体验馆以抹茶的历史发展为主线,以茶的故事为辅线,全景展示从“末茶”到“抹茶”的演变过程,再现宋朝末茶鼎盛时期时“茗战”场景。精心设置点茶体验环节,游客可参与点茶学习,感受斗茶之趣。手动研磨抹茶、制作抹茶食品、饮品和用品等多种体验活动,游客在体验过程中不仅能够拓展与抹茶相关的知识,还能够了解先人精湛的技艺与制作末茶的艰辛,在繁华表面的背后,深刻领悟生产之不易。

茶叶生命科技馆是茅山茶海主要的文化体验中心,设有茶叶加工体验区、茶叶科普教育展示区、良种育苗展示学习区、茶叶感官审评区等各类茶科技的学习和体验,从认识什么是茶开始,让游客全方位了解品种选育、栽培管理、采摘加工、检验冲饮、茶与健康等茶的一生。在完成茶科普的基础上,游客更可深度参与无土育苗、名茶加工、花茶窨制、儿童茶趣等各个环节的体验,以沉浸感创造并满足茶叶消费新需求,成为游客享受茶叶科技成果的重要渠道,使传统茶文化在体验背景下得到了充分的保护和传承。

2 科技为先,推进实施数字化茶园新技术

茶科技是茶产业做大做强的助推器,茅山茶海在建园过程中,通过引进、消化与吸收,因地制宜地打造茶园新品种选育与引种、茶园生产管理全程机械化、茶园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绿色生态屏障环境管理等8大技术,集成打造智慧茶园物联网系统,利用数字化的全景视频指挥中心系统和物联网监控平台,结合茶叶种植、生产数据模型,满足茶叶生长中环境监测、远程汇聚与灾害预警需求,实现智能育苗控制、水肥一体化自动灌溉、绿色防控管理、茶树生长势与防霜扇运行监测,改变传统生产监控模式,助力茶园走好产出高效、产品安全、环境友好的现代化道路。

2.1 新品种选育与引种技术

建有智能温室育苗大棚,开展穴盘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配备物联网系统,实现温室内环境因子的采集,根据采集因子实现风机、湿帘等设备的自动控制。选择适宜本地区气候和产品加工的无性系良种茶树品种,注意茶树品种的合理搭配,规模化引进国家级茶树良种“中茶108”等优良品种及彩叶系列茶树品种,无性系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提升茶叶产量及品质,打造极具景观视觉效果的七彩茶园。

2.2 茶园生产管理机械化

茶树种植过程充分考虑机械化作业要求,引进茶园多功能管理机、中耕除草机、乘用式采茶机、植保无人机、修边机等,在茶园中耕、除草、深松、施肥、病虫害防治以及茶园修剪、采摘等生产管理中实施“机器换人”。

2.3 茶园绿色防控技术

根据“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结合害虫预测预报,引进当今领先的绿色防控技术,在减少农药使用的基础上,采用“色诱、食诱、性诱、灯诱”及推拉战术等技术,实现四情监测、虫情预警,投入品数据的记录、跟踪。目的在于保持茶园生态系平衡,以减少天敌种群数量,增强茶园灾害预警工作的绿色防控为主题,实施“减药增效”技术集成创新。

2.4 茶园智能化防霜冻技术

引进智能化防霜扇,按照每0.2~0.33hm2茶园安装1台,通过传感器-主机-防霜扇的系统连接,实现防霜扇运行状态的监测和运行时间的监测,当早春季节茶棚温度低于一定限度时,防霜扇就会自动开启,从而有效防止茶树霜冻危害。

2.5 茶园水肥一体化技术

实现微喷水肥机、喷灌主水泵和电磁阀的远程自动控制,出水异常情况的监测与预警。通过采集畜禽粪肥发酵形成的沼液,以有机肥替代化肥,对茶园适时补水补肥,促进了化肥减量增效、有机肥的利用、茶叶品质提升,提高了土壤质量,构建新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2.6 茶园生态水净化和绿色生态屏障建设

新建生态水渠,通过水源收集、沉淀、花溪吸附等人工和生态技术措施,实现园区排水净化达标。在茶叶园区四周修建绿色屏障,以大环境保护生态屏障,阻隔外部道路环境对茶园的小环境影响。建设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护原始植被,建立各区域的小气候,搭配茶树虫害趋避树种,达到抗冻、防虫传播的目的。

通过智慧茶园建设,综合利用物联网、云平台、大数据分析等信息技术,与无线通信、传感监控、智能控制及智能移动APP应用相结合,利用远程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实时采集与积累茶园土壤温湿度、酸碱度、日照时间长度等参数,为茶园精细化管理提供数据基础。以实现丰产、优质、高效、绿色茶叶生产目标。

3 产业为本,引领金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茶产业是“三茶”统筹理念的目标、使命与核心,以茶文化引领茶产业发展,以茶科技推动茶产业发展,使茶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造福民生。

3.1 技术引领,带动产业发展

作为常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项目企业,茅山茶海的8大茶园技术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在金坛及周边地区进行示范与推广。利用性诱、色诱、光诱等绿色防控新技术,累计在金坛及周边地区推广达5200hm2,解决长期使用单一农药防治病虫产生抗药性的问题,提高茶叶的质量安全,实现了茶园病虫害的可持续治理。有机肥替代化肥与水肥一体技术,带动金坛433.33hm2茶园有机肥施用增加超60%,化肥亩均施用量减少近30%,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约5%,增产提质明显,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群众参与、产业发展的有机肥推广应用新格局。在示范与推广过程中,又衍生出“有机肥+配方肥”“有机肥+水肥一体化”和肥料机械深施、茶园秸秆覆盖、茶园套种绿肥等技术模式。创新高架喷灌、传统喷灌、立体喷灌3种喷灌模式,成功探索出“畜禽-沼液-茶园”循环利用模式和茶产业绿色发展格局。促进了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农村生态持续改善,提高了茶叶产量,提升了茶叶品质,推动了金坛区茶业效益和竞争力的提升。

3.2 科技支撑,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以茅山茶海茶园技术为主要科技支撑而成立的抹茶星创天地科技创业平台,吸取创新人才和创业团队,形成“科技平台+孵化企业+入驻团队”的运作模式,助推产业的发展。现已孵化成功2家企业1个团队,3家在孵。2家成功企业完成销售额800万以上,其中茶食品研发团队累计研发抹茶及茶叶相关产品超过30种,通过采购抹茶分享配方的方式被推广。仍在孵化中的育苗团队,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育苗技术体系,部分茶苗销售给了星创天地运营主体和附近茶农,形成收益。茶园机械化团队从茶园机械化管理技术入手,围绕茶叶精深加工开发的科技发展需求,通过产业化联结机制,与周边茶企进行产销对接,采用鲜叶合同收购、集中加工与统一销售的模式,带动农实现增收致富的目标,仅年采购鲜叶可达200t以上,增收150万元,有力地推动地方茶产业转型升级。

通过茅山茶海的带动与地方政府的努力,2021年金坛茶农实现收益8000元·667m-2,茶叶种植、加工、经营者、茶旅融合从业人数近2万人,一二三产综合产值12亿元。金坛连续3a获中国茶叶流通协会颁发的“中国茶业百强县”称号,成功打造了“茶为国饮、坛茶飘香”的城市名片,使原本默默无名的地方茶叶品种金坛雀舌茶跻身江苏茶叶品牌价值榜前3强,其品牌价值达16.07亿元。相信通过不懈的共同努力,茶产业定会成为金坛富民的“金产业”和金坛城市的“金名片”。

4 结束语

“三茶”统筹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茶产业提出的时代命题,是解决中国茶发展的金绳宝筏,是中国现代茶业独具特色的观念体系,成为实现中华茶业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2]。茅山茶海的建设秉持着绿色、生态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依托科技和文化,实现了“三茶”融合和统筹发展,现已成长为长三角热门的茶主题休闲旅游目的地,为振兴茶文化、提升茶科技、做强茶产业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猜你喜欢
茅山金坛茶园
茅山乾元观里的抗战故事
茶园飘香
从句容的“容”到茅山的“隐士哲学”
茶园之晨
走“乐道金坛” 访“绿野仙踪”
“纸上神话”——金坛刻纸
湄潭茶园
2017金坛秋季旅游产品
高度重视、有效推进茅山老区扶贫开发
金坛茶叶 香飘海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