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视角下云南省基层科技创新能力的培育

2022-12-21 14:39陈显荣李永前王飞刘登英
农业与技术 2022年22期
关键词:科技成果云南省县域

陈显荣李永前王飞刘登英

(1.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2.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3.云南省农村科技服务中心,云南 昆明 650021)

1 文献综述

以农业科技为压舱石,以技术创新为基础动力,推动中国现代农业向优质化、全面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支撑,在“十三五”期间农业科技取得重大突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1%,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1%,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6%以上。农业科技要取得新突破,就要以创新作为其发展的动力,要实现农业科技创新,基础在县域,活力在县域,重难点在县域。当前,农业科技创新还存在很多问题,基层存在的问题更为突出,如创新基础薄弱、创新氛围不高、创新成果的质量总体不高。

基层农业科技创新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的战略地位一直是研究者们关注和研究的对象。王一松[1]以肥西县为例,对安徽省县域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做出了剖析。张西娟等[2]对提升基层科技创新管理能力进行了探讨。焦贝贝等[3]以甘肃省86个县级行政单元为例,对欠发达地区农村创新能力评价,结果表明,人力资本水平、信息化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对农村创新能力有明显的正效应。侯小娜等[4]对河北省县域农业科技创新条件及时空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各县农业创新发展条件相对比较落后,农机设备比较低端,新农机引进不足,使用效率不高,农业科技队伍配备不足。刘洪久等[5]对江苏县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县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要尊重市场规律,鼓励企业为市场竞争中的发展而投入,强调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孙凤芹等[6]选取了全国百强县中15个具有代表性的百强县,对其经济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实证研究。

综上所述,目前针对县域的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大多数都是针对于科技创新的大环境,研究的范围大多数集中在整个省域或区域中县域创新科技能力的研究,而针对省域内县域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较少。本文以云南省为例,对云南省县域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研究,旨在提升云南省基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2 云南省农业科技发展现状

2.1 云南省科技创新的基础

经过多年的发展,云南省县域已经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农业基础配套设施得到极大的改善,农业科技人员的工作条件得到很大的提高。农业科技对云南省农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农业科学技术在“十三五”期间迈上新台阶,综合科技创新指数提升2位,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从1.61件提高到3.21件。高新技术企业数目和高新技术产品(服务)较“十二五”期间分别增长83%、233%。科技进步贡献率也由45%增加到49.6%。公民中拥有高科学素养者的比率也由3.29%增加到6.1%。

2.2 云南省农业科技发展现状

云南省农业科技的发展现状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农业科技推动经济增长。截至2020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达3599亿元,农林渔牧产值达5920.5亿元,相比2015年增加75%;在全国第一产业增加值的位次由2015年的第14位提升至第9位,占全国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15年的3.56%上升到4.63%;农村地区居民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8242.1元增加到12841.9元,增长55.8%。农业科技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云南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绿色食品牌”重点产业产值的占比不断提高,截至2020年,“绿色食品牌”重点产业产值占云南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59.86%;牧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例从2015年的30.5%增加到39.1%,粮经饲统筹发展更加协调,农业科技装备水平显著提高。农业科技推动农业装备更新迭代。云南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60%,达全国平均水平,主要农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50%,与2015年相比提升5个百分点;2021年12月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印发的《云南省“十四五”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中提到,到2025年要建成高标准农田266.67万hm2,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将提升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将提升到62%,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提升2%,这些都为县域的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条件。

2.3 云南省农业科技创新的环境条件

2.3.1 政策环境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不断推进农林渔牧相关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和攻关,提升关键核心技术的自给率,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方案,推动种业发展领域的重点技术创新平台建立。全面梳理短板弱项,强化农械装置工程化协同技术突破,提升凝集装备的研发水平。云南省也发布了类似的有关农业科技创新政策,在2022年4月云南省印发《云南省“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简称《规划》,《规划》中提到坚持把农业科技创新摆到农业农村发展的核心位置,进一步改革机制体系,强化政府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增强农业科技对于农业产业发展的支撑,持续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以创新带动转型,促进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

2.3.2 生态环境

云南省气候宜人,是动植物、微生物生存的极佳场所,为云南省农业的发展提供宝贵的物种和遗传资源;另外云南省位于我国内陆低纬高原,是我国光辐射资源较高区域,这些地方的光热辐射量较我国东部同纬度区域约高出30%,因此,非常有利于植物的发展;云南省地处长江、珠江、红河、怒江、澜沧江和伊洛瓦底江等6大国内国际水系的源头或上游,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为全国人均水平的2.5倍,平均耕地分摊水量2.55万m3·hm-2,约为全国平均值的3倍。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了植物良好的生长环境。

2.3.3 经济环境

云南省在2016—2020年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发展8大重点产业、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建设“数字云南”重大科技需求,加速推动创新型云南的建设。云南省每年在科学技术上的研究费用投资比例逐渐提高,2020年增速位居全国第4,研发人员的研发经费从13.14人年提高到19.12人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预计2025年达到525亿元,年均增速16.7%。科研经费的逐年增加为农业科研提供了深厚的经济支撑,为农业科技创新保驾护航。

2.3.4 人才环境

云南省将建立符合农业发展相适应的科技服务需求,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科技特派员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科技特派员面向农业产业开展科技创新创业服务。按照“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建立科技特派团服务体系,不断壮大农业科技特派(团)队伍。到2025年新增科技特派团100个,科技特派员约10000人次。

3 云南省县域农业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云南省作为欠发达省份,农业科技的“底子薄”“基础弱”的问题还未发生根本的改变,科技创新环境和人才资源短板凸显,创新能力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3.1 县域科技人才缺乏

2016—2020年农业科研机构的人数由3888人减少到3039人,下降21.83%,科研机构一直保持在55个左右。在云南省一些不发达的市县科研机构人数更少,如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等地方科研机构人数不足50人,分配到其管辖的县域内的科研人数更是寥寥无几。在全省的科研人数中高级技术人才占总科研人数的38.37%,其中昆明市高级技术人才人数就占总高级技术人才人数的60%,县域高水平创新人才缺乏,选人用人机制不健全。从总体上县域农业科技难以适应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3.2 县域的科技创新基础薄弱

全省129个县、市、区,只有15个县、市、区单独设立科技局;省本级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的1.66%,州、市仅为0.69%,县、市、区仅为0.41%。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云南省县域内的科研机构少,对于科技投资机构更加缺乏吸引力,对于科技成果的孵化周期性长,很多科技成果没有来得及成果转化和应用就“胎死腹中”。县域内很少有关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政策,对于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政策的管理呈现多头化的现象,对于农业的科技创新来说是较大的阻碍因素。

3.3 云南省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机制不灵活

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森林覆盖率达65.04%,交通相对不是很发达,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在农村地区的农业科技推广方式比较单一即在当地政府的主导下,农业科技推广部门在农民主体之间推广农业技术,推广效果差,推广方式落后,农民对于新的农业科技技术持怀疑态度,习惯于使用传统的农业技术,应用农业新技术的农民就更少。在农村地区农业合作社、当地农业龙头企业等组织参与到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中数量少,导致农业技术的推广滞后。

3.4 县域科技创新主体的建设和培育不到位

农业科技的创新主体是涉农企业,直接影响和制约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主要表现为多数涉农高新技术企业分散承包经营,能够适应现代化的涉农技术创新企业少,仅占全国总数的0.61%;大部分企业仍处于产业链、供应链低端,创新能力不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营业收入之比仅为0.8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机构的企业占比仅为10.86%,而且规模小。不少农业科技创新型企业引进了新技术,但也仅仅是停留在引进上面,对于新技术的吸收和再创造能力弱,新技术的引入效果弱。

4 云南省基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对策

4.1 强化科技创新队伍建设

人才是农业科技创新的核心,要建立数支高水平农业科技创新队伍,要做到培养和引进相关的农科人才。建立一支由农业高等院校专家教授和高素质农民专家组成的农业科技创新队伍,实施各种育才、留才政策,建立青年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机制,做到留才和育才并举,才能更好地推动整个人才队伍的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管理机制,创建机会公平和“适者生存”的用人环境,为大批创新型农业科研人才创造优等的成长环境;进一步开展“万名人才兴万村”行动,积极引导和帮助农业科技人才服务基层,引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专家基层服务活动,派遣农学专业研究生入驻农村,为农村产业提供技术指导;壮大科技特派团队伍,选派科技特派团队伍服务“一县一业”、科技特派员服务“一村一品”。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特派员选拔机制,壮大县域科技特派员队伍。

4.2 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

积极做好《云南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云南省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云南省财政支持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意见》等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宣传、贯彻、落实;对重大科技成果转让者、受让方、技术转化服务组织给予资金补助,对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成效突出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给予资金补助,对在滇设立科技型企业的国内外高端科技人才给予补助,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依据新增产值给予资金补助;落实财政政策对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支撑。对于科技成果落地转移和转化的交易给予研发开发资助、研发后补助。

4.3 建设适应县域农业发展的多元化技术推广体系

各地政府要加强基层农业科技推广部门和优势农业产业基地的建设,对农业科技的推广形成良好的带动和辐射作用;积极鼓励农村合作社、当地龙头企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组织参与到农业科技的推广当中来;建立第三方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公益性组织,按照公益性和经营性相分离的利益分配原则,建立多渠道多样化的技术推广体系和共享机制;依托农业技术协会、农业高等院校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培训装备一批村级科普宣传班主任和农业科普作业长。加快农村科普基地的建设,实现科普流动基地的全覆盖,逐步建设县域实体科技馆的建设,形成以点带面精准科普的局面。

4.4 加快农业科技主体企业培育的建设

建立以政府科技部分为引导,市场为导向,以涉农科技企业为主体,形成县域产学研创新体系的建设。围绕构建“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现代农业产业的需求,培育一批具有科技示范带头作用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转化和应用,建设一批乡村特色产业示范县和乡镇,提升农业产业的发展。以乡镇为基点,带动县域的发展,形成“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格局。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云南省县域
云南省安宁市老年大学之歌
民国初期云南省议会述论
云南省瑞丽市老年大学之歌
近31年来云南省潜在蒸散量的时空演变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
一项县域中招政策的回顾与反思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