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性音乐风格及音律特征的探索与研究

2022-12-29 08:14
轻音乐 2022年7期
关键词:音律音乐风格特色

刘 曦

回望历史可发现音乐的历史生命足迹,在古代有着音律的创造,例如在对历史文物挖掘中就有洛阳出现青铜器乐器铜铃、甬钟等,都是当时音乐者爱好音乐的表现。随着新时代背景下的经济发展,人类的沟通合作加强,文化的融合也加强,也让以前那种在自己的地方生活模式开启新的挑战。当今世界各行各业都在进行交流合作,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沟通交流模式,而是通过新型的交流工具,来达到合作的目的。在音乐方面,在众多风格中,我们不断探索新的风格,如不同于以往表演者的区域音乐类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音乐的创作者可能是一个专业的音乐家或是一个经过专业训练的音乐团队,但就地域特征而言,创作者并不完全是一个专业的团队,而是一群在当地辛勤工作、生活的普通劳动人民。这样的创造者对生命和纯音乐只有无限的热爱。音乐是来源于人们对社会、生活、个人情感的自我升华表达,而且在日渐平常的生活中,需要音乐的加入来进行调剂。

一、地域性音乐风格及音律特征研究现状

(一)演唱模式多样

在对地域性音乐风格的了解中,发现存在地域性风格音乐的地方有河南、台湾、黑龙江、山东、辽宁、河北等地区,同时也具有民族文化特色,例如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有土家族、回族、彝族、维吾尔族等。正是地域性的缘故,才孕育了不同风格和不同形式的音乐。地域性音乐的表演风格,不同于流行乐、古典乐、R&B、蓝调等,其更多的表现了当时演唱者的情绪,不用事先进行曲调歌词的精心编排,只是面对当下的情景进行抒发情怀,简单的歌词哦、啊、呀,加上骨子里的曲调旋律便能造就一首风格独特的歌曲。有时,在演唱过程中,不仅仅是一位歌手演唱,还有一些地区歌手结对演唱。特别是在年轻男女中,他们有着独特的文化习俗。他们两人一组唱歌寻找他们的心仪之人。[1]

(二)文化特色存在差异

在地方性音乐的发展中,歌曲的风格和音律特色深受地域性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历史因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性音乐风格。在对各个地方生活习惯进行了解,会发现生活在平原的人们之间的交流较语气温柔,演唱过程也较温婉动人,比如四川民歌的《太阳出来喜洋洋》和《槐花几时开》、以及湖南民歌的《一根扁担两个箩》,都将南方人民的温柔似水表达得淋漓尽致。相对于南方人民的细腻之情,北方人的演唱手法就更加的豪迈和粗犷,尤其具有代表性的歌曲有陕西民歌《黄河船夫曲》和《正月里来迎新年》[2]。南北文化差异孕育了一批批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演奏曲目,多姿多彩的文化元素组成了风格多样化的世界。

二、地域性音乐风格及音律特征的成因

(一)人文主义宣扬

地域音乐是当地人对自身文化的高度提炼。它是伴随着当地人民生活的社会变迁和文化习惯而产生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音乐作品的解读离不开当地人的努力,离不开对当下生活的高度提炼和总结。在不同的环境中欣赏音乐作品,其音乐特征会有感官上的差异。例如,在欣赏东北人民的歌曲时,音乐作品将强调北方人民的秧歌和小调的创作风格;江南水乡的人们更喜欢田戈;闽南人民会创造咸水叹。不同地区的不同人文精神都在深深影响歌曲形成的风格差异。在对不同的地区人民演唱的曲目中,会发现有着当地人民特有的特色音。[3]特色音的代表作品有藏族人民演唱的《北京的金山上》《家乡变换新颜》,演唱的咬字和音律特征都是中偏音,体现了藏族人民的豪迈气概,与之相反的特色音风格是蒙古族人民演唱的《辽阔富饶的阿拉善》,该曲目风格是纯正音,没有偏音的情况,体现草原人民爽朗的性格特点。两种生活环境相似的草原人民都有着音乐风格的差异,其中体现了人文主义对音乐的演唱风格具有较大的影响。在探究地域性的音乐风格和音律特征时,要学会站在当地人的角度去体会音乐表达的真情实感。

(二)地理环境因素

不同地理环境造就了风格迥异的历史文化,在中国大美画卷中,有山水相间的瀑布奇观、一望无际草原风光,一马平川的盆地风景,有各地居民根据当地的环境因素,创造属于当地人的文化特色,例如美食、建筑、书法、刺绣等极具当地特色的艺术作品。当然随之产生的音乐作品,也有对当地地理环境的考量,极负盛名的代表性音乐是徽州的民歌,纵观中国地图会发现,徽州这个地方处在安徽省与江西省两省之间,并分隔了黄山市、宣城市、上饶市,可见这个地方处在两种文化交流的分界线上,由此为构成丰富多样的音乐风格打下坚实的基础。地理环境处上的得天独厚,与当地人的生活习惯、语言风俗、艺术方式完美相融。在古代,交通要塞有大量的人流,当地的音乐风格可以说更具魅力,因为它融合了更多的人文情怀和艺术表现力。地理环境差异带来音乐风格的不同,这样的情况发生在中国的各个地区,例如江浙地区的鱼米之乡,是平原地区,有着丰富的物质文化,在音律特征上面多为小调为主;西南和西北地区的人民,由于处在高原地貌当中,音乐风格有着山歌的地域特色。

三、地域性音乐风格及音律特征的应用

(一)以艺术为载体展现

在艺术气息遍布的中华大地,随处可见艺术作品的产生,例如苏州的刺绣艺术、景德镇的瓷器、哈尔滨的冰雕、重庆的喀斯特地貌,都体现了中国作为伟大文明古国的特色。在音律方面,古代历史上也有对艺术追寻,尤其在演奏乐器上面的制作考量更加让人叹为观止。在以艺术题材为载体的地域性音乐中,有着基本的特性、独特的文化特点,都将融入到地方性人民生活、劳作当中,此时的音乐具有独特的旋律、歌词、情感表达。情感上对其渲染程度进行大规模的关注,在人类情感的感性当中夹杂着理性的元素,以此将歌曲的演唱程度进行深刻的把握[4]。

歌曲的艺术性表达,在地域性音乐当中形式多样,不论是繁华多变的热情曲调,还是朴实直白的祥和节奏,都将运用到当地的歌曲当中进行融合表演。不同内容的歌词、曲调,不同的表演者,不同的场景,不同的情感宣泄都将组成差异性的歌曲风格。在演奏歌曲时,对节奏的把控显得尤为重要,将舒缓的慢速音乐融入到平和风格的地域性音乐当中;在快节奏的音律中可以将热情火辣的高腔调嵌入,这将艺术具有的融合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演奏《孟姜女》作品时,其演奏者的情感上是充满对现实主义的厌恶和对爱情的极度渴望,加上当地独特的地域性音乐文化艺术的曲调和腔调,就能够完美演绎该部作品的深刻含义。另外艺术的表达方式在地域性特色风格当中,在徽州地区产生的小调尤其具有艺术气息,小调来源于徽州人民的娱乐生活、重大节庆活动等,曲调在演奏时应带着温柔、婉转的情绪,该地区的人民创造的出发点主题选材颇多,例如有关于生活的态度和热烈的爱情,还有关于结婚的祝福歌和儿童嬉戏打闹的歌,在对当地的歌曲进行倾听时也能体会到当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这一片土地的真挚情感。

(二)社会风俗影响

只有在当时稳定繁荣的时代背景下,人们才能创造一个又一个具有当地特色的音乐文化。通过对音乐表现形式、歌词的综合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时代音乐的差异。当中国处于动荡的时代,音乐的塑造更加铿锵有力,勇敢无畏,聚焦于士兵为赢得战争而创作鼓舞人心的歌曲。处于改革开放时期的音乐风格偏向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伟大领袖的赞美。通过对歌词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每个时代背景下所经历的政治事件。地域性音乐不同当下的流行乐,当前市面大众了解的音乐多数具有商业化性质,而与此相反的是,地域性音乐着重强调社会功能性,故有鲜明的民俗文化特色。

不同时期的歌曲特色有着不同的历史变革,对音乐作品的鉴赏,需要融合当下的时代背景,而不能将音乐隔离开时代背景和人民的社会传统文化习俗,只有将自己的情绪感受融入到时代背景下,达到共情,才能真正体会到地域性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在鉴赏过程中可以深深体会,当地人民在生活、爱情、劳动方面进行的最真挚的情感表达,和内心喜怒哀乐的尽情抒发。地方性的演奏者会根据当下的事物进行相关演绎,例如新生儿出生时、青年成年时、女子出嫁时、男子迎亲时、年迈老人去世时,都具有地方性特色的社会功能需要。这也说明,歌曲需要分场合进行演绎,而不能随时随地进行演奏,这是和时下音乐的最大的差异性。具有代表性的社会风俗功能,在当下的中国还仍然流传的是,云南普米族的《上马调》《关门调》《开门调》,描述的是新婚夫妇嫁娶过程的喜悦之情;广西壮族的《18岁之歌》,描绘了稚嫩孩童的成年习俗文化,和古代的弱冠之礼有着相似的习俗礼仪,都同样表达了长者对孩子成年寄予厚望;傣族的《接子歌》,描绘的是新生孩子的呱呱坠地的好奇之情和对年轻母亲10月怀胎的辛苦过程的赞赏之情。[5]这些具有地方特性和文化习俗的歌曲,不再仅局限于对自我的情感抒发,而是对当下事物和人的情感进行抒发,达到了艺术造诣的高阶层次。

(三)地方性语言融合

语言是人类物质外壳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人的思想意识流的组成,要想对不同地域的人民了解其人文地理、人文精神、文化特色,就需要对当地的语言进行详细的了解和学习。通过对当地语言歌曲进行鉴赏,感受到当地人语言上面的只言片语的含义。语言作为一种文化特色的表达方式,其价值值得每一个学者进行认真的考量和深入研究,语言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的代名词,其代表了音乐具有曲调差异的音律特征。文字语言是传达人民内心世界有利的工具,人的内心世界需要文字语言进行情感上的宣泄,以此来排解自身产生的负面情绪,同时也可以将遇事的喜悦之情表达出来,分享于大众,让大众情绪经受该语言文字的影响得到进一步的净化和洗礼。

地域性音乐的产生源于人们之间的交流沟通、情感表达等。地方性语言是人们在与周围的人进行日常交流的通用语言,是当地人之间彼此之间能懂的符号,以此来传达自己的思想模式。地域性风格的音乐加入当地的语言特色,正是地域性音乐风格具有的特色之一。地方性语言体现着当地人的价值观念、文化习俗,透过对语言的把握也能了解到在其音乐中的组成形式。在对地域性歌曲的深入鉴赏中,会在语言的基础上听到曲调当中装饰音的成分。装饰音是指在歌曲的开始部分、收尾部分,进行演唱的奇特发音技巧的表现手法。其极具代表性唱曲有平原地区的《编花篮》,在乐曲整个部分进行装饰音的演唱技巧,南方人民演唱曲目都较为含蓄和婉转,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演唱风格是北方地区的人民演奏,高低起伏颇大,情绪表演上更加的多变,装饰音运用在开头和结尾部分,对演奏者的气息饱满度具有更高的要求。[6]目前我国现存的地域性语言特色音乐有粤方言的《忘记的理由》、吴方言《杭州是个好地方》、湘方言《挑担茶叶上北京》、客家方言《客家情怀》等,不同语言特色背景,产生了风格迥异的音乐形式。

结 语

综上所述,无论在哪个国家都有着本国极具特色的音乐艺术作品,国外极负盛名的特色音乐是古典乐,代表作莫过于贝多芬的钢琴曲《月光曲》、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除了历史悠久的古典乐,日本还有轻音乐的特色风格,其代表作有大野克夫的《不需要动漫杂志什么的》,日式音乐主要体现对自然的敬畏和灵魂的空灵表现。虽然国外的音乐有着特色风格,但就我国的地域性音乐确实饱尝着历史文化进化与变迁的影响,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瑰宝,在地域性音乐中得到有力的体现,音乐形式的组成通过简明的传播,将传统文化的魅力呈现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思维模式当中。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中国受到各种各样的文化冲击,如奢侈生活的价值取向、性取向的差异、女性形象的权威以及其他不同于中国传统的价值观,这些都在中国的新青年身上被灌输。这种欣赏具有中国特色的地域音乐的方式,特别是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既保留了中国独特的文化特色,又将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传承给了当下的新青年,书写了历史的轨迹、风俗、文化以及不同地区的人文条件和语言特点。地方性语言融入了当地人的文化风俗、价值观念,通过对当地音乐的研究,可以挖掘不同年代背景下当地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这对当下学者研究当地的思想形态、语言风格特征、文化习俗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时代的传承人,保护和传播各具特色的地域性音乐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将传统的优秀音乐进行大力宣扬,才能成就地域性的文化自信和经济效应。

注释:

[1]蔡际洲.音乐文化与地理空间——近三十年来的区域音乐文化研究[J].音乐研究,2011(03):6—18.

[2]何晓丽,贺小花.陇西秧歌的风格特征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03):98—100.

[3]赵书峰.当下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现状评析——以博士学位论文选题为例[J].中国音乐学,2014(03):92—102.

[4]杨睿钰.山东大板筝曲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研究[D].郑州大学,2020.

[5]董 宸.云南傣族与孟高棉语族音乐研究[J].民族艺术研究,2021(01):68—77.

[6]姚 敏.襄汾民歌的民俗文化内涵及保护传承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20.

猜你喜欢
音律音乐风格特色
浅谈陕西筝曲《云裳诉》的特色音乐风格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日两国谚语音律的比较
外国艺术歌曲钢琴伴奏弹奏之剖析
20世纪80年代以来张炎词学思想研究述评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浅析蒙古长调的音乐风格及形式
一把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钥匙
论中国古代戏曲史的重建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