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伴读破解留守儿童的阅读困境*

2022-12-31 09:42王晓琴
江苏教育 2022年82期
关键词:祖辈陪伴儿童

王晓琴

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引导,缺少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和氛围,这部分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存在困难。盐城市大丰区幸福路小学开展“小学留守儿童阅读关怀”的课题研究。通过调查发现,留守儿童阅读的非常态、浅层次、表面化现象比较严重。为此,学校基于阅读关怀的视角,积极探索指导留守儿童阅读的策略,以“伴读”有效破解留守儿童的阅读困境,引领他们走向幸福的阅读之旅。

一、留守儿童阅读现状

为了摸清留守儿童阅读的真实状况,学校对他们进行了阅读现状调查,梳理了其中的困境因素。

1.家庭阅读环境不容乐观

留守儿童家长的文化层次普遍不高。在对全校109 名留守儿童调查中发现,父亲学历为专科以下的占比为77.98%,母亲学历为专科以下的占比为81.65%。

留守儿童父母的阅读习惯普遍缺失。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父母中不阅读的占8.26%,偶尔阅读的占39.45%,情况不清楚的占20.18%。在有限的陪伴孩子的时间中,41.2%的父母会在孩子阅读时自己看电视、玩手机或存在其他影响孩子阅读的行为。比起阅读,这些家长更关心孩子的功课学习和考试成绩。

留守儿童家庭的图书资源普遍匮乏。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家庭的图书数量明显不足,儿童获取书籍的途径有限,仅有27.52%的留守儿童认可家里有足够的课外书籍,父母能够提供资金支持,满足自己的阅读需求。

2.留守儿童情感纾解方式不理想

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渴望得到关爱和情感慰藉。平时仅靠和父母之间的电话交流,很难进一步沟通思想、倾诉烦恼,得到足够的关怀。因此留守儿童的心理普遍自卑,性格多较内向。他们在闲暇时往往一人独处,通过玩手机、看电视等排解内心的孤独。

3.留守儿童阅读习惯养成支持不足

在“你认为是什么造成你当前的阅读困难”的调查中,“身边除了老师推荐的书,没有其他喜欢的书”的占比为31.19%,“更喜欢看电视、玩游戏,不太喜欢看书”的占比为24.77%,“遇到难读难懂、读不下去的时候,不能得到及时指导”的占比为52.29%。数据显示,大多数留守儿童阅读有困难,希望得到帮助。

二、伴读的概念和价值

“伴读”的一般理解就是陪伴阅读,而基于留守儿童群体的“伴读”则有其对象的特殊性、方式的针对性,需要有个性化的解读。

1.伴读的概念

在《新华字典》中,“伴”有三种解释:“①同在一起生活、工作或活动的人;②陪着,随同;③从旁配合。”据此,“伴读”可以理解为“陪伴阅读”。留守儿童阅读的陪伴者可以是教师、祖辈家长、同学家长、社区志愿者等,激发阅读兴趣、指导阅读方法、提供阅读援助;伴读者也可以是留守儿童的同学、伙伴,同读一本书,彼此交流,分享阅读经验;伴读还可以是“从旁配合”,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配合、推动留守儿童阅读,将阅读融入留守儿童生活,提升其阅读素养。

2.伴读的价值

一是满足留守儿童内在需求。留守儿童的父母远在外地,他们内心普遍有孤独感,陪伴是发自留守儿童内心最真实的情感期待;同时,大多数留守儿童在阅读过程中遇到难以读懂的地方不能及时得到有效指导,伴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方。

二是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留守儿童与父母接触时间少,缺少关爱与沟通,常常表现出感情淡漠,缺乏归属感,不愿与人交流。伴读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人际交往机会,有助于他们树立自信,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

三是落实新时代育人目标。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着民族复兴大业和国家未来发展。实施伴读策略,有助于引导留守儿童过上快乐的阅读生活。读书明理启智,高质量阅读能帮助留守儿童树立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人生观,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目标。

三、伴读的行动策略

留守儿童有效“伴读”策略的设计、“伴读”活动的组织、“伴读”路径的探索,需要站在“留守儿童”的立场,方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1.教师伴读

基于阅读关怀的视角,教师不再是强硬的阅读推进者,而是留守儿童的阅读陪伴者,伴读教师提供及时而有针对性的援助。教师在伴读《金银岛》(作者: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时发现,该小说故事情节曲折,人物众多,音译的名字也不好记,留守儿童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于是在阅读前,伴读教师补充介绍海盗的相关知识、作品的写作背景,帮助儿童清除阅读障碍,拉近与作品的距离。阅读过程中,再引导留守儿童绘制人物关系图,抓住主要人物,理清故事发展脉络,持续推进阅读。

在伴读技巧上也有讲究:读前,伴读教师通过对书籍的作者、作品影响力等内容的介绍,精彩片段或同题材影视片段的赏析,激发留守儿童的阅读兴趣;读中,关注留守儿童阅读进度和阅读困惑,引导他们将课内学习的预测、提问等阅读策略迁移到课外,灵活运用浏览、略读、精读等阅读方法;读后,引导留守儿童对人物形象、语言表达等进行品鉴,提升阅读品味。

2.伙伴伴读

场效应源自心理场,是心理学家勒温提出的拓扑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学校为留守儿童营造伴读的“场效应”。阅读课上,让他们和班里同学一起静享读书时光;阅读社团活动时,和伙伴们沉浸于动人故事中……这给留守儿童营造了有温度的“读书场”。还利用午餐后和放学后的延时,为他们设置好固定的读书时间,创设“自由阅读场”。

在学校分年级成立留守儿童阅读社团之初,由于阅读习惯普遍未能养成,阅读导师每周定期在学校图书馆开展留守儿童互动性阅读活动,相约订计划、好书漂流赛、读议同一本书、共展阅读成果……在同伴协助下开展阅读。一年的社团伙伴伴读时光,不少儿童发生了深刻变化,逐渐形成了喜欢阅读、专注思考、乐于表达的行动自觉。

3.祖辈伴读

留守儿童大多由祖辈照管。相关研究表明,家长的阅读观念影响阅读行为,进而影响孩子的阅读质量。学校通过家长会、家访等方式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帮助祖辈家长从根本上树立正确的祖孙共读观念,深刻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通过一对一示范和辅导,帮助祖辈了解与孙辈进行有效互动、吸引有意注意等共读技能,尝试通过灵活有趣的游戏活动进行伴读。

四年级学生小纪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在教师的指导下,爷爷首先为孩子购置书橱和合适的书籍,布置温馨的小书房。每天吃完晚饭后,就是爷孙俩的“天天故事会”时间。爷爷是个“三国迷”,他常常津津有味地给孙子讲三国故事;孙子会给眼睛老花的爷爷读报纸;祖孙俩还一起听“喜马拉雅”等App 上的精彩故事。祖辈伴读,不仅改善了家庭关系,增进了祖孙感情,而且让“我想读、我爱读”逐渐成为留守儿童家庭靓丽的风景。

4.志愿者伴读

学校招募一批有先进教育理念、有亲子共读经验的家长志愿者,将祖辈伴读有困难的留守儿童与这些家长志愿者对接,实施伴读计划。在双休日、寒暑假时间,志愿者家长将留守儿童接至家中,与自己的孩子共同生活和学习。

三年级的学生小包平时由文化程度较低的外婆照看。孩子不爱看书,不爱学习,喜欢长时间玩手机游戏。经过教师的沟通,同班的小张同学家长欣然同意担任包同学的“临时妈妈”。双休日,两个孩子共同制定作息时间,同去体育馆运动,去图书馆读书,回家后一起做家务、写作业、聊读书感受。慢慢地,小包开始主动读书,被评选为班级月度“阅读之星”。

留守儿童的伴读从课内走向课外、从学校延伸到家庭、社区,站在儿童立场,尊重留守儿童个体,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这种以他人“伴读”营造“阅读场域”的形式,有助于留守儿童走进阅读、沉浸阅读,进而能够自主阅读、深入阅读,提升阅读质量,真正发挥阅读的育人作用。

猜你喜欢
祖辈陪伴儿童
陪伴
“疫”路陪伴 架起“侨”梁,心“联”你我
陪伴
父辈和祖辈的情感故事,分外美丽
祖辈学堂:幼儿园隔代开展家庭教育的实践建构
调查
助教带动“夕阳”之爱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