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的野性自然

2023-01-02 06:40主编王向荣教授
中国园林 2022年8期
关键词:城市绿地生境植被

主编:王向荣 教授

为配合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举办,具有百年历史的京张铁路被改造为高速铁路,并在城区段移入地下。铁路入地以后,自生的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在封闭的铁路沿线不断萌发,虽然仅仅过去4年时间,土壤又极为贫瘠,但是在自然力的作用下,自生植被已经基本覆盖了铁路两侧的地表,且植被愈来愈茂盛,植物种类也愈来愈丰富,曾经的铁路变为城市中一条野生的自然地带。不知即将建设的京张铁路遗址公园,是否会有选择地保留一些铁路沿线的自生植被和部分自然衍生的区域,从而成为城市中一条具有自然野性的生态廊道?

城市中总会有一些因各种原因在一段时间内被废弃的土地,只要能承接阳光和降水,植物就会在这些土地上萌发生长,并衍生出相应的群落,形成物种丰富的自然生境。自生植物的不断生长与演替实际上是城市特定地段的一个野化的过程,是野生状态的自然逐渐回归土地的过程。

这些自生植物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结果。在自然状态下植物自由生长,相互竞争,从而形成适宜所处环境的种群结构及动态变化的生态系统,具有强大的环境适应性和韧性。这类生态系统具有自我维系、持续演变和不断完善的能力,是城市中最接近原生状态的稳定的生态系统。

成片的自生植物一般只能恣意生长在人无法接近的土地上,人们通常认为城市中的野生自然是杂乱、无序、破败和消极的,充满威胁与不确定性。芜杂的野地似乎与我们所追求的方便舒适的城市生活及整洁光鲜的城市风景格格不入,许多城市管理者也会觉得野生自然有损城市的环境品质,在管理上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一旦人们再次关注、改造和利用这片土地,场地上的自生植被通常都会被铲除,即使转化为城市绿地,自生植物也往往会被精心选择的观赏性植物取代。

从城市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演变来看,城市发展的进程就是城市逐渐远离野性自然的过程。所以在城市中不易见到具有一定面积的野生自然区域,原因在于人们很难接纳在现代化的城市中出现这类荒蛮野地。城市中这类野生自然存续下去的机会在于,除了能延续其生态功能外,这片土地还能满足市民的使用需求、彰显历史与文化的意义、符合人们的审美习惯,从而发挥出生态、社会、经济、文化和美学的综合价值。就如2019年建成的“京张铁路遗址公园五道口至北四环的启动区” 段,设计团队对场地中的自生植被给予了相当程度的保留,同时增加了大量草本植物,通过模拟自然群落的种植方式,将800m 长的铁路沿线废弃地转变为一处充满自然野趣并具有历史积淀的城市公共空间和生态廊道。

城市中需要野生的原真性自然,因为由自然过程主导形成的野生自然在维持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本地动植物提供适宜的生境、丰富城市栖息地类型和物种多样性方面,较之那些精心设计、建造和管理的城市绿地具有更高的效益。虽然城市中的野生自然比较稀少,能否保留下来又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是自生植物萌发繁衍的条件启发我们,如果人类能主动减少干预,土地上就会逐渐衍生出一片野生的自然。如果能进一步通过合理的人工措施,为不同植物的生长创造更适宜的土壤、水分、光照和种源条件,就可以进一步促进野生自然的生长与演替,加速健康生态系统的建立。

所以,实现城市中具有更多野性自然区域的途径在于,在遍布城市各处的使用强度不高的空间以及在公园绿地的部分区域中,通过一定的人工措施,塑造适应不同植物生长的生境,参照地带性自然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来选择植物,营建拟自然的群落结构,然后将土地交给自然过程和时间,借助自然力量,辅以恰当的人工管护,使植物群落在一定程度上自我维系和更新,演变成一片呈现荒野的外貌,并兼具一定荒野生态功能的野性自然。这些散布在城市中的野性自然斑块可以吸纳雨洪、创造生境、增加生物多样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将灰色基础设施绿色化,从整体上提升城市绿地生态服务的能力。这些低维护、高韧性、可持续、具备自然野性的空间大多贴近市民生活,为市民亲近自然、感受自然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也为城市带来了自然的生命力与野趣。

“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完善的、高品质的城市生态系统是支撑城市美好生活的基础,而这样的生态系统必须具有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与韧性。在城市中,我们应该关注并顺应土地自身的生长与演变,尊重自然的进程,在满足城市综合功能的前提下,将城市中的自然区域更多地还给自然本身,让自然主导这些土地,让自然的进程回归城市之中,为城市注入更多的自然天性和野性。

猜你喜欢
城市绿地生境植被
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植被覆盖度变化遥感监测
基于植被复绿技术的孔植试验及应用
基于长时序Landsat数据的城市绿地定量遥感监测研究
不同影响因素对鄱阳湖流域生境质量变化特征分析
追踪盗猎者
基于MSPA-InVEST模型的北京中心城区绿色空间生境网络优化
第一节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教学设计
枣树适应干旱生境研究进展
基于LID的不同类型城市绿地特征分析及措施设计
国外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