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课要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

2023-01-05 21:17王晨光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体育教师思政政治

王晨光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安徽 淮北 235000)

当代大学生是天之骄子,而非“娇子”,他们不仅要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有较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素养,“必须在教学中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加强思政教育,把思政教育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已成为当务之急,根据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与思政教学融合现状,应着力提升协同育人。

1 高校体育课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意义

在“教育强国”目标下,高校需要建立完善的教育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利用协同效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观念,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课程体系,扩大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与专业实践教育相结合,全面落实教育的基本任务,做到立德树人。

1.1 教育理念促进教育体系改革

教师是主体,其自身政治修养和教育理念是影响课程教学的重要因素。作为高校体育教师要深层次地认识到体育教育在提高高校思政教育水平带来的积极影响和作用。体育教学有着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特点和作用,体育可以让学生在运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改造,可以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增强团体意识,可以将体育知识和技能、科学文化知识、思想品德素质等多种学生必备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体育教育教学中。高校体育常规化教学模式往往只重视强化学生的运动技能,忽视了对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建设高质量的教育发展体系,提高新发展理念,就要进行专业化创新,体育教学和思政教学二者有机融合能够从根本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2 教育方针满足人才培养需求

“教育方针的制定和落实,事关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方向。”[2]加强人才培养才能承担国家复兴的重要任务,这也是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期望。在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基础上,积极地将思想政治教育逐步渗透到体育课程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人才。体育教育融合思政教育,不仅可以使高校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强身健体,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还能够在学习中促进人格完善,得到全面发展,满足新时代的人才培养需求。

1.3 制定目标推动德技融合发展

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基础是思想政治教育,体育教育作为高校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必修课程,也要做到德技并修。传统体育教学只重视开展基础体育活动,单纯强化身体素质的训练,忽视了学生在体育课堂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很多高校体育老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应该做的事,与自身并无关系,这个认识是非常片面的。“体育强国梦和中国梦息息相关”,中国梦在体育方面的具体体现就是体育强国梦。[3]高校体育教学不能简单地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与知识,更重要的是以全面促进学生的多重发展为目标,打造身体素质与思想素质俱佳的新时代大学生。因此,将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融入高校体育教学,实现德技融合发展势在必行。

2 高校体育课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存在的不足

从幼儿教育、义务教育、高中乃至大学阶段,体育教育始终贯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中,每个阶段都开设了相应的体育课程,并且在中考时设有必要的体育考试项目,以此督促学生重视体育素质的培养。体育教育包含多重意义,既可以锻炼学生意志力、身体素质,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团体荣誉感和归属感,让学生感受体育运动的魅力,全面完善学生的人格发展。

2.1 教材缺乏思政元素

体育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选用的教材大多结构单一,着重强调体育理论和体育训练,缺乏思政元素,总体课程目标不明确,教学效果很难提升,使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产生很多问题,给高校体育教师带来了巨大挑战。面对这种挑战,高校体育教师应该抓住机遇、主动作为,选用规划教材,充分挖掘能够和教材相结合的思政教育资源,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生活服务设计融入体育课程中。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将思政元素融入体育课程,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重要作用。

2.2 思政意识较弱,评价机制陈旧

高校体育教师普遍存在专业素质较强,思政意识较弱的现状,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技能培养无法融合统一,建立完善的“体育+思政”教育模式是促进高校体育与思政教育结合的重要体制保障。体育教师应当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搭建团队教学平台,为高校体育学科与思政学科提供互相交流学习、相互借鉴的机会,开展多样的“体育+思政”规划建设,能够助力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为加快发展提供机遇,形成完善的高校思政教师与体育教师的双向信息交流通道和双向教学交流体系。

体育教学评价机制是基于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一种评估技术和评价手段,全面收集学生信息并研究、明确评价标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效进行评价。评价方法单一,评价机制陈旧是目前体育教学评价中存在的客观问题,精准客观的评价是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另外,高校在制定教学评价机制时,应注意将体育教学的评价标准与思想政治元素结合起来,对学生的体育成绩实行多元化评定,仅凭单一成绩作为评价标准不够全面,要在教学评价机制中将思政元素融入进去。

2.3 教学方法需要创新

体育教育与其它学科课程相比,有着不可比拟的独特优势,教学场地多样、教学形式自由。但是,教学采用的仍然是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没有注重身心协调和意志力锻炼。高校体育课程应该找到思政教育的相同点和切入点,进行教法创新,优化体育教学场地、完善体育教学设施,在课程中融入爱国、诚信、友善、团结、拼搏等思政元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高校体育课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路径

体育教育不能缺少思想政治工作,体育教学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其任务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增强其体质,培养其道德、意志、品质等。仅仅依靠思想政治课开展学生的思想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要和体育课程进行融会贯通,以达到育人目标。

3.1 转变教师教育理念,培养课程思政意识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重要的使命。”[4]目前,很多高校体育和思政同行育人的理念并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学生过多关注的是就业前景和发展方向,对体育学习和思政素质的提高缺乏重视,甚至连必修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对他们来说也是“消遣、放松”及应付考试。传统的高校体育课程基本都是沿用以往的体育教学方式进行,一般都是老师组织学生跑跑步、做做操,然后就是简单的锻炼和自由活动,并未在授课教学过程中体现思政教育的元素。因此,体育教师应转变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在体育课程中的思政意识,要在体育教学的改革中体现体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使学生意识政治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3.2 确定教育深层目标,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体育锻炼具有强身健体和提升思想政治素质两种作用,对于人格的培养和完善大有裨益,这是开展体育教育的深层次目标。体育竞赛中体现“胜不骄,败不馁”的奋勇拼搏精神,“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团队协作精神,有利于学生树立顽强、乐观和合作的精神,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将体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3.3 加强知识融合,提升思想政治素养

高校要全面提升教师的政治素养,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育教师应当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加强与人文等跨学科知识的融合,在教学中主动成为思想政治的传播者。

教师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教育结合的主导者,要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兼具使命感和荣誉感,树立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坚定信念,增强教育意识,积极参与思政建设的系统培训和指导,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水平。

3.4 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注重教学设计与规划,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运用创新性思维,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点穿插其中。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过于教条,不够生动,教学形式缺乏多样性,很多学生没有兴趣,甚至抵触。通过适当的媒介,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体育运动教学,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思政教育,激发体育锻炼兴趣。利用有效教学设计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学生的体育锻炼过程,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政教育,将思政知识中的深层内涵让学生深刻领悟,对学生的爱国情感进行培养,逐渐改变学生对思政教育传统看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课程育人,更好地实现体育课程教学目标。

3.5 构建良好师生关系,推进体育育人模式

高校除大部分体育课堂教学外,还有其它很多种类的课外活动,其中也包含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可小觑。体育教师要注意拓宽工作方式方法,不仅将注意力集中体育课堂教学,还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外的体育活动中,打造适合学生集体活动的氛围,将高校体育文化系统化、多样化。

高校体育育人模式的建立,能够使师生关系融洽,满足师生共同心理需要。人在社会中生存,不是独立存在的,只有和他人构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彼此促进,和谐、融洽、良好的师生关系在高校课程思政教育视域下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体育教师有教的任务,学生有学的主观意愿。高校体育教师能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就能够在提升体育竞技能力的同时促进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

3.6 建立多维评价机制,创新教师激励体系

课程效果评价机制是指在教师授课之后,通过问卷、对话等方式对教师此次课程的质量和水平进行评价,以此考察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机制。“课程评价机制是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手段。通过鉴定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监督功能等进行课程评价。”[5]多维评价机制不但可以对教师的考评决策提供衡量标准,更能在教学中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通过多方对自己课程的评价,能够深入了解自己的教学存在的不足,以及需要修改、进步的地方,有目的性的提升和改进。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不仅教学技术手段发生了变化,更是激发了高校体育教师思维层面的迭代更新,对学生们的个性化和差别化需求进行考量,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大数据时代”给高校体育教师推进体育教学创新提供了新机遇。大量互通资源、公开教学比赛及教学案例等大数据研究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提供了更坚实的保障。建立内容充实丰富的教学库,通过整合省内外乃至全国的高校体育教学资源,诸如:提供大量公开课、示范课教学的视频课程,学生依据自身的特点和学习需求匹配自己感兴趣的体育课程和教学方法,完成学生全方位发展和培养目标。

3.7 建设体育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体育学习氛围

第一,构建体育物质文化建设。校园体育的物质文化是体育文化的组成部分,体现体育文化的组成部分,体现体育文化的主要水平。第二,建设体育精神文化。要在学校内部树立先进典型,营造良好的体育学习氛围,引导大学生注意体育,热爱体育活动,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进程。第三,建设体育制度化。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有利于发挥社团、学生会等组织的作用,推进文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建立有效的校园文化机制,保证体育活动的灵活开展。

4 结语

高校体育教学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体育活动中,思想教育的开展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关系,形成强烈的集体感,让学生的团结精神得到发展,交际能力得到提高。高校重要职责就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在体育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思政元素,依据学生特点按照教学目标组织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充分发挥育德作用,实现德育教育的无痕渗透,提高育人育德的和谐统一,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做到全方位育人。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