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改革视域下构建高职教育教学生态

2023-01-05 21:17欧阳少娟李国新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院校教材职业

欧阳少娟,李国新

(1.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系,河北 秦皇岛 066000;2.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河北 秦皇岛 066000)

1 “三教”改革与教学生态关联性分析

教师、教材、教法合称“三教”,这三者是教育系统的重要元素,相应对接教学系统的核心环节“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从主体论、载体论、方法论上解决“教而有力”“教而有依”“教而有效”三个核心问题。也正是在此意义上,2000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的文件中提出,各类高职高专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综合改革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改革,提高质量是永恒的主题。[1]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上升到国家层面,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2],这为职业教育的“三教”改革指明了方向。2020年《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以下简称“提质培优”)更是将职业教育“三教”作为关键改革,作为各项改革成效的一项重要的测量指标。[3]

从“三教”改革和教学生态同行同向的关联性分析,分布式认知学习理论认为,认知分布于个体—媒介—环境—文化—社会—时间等要素之中,这些要素必须相互依赖才能完成关联性的任务。作为支持教学生态因子共同完成教育活动的功能模块,其设置的科学性,将主体的认知能够高效地分布在智慧网络空间设置的功能模块内的资源、工具、活动之中。在智慧网络学习空间中,将教师、教材和教法进行耦合式改革,能够有效地加快教学生态的构建,并在教师、教材和教法的相互促进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进而形成良性循环生态圈。

“生态”一词本指大自然中各种生物之间与其与所在环境之间产生出的一种和谐关系,而教育领域所说的“教学生态”,则指在教育教学系统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学环境之间、学生与环境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而建立的一种具有联动性、动态性和平衡性的和谐关系。在这种意义上,高职教育的教学生态需要由教师、教材、教学方法、学生、教学环境等具有建构意义的生态因子构建,通过高水平“双师型”的教师团队为代表的能量流、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教材为代表物质流、现代化教学方法为代表的信息流之间交互作用,从而形成“动态有序、开放和谐”的教育“场”,充分发挥生态性的教育功能。因此,要构建生态化教学体系,“三教”改革的意义重大。

2 “三教”改革视域下高职教育教学生态构建的困境

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和影响,目前,良性互动的高职教育教学生态尚未完全形成,从“三教”改革视角和内在生态化理论分析,困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2.1 量流:师资力量仍为薄弱

教育生态论认为,在教学生态中教师与学生都是主体,教与学是一项双边活动,为此,需要不断调整视角,主动互相活动,从而形成一种整体或局部的“能量流”,尤其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实施者,其“能量”大小极大影响着其它教学生态因子的“活跃度”。我国高职院校总体师资力量较为薄弱,首先,在“能量”来源上,教师来源单一,多为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缺少技能性的专业训练和实战性的工作经验。生态化理论认为,能量来源是生态系统中所有生态因子不可或缺的主要基础,教师的来源对教学生态的构建起到了基础作用,而来源单一,削弱了教学生态构建的力度。其次,在“能量”驱动上,有的高职院校考核评价和监督体系不全面,教师自我价值实现的认可感与获得感不高,以至教师在教学生态的构建上力气不足和积极性不高。再次,在“能量”环境上,有的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常常是签完一份战略性的协议后没有了后续工作,这些都阻碍了核心生态因子“能量流”——教师在教学生态中应发挥的重要功能。

2.2 物质流:教材特色仍不突出

教材是高职教育教学生态中的关键因子。目前,高职院校教材在生态化教学中“位置”偏离性较重,主要表现为:一是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教材资源与新时代、新要求契合度不够,“位置”的“不稳定”或“缺席”,影响了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二是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教材内容体系没有完全构建,教材内容仍侧重学科化理论, 过于强调学科理论的系统性和规范性,从而导致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流”滞留在表面效果,难以解决“教有所依”问题;三是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教材形式作用没有完全发挥,虽然出版了一些具有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活页式教材和工作手册式的教材,但其有效机制尚未形成,很多课程所选用的教材在形式设计和内容编排上,与普通教材范式仍存在雷同现象和同质化问题,阻碍了教学生态中关键因子“物质流”作用的发挥,不利于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

2.3 信息流:教学方法仍显传统

孔子曾经提出“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寓教于乐”等教学方式和方法。苏格拉底在其所提出的“产婆术”教学方法中,认为知识不是教师传授给学生的,而是知识本身就存在的,只不过教师就如一位“产婆”将学生心中的真知唤醒并将知识本身挖掘出来,这些都指向互动式、产出式、活动式等带有游戏味道的育人方法。有的高职院校教师授课仍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教学方法创新没有真正深入教学中,使得高质量的教学生态难以有效构建。在传统教学方法的操作下,知识、能力与素养难以外化,教师只是抽取一些信息以考试的形式进行验证,这种教法造成了教学生态的运行不力。

3 “三教”改革视域下高职教育教学生态的构建

面对上述教学生态构建过程中的现实困境,“三教”改革视域下高职教育教学生态的构建应在“职教20条+提质培优”背景下,紧扣新形势新要求,通过打造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团队、开展高水平职业特色教材建设、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构建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教学生态,对于高质量人才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1 打造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团队

第一,实施“铸魂固本”工程,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师德师风建设是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要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树立高尚的师德师风,坚守以德立人,以德育人的职业道德,在课堂教学生态中传播能量,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提升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要构建和完善师德师风考评和监督体系,建立个人师德台账、师风档案,增强教师的师德意识、责任意识。

第二,实施“筑巢引凤”工程,激发教师队伍活力。其一,高职院校要解决“从哪里引凤”问题,要从企业中“引凤”,招聘一批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业务能手或技术骨干,增加既能够从事理论教学更能够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比例,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其二,要建立“以凰换凤”的教师发展制度,即:高职院校管理者、骨干教师和行业企业中的大师名匠、技术能手相互兼职,实现“双向流动、兼职兼薪”,共同打造一支社会认可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和高质量“专家+能手+教师”教学团队。其三,要建立健全多元评价机制。以成果产出为导向,以师德师风、教学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等为绩效考核指标,通过能上能下、薪随岗变、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等方法,激发教师在“能量流”中的内生动力。

第三,实施“质量培育”工程,强化教师生态教学。高职院校要注重教师梯队的质量培育工作。教育生态学理论认为,教学生态的构建需要长期培育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需要在不同的生态场域以不同的传递和交换的方式,发挥不同的功能,实现各个生态因子融合共生的理想目标。为此,专业带头人要通过其他高职院校、合作企业等挂职的方式,发挥“能量”的引领功能,助力产业技术和产品上的创新,提升教学成果的转化能力;骨干教师通过解决企业生产技术上的难题,发挥“能量”的主力功能,加强横向课题研究和科学技术研发,提升教师服务社会发展能力;青年教师通过各级各类培训和下厂实践等途径,发挥“能量”的预备功能,增强职业教育类型教育适应性,提升后备力量教学能力。

3.2 开展高水平职业特色教材建设

从生态化观点和原理来看,教材是生态场域中各个因子的物质和载体,体现“能量流”教师的教学能力,透射“信息流”教法的教学效果。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特色教材,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紧扣新需求,优化教材编写内容。高职院校要紧扣国家发展需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进教材内容,将家国情怀、卓越品质、工匠精神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教材内容,彰显教学生态中的课程思政性质;要紧扣产业发展需要,将行业企业工艺规范、技术标准、工程案例等融入教材内容,建构教学生态中的职业教育特色;要紧扣学生成长规律,将具有典型性、形象性、时代性等教学资源融入教材内容,增强教学生态中的教材育人功能。

第二,聚焦立体化,建构教材编写形式。“职教20条”中“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高职院校应将教材形式改革作为一大任务,建立立体化教材编写的考核机制,将活页式教材使用量与所占学校专业课程比例作为衡量“三教”改革成效的重要权重。大数据时代,伴随着信息化环境和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教学信息化是教学生态构建的大趋势,高职院校要基于信息技术助力教材改革,开发数字化配套资源、项目和教学案例。

第三,建立新机制,提升教材选用质量。高职院校要制定和完善职业类教材的管理办法,成立专门组织,质量为先,精简编写和选用流程,严把教材“选用关”。优先选用以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融合,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的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和具有融媒体特征的教材,并对所选教材进行学校、教师、学生等方面有效性评估,确保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材进入教学生态场域。

3.3 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创新

教学方法作为生态系统中“信息流”,其改革与创新直接影响教学生态的生机与活力,为此,一方面,要构建“信息化+职场化”的教学生态模式。善于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先进技术,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扩大虚拟工厂、信息化教学等数据平台的应用,实现生态场域中不同“信息流”的优势互补,给生态主体学生提供多元化、全景化的学习途径。另一方面,要营造“个性化+智慧化”的教学生态环境。基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创造性和实用性为原则,聚焦问题导向和成果导向,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拓展线上虚拟仿真等学习应用空间,通过项目化教学、模块化教学、情境化教学等实现教学生态场域中各个因子交互作用式的立体化效果,既能够满足主体学生学习需要,又能够营造一个良性互动、和谐的教学生态环境,为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和激发潜能提供良好的外在条件。

4 结语

基于“三教”改革视域下教学生态的构建研究是高职教育中高质量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抓手。[4]但是,教学生态的构建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是作为教学生态系统中重要部分和核心生态因子教师、教材、教法的改革,其后续工作及其它部分因子可根据生态化教学中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实践探索和研究,结合出现的新问题提出更有具体性和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并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加以检验、诊断和改进。

猜你喜欢
院校教材职业
教材精读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教材精读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职业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