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外教师课程思政“三全育人”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2023-01-08 13:41
智库时代 2022年16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育人思政

孙 彤

(天津财经大学)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论是“三全育人”的提出还是“课程思政”的提出,都是基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和输送人才制定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教育方针。“育德”先于“育才”,课程思政践行的正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讲授有机融合,在注重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真正成长为栋梁之才。实施课程思政的关键在于教师队伍,作为铸魂育人一线的灵魂工程师,教师的思想言谈举止对学生产生最大也是最直接的影响,因此,加强高校教师育人队伍的思政意识、理论素养、育人能力和责任担当对于提高课程思政的成效产生决定性的作用。党外教师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三全育人”课程思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发挥党外教师在“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和作用,润物无声地将精神力量融入每一节专业课和学生的每一步成长,是高校推进“三全育人”课程思政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研究高校党外教师课程思政“三全育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随着全球化政治经济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大国角力愈发激烈,尤其是以互联网新媒体为媒介,依托各种文艺作品、娱乐节目以及新兴互联网社交产品等对我国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意识渗透。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我国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使命,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动摇。高校以立德树人为着力点,推进课程思政“三全育人”改革迫在眉睫。这不仅仅是大变局形势下贯彻落实好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筑牢思想意识主阵地的内在要求。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主要是在专业课和基础通识课等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比如结合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情怀、科学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宪法法治、职业伦理道德、校情校史等内容开展思政教育,在润物无声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和价值取向。高校的立身之本是立德树人,而立德树人的关键在于教师。党外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和未加入任何党派的人员等广大党外知识分子,是党外代表人士的重要源头,在践行课程思政“三全育人”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目前,现有文献研究更多集中在如何发挥高校党员教师和基层党支部作用实施课程思政,对党外教师的研究和关注较为不足。高校统一战线要画大立德树人最大同心圆,就势必要团结引导广大党外教师,增强思想政治引领,为其在课程思政“三全育人”中发挥更显著更积极的作用聚势赋能,这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高校党外教师课程思政“三全育人”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分析

本文选取某高校2018-2020年成功申报并已顺利结项的校级课程思政改革精品课项目为样本,深入分析高校党外教师课程思政“三全育人”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党外教师在参与课程思政“三全育人”认知层面存在局限性

在某高校已结项的134个精品课项目中,党外教师申报项目数为26项,占比19.4%。在参与校级精品课项目申报的党外教师中,民主党派成员13人,占某高校在职民主党派教师的8.84%;无党派人士3人,占某高校在职无党派人士教师的20%;群众10人,占某高校在职群众教师的7.25%。上述数据表明,积极主动参与课程思政校级精品课项目申报的高校党外教师权重并不高,参与动力明显不足,进而反映出高校党外教师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着认知层面的误区。通过调查访谈法,总结了相对典型的几类错误认知分别为“课程思政无效论”(片面认为课程思政会消解思政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功能,还会压缩专业课学时,进而影响教学成效)、“课程思政无关论”(片面认为课程思政是党员教师的职责,自身非中共党员,所以课程思政和自己无关)和“课程思政恐惧论”(因思政教育理论基础薄弱而产生本领恐慌和畏难心理)。认知决定行为,认知层面对课程思政“三全育人”的德育效能和知识效能未能实现感性和理性的统一,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党外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二)高校党外教师关于课程思政建设先进经验的学习交流层面存在局限性

在对参与校级精品课项目申报的26位党外教师调查访谈的过程中,有近80%的党外教师指出高校党外教师关于课程思政建设先进经验的学习交流层面存在局限性的问题。如何找准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角度,如何挖掘、梳理和提炼专业课程中适合的思政元素,是摆在大部分党外教师面前的难题。剖析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从主观层面分析,不同于党员教师定期参与所在党支部的政治理论学习,党外教师缺乏参与系统性、规范性、持续性的政治理论学习机会,其政治理论知识积累较为不足,开展课程思政育人的理论功底较为薄弱;从客观层面分析,高校尚未搭建关于课程思政建设先进经验交流学习的平台,很多年轻的党外教师在与时俱进更新思政教育理念、运用现代教学方法、挖掘提炼思政元素等方面视野不够开阔,思路不够宽广,进而导致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衔接受限。

(三)高校党外教师课程思政评价机制存在局限性

在对参与校级精品课项目申报的26位党外教师调查访谈的过程中,有92%的党外教师指出高校党外教师课程思政评价机制存在局限性的问题。毋庸置疑,实施课程思政首先要明确底线目标,政治站位和政治立场是守住底线的关键,也是高校党外教师开展课程思政需要坚持的根本。教育部近年来通过出台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指导意见,已经建立一套相对完整的可遵循的课程思政“负面清单”制度,为高校党外教师实施课程思政坚守底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不单单要依靠筑牢底线的约束性机制,还要通过建立一系列科学明晰的可量化、可操作和可落地的激励机制,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党外教师参与的主观能动性,从机制体制建设这一根本上推动党外教师完成参与课程思政“三全育人”的认知升级和角色转换。目前,部分高校尚未建立形成切实反映课程思政育人成效的评价指标体系,更多侧重对教师主体的考核,比如通过校院系三级听课制度和学生评教进行督导和考察,而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机制亟待完善。现有考核评价机制对于全方位激励党外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改革建设的力度不足。

三、关于加强高校党外教师课程思政“三全育人”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机制建设,为高校党外教师实施课程思政提供制度保障

1.建立思想引领机制

高校统战部门要强化对党外教师的思想政治引领,加强顶层设计,对有一定代表性的党外教师分类别分层次制订培训方案。通过定期举办主题教育活动等方式,从思想上增进党外教师的政治共识、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筑牢高校党外教师实施课程思政“三全育人”的思想基础。同时引导鼓励各基层党支部在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时吸纳党外教师参加。此外,将协助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统战团体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纳入学校统战工作要点,以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统战团体为单位,探索设立党外教师课程思政育人工作室新路径,为促进党外教师开展课程思政专题研讨、经验交流和深度调研等搭建平台。

2.建立服务保障机制

高校应探索建立涵盖思政热点主题以及不同专业类别的课程思政元素资源库,并安排专人负责实时更新。按照思政热点主题分类,可分为长征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航天精神等不同主题,以及党史学习教育、冬奥会等时事政治主题内容;按照专业课程分类,可按照文史哲、经管法等不同学科类别汇总思政元素素材。具体而言,可通过平台整合、院系推荐等方式征集优秀课程思政示范课案例,包括教学视频、教学设计、教学课件等重要内容。充分发挥“网络思政”新兴质效,建设若干“思政点视频”,运用新媒体平台发布教研最新成果,实现课程思政改革显见成果的共建共享,为高校广大党外教师提供课程思政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的有力指导,并通过建立课程思政案例资源蓄水池和素材库的方式,帮助广大高校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和思政元素挖掘时开阔思路借鉴使用[1]。除学校每年划拨的用于课程思政建设专门经费以外,高校统战部门可对设立的党外教师课程思政育人工作室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和场地支持。此外,高校统战部门可充分运用党员领导干部与党外人士联系交友机制,将课程思政建设纳入联系交友的重要内容,促进党外教师与党员教师在课程思政研讨交流中共同进步,为党外教师与党员教师搭建“三全育人”沟通互助桥梁。

3.建立考核评价机制

衡量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重要手段就是建立包括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价值引领评价和过程评价,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和专家评价相结合,以及工作评价和成效评价相结合的课程思政综合评价体系。其中,通过建立政策导向激励机制、育人反馈机制、育人协作机制等机制建设及时纠偏和破除“五唯”,推动课程思政评价既关注育人成效,又兼顾育人过程,真正做到“思想育人“和”科学育才”的有机融合。 此外,高校统战部门要把党外教师开展课程思政“三全育人”情况作为对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和统战团体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长效的考核奖励机制,对于课程思政表现突出的组织和教师个人给予奖励,并作为评奖评优和各类人才推荐的重要参考。

(二)加强人才培育,为高校党外教师实施课程思政提供人员保障

1.发挥头雁效应

高校统战部门要充分引导和鼓励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和统战团体的负责人、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党外代表人士积极参与课程思政“三全育人”工作,充分发挥其政治站位高、政治意识强、教学科研能力突出的示范作用,提升和带动本组织的党外教师把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作为教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提升队伍水平

高校统战部门要以不断增强党外教师课程思政“三全育人”能力为重点,以凝聚党外优秀人才为基础,以加强理论培训和实践锻炼为途径,进一步拓宽育人视野、整合育人资源、创新育人途径,努力培养和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用突出的党外教师课程思政育人队伍。如每年优先推荐选送一定数量的党外教师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类政治理论培训,开阔视野,提高综合育人能力,形成自主学习与集中学习相结合、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的育人培训模式。此外,根据党外教师的不同的特点和能力,积极推荐进行交流任职、挂职锻炼,参与社会服务和国情考察,为党外教师调动整合校内外育人资源搭建平台。

3.扩大宣传推广

高校统战部门要充分发挥大统战工作格局的优势和作用,联合学校有关部门定期选树一批先进典型,利用新媒体平台等途径宣传报道党外教师参与课程思政“三全育人”的先进典型事迹,推广党外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新载体、新方法和新模式,探索“思想锻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深度融合育人体系,扩大党外教师课程思政精品课项目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实现党外教师由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的转变,实现由典型示范到全面推广的转变,实现由随机案例到系统模式的转变,形成党外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氛围。

(三)拓展育人载体,为高校党外教师实施课程思政提供平台保障

1.以师德师风建设为载体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教师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是实施课程思政的前提和基础。高校要以师德师风建设为载体,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将教师理想信念教育转化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以夯实师德养成体系作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高校基层党组织可通过吸纳党外教师参加师德师风建设专题组织生活会或集中学习活动等方式,引导党外教师自觉扛起立德树人的使命担当[2]。高校统战部门要在党外教师中充分挖掘师德典型,讲好师德故事,形成党外教师实施课程思政“三全育人”的思想共识和政治担当。

2.以育人工作室为载体

高校统战部门要以“三全育人”为目标,以高校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统战团体为单位,创新设立党外教师课程思政育人工作室,将课程思政建设纳入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和统战团体的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工作室通过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研讨、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教学沙龙等活动,找好思政元素适合的切入点,改进教学方法,提升育人成效。高校统战部门要对党外教师育人工作室的负责人资质做好把关,推荐一批政治立场坚定、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的有一定代表性的党外教师担任工作室主要负责人,尤其是发挥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党外代表人士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其在积极参政议政和参与社会服务履行职责的同时,牢记教书育人的初心和使命,在带领更多党外教师实施课程思政方面率先垂范。

基于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的大前提,各党外教师育人工作室要带领成员对标课程思政建设纲要,依托线上线下和校内校外等思政资源,挖掘各类思政元素,探索开拓教学方法,满足新时期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鼓励党外教师申报有关课题研究项目,支持党外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探索和学术研究,从理论层面探索个性化的课程思政路径,通过研究成果推动育人工作取得实效[3]。期间高校统战部门可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课教师以及开展课程思政卓有成效的党员教师参与党外教师课程思政育人工作室的教研活动,实现跨学科结对共建,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引导党外教师践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寓课堂教学于学习实践活动中,打造点线面集合的课程思政育人平台。

高校党外教师实施课程思政“三全育人”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并非一蹴而就能实现。要充分激发党外教师将立德树人育人理念和思政元素浸润到“三全育人”全过程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高校要为党外教师课程思政人才队伍建设制定“线路图”,明确“时间表”,明晰“任务书”,让广大党外教师承担好“三全育人”责任,将课程思政育人功能落实到提升党外教师育德育人能力、建立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构建思政协同实践育人体系、构建课程思政质量评价体系等各环节之中,为在高校内形成广泛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氛围,凝聚“三全育人”合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