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如何融入中医院校大学语文教学*

2023-01-10 02:24周路红薛芳芸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17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中医药医学

王 蓓 周路红 薛芳芸

(山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山西 晋中 030069)

“中医药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健康中国建设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大学生中医药文化自信教育显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在抗击新冠肺炎的疫情防控中,中医药直接参与新冠肺炎治疗的效果,让世界对中华医药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认识,中医药已成为抗击疫情的新希望和“制胜法宝”之一。中医药文化自信迎来发展的最好时机,中医药人应抓住历史赋予我们的这个良好契机,担当起以中医药文化助推中华文化复兴的历史使命,应当努力担当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先锋,提高中华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2]。

中医药文化自信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2]。中医药学深深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中,而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之一即是传承、弘扬优秀医学文化与传统。大学语文的重要功能是通过教学促进学生人文精神与医学精神的融合。教育部与原卫生部自2012年实施了卓越医生的培养计划,要求未来的卓越医生不仅具有卓越的临床实践能力,同时还应具备卓越的人文素质。在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并行的信息科学时代,既能坚守具有优秀特质的传统文化,又善于吸纳他国的文化养分[3]。作为通识课程的大学语文,在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方面具有先天优势。首先,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精选古今涉医文学的优秀作品,和具备叙事医学气质的经典医籍片段,通过阅读欣赏这些能够彰显中医药优秀文化的作品,树立我们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牢固树立中医思维和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提升中医药文化自信。具体实施设想如下。

1 大学语文与叙事医学相融

1.1 融入叙事医学的可行性 首先,医学是人学,人道、人文是医学世界的基本特征。基于医学的模式已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原因,解决人类的健康与疾病问题应该从心理、社会等方面综合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理应有所调整,医学教育理念应从重技能、轻人文向人文与技能并重转化。自古以来,我国就有“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合而为大医”的说法。反观现代医学,普遍存在重视医疗技术,而轻人文、轻语言的趋势,患者心理上的痛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临床医生忽视聆听患者对疾病的倾诉,缺乏对患者情感的关注,这些因素都是医患矛盾加剧的导火索。叙事医学重在培养医学生内在气质素养,而不仅仅是行为的规范。

历史上医学与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现存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开始,到张仲景的《伤寒论》,王冰的《黄帝内经素问注》,再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医学从未远离过文学。事实上,这些医学经典中的很多篇章可以作为文学作品来阅读。文学作品中更不乏医学人物和医疗实践的叙述,如《左传》中医缓、医和的故事,《国语·周语》下中周景王和乐官伶州鸠论乐的对话,《韩非子·喻老》篇,《礼记》中《月令》《内则》等篇讨论的天人合一的养生观以及《乐记》篇论述音乐养生的思想,史书中散见的医家传记,清代中叶产生的一批以梆子戏的形式传播中医药知识的科普戏剧作品,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等,足以彰显出医学对文学的渗透。

1.2 构建医学与人文融合的平台 文学是人学,医学也是人学,二者的交汇点是人的爱心[4],把文学引入医学教育是沟通科学和人文的桥梁。因此,将医学与文学进行整合,阐述医学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医学,将医学的叙事与叙事的医学融合,使医学生关注人类的生命安全和尊严,让其具备人文关怀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心怀苍生,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怀、为科学不畏艰辛的探索精神以及追求真理的创新精神[5]。大学语文是搭建医学与文学融合的桥梁。也是通过中医药文化自信的传播,助推文化自信的桥梁。

现代医学教育应“注重人文和医学融合的人才队伍建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6]。在现有的课程设置中有效地融入医学人文的内涵,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尝试,可操作性强,也易于被学生接受。而大学语文便是构建医学与人文融合的极好平台。

2 大学语文与叙事医学融合的路径

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有大量涉医题材的作品,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选取具有叙事文学特质的作品,在课堂让学生阅读欣赏,以启发式和问题导向式教学为主导,结合线下翻转课堂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思考,体会其中叙事文学的特点,帮助学生树立技术与人文并重的新型理念。对于作品的选取着重有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专以中医药为题材或主要描写对象的作品,如医家传记、采药诗文、咏药诗赋、养生诗文和各类笔记的中医药篇章等。第二类是含有医药情节或细节的作品,如《红楼梦》《镜花缘》等。第三类是以中医药为比兴、抒情对象或说理工具的抒情诗、说理散文和寓言故事;以中医药名词术语为语汇创作的作品,如药名诗、药名戏曲等。品类繁多、内容丰富,展现了中华医药文化的迷人魅力。以一、二两类为主。除此之外,医学典籍本身也富有浓厚的叙事气质,如《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古典医籍。

2.1 以单元模式设计教学环节 涉医文学是古代文学与医学交融的产物,其中很多优秀作品让人们在艺术欣赏的同时,又丰富了中医药知识,对弘扬中医药文化、增强中医药文化自觉具有积极意义。中国古代的经典医书,它们本身极具文学性与艺术性,将其中的优秀片段精选出来,按照作品体裁划分为不同的单元。

2.1.1 诗词单元 以我国最早的诗歌总辑《诗经》为例,在《诗经》中有丰富的医药内容,其中涉及病名40余个;记录了阴阳、五行、脏腑、疾病、保健等内容,可作为药物的花草达60余种。

2.1.2 医家传记单元 《史记》中《扁鹊仓公列传》,通过多个疾病与治疗的故事再现了秦汉时期医师的形象和医患关系。《三国志》则记载了名医华佗的传奇经历与悲惨境遇[7]。《丹溪翁传》中朱震亨推陈出新的创新精神以及“士苟精一艺,以推及物之仁,虽不仕于时,犹仕也”的人格升华。纵观古今,德艺双馨一直是名医先贤追求的最高境界,他们用自己的言行举止诠释着医乃仁术[8]。

2.1.3 小说单元 如曹雪芹的《红楼能》、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鲁迅的《狂人日记》、毕淑敏的《红处方》等。

2.1.4 经典医籍和医话医案笔记单元 通过作品告诉学生一种优秀的文化需要借助文学的形式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播,被更多的人们接受。如《黄帝内经》《伤寒论》《本草纲目》等经典的许多篇章具有很高的文学性、艺术性,可读性很强。历代医案医话也是如此,如《朱丹溪治滞下案》《沈明生治吐红案》《许叔微治丘生案》《脉理不可臆断》等,医家通过叙事方式,反映出医生本身对于诊疗疾病、医患交流的深入思考。

2.2 设计教学思路 各个单元的教学应该突出单元特色。例如经典医籍单元,《黄帝内经》和医案医话本身具有很浓厚叙事气质,特别是《黄帝内经》以叙事(对话)形式所著,将疾病的产生、预防、治疗等汇集成一部宏大的医学叙事经典。可以将中医的问诊作为重点展示。中医问诊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患者“疾病叙事”和医生“医学叙事”的交流过程[9]。《素问·疏五过论》概括了问诊的内容,指出“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贵贱贫富,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怯之理,审于分部,知病本始”;同时又指出:“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前人基础上提出了问诊的原则为:“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通过问诊获取全面的疾病信息,同时体现出体恤患者、同情患者,不仅诊治疾病,还要进入患者精神世界之中。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批评当今医生“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面对患者“相对斯须,便处汤药,省病问疾,务在口给”,强调问诊的重要。通过不同时期不同典籍对问诊的阐述,使学生正确认识问诊在中医诊断中的重要作用,也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重要环节。

小说单元以弃医从文的鲁迅创作的反映社会黑暗的《药》《狂人日记》和毕淑敏的《红处方》等医学题材的文学作品,以及专门从事疾病叙事的患者史铁生的作品为主。在这些叙事作品中,一方面表现出对生命和健康本身的关注,另一方面进一步地体现对生命和社会整体的思考。疾病常常与个人生活或道德修养紧密联系起来,也与作家或诗人个人的志向相关联。疾病和治疗常常被作为治理社会和国家的隐喻,极大地拓宽了叙事医学的视野[7]。

3 文化自信为大学语文教学注入活力

中医药文化的自信源于中医药辉煌的历史成就与顽强的生命力。在与瘟疫的长期抗衡中,中医药护佑着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倒,特别是2019年末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医药对目前所取得的阶段性的胜利功不可没,成为举世瞩目的亮点。为此,作为新时期的中医药人有责任、有义务借此东风,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大学语文融入叙事医学,目的就是通过对中医药文化的学习与认识,增强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自觉感,为学生树立中医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的概念。文学自古就是医学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与医学从古典时代起就有亲密的关系,文学是技术驱动型医学的矫正剂,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医学生意识到人类生存的问题,需要技术以外的力量和智慧来面对[10]。中国古代医家故事中,各位医家的科学精神、仁爱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自信,他们所取得的杰出成就为中华物质文化自信奠定了基础。中医文化自信影响着中国人的传统文化自信,也影响着中医学子的专业信心。大学语文的教学就是要通过中医药文化的学习,从而树立广大学子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对中医药文化的自觉,让我们的学子明白“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基本思维特点,充分地体现在传统文学艺术和中医理论中”[11]。所以“中医院校作为继承和创新中医药文化的关键场所,应该积极发挥中医药文化的教育功能,以文载道,以文促学,以文化人[12]”,构建文化自信的教育平台。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中医药医学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医学的进步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一)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