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中医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探究*

2023-01-10 02:24王琳琳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17期
关键词:英译适应性译者

王琳琳 陈 磊

(辽宁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 沈阳 110847)

中医英译从早期的翻译实践到翻译理论的提出,再到翻译理论与实践并重,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许多翻译理论的运用,如弗米尔的翻译目的论、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斯珀伯的关联理论,以及中国学者严复的“信”“达”“雅”、鲁迅的“宁信而不顺”、钱钟书的“化境”等都不同程度地为中医英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推动了中医传播的国际化进程。而笔者认为,生态翻译学理论中提出的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对于中医翻译实践具有更加全面、客观的指导意义。

1 中医文化负载词

文化负载词又称文化内涵词,是指承载着独特民族文化特色的词汇,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有些源语文本中的词语在目标读者的文化系统中没有等价对应词语,或者是有不同的语篇地位,从而给从源语文本向目标语文本传递功能和意义的过程中造成了翻译困难”[1]。可见,文化负载词一方面是指在译入语找不到对等词的源语词汇,即“文化空缺”;例如,中医术语“天癸”,在英语语言中根本找不到对等词,世中联的标准中将其译作“reproduction-stimulating essence”,基本全面地阐释了该术语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文化负载词是指在2种语言中代表不同概念的独特文化词,比如红色,汉语是吉祥喜庆的意思,英语语言里红色却代表暴力流血等骇人的含义。

中医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而中医语言承载了丰富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蕴涵着浓厚的人文色彩。中医中大量的文化负载词,如“阴阳”“五行”“三焦”等,增加了中医英语翻译的难度,而正是这些文化负载词的英译,体现了中医译者的水平,决定了译文质量的优劣。

2 生态翻译学

生态翻译学是胡庚申教授在生物进化论“自然选择”的基础上,提出的“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翻译理论。2019年度的牛津词典、剑桥词典和柯斯林词典分别收录了“climate emergency”“upcycling”和“climate strike”等与生态保护密切相关地表达,体现了全球大环境对生态环境的高度重视和对生态保护的迫切要求。由此可以断定,生态翻译是时代必然,大势所趋,它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也体现了中国人在解决问题时注重整体利益,从整体出发的思维特点。生态翻译学要求以译者为“中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从多维度进行翻译适应性选择转换,进而协调“翻译群落”中各个要素的平衡关系,以期实现译文的最佳整合适应度。胡庚申教授认为,翻译原则可以总结为多维适应与适应性选择,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根据翻译生态环境,力求在不同层次和不同方面上保证多维度的适应,并且做出适应性的选择转换[2]。生态翻译学将翻译放在生态环境中,采用三维转换的翻译方法,即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适应转换,打破了原有的简单的双语转换模式,为译者提供了更多可供选择的翻译方法和翻译视角。可以说,译者对三维的转换越多,选择适应度越高,那么最终译文的整合适应选择度也越高[3]。

3 生态翻译学下中医文化负载词的译例分析

虽然中医的很多典籍著作已经被翻译成英文,并且传播到海外运用于临床实践或者指导理论学习研究,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很多人看到了中医在海外的“去中国化”现象,即所谓的传播“真空”。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翻译过程中对文化负载词的处理不得当。导致中医学习者无法深刻地领悟中医医理和中医文化的精髓。运用生态翻译学的理论指导中医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将原文、译者、译入语和读者紧密联系起来,能够有效地提升译文的实用性和接受性,满足读者深刻追求医理的精神需求,真正实现传播中医文化的目的。

3.1 语言维的适应选择性转换 语言维的适应性转换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从语言形式和用词精准度方面所进行的转换。受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影响,汉语和英语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比如,汉语句子重意合,英语句子重形合;英语常用静态词汇,汉语多使用动态词汇等。比如“风温”一词,是具有显著中医文化特色的负载词,出自《伤寒论》条文“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有翻译家采用意译法将其译为“acute febrile disease caused by wind(Fengwen)”。根据条文内容不难看出,“风温”是指疾病名。而疾病名称具有简洁明了的特点,意译法翻译难免使译文过于冗长,读起来更像是对病名的解释,不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对于这一术语的翻译,笔者更倾向于魏迺杰的直译加注解的翻译方法,即:

If,after sweating has been promoted,there is generalized scorching heat,this is calledwind-warmth.

Note:Wind warmth,a transmuted pattern caused by the inappropriate use of warm,acridmedicinal to promote sweating in warm disease[4].

这样的英译文简洁凝练,通过添加注释的方法,解释了文化负载词的具体内涵,给读者提供了进一步深入学习的资源和空间。既实现了语言形式上的对应,满足了语言维适应性转换的要求,同时对“风温”的注释,又实现了文化维度的转换,体现了译者在翻译生态环境中发挥“平衡”“协调”的作用。

3.2 文化维的适应选择性转换 文化维的适应选择性转换是指在文本翻译过程中对源语和译入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进行阐释和转换。在一个民族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其语言符号的形成深受哲学、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影响,而在文化交流和思想传播过程中,语言的输出又不同程度地受到文化的制约。这种制约是双向的,如果在翻译过程中,忽略对不同文化内涵的诠释和表达,就会导致对原文语言的曲解、误解。在中医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中,由于缺乏对源语文化内涵的准确把握,而出现的误译现象并不在少数。如“心下痞”,是对临床症状的描述。有学者将其译文“glomus below the heart”,显然对“心下”的理解只停留在字面,并没有深究其内涵,这样的译文很容易使读者概念混淆。“心下痞”实质胃脘满闷,按之柔软不通的症状,而“痞”是指气机阻塞不舒的一种自觉症状,可见,glomus(血管球) 用在此处也未免牵强。黄海将其译作“stuffiness in epigastrium”[5],有效地向目标读者传递了这一临床症状所承载的信息。此外,笔者认为,根据“痞”字表示“阻塞”的含义,我们还可以考虑将“心下痞”译作epigastrium oppression 或者epigastrium fullness。这样既保留了中医文化词的内涵,又避免了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误译,译者通过文化维的适应转换,达到了平衡原文、译文和读者的关联关系,提升了译文的质量和可接受度。

3.3 交际维的适应选择性转换 交际维的适应选择性转换是译者从交际目的出发而进行的翻译处理行为。翻译的目的无外乎文化交流和思想传播,无论出于哪种目的,最终的服务对象都是译入语文本的目标读者。准确把握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要求译者深刻洞悉语言的深层含义,在准确传递源语语言和文化信息的同时,使读者产生与源语读者相同或相近的感受和预期反应,达到准确沟通和交流的目的[6]。这就要求译者在保证译文准确的前提下,充分考虑目标读者,以便在面对不同交际群体的时候,做出适当的选择。比如,面对医学知识相对匮乏的目标读者,像“气血不调”“阴阳失调”这样的术语就可以分别直接译作“abnormal of qi and blood”和“abnormal of yin and yang”。再如,“邪气”,直接译作“pathogenic qi”,就可以满足一般中医学目标读者的需求,但是在条文:“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中,如果再简单地翻译成“pathogenic qi”,就会使读者困惑,而能够阅读中医经典的读者,想必也是具备相当中医知识基础的医学专业人员,所以调整译文内容尤其有必要。根据“腹中痛”,此处的“邪气”并不是指与中医术语相对的“正气(vital qi)”,而是指胃中的寒邪,因此,译成“pathogenic cold”才能满足目标读者的需求。

4 结语

生态翻译学理论为中医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提供了新的视角,帮助译者突破传统的直译和意译等翻译方法,发挥主观能动性,即“适应”和“选择”的能力,采用多维度适应性转换,更好地去挖掘诠释文化特色负载词的深刻内涵,以追求原文、译者、译文和读者之间的平衡和协调,从而不断丰富中医翻译的实践经验,对于促进中医的对外传播,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医的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英译适应性译者
新高考适应性考试卷评析及备考建议
摘要英译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舵叶选型及适应性参数优化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