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中药学课程教学质量的创新研究*

2023-01-10 02:24林海燕于京平于佳宁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17期
关键词:中药学中医学中药

林海燕 于京平 于佳宁

(1.滨州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3;2.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山东 烟台 264100)

中药学是中医学专业的四大基础课程之一,是联系中医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课程,亦是联系中医学与中药学的纽带,其学科内涵体现为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运用。学科外延极其丰富,包括基源、产地、炮制、药理、制剂、配伍等,涵盖了与中药有关的一切知识,其终极目标是为中医临床服务。

1 中药学教学中的痛点问题

由于中药学学科存在自身容量大、知识点多的特点,使得很多学生望而却步,严重影响了中药学的教学。传统的中药学教学主要“痛点”问题如下。

1.1 学生辨证用药思维能力较差 传统授课过程中,任课教师往往更侧重于讲解中药的功效及临床应用,将300多味中药逐一讲解,学生缺乏思考的过程,不能在辨证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中药进行基本的诊疗活动。这种辨证用药思维的缺乏跟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无关系。

1.2 教学方法相对单一 传统的中药学教学大多采用讲座式教学法(Lecture-based learning,LBL)[1]。LBL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满堂灌”,学生“填鸭式”接受的被动教学法。虽然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每个学生知识接受能力不在同一水平,很难同时进步。

1.3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传统的实践教学由于受时间限制,教师往往在讲中药前先放几张中药的基源植物图片、入药部位图片及饮片图片,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记住中药的性状特点,出现中药学实践教学“纸上谈兵”的情况[2]。

1.4 评价方式过于单一 传统的中药学的评价方式主要是终结性评价,缺乏过程的监督。很多学生出现“临时抱佛脚”的情况。这种终结性评价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从而更不利于课程教学管理。

2 中药学的创新思路与举措

针对以上传统中药学教学中存在的“痛点”问题,我们积极进行教学创新改革,从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评价方式6个方面提出创新举措并组织实施。

2.1 课程思政的创新 中药学包含着丰富的中华本草知识,映衬着博大的医药文化底色,彰显着厚重的华夏文明精髓。近年来,我们在中药学的教学过程中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评价方式等方面融入德育元素,打造有温度的课堂,实现课程育人。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验、感受、领悟、升华,让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2.2 教学目标的创新 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中医学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对中药学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标进行修订,从知识、能力、素质、思政4个方面进行界定,使学生明晰通过中药学的学习应该达到的目标。

2.3 教学内容的创新

2.3.1 理论教学内容的创新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重构教学内容。设置25个内容相对独立的教学单元,并辅以教学PPT、教学知识点“微课”、章节测试、单元作业等。线上线下相结合,不拘泥于简单的知识传授,更注重引起学生对学科问题的反思及临床辨证用药思维的建立。

中药学理论教学,依托已在中国大学慕课、智慧树网运行的中药学慕课,积极开展基于BOPPPS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Blending learning)模式改革[3]。

2.3.2 实践教学内容的创新 搭建学生自我增强感性认识的实践教学平台、带教教师进一步增强理性认识的实践教学平台、师生互动培养自主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平台、临床一线具体认知中药的实践教学平台的4大实践教学平台。从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式及质量监控等方面进行多维度研究,使中药学的实践教学形成“基于医药相长”的多位一体的“贯通式”实践教学模式。该实践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具备辨识中药基源植物、判断中药饮片真伪优劣、正确选择炮制品、验证中药药理作用和运用中药进行基本诊疗活动的能力。

2.4 教学方法的创新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学、网络教学为载体,采用案例式、讨论式、归纳比较式、功效结构等教学方法。

建立基于“BOPPPS”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所谓的“BOPPPS”教学模式,即B(Bridge-in)知识导入;O(Objective or outcome)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P(Pre-assessmen)通过提问,为具体讲授提供参考;P(Participatory learning)采取探究引导、CBL(案例式)、对比归纳等趣味性教学方法串联相关知识点;P(Post-assessment)检验教学目标达成度;S(Summary)小结并巩固教学重点和难点[4]。

2.4.1CBL法 通过简短的小病例,学生运用已学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的知识,来辨证论治,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可选取名医的典型医案,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感受名医求真务实的治学精神、济世利生的高尚医德、妙手回春的精湛医术。

2.4.2 讨论法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讨论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专业自信和职业认同感。如:清热解毒中药与西药抗生素的区别?

2.4.3 归纳比较法 横向比较——同一章节内相似药物的比较,如石膏与知母;纵向比较——不同章节具有类似作用的药物比较,如生姜、藿香、芦根、半夏均可止呕,如何区别使用等。在比较中,求同存异,使学生学会辨证用药,培育学生的传承精神及求真务实精神。

2.4.4 功效结构教学法(特色) 抓住性能—功效—临床应用3个核心环节,以功效为中心,反推性能,正推临床应用,既可降低记忆压力,又可增强学生对功效的理解。如,根据麻黄辛温解表的功效,可反推其药性是辛、温的,正推其主治病证是风寒表证。

2.5 教学手段的创新 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将先进的教学手段引入课堂,如通过雨课堂、青鹿高校智慧课堂等,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并及时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实现教师与学生的无缝交流。

2.6 改革评价方式 改变以往“一锤定音”的终结式评价模式,采取过程性评价模式,线上和线下成绩按照一定比例生成学生的最终成绩,避免学生“临时抱佛脚”的情况出现。考核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诚信度和科学作风的考核,注重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考核。

3 成效

经过1学期的中药学学习,学生普遍反映,虽然课程知识点多、记忆难度大,但是经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和任课教师加强课程思政、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借助信息技术及改革评价方式,学生不但能牢固掌握知识点,并能很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临床小问题,辨证用药能力明显提升。尤其是将中药传说故事、名医典型案例、古诗词等融入课程之后,不仅增强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还增强了学生对职业价值的认同感、责任感和专业自信。2017级中医学专业学生徐建兴的学习感悟是:“学习完中药学,我既赞叹于大黄、礞石的摧枯拉朽,又惊艳于人参、附子的回天转日;既被神农氏的首创精神所感动,又为仲景的用药如神所折服;既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又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领会到了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培养了爱国情怀,又激发了作为中医学子的自信心与自豪感”。同时,从学习成绩来看,实施中药学创新研究后,学生成绩明显提高,不及格率较之前也显著下降,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4 研究意义

4.1 理论教学创新研究意义 基于BOPPPS混合式教学模式培养中医学专业学生辨证用药思维,做到线上学习和线下教学的有机结合。学生通过该教学模式,学习兴趣、自主性、效率大大提升,辨证用药能力也得到全面提升。而且学生可通过网络对教师讲解的课题相关文献、案例等进行查阅,拓展了无限学习空间,知识面更广、更深;任课教师也通过该教学模式,敦促自己扩大知识面,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全面锻炼教学能力。借此可造就一支知识丰富、技术全面,与学生保持良好互动能力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4.2 实践教学创新研究意义 基于“医药相长”的中医学专业中药学“贯通式”实践教学模式,使学生识别中药基源植物、判断中药饮片真伪优劣、正确选择炮制品、验证中药药理作用和运用中药进行基本诊疗的能力明显提升。通过该实践教学模式,中医学本科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科研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近3年,课程组教师指导的学生先后获得大创项目15项:国家级3项,省级4项,校级8项。“精诚医署”先后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第三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一等奖等优异成果。

综上所述,中药学创新研究的实施,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中药学中医学中药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临床中药学学科简介
临床中药学学科简介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吉林省一温专业建设点
——通化师范学院中药学专业简介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中药零食”怎么吃
乡村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的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