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市鲜食甘薯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

2023-01-10 21:28武小平丁健武忠郭建芳
江西农业 2022年22期
关键词:薯苗黑斑病多菌灵

武小平,丁健,武忠,郭建芳

(山西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山西 忻州 034000)

甘薯含有大量淀粉、多种维生素、氨基酸、多种微量元素,还含有食物纤维、脂肪以及多种矿物质等,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良好的保健功效备受人们的关注。忻州市甘薯种植历史悠久,因该地气候适宜,生产的甘薯口感香甜细腻,产业优势突出,品牌效应显著。随着农业种植结构多元化发展和政府对甘薯产业的规划,忻州市忻府区形成了合索乡、奇村镇、高城乡、曹张乡、董村镇、西张乡6个红薯种植集中区域,树立了忻府“西呼延红薯”“游邀红薯”“西张红薯”“金山红薯”和“山粮”等知名品牌和商标。

目前,忻府区已成为全省甘薯主要种植基地,种植面积稳定在2万亩以上,甘薯品质、产量均居全省前列,被誉为“红薯之乡”。但近年来,由于在甘薯种植过程中农药和肥料的不规范使用,甘薯的品质无法得到保障。

随着人们对甘薯的品质要求日益提高,为保证鲜薯生产的品质安全和发挥甘薯高产潜力,遵循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的原则,忻府区制定了鲜食甘薯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以提高甘薯产品市场竞争力。

1 产地环境条件

产地环境条件应符合“NY5116 无公害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NY5010-2002 无公害食品蔬菜产地环境条件”的规定。当地生态条件良好,沙壤土较为理想。产地应远离工矿区,周围没有对产地生态环境构成威胁的污染源[1]。

2 选用优质品种,筛选种薯

选用高产、优质、抗病性强、抗逆性强、适应当地栽培条件、商品性好的优良甘薯品种。适宜当地种植的鲜食甘薯品种有烟薯25、济薯26、秦薯5号、普薯32号等。

种薯应采用上一年生产的夏薯,种薯质量应符合“种薯”(GB4406-84)、“甘薯种苗产地检疫规程”(GB7413-87)及“甘薯四级种子生产技术操作规程”(DB41/T293.12-2002)的规定。种薯质量以150~250 g为宜。应选择无病无伤、未受冷害和湿害的薯块[2]。

3 培育无病壮苗

3.1 培育方法与时间

采用塑料大棚加温育苗以及塑料小拱棚冷床育苗方式,于栽植前30~35d开始育苗,忻州一般在4月1日左右育苗。

3.2 种薯处理

3.2.1 种薯药剂处理

首先用51℃~54℃的温水浸种10 min,然后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浸种3~5 min,或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5 min,防治黑斑病。

3.2.2 种薯催芽处理

将药剂处理后的种薯进行集中高温催芽,催芽时薯层温度控制在35℃~37℃,相对湿度控制在80%~90%,2~3 d后,种薯薯皮出现“爆花”现象后,将薯层温度下降到30℃左右,湿度保持在80%以上,待90%以上薯块出芽长度超过0.5 cm时,将薯层温度降至25℃左右,开始进行分床排薯[2]。

3.3 排薯

采用平排法排薯,保持薯面上齐下不齐,排薯密度为20~25 kg/m2,并用沙土填满种薯间隙,将床土浇透,待水渗下后,用平板将种薯面压平,再覆湿润细沙土2~3 cm,架起塑料布小拱棚提温保湿。

3.4 苗床管理

3.4.1 出苗期管理

出苗前主要是做好提温、保温工作,一般不再浇水,当60%薯块出苗后可以浇一次透水,齐苗之后可以根据薯苗生长情况和苗床土壤墒情适当补水,当小拱棚内温度超过35℃时要及时通风换气,防止高温烧苗。薯苗长到20 cm左右,展开叶6片以上时,要进行降温炼苗,将苗床温度保持在20℃左右,相对湿度保持在60%左右。炼苗3~5 d,炼苗要逐步进行,先在早晚进行,揭去小拱棚,并打开大棚通风口,进行炼苗,使薯苗墩实、粗壮。

3.4.2 采苗期管理

薯苗长到25~30 cm、百颗苗重500 g以上时,要及时剪苗。采用高剪苗采苗方法,即留基部1~2 cm,不仅能增加下茬苗采苗量,减少后续薯苗病毒感染传播,还能促进薯苗基部再生芽,次日按照20~25 g/m2的量追施尿素,施肥后用清水淋洗叶面后浇水。

3.4.3 薯苗处理

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600~2000倍液,或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浸泡薯苗基部8~10 min防治黑斑病;用20%三唑磷微囊悬浮剂100~150 倍液,浸苗基部10 min防治茎线虫病[3]。

4 大田栽培

4.1 整地起垄

选择质地疏松、土壤肥沃、地势较高、灌排水良好的田地种植甘薯。结合整地起垄撒施3%辛硫磷颗粒剂,每亩用量为180~240 g,起单垄,垄距为80~100 cm,垄高25~30 cm。

4.2 底肥

施足基肥,鲜食甘薯目标产量2000~2500 kg/667 m2的田块,每667 m2约施用优质农家肥3000~5000 kg,尿素10~15 kg,过磷酸钙35~40 kg,硫酸钾15~20 kg。栽苗前,结合深耕整地施入70%有机肥,剩余的30%和化肥在起垄时集中条施,垄底包于垄内。底肥采取撒施或条施的方法施加,条施应与起垄结合进行。

5 田间栽植

5.1 栽植时间

一般在土层10 cm处的地温为16℃以上时栽植。忻州甘薯栽植时间主要集中在5月中上旬。

5.2 栽植密度

一般平原旱地为3000~3500株/667 m2,水地为2500~3000株 /667 m2。

5.3 栽插方式

栽插前1天,结合起垄,先覆膜后栽插,确定好株距后,在地膜上用打孔器打斜孔,灌水。待水下渗后,使用甘薯栽插镊夹住薯苗基部插入斜孔中,使薯苗入土部分占薯苗长度的2/3,再将薯苗剩余部分留在垄外,用湿土封严地膜孔。

6 田间管理

6.1 查苗补苗

栽插3~7天后要查苗,清除病苗、死苗,及时进行补栽。

6.2 肥水管理

甘薯生长期间一般不浇水,严重缺水时,可适当轻浇。对于生长过旺地块,每667 m2用0.5%磷酸二氢钾溶液200 g,兑水30~40 kg 进行叶面喷施,每隔7天喷1次,连喷2~3 次。喷肥时间以无风的傍晚为宜[3]。

6.3 化学调控

封垄前后,每667 m2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80 g加水15 kg或用40%乙烯利水剂150 mL加水15 kg进行喷施,叶面均匀喷施1~2次,间隔期10 d,避免茎叶后期徒长。

7 甘薯病虫害防治技术

7.1 主要病虫害

忻州市常见的病害主要有黑斑病、黑痣病、茎线虫病等。地下害虫主要有蛴螬、蝼蛄、地老虎、金针虫等;地上害虫主要有甘薯斜纹夜蛾、甘薯天蛾、甘薯麦蛾等。

甘薯病虫害防治技术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控制原则。施用农药严格执行GB 4285-1989和GB/T 8321的规定。

7.2 农业防治、物理防治

农业防治方法主要有:种薯处理时,利用51℃~54℃的温水浸种薯块10 min,或在35℃~37℃的高温环境中对甘薯薯块催芽3~4 d育苗,用更换床土的方式进行育苗;倒茬隔年轮种,减少地下害虫为害及土传病害的情况发生,对防治甘薯黑斑病和软腐病有一定效果。物理防治方法,可利用黑光灯或糖醋液诱杀斜纹夜娥、地下害虫成虫等。

7.3 化学防治

使用药剂时要严格按照GB/T8321、GB4285规定执行,严格控制农药用量和安全间隔期[4]。

7.3.1 黑斑病

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药剂浸泡种薯10 min,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浸泡种薯5 min。

7.3.2 黑痣病

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泡种薯10 min进行消毒。

7.3.3 茎线虫病

在定植时用1.8%阿维菌素乳油1000倍液浇灌定植穴,每棵注入50~60 mL,还可兼治根蛆、蝼蛄、蛴螬、金龟子等害虫。

7.4 生物防治

用16000 IU/mg苏云金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100~150 g喷雾防治甘薯天蛾、斜纹夜蛾等地上害虫;利用0.38%苦参碱乳油300~500倍液防治蚜虫以及金针虫、地老虎、蛴螬等地下害虫;利用2%白僵菌粉15 kg/hm2防治蛴螬等,起垄前撒施或栽植时穴施,施后封土,严防日晒[1]。

8 农药安全使用

严格执行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4285-84)和农药安全使用准则(GB/T8321)的规定[3]。对于多菌灵、辛硫磷、敌百虫等农药的使用,每季甘薯不超过2 次,每次施用应间隔20天以上[5]。

9 采收

适时收获,忻州市一般在9月下旬开始收获,到10月上旬结束,采用人工或机械收获的方式。应选择晴天收获,做到轻拿、轻装、轻运、轻放,降低损伤率。

10 储藏

用来长期储藏的甘薯,必须经过严格挑选,要将破损、有伤口的,受过冷害、水泡、病虫危害的薯块进行剔除,入贮初期注意降温排湿,中期适当保温,贮藏后期应加强通风,防止二氧化碳积累造成烂薯。甘薯贮藏温度不宜太高,适宜温度为13℃~15℃,相对湿度为85%~90%即可。

猜你喜欢
薯苗黑斑病多菌灵
压蔓平栽技术对甘薯生长、结薯及产量的影响试验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蔬菜中多菌灵的不确定度评定
红薯苗栽植成活率不高的原因分析
旱地甘薯高产栽培技术
月季黑斑病春夏季消长规律及其防治药剂筛选
农药与五味子提取物的复配对梨黑斑病的研究
碧根树黑斑病的识别方法和控制措施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下多菌灵的残留现状研究进展
春季红薯栽苗注意啥?
多管齐下 防好甘薯黑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