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僵菌粉剂在青海省乐都区红腹叶蜂防治的林间试验

2023-01-10 21:28吴延瑾
江西农业 2022年22期
关键词:白僵菌分生孢子落叶松

吴延瑾

(乐都区自然资源和林业草原局,青海 乐都 810799)

落叶松红腹叶蜂是食叶害虫类型,在发病阶段具有广泛性的特点,会造成较为严重的危害,且危害面积较大。现阶段为了实现对红腹叶蜂的有效防治,需要使用白僵菌可湿性粉剂等物质,结合红腹叶蜂的生物特性予以分析,在开展林间实验操作的基础上,对白僵菌粉剂的实际用量予以严格管控,确保能够获得更加优良的防治效果,有效提高落叶松红腹叶蜂防治工作的效率。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结合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提供的相关资料,可以看出在开展落叶松红腹叶蜂防治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将白僵菌粉剂作为主要的防治药物进行使用。

1.2 实验方法

1.2.1 定点观察生长状况,掌握病虫害暴发机理

目前需要对青海省乐都区周围的落叶松红腹叶蜂生存状况进行检查,采取抽样调查的形式,对红腹叶蜂的生长状况进行定点观察。与此同时,还需要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林分因子以及立地因子综合考虑,通过对上述环境因子的全方位调查,从而形成完整的调查报告。不仅如此,还需要结合室内对落叶松红腹叶蜂的饲养状况进行调查,进一步针对红腹叶蜂种群的动态发展规律作出探究,从而明确掌握红腹叶蜂等病虫害的暴发机理。

1.2.2 合理管控实际用量,优化药剂使用结果

白僵菌粉剂需要在老熟的幼虫下树时期进行使用,并且还需要在结茧时期对白僵菌粉剂的实际用量予以合理管控,采取实时操控化的喷洒方式,全方位地观察相应的真菌类杀虫剂粉剂喷洒活动。结合幼虫和蛹期的总体死亡率,在综合考虑的基础上,进一步针对各种天敌的寄生率以及总体的补食量进行调查。

一方面,在红腹叶蜂老熟幼虫期和下地结茧越冬期等时期,分别以喷雾和喷洒的形式使用白僵菌粉剂,并将此类粉剂的实际用量控制在60 kg左右,总体的防治面积应保持在1 hm2范围以上。其中,对于分生孢子的浓度来说,需要设置3个不同的浓度梯度,并将白僵菌粉剂的使用天数控制在7天,3个浓度梯度为:每毫升1×108分生孢子、每毫升5×108分生孢子以及每毫升1×109分生孢子,进一步针对幼虫的实际死亡率进行观察;当3个浓度梯度的使用天数为10天时,那么需要对实际的浓度进行控制,同样为每毫升1×108分生孢子、每毫升5×108分生孢子以及每毫升1×109分生孢子,结合实际情况对幼虫的实际死亡率进行观察。

另一方面,为了能够清晰地对比出白僵菌粉剂的实际使用效果,还可以设置对照组的形式,以拟青霉菌粉剂等药剂为主,同样需要在红腹叶蜂老熟幼虫期和下地结茧越冬时期进行使用,分别以喷雾和喷洒的形式,将拟青霉菌粉剂的用量控制在60 kg,与白僵菌粉剂形成鲜明对比,且总体的防治面积与白僵菌粉剂面积相同。对于实际所设置的3个浓度来说,在7天的情况时,需要控制在每毫升1×108分生孢子、每毫升5×108分生孢子以及每毫升1×109分生孢子,进一步针对幼虫的死亡率进行观察。对于3个浓度设置在10天左右的频率时,需要确保能够与白僵菌粉剂相同,进一步针对幼虫的死亡率进行观察。同时,还需要与白僵菌粉剂的使用结果进行对比。

1.2.3 防治实践同步开展,促进技术推广使用

在分析病原微生物的过程中,涉及到采集、分离等操作环节,还需同步开展防治实践活动。通过对落叶松红腹叶蜂种类的合理筛选,保障病原微生物实验操作的有效性,并对先进的防治技术予以推广和使用。

2 落叶松红腹叶蜂的生物学特性

2.1 成虫

结合落叶松红腹叶蜂的成虫身体长度,当长虫的翅膀延展之后,能够达到8.5 mm的长度。成虫的虫体表面具有一定的光泽,并且所出现的白色鳞毛混杂生长。成虫的头部呈现出黑色,所分布的刻点触角有9节左右,都是以微小的触角为主,且分布均匀。成虫头部的柄、梗等节点均为茶褐色,并且前胸的位置通常为黑色,翅膀的透明度相对较高。前翅的痣印较为清晰,前缘的脉络通常为黄色,对于成虫的前足和中足来说,通常情况呈现出黄褐色,而后足的胫节后半方部位,在局部或者跗节等部位,通常是以黑褐色为主。成虫的虫爪为褐色,且虫爪很小,能够与外壳形成对立,但两者之间并不具备平行关系。不仅如此,成虫的尾须与锯鞘长度处于持平的状态,且锯鞘的颜色通常为褐色,并且覆盖了相应的绒毛,且锯鞘毛的光泽度较为优良。锯当中有16个齿,且各个齿当中又分布着小齿,一般情况下小齿的数量为5个左右。

2.2 虫卵

通过对落叶松红腹叶蜂的虫卵外观形状进行观察,可以看出其呈现近似椭圆形的形状,且卵的规格通常是以1.3 mm×0.4 mm为主。在早期阶段所产出的卵,颜色通常是以黄白色为主,而在孵化的前期阶段,虫卵的发白带当中带有褐色,且一侧能够形成黑斑,且黑斑很小。

2.3 幼虫

对于成熟类的红腹叶蜂幼虫来说,其基本体长能够保持在16 mm左右,成熟的幼虫的头部宽度能够保持在2 mm左右,且周身通常是以黑色为主。红腹叶蜂幼虫的腹部和胶部背都能够呈现出灰绿色的颜色,且胶板的灰色相对较浅。

2.4 裸蛹

红腹叶蜂裸蛹的体长能够在9~10mm的范围内,早期的生长阶段呈现出乳白色,在羽化的前期阶段,虫体的颜色逐渐加深,到最后呈现出了棕黑色。

2.5 虫茧

通过观察红腹叶蜂虫茧的外观可知,其通常是以椭圆形为主,且总体规格为11 mm×5 mm。在一般情况下,虫茧的颜色以棕色或者深棕褐色为主,虫茧的外壳坚硬,并且存在一定的角质。

3 落叶松红腹叶蜂的生长习性

当红腹叶蜂顺利完成羽化之后就能够产卵,且大部分的虫卵出现在新发的树梢当中,这是由于树梢能够为虫卵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便于虫卵成活,在10天左右后能够实现迁飞等目标。在红腹叶蜂产卵的过程中,通常会用尾部的刺,准确地刺伤新梢顶端,使侧向的嫩皮层出现破损,而后再将产卵器插入到嫩皮层当中,使红腹叶蜂能够顺利地产下一粒卵。实际上,红腹叶蜂的产卵动作,能够与向下的切割动作同步进行。在通常情况下,红腹叶蜂的虫卵以纵向化的排列形式为主,且每个雌虫的单次产卵数量一般能够保持在40~50粒的范围内。此时,虫卵能够及时地吸收树梢当中所存在的营养物质,有助于促进虫卵自身发育和生长,并且可以使新梢出现弯曲、钩样等状况,使梢顶位置的树叶呈现黄白色。红腹叶蜂的生殖情况比较特殊,在通常情况下运用孤雌生殖的方式。

对于红腹叶蜂的幼虫来说,一般情况下具有5个不同的生长期。在生长初期阶段的幼虫孵化环节,一旦出现了聚集的现象,则会对林业产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严重的危害。在通常情况下,虫卵会及时吸收产卵区域以及周边邻近树叶所提供的营养,当到二龄生长期后,虫卵则会朝着下一层树干蔓延,且下方区域的树枝也会成为红腹叶蜂的下一个危害目标。当红腹叶蜂的幼虫达到四龄时,危害能力最强,处于虫卵2 m范围的树叶基本都会被红腹叶蜂幼虫啃食干净。此时,树木的长势则会被削弱,并且出现了明显的营养不良状态,大面积的落叶松叶片都会泛黄,在严重情况下还会出现枯萎等问题,不利于促进落叶松树木的持续生长。当红腹叶蜂的幼虫生长到五龄阶段时,此时虫体不会再继续向上依附在林木的上层区域,而是向林木下层生长区域蔓延,以结茧的形式为主,确保幼虫群体能够顺利越过冬天。待第二年8月初,老熟的幼虫会整体向下蔓延,在红腹叶蜂的侵扰作用下,落叶松等林木遭到了严重的危害,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有效规避红腹叶蜂所带来的损害。

4 白僵菌粉剂防治红腹叶蜂的实际效果

在落叶松林建设项目的发展过程中,为了能够有效减轻红腹叶蜂老熟幼虫期与下地结茧越冬期所带来的损害,需要使用白僵菌粉剂对红腹叶蜂等虫害加以防治。采用喷雾和喷洒的形式,对最终的防治效果加以分析,针对初期阶段的统计结果予以深入探讨,可以看出在使用喷雾防治方法的过程中,对3个浓度7天之内的防治效果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其中,第一个浓度梯度为每毫升1×108分生孢子,此时幼虫的死亡率能够达到33.4%,防治前期的虫茧数量为123.94 m2,在7天之后,地面的死虫数量能够保持在42.64 m2。当浓度为每毫升5×108分生孢子时,此时幼虫的死亡率有所提升,并且能够保持在65.6%左右。前期阶段的防治虫茧数量为125.64 m2,7天之后的地面死虫数量为82.42 m2。对于浓度为每毫升1×109分生孢子来说,幼虫的总体死亡率得到了进一步提升,高达97.8%。

为了能够更加清晰地观察到白僵菌粉剂的防治效果,还需要以相同的药剂浓度,将10天以后的防治效果进行对比。当浓度为每毫升1×108分生孢子时,此时幼虫的死亡率相较于7天左右所得到的数据要高,经过计算幼虫死亡率为66.3%。当浓度为每毫升5×108分生孢子时,幼虫的死亡率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一般高达86.7%。通过进一步对每毫升1×109分生孢子的浓度予以分析,可以看出此时的幼虫死亡率达到了最高水平,经过计算得出幼虫死亡率为98.8%。由此可以看出,在秋季,通过对白僵菌粉剂的使用和防治效果予以分析,综合考虑地面喷粉的实际应用情况,可以看出红腹叶蜂虫茧和虫蛹的感染情况较为严重,平均感染率控制在74%左右。

5 结论

对于传统的红腹叶蜂类害虫问题予以分类研究,仅仅只能够针对重要的种类进行观察,总结红腹叶蜂的生物学特性和防治方法,而对于新型红腹叶蜂品种来说,由于尚未对其予以综合考虑和深入研究,应结合实际情况对其进行进一步探讨。现阶段需要根据落叶松红腹叶蜂的生长和发展规律进行总结,在明确掌握扩散、蔓延机制的情况下,从生物学、生态学、发生环境等三个层面入手,基于深层次的角度,对红腹叶蜂的危害予以控制,以促进落叶松林产业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的,对红腹叶蜂的防治方法做出系统化的研究。

在开展落叶松红腹叶蜂防治工作的过程中,可以采取生物防治的方式,使用白僵菌粉剂等药物,可以看出在以喷雾形式对落叶松红腹叶蜂进行防治时,实际的感染率能够控制在74%左右。通过将白僵菌粉剂与拟青霉感染剂的使用情况进行对比,可以看出后者的感染率相较于前者稍高,一般情况下为82%,但仍然可以看出两者均有优良的防治效果。在真菌培养的过程中,所需的费用成本相对较高,导致拟青霉感染剂防治方式的推广受到了限制。

6 结束语

在防治落叶松红腹叶蜂等病虫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结合红腹叶蜂的生长特性予以综合考虑,在了解红腹叶蜂生长习性的情况下,确定合适的防治时间和防治方法,并基于综合类的防控措施,加强对红腹叶蜂防治工作的管理,使用白僵菌粉剂等药物,通过对浓度的合理管控,以此来获得最佳防治效果,有助于促进林木的健康成长,为落叶松等林业产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有效提高树木对红腹叶蜂等虫害的抵抗能力。

猜你喜欢
白僵菌分生孢子落叶松
球孢白僵菌与苦参碱混用对双线卷裙夜蛾的协同增效作用
落叶松病虫害防治措施探讨
山西落叶松杂交良种逾10万亩
鸡 妈 妈
落叶松病虫害防治措施探讨
无人机喷撒白僵菌防治越冬代马尾松毛虫效果研究
落叶松育苗及田间管理技术探究
暗色丝孢菌中国一新记录属
不同储存温度对白僵菌孢子活性的影响
白僵菌Bb38菌株小米培养基与SDAY培养基培养耐热性状差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