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工学交融”课程体系研究
——以广州医科大学金域检验学院为例

2023-01-10 22:17陈文雨赵醒村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产教理论课应用型

白 玉,倪 洁,陈文雨,赵醒村,*

(1.广州医科大学,广东 广州 511436;2.南方医科大学,广东 广州 510515)

一、产教融合的起源与发展

产教融合于20年代初起源于美国的合作教育,合作教育最早应用于工程科学,此后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行,并逐渐在商业、艺术、社会科学、法律等学科广泛应用。从20世纪80年代起,合作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并在我国高校的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中得以广泛应用[1]。随着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对高校人才培养需求的变化,合作教育在我国主要分化为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和产学研合作3种模式,应用于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培养。

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产教融合现状

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决策部署,要求高校把办学思路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2]。2012年教育部第四次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目录》颁布实施,医学检验专业从检验医师转变为检验技师,强调技术、操作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应用型人才培养[3]。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开设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高校通过与独立第三方检验机构合作,以产教融合的方式促进应用型检验人才培养。通过文献与实证研究发现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产教融合主要存在以下4方面问题:(1)实践学习与理论学习安排脱节。(2)实践能力考核在专业核心课程中占比过低。(3)实践学习与学生差异化目标需求脱节。(4)教师培训、反馈与学生培养脱节。

三、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工学交融”课程体系构建可行性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契合政策导向。

2017年12月《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等教育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迫切要求。国家“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中的10项重点任务包括了深化产教融合和构建社会参与机制。以上政策为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课程群整合提供改革支撑。

金域检验学院在课程体系设置中紧密围绕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国际检验技术的发展趋势,结合人才岗位需求动态调控专业课程设置,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同时充分发挥金域公司高端技术平台的优势,打造了专业特色课程群,为“工学交融”的教学安排提供了基础支撑。

(三)产教融合提供平台保障。

金域检验学院已与20多家三甲医院和广州金域医学检验中心等企业共建实习平台,与企业共建8个高新技术精准平台和2个经验性平台。此外学院借助企业平台与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UPMC)等国际院校和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不同检验领域、多层次的实践平台,为满足学生差异化实践学习目标提供了坚实保障。

四、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工学交融”课程体系构建

随着产教融合的发展,研究者发现需要平衡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同时要提高两者间的融合度。推行“工学交融”的关键是深入思考课程与教学过程,其中3个重要方面为经验学习、反思实践和学习的社会文化视角[4]。

(一)构建原则。

1.中心化考量学生要求。人类健康需求的不断发展、生物技术的革新以及个体化精准医疗时代的到来,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实验技能、开拓新项目的能力带来新挑战,应鼓励学生根据兴趣及职业发展目标有所侧重地选择实践学习内容。因此课程体系设计要以学生职业发展目标为导向,给予学生充分的课程选择自主权。

2.模块化设计课程。通过与企业充分沟通,准确掌握医学检验技术发展实际需要的课程,淘汰不适合专业发展的课程,根据检验领域、检验技术分布以及不同岗位应具备的能力模块进行课程整合,减少重复交叉内容,围绕模块化课程进行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以及科研训练。

3.交替化安排教学。以课程群为基础,理论学习、实践训练交替进行,避免实践与理论脱节,该模式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对接,另一方面便于学生及时反馈不同模块的学习效果和兴趣,为明确职业发展目标奠定基础。

4.科学化提高实践占比。本科生实习集中在最后1学年,实践学习时间大约为46~48周,与理论课占比相距甚远。国内外合作教育的成功经验均显示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应提高实践学习占比,如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参加产学合作教育的学生理论课和实践课各占50%[5]。

(二)教学计划。

1.理论基础及目标。“一学年三学段”教学计划“工学交融”课程体系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实践学习安排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为目标,同时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融合与渗透以及产教融合的市场属性。

2.课程安排。本科阶段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占比均为50%。第一学年理论课集中在公共基础课以及基于课程群的专业基础课,实践课包括与理论课配套的校内实验课以及检验基础岗的校外实习。第二、第三学年理论课为临床基础检验等专业核心课程以及专业选修课,实践课包括与理论课配套的校内实验课以及检验提升岗的校外实习。第四学年理论课主要为临床基因组检验技术等专业前沿课程,实践课分为顶岗实习必选岗和定岗实习自选岗,二者都与学生就业目标紧密相关,顶岗实习设置必选岗和自选岗的目的是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就业需求。同时,顶岗实习内容和要求对接就业目标岗位从业资格。

3.考核与反馈。在每个学年结束时由教学监督机构组织学校、实习单位(企业、医院等)、学生三方共同进行学生培养质量评价及反馈。学生提交年度学习报告,学校围绕学业成绩、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实习单位围绕岗位技能、沟通能力、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综合三方评价形成质量评价报告,针对各方存在的问题,不断探索改进措施,促进真正实现“工学交融”,推动产教融合实现良性循环。

(三)实践带教。

学生校外实习期间除实践学习岗位的带教老师外,学校同时安排理论课教师进驻实习单位,促进理论课教师不断更新学科领域知识,及时与实践前沿对接,推动理论课内容不断更新,同时促进高校教师全面掌握行业企业对检验人才的培养需求[6]。通过理论课教师参与实践教学,提升产教融合双方合作粘合度,为师生互动提供环境支持,提高学生学习投入积极性,进而提升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五、金域检验学院教学改革成效

广州医科大学金域检验学院是国内医学检验教育第一个实施校企合作办学新模式的学院。经过十余年的产教融合改革实践,取得显著成效:学科发展迅速,检验学科获国家特色专业、省级名牌和重点专业,在RCCSE联合中国科教评价网发布的全国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排行榜,检验学科排名跃升至第5。人才培养社会认可程度高,2019年学院人才培养质量调查显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本科毕业生都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97.14%的毕业生实践工作能力优秀,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学院成为省级试点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国家首批现代产业学院。以上改革成效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进一步实现深度“工学交融”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推行“工学交融”课程体系提供可靠保障。

猜你喜欢
产教理论课应用型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纷享销客:应用型公司生态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