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委派挂职副校长发展样态研究

2023-01-25 10:32刘庆宇马勇军张宁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副校长学术大学

刘庆宇?马勇军?张宁

摘要 大学委派到中小学的“挂职副校长”在大学和中小学两个教育场域中产生影响,是具有“双栖”性质的教育人。根据其驻中小学的时间、学科背景、聘任方式、管理组织等标准,可对挂职副校长做类型区分。作为大学专业人员的代表、连接大学与中小学的桥梁、进行实践研究的先锋、提升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人物,挂职副校长在中小学的工作中遭遇了理实冲突、局内人与局外人的身份冲突、双重职责下的工作重心冲突、文化差异下的工作方式与取向冲突、业务开展中的语言冲突。通过进一步完善“挂职副校长”成长的支持与保障机制,提升效能,促使其向“实践型专家”的理想发展样态成长。

关 键 词 双栖教育人 挂职副校长 大学与中小学合作 实践型专家

引用格式 刘庆宇,马勇军,张宁.高校委派挂职副校长发展样态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3(04):5-10.

近年来,随着U-S及U-G-S合作的不断深化发展,逐渐兴起了一种新的合作路向,即大学委派校内人员到中小学兼任“挂职副校长”,同时在大学和中小学两个教育场域内拥有合法身份,承担相应的职责,这本质上具有“双栖”的特点。大学委派到中小学的挂职副校长的“双栖”内涵是什么、在实践中存在哪些类型、其角色定位及工作职责如何、在工作中遭遇到了哪些问题和冲突,以及应该采取何种措施保障其合理发展,这些问题还需要进行探讨。

一、背景与内涵

基础教育改革多年以来,中小学已经开展过相当数量的改革活动,从目前来看,困扰中小学校和教师的问题不再是对教育理念的理解,而突出表现为实际操作问题,但仅靠一线教师和校长的实践经验来解决操作问题尚难奏效,所以中小学校迫切地期望那些来自理论研究前沿的会实践、肯行动的“大学专家”与中小学校教师在基础教育环境中一同实践。相对应地,大学着眼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加强科学研究以及更好地为服务社会的目标,开始思考如何实现自身在与中小学合作中方式的创新与赋能。双向的需求同时反映出当今社会的教育改革形式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哺共生的客观指向。大学与中小学的双向需求促使大学产出一个重要“角色”,将教育理论与实践、大学与中小学更好地连接起来,这是挂职副校长产生的现实背景。

在教育领域当中,“双栖”一词多见于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师培养以及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一般指同时涉足两个领域或两种环境。大学委派到中小学的“挂职副校长”的双栖性质,基本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时涉足大学与中小学两个环境。大学与中小学是两个不同的教育系统,在诸如工作方式与惯习、文化风尚、关注重心等许多方面均有着质的区别。对一般人员而言,大学与中小学是基本隔离的两种环境。挂职副校长在不与原有单位(大学)解除关系的前提下进入到中小学,在相关单位的认同下,同时在两个环境中拥有合法身份。二是同时涉足教育理论与实践两个领域。大学一直被视为“理论的产生地”,大学理论研究者拥有丰富的理论和专业的研究方法,关注国内外的理论研究前沿,专注于理论的引介、发展和创新。而中小学具有鲜明的实践导向,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一线教育阵地。挂职副校长既把握理论前沿又深入一线实践,将理论运用到实践变革当中去,并将实践中的问题反馈到理论建设当中来,形成理论与实践的双向结合。这样,大学委派到中小学的挂职副校长,在工作与研究中身处大学与中小学两个环境,横跨理论与实践两个领域,这样的特征符合双栖的性质,所以我们称其为“双栖教育人”。

二、挂职副校长的类型

不同地区以及学校的具体情况不同,实践中大学委派到中小学的挂职副校长的类型也存在区别,可以根据驻中小学的时间、学科背景、聘任方式、管理组织等标准对挂职副校长进行分类。

1.按驻校时间分类

根据挂职副校长驻中小学的时间,可以将其划分为常驻型、定期型和名义型。所谓的常驻型,指挂职副校长全天候地参与到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有明确的分管工作和固定办公场所,在合作时间内几乎不会或很少返回大学从事其他工作,中小学成为其研究与生活的主要阵地。所谓的定期型,是指在合作协议达成时就已经预定好挂职副校长到中小学的次数或者时间,挂职副校长只需按照约定好的时间进入到中小学中定期开展工作,在其他的时间内仍继续在大学内从事教学及研究,采取的是在大學和中小学“两边跑”的一种工作方式。所谓名义型挂职副校长一般不会常驻中小学,更多的时候是扮演一个“咨询专家”的角色。

2.按学科背景分类

按照挂职副校长的学科背景进行划分,可分为以下三类:一是教育理论专家。在实践中,这样的挂职副校长一般来自师范大学或综合型大学的师范学院(或教师教育学院),其对教育与心理学的理论把握高度成熟,知悉教育的发展规律。教育理论专家通常不会只针对某一具体的学科进行指导,而是站在全局的角度对学校发展规划、学校文化构建、课程建设、教学创新改革、教师专业发展、学生教育与评价等方面做整体的把握,为中小学的一线教育实践提供理论的指导,为中小学的教育科学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为提升教师教学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提供支持。二是学科教育专家。学科教育专家一般是在师范类专业从事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方向的教育教学工作,深谙学科的发展与改革,有着丰富的理论与知识储备,也比较了解基础教育状况。拥有学科背景的挂职副校长在中小学主要指导相关学科课程建设、学科教学改革、学科课题开展,对于学校特色学科的建设起着引领作用。三是非基础教育类专家。他们往往在大学从事基础学科的教学和研究,或者从事一些管理工作。其挂职主要是为了紧密双方关系,维系附属关联,但这种类型的挂职副校长比较少。

3.按聘任方式分类

以聘任方式进行分类,可以将挂职副校长分为大学主动派出、中小学选拔以及中小学自聘并报大学批准三种基本类型。大学主动派出的挂职副校长,其主要遴选程序由大学把握,根据大学与中小学签订的合作协议(大多数情况下政府也参与其中),大学选择出合适的人员并直接委派至中小学。中小学选拔则更加注重中小学自身的实际需求,根据自身的情况发布需求,大学人员可以根据公告进行报名,再由中小学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进行选拔,最终确定挂职副校长的人选。还有一种类型是中小学自行聘请大学相关人员担任挂职副校长,前提是取得大学的同意。

4.按管理组织分类

实践中对于挂职副校长的管理组织通常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由大学与地方教育局、中小学联合管理,根据挂职副校长的任务职责,采用双方甚至多方(如有些合作中有企业或房地产开发商的介入)共同评价的方式进行管理。二是由学校的合作交流处、教育集团或者基础教育办公室来进行管理,而且挂职合作协议的达成、挂职人员的遴选一般也由其负责。三是由教师所在学院或部门进行管理。还有的挂职副校长并没有明确的管理组织,或只是归属于某个研究团队,并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管理职责,其挂职处于相对自由状态。

三、挂职副校长的角色定位

大学委派到中小学的挂职副校长在中小学内以及在大学与中小学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角色?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决定了挂职副校长的定位。

1.大学专业人员的代表

在深化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小学经常会邀请大学的相关人员去学校作报告、到课堂中听评课以及到教育改革的现场进行指导。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双方的“智慧”存在差别。由于既往的学习与工作类型的差异,与中小学相关人员相比,大学专业人员的立足高度、审视广度及分析深度总体上较占优势,更擅长凝练核心思想、阐述基本概念、搭建总体框架,相对而言具有更多的思想智慧、理论智慧[1]。这种差异的存在,使得中小学校常称大学专业人员为“专家”。但“大学专业人员”作为一个群体存在,不同个体拥有的理论,不仅具有领域和层次的差别,个体掌握深浅的不同,而且更有理论性质的区别,包括时代性、可靠度与适用面等,[2]所以大学委派到中小学任挂职副校长人选要经过合理而有的效遴选程序才能确定。因为挂职副校长在中小学内体现的是大学的专业水准,所以必须选拔出在基础教育管理或课程教学领域学术能力较为突出、研究经验较为丰富的大学人员,所以教育理论专家和学科教育专家做兼职副校长较多。挂职副校长其作为大学专业人员的代表深入中小学的教育实践中,是大学的专业能力与专业智慧的化身。

2.连接大学与中小学的桥梁

大学委派人员到中小学任挂职副校长,是我国U-S和U-G-S合作领域中的本土化探索,目的在于将大学与中小学紧密联系在一起,取得“双赢”或“多赢”的效果。挂职副校长的双栖特质决定了其在两个有明显范围界限的教育场域中拥有合法身份,所以挂职副校长是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联络人”,是连接大学与中小学的关键一环,架起了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桥梁。大学通过挂职副校长,用中小学能听得懂的语言、看得见的行动有效地将大学的智慧资源、最新理论动态、研究成果等传播到基础教育实践一线,让基础教育更好地听见高校的声音,大学得以以有效的方式参与到基础教育当中。同时,挂职副校长以“实践专家”的视角,将在中小学实践过程中发现的经验和问题反馈到大学教育理论研究中去,让大学在更好地听到来自中小学的声音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理论的优化和创生。中小学则通过挂职副校长这一纽带,打开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在高校有力的支持下走出实践经验局限,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与变革。这样,原本两个不同的教育系统,在挂职副校长的作用下得以产生连接,以挂职副校长为桥梁,实现了大学与中小学的有效互动、理论和实践的共生共融。

3.进行实践研究的先锋

从理论到实践,再通过实践验证、升华理论,从而进一步指导和提升实践,这是做研究的正途。当今社会的教育改革形式正在要求我们把目光更多地聚集在实践研究的领域,基础教育一线也需要有理论、肯实践、能实践的专家去支持基础教育改革。在时代的关照下,以及U-S和U-G-S合作中,中小学恰逢其时地为大学相关人员提供了最真实、最鲜活、最富有生命力的实践研究土壤,挂职副校长即是大学派出的先行军。在这种情况下,大学委派到中小学的挂职副校长不仅要做好“理论研究标兵”,更应该做“实践研究先锋”,敢为人先地扮演一个来自大学的“点”角色,起到以这一个点带动大学“整个面”的效果。挂职副校长代表大学在中小学实践一线开疆拓土,发挥大学的影响力,将自己的理论汗水挥洒在实践研究的一线,展示实践研究的魅力,为大学里的其他研究者提供榜样作用,号召和带动更多的大学人走出大学校园,走出纯粹理论的迷宫,走向基础教育一线进行实践研究,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在实现自身研究理想的同时也帮助大学实现服务社会的目标。其实践研究的成效势必将引起相关人员对于实践研究的重视,在促进了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密切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的同时,拉近了大学与中小学的关系,实现理实互哺。

4.提升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人物

近年来的高等学校师范专业认证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挂职副校长”现象。因为师范专业认证要求担任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师,特别是课程与教学论教师中应当有一定比例的中小学经历,倡导相关人员到中小学挂职锻炼,与基础教育建立密切关系,为师范生培养稳定的实践平台。因此,很多有师范类专业的高校把委派“兼职副校长”作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专业水平的重要举措。

同时,很多从事师范生培养的教师,存在着“从理论到理论,從书本到讲堂”的弊病,长时间封闭在学术的“象牙塔”中,容易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脱节,导致培养出来的未来教师走向中小学工作岗位后,需要一段较长的适应期,才能步入教育教学工作的正轨,这是师范教育的教师队伍中值得关注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学派出教师到中小学任副校长透露着大学一方在合作中的自身考量:向中小学派出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加强和基础教育的联系,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实现与基础教育联合培养师范生的目标。而挂职副校长则通过走进中小学校园,走进中小学课堂,实际参与中小学教研与管理,既可以修正和完善其长期研究的教育理论,又可以在中小学日常教育生活中积累丰富的实践案例,使自己在大学课堂上游刃有余,丰富自己教学的“实践气息”,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三者的有机统一与互动推进。因此,挂职副校长也成为提升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人物。

四、冲突与问题

1.理实冲突

大学委派到中小学的挂职副校长所面临的“理实冲突”,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理论与实践的冲突。教育理论是对教育实践的写照,但又不完全是实践的复刻,它强调的是对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教育一般规律的反映,本质上是对教育实践活动、实践经验和实践成果的批判性反思和理想性超越。教育理论研究所遵循的理论逻辑,在把握最本质内核的同时抛弃掉了一些与事物本质关系不大的因素,有意忽略教育实践中的一些细枝末节。有受访的挂职副校长表示:“将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时,我发现忠实地执行理论在一线教育实践中几乎是不可行的,总有来自某些方面的阻碍”。因为教育实践追求实践逻辑,关注的是个性与特性,所以当理论回到实践当中后,很难做到原封不动的“释放”,挂职副校长所深谙的理论,在实践中出现了“水土不服”。另一方面是指理想和现实的冲突。挂职副校长历经遴选,肩负着多方的期望,以“专家”的姿态进入中小学,期望可以在中小学有能被看得见的作为。访谈中有挂职副校长说:“我以为凭借已有专业知识和抱负,以及对基础教育的热情,工作应该很顺利,在一段时间内就能充分展现工作效果。但是中小学的工作远比我想的复杂,工作进展并不十分顺利”。基础教育的实践充满了复杂性,基础教育现实中的制度、资金、时空、基础、文化、资源、评价等多方面的因素交织在一起,为擅长理想状态的虚拟和乌托邦式的建构的挂职副校长“只要投入就能改变中小学,就能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用理论学术知识就能指导中小学”理想打上了问号。

2.局内人与局外人的身份冲突

大学与中小学是两个不同的教育场域,挂职副校长从大学进入中小学工作,必定会产生身份认知问题,即局内人与局外人的身份冲突。首先,虽然其工作处在中小学的真实环境中,但是本质上仍是大学人的身份,“挂职”的名称似乎决定了自己的身份归属。其次,作为中小学校内重要组成部分的教师群体也影响着挂职副校长的身份认同。挂职副校长的一个重要工作是进行教师培训,主要通过听课和评课、讲座以及课题等方式来进行,挂职副校长基于自身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提出了对中小学教师的教科研的改进意见,但是一些教师对此并不感兴趣,应付的状况比较常见,很容易影响挂职副校长的积极性。再次,校长信任和支持非常重要。中小学校现在实行的是校长负责制,校长对学校的教学、科研与管理有领导权。如果校长对挂职副校长没有深度的理解和信任,对其工作不给予充分的支持,则挂职副校长很难在学校有所作为。另外,对于学科教育专家挂职中遇到了教研员的专业挑战。有挂职副校长抱怨:“我做的这些工作,虽然教师们听起来很认真,学的也有模有样,但是他们更多地信赖教研员对教育教学的要求,因为教研员的要求就代表了考试的要求,是和教师的教育成绩直接相关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觉得我是一个局外人。”

3.双重职责下的工作重心冲突

挂职副校的双栖性质,表明其同时在大学和中小学两个教育系统承担相应的职责。但实际上的人事隶属关系决定了挂职副校长在实践中更多表现为“兼职”取向,“大学为主,中小学为辅”的工作理念和态度从未消减。一些挂职副校长本身在大学内承担着重要的教学工作,所以需要将大学的工作和在中小学的工作进行协调。当然,有很多大学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对挂职副校长在大学的教学工作量进行了减免,使其能专心致力于中小学挂职副校长的工作,但是仍然有很多因素导致挂职副校长不得不在大学与中小学之间来回奔波。从实践的角度来看,挂职副校长的双重工作职责仍因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存在现实冲突,这对挂职副校长的工作造成了影响。

4.文化差异下的工作方式及取向冲突

大学和中小学不仅是两个不同的教育场域,同时也是两个不同的文化领域。在大学内,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教学和科研,而且科研的分量要比教学占得更大一些。大学教师在教学时,习惯地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融入其中,表达自己的学术主张。在教学后,大学教师更多的时间是在做科研,而不是接触学生。因为学术圈子之间的专业限制,大多数教师之间的交流较少。另外大学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并不单纯以学习成绩为依据,更加灵活与多样。加上研究领域的专业性,大学教师之间是比较独立的。这种环境下形成的高校文化,是一种较为宽松的、自由的、个体化的研究性文化。但是与大学相比,中小学却是另一幅景象。教学成绩始终是学校、教师和家长关注的中心和重心,虽然在教育改革的持续推动下科研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是当教育科研与教学脱节,不能提高教学效益,也就是学习成绩的时候,它是不会被允许存在的。中小学教师与学生接触频繁,对学生的课下辅导和作业批改是中小学教师很重要的教学后续工作。不同于大学教师的不坐班,中小学教师需要全天坐班,因为备课与评课的存在,中小学教师之间的交流频繁,关系相对紧密。所以说,中小学文化完全不同于高校文化,是一种严谨的、受控的、群体化的教学性文化。

5.工作开展中的语言冲突

学术语言是“硏究圈”里普遍使用并且可以无障碍交流的语言,它由一系列概念、术语所组成,其特点是正式、准确、抽象、客观與追求普适性。[4]学术语言更多的呈现在理论研究者的研究中,对学术语言运用的熟练程度和应用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该学者在研究领域内的地位指标。选派到中小学任副校长的教师是忠实的理论研究者与工作者,他们对相关的学术语言非常熟悉,不仅在写作中会用到,也经常出现在它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中。与大学教师不同的是,在中小学日常工作中,教师们习惯的是“工作语言”。所谓的中小学教师工作语言,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惯用的、具有实践性质且明确任务完成指向的语言。与学术语言的特点相异,这种语言具有通俗、形象、口语化和具体性等特点,所以相较于相对晦涩的学术语言,中小学教师更倾向于将类似于案例和故事之类的形式作为他们储存知识和表达观点的主要方式。所以,中小学教师重点关注的是“我应该怎么做”,最好是有清晰步骤的程序性知识,而较少关注“为什么做”这样背后隐含的理论基础和意义。

五、“挂职副校长”成长的支持与保障机制

1.选合适的人

在实践中,有些挂职副校长到中小学后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学、政府和中小学对其高度认可,但也有挂职副校长在轰轰烈烈的造势中去往中小学工作,一段时间后却“消声匿迹”,显得平平无奇,这很大程度上与有没有“选对人”有关。挂职副校长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人呢?笔者就大学发布的选派公告进行了分析,大部分选派公告都对教师的政治素质、教育教学能力、技术职称等作出了要求,也有的学校在这个基础上还增添了一些针对性的要求。可以发现,这样的公告当中对“学术”“理论”的要求还是非常重要的。对学术的高要求本质上是无可厚非的,这不仅反映了大学内部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也反映了中小学对从实践到理论的发展需要。但能反过来说,拥有高超学术水平的大学教师同样可以在中小学顺风顺水吗?不难理解的是,在大学做理论研究和培养学生,主要依赖的是学术能力。学生信任和崇拜那些学识渊博,有思想、有见解、有成果的研究者。在大学,一个有高超学术能力的人,它可以充分展现自己,建造自己的学术世界。但一个挂职副校长在中小学内指导实践和改革中仅仅依靠“学术魅力”往往是捉襟见肘的。如果挂职副校长仅仅依靠这种学术权威去对中小学教师进行指导,教师可能只是被动应付、做表面文章。所以笔者认为,我们在重视选派人选的学术能力的基础上,也应该关注选派人员的“人格魅力”,选择那些不仅有着扎实的学术功底,而且要对教育改革充满热情,善于交际与沟通的人。目的就在于,既要让中小学感受到自信和热情,又要让他们感受真诚和坚持,让一线的中小学教师和管理者真切地感受到大学选派人员的改革热情和身体力行,从而感动、激发和引导教师的主动变革。

2.做适当的事

将挂职副校长的合作形式落到实处,必须明确挂职副校长的工作职责。明确挂职副校长的工作职责实践中要注意两个错误取向。一个是“无所不能的”的错误取向。长期发展中形成的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不平等地位,导致无论是中小学管理者还是教师都容易将来自大学的挂职副校长看作是无所不能的“全才”,希望其能对中小学进行全方位的指导。“我非常希望中小学能充分信任我的能力,我也十分相信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好,但是对于一些分配我并不熟悉领域的工作,我感觉还是有困难的,怕自己做不好”。另一个是没能“才尽其用”的错误取向。有些挂职副校长只考虑其学科专业性,而忽视了作为副校长的综合管理职能,造成在中小学内的分管工作面很窄,没有发挥挂职副校长的最大价值。其实,除了专业性指导工作,很多挂职副校长还能在很多方面发挥建设性作用。如帮助中小学重新审视原有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校训等,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不断提升办学水平,修订、完善发展规划。借助个人的学术力量以及人脉,将更多的学术资源、智力资源、教育资源引入到学校内,充分运用好这架由大学、中小学、政府三方搭建的沟通桥梁。

3.完善保障机制

政府,高校、中小学要给予挂职副校长多方保障。首先,应当从法律层面进行完善。挂职副校长的身份确定须以法定合同的形式确定,对其义务与权利进行约定。以法律为依据,借助行政的和法律的手段,对挂职副校长的身份地位,权力进行保障。要避免由于某些环节的组织管理不善,目的不明确,义务不具体,造成合作虎头蛇尾,草草了事以及其他有争议的问题的出现。[5]尤其应当注意的是,大学、中小学这种具有“事业”属性的单位,双方合同的签订应该尽力避免由某些外在力量的变化所引起的合作无疾而终,在合作期没有结束的情况下,挂职副校长却已“名存实亡”。其次,各方需拿出真实有效的政策协调选派人员的双重工作。除了大学在减免教学课时量的基础上,其他各方还要在科研、行政工作上给予支持,在工作成果的认定上应当给予关照,在评优评奖方面应该适当地向其倾斜。最后,物质保障也是必不可少的。掛职副校长从大学到中小学工作,虽然怀揣着对教育改革的激情与理想,但是这种理想不能建立在空虚的基础上,大学、政府以及中小学都应当在工资报酬、绩效奖励等方面有明确的保障措施。

六、大学委派到中小学挂职副校长的理想发展样态

无论是中小学还是教育行政部门,均将大学选派到中小学的挂职副校长当作“专家”来看待。这种认知观点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为来自大学的教师提供了更好地发挥专业优势的平台和机会。但是,擅长理论研究的专家对基础教育一线实践了解多少?深入到现实的基础教育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后,能为学校、教师和学生提供哪些有效的指导?实际上,中小学需要的不是纯粹痴迷于理论的纯理论研究者,它们真正需要的是既了解理论又了解实践,既具备理论思维又懂得实践逻辑的“实践型”专家,他们既能为理论研究者指出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又能为实践工作者解读理论的实践意义,作为连接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的桥梁而存在,这种“实践型专家”无疑是挂职副校长发展的理想样态。除了进一步完善外部的支持及保障以外,挂职副校长自身在实践中必须积极作为,向实践型专家的方向自主成长。

要实现实践型专家的发展样态,挂职副校长自身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探索:一是要形成正确的实践观。首先要“下得去”。要实打实地走进基础教育的实践环境,怀揣着感受中国教育脉搏,本着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的,真正地切入到中小学中去。只有真切地深入到实践中,发现实践的优势和实践的问题,才能增强自身的实践气息。其次要“看得起”。不论在学术还是在相关待遇上,大学派出的挂职副校长与中小学的教师相比是有一些优势的,这种优势的存在会使基层教师产生心理落差。挂职副校长必须消除这种“优越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基层教师,不仅要当好副校长,也要当好“学生”,虚心向中小学教师请教,平等地与中小学教师交流与沟通。二是要正确地消解工作中的冲突。在政策的支持下,协调好大学与中小学的工作职责。首先要实现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结合,不仅追求真与新,也追求善与实。将自己的工作思路从遵循理论逻辑转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结合,理论与实践才能相互启发和相互作用。其次是要实现学术语言向工作语言的转变,在指导中小学工作时尽可能地减少学术语言的使用,将其转化为中小学教师喜闻乐见的、生动的、真实的案例和故事效果会更好。三是要主动适应大学与中小学的文化差异,不能用老一套的文化观点对待新环境的工作,尽快地使自己融入中小学的文化圈子。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要成为实践型专家,不仅要求自身的学术知识是扎实的,更要有冲破现实桎梏,领改革之先的勇气与魄力,同时也要承认现实是复杂的,正确地对待教育改革中的问题,在适应现实的同时不忘自己的初心与使命,在实践的过程中大胆地突破与尝试,对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实践起到积极的作用,这才是一个实践型的专家,一个实践型的挂职副校长对待现实与理想的应有态度。

参考文献

[1] 吴康宁.从利益联合到文化融合:走向大学与中小学的深度合作[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5-11.

[2] 叶澜.大学专业人员在协作开展学校研究中的作用[J].中国教育学刊,2009(09):1-7.

[3] 马勇军.基于“原创案例”的做、研、编、学四位一体教育硕士培养模式探索[J].山东高等教育,2018,6(03):47-53.

[4] 马勇军.课程领导实践中的探索与思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321-322.

[5] 王常泰.关于大学—中小学伙伴合作机制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责任编辑 武磊磊】

*该文为2022年度山东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山东省大学共建型附属学校合作办学现状及高质量发展机制研究”(22CJYJ15)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副校长学术大学
两元钱“惊动”法治副校长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中学副校长的作用与发挥
两个副校长的家访启思录
大学求学的遗憾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