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把党校建成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坚强阵地

2023-02-06 16:21杨汉东仰叶齐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思潮党校马克思主义

杨汉东,仰叶齐

(1.中共潜山市委党校 党建教研部,安徽 潜山 246300;2.中共潜山市委党校,安徽 潜山 246300)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党校是党领导的培养党的领导干部的学校,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阵地,在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中处于第一线,肩负着重大的政治责任,这块重要阵地必须牢牢掌握在忠诚于党、忠诚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手里。新时代,党校要坚守初心使命,充分彰显自身独特的价值和优势,就必须在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中尽职尽责、主动作为,“当好党的创新理论的积极宣讲者、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坚定维护者、用党的意识形态引导社会思潮的可靠排头兵”〔1〕。

一、自觉成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坚定维护者

“意识形态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关乎旗帜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关乎民族前途命运。”〔2〕我们党要防范意识形态领域风险、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关键是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的动摇。党校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主渠道、主阵地,要旗帜鲜明讲政治,把握好意识形态工作“姓党”这个关键,充分发挥思想看齐和政治对标作用,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学习、宣传、研究马克思主义,坚决做到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公开言论守规则、思想解放不逾矩,并贯穿于教学、科研各项工作中去,进而努力把党校建设成为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高地。

(一)突出主业主课地位,抓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首要的是抓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3〕党校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决定了其工作重心必须是抓好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首先,理论教育是根本。各级党校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作为理论教育的首要任务和核心内容,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引导学员感悟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分析我国改革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触动内心灵魂、解决思想困惑,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不断走深走心走实。其次,党性教育是关键。一方面,党校“要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党的性质宗旨、‘四史’、中国革命传统、中华传统美德、党风廉政等教育”〔4〕。另一方面,要严格落实组织生活制度,推动领导干部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努力把党校建设成为领导干部锤炼党性的“大熔炉”。

(二)强化理论研究阐释,发挥思想引领作用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基础工程、战略工程。”〔5〕党校作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阵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智库,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研究责无旁贷。党校要充分发挥“马”字号和“党”字号的学科优势和理论优势,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研究,加强对改革发展重大现实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的对策研究,源源不断推出有分量、有价值、高水准的研究成果,在权威党报党刊、论坛网站先发声、快发声、多发声,以“解决马克思主义在某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问题”〔6〕,进而强化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三)牢牢把握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

面对日益多元化的舆论话语语境,党校教师不仅要坚持正确的话语导向,在课堂、讲坛、论坛上旗帜鲜明地讲授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而且要旗帜鲜明地讲授党的性质宗旨、纲领目标、优良传统和作风等。面对日益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思潮,党校教师决不能当旁观者,不仅要敢于发声亮剑、善于解疑释惑,积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澄清并纠正一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错误观点和模糊认识,而且要坚决批驳各种对马克思主义的诘难和攻击,筑牢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防线。面对西方敌对势力无孔不入的意识形态渗透和国内暗流涌动的错误思潮,党校教师更要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深刻认识、准确把握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发展规律,坚持做到重大节点有声音、重大问题亮观点、重大时段搭平台,即“在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面前要敢于亮剑、表明态度,不当旁观者,旗帜鲜明地批驳各种错误思潮”〔7〕,以消除政治“噪音”、净化社会“杂音”。

二、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积极宣讲者

理论一经为群众掌握,就会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组织开展集中宣讲,是推动我们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人心的重要工作方法,要坚持把这个方法用好。”〔8〕每当党和国家召开重要会议或开展重大活动时,党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都会及时组织宣讲团奔赴全国各地开展理论宣讲,已经形成了领导干部率先讲、党校讲师深入讲、专家学者专题讲、基层骨干针对讲的成熟有效的宣讲工作格局。首先,党校教师作为我们党直接掌握的一支教师队伍,要充分发挥理论宣讲主力军作用,在认真做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同时,还必须主动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融入群众,把“理论宣讲下基层”作为新时代党校的重要职责。其次,党校教师要及时把党中央的声音传播到广大干部群众的心坎里,努力把政策理论宣讲打造成为没有围墙的“流动党校”,解决好理论传播“最后一公里”问题,破解理论武装“上热中温下冷”的困境,以发挥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作用,进而筑牢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思想长城”。

(一)先学先懂、真信真行,积极宣传党的主张和创新理论

党校教师作为党的主张和创新理论的宣讲者、传播者,首先必须先学先懂,这就要求其必须加强理论学习、厚实理论功底,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的创新理论学深悟透、融会贯通,做到准确表达、正确释义。党的理论每创新一步,党校教师就必须先学一步、学深一步,为宣讲做好准备,以期使自己能够在第一时间讲透彻党的创新理论。其次,党校教师要真信真行,准确把握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满怀激情地宣讲好‘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宣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逻辑体系,宣讲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涵特征等”〔9〕,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教育群众、浸润人心,推动党的创新理论真正在基层落地生根、在人民心中开花结果。

(二)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宣讲的针对性、实效性

党的创新理论是与时俱进的理论,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党校教师在宣讲的过程中,只讲实际、不讲理论,就不是理论宣讲,而只讲理论、不联系实际,理论就不接地气,就没有生命力。为此,党校教师在进行理论宣讲时,首先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最大限度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把握人民群众的思想脉博,找准思想理论教育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其次,党校教师要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做到吃透上情、摸透下情、掌握实情,深入开展“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宣讲,把党的创新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解读准、解读全、解读透、解读深〔10〕,“让普通群众都能听得懂、听得进、记得住、学得会,最大限度地转化为指导实践、促进发展、引领风尚的精神力量”〔11〕。

(三)创新内容方式,提高宣讲的吸引力、感染力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我们要传播好马克思主义,不能照本宣科、寻章摘句,要大众化、通俗化。大众化、通俗化既要体现在宣讲内容上,也要表现在宣讲方式上。首先要对宣讲内容进行分众化、通俗化“提炼”“加工”。各级党校要科学划分受众层次,深入研究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群体的思想特点、行为规律、愿望诉求,设置不同的宣讲内容,做到“因人宣讲”,满足各类人群的多维需求,切莫“左右一个样”“上下一般粗”,一个稿子走天下;要进行大众化、口语化“翻译”,把理论语言变为“百姓语言”,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就事论“理”、就事论“是”、就事论“策”。党校教师要不断创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学员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宣讲;要把理论“化小”,用小角度、大视野,小观点、大内涵,小故事、大境界来展示理论的魅力;要把理论“讲活”,力求用身边真实鲜活的事例、生动形象的群众语言、贴切精妙的比喻来现身说法、析事明理,“变‘读稿宣讲’为‘故事宣讲’,变‘灌输宣讲’为‘互动宣讲’,变‘台上台下’为‘围坐一堂’”〔12〕,以期使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三、勇当党的意识形态引导社会思潮的可靠排头兵

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着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恢宏而独特的理论和实践创新。当前,主流意识形态与多样化社会思潮长期并存、相互激荡、交融交锋,为此,党必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力,以强大正能量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党校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其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职能部门和前沿阵地,处于意识形态工作的第一线,国内外都高度关注党校发出的声音,因此,这块重要阵地必须掌握在忠于党、忠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手里。实践中,党校教师既要政治过硬、发奋学习、苦练内功,掌握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又要时刻保持警惕,紧密关注国内外发展变化形势,不断提高甄别非主流思潮的能力,勇于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历史虚无主义作坚决的斗争,以切实在引导社会舆论和社会思潮的过程中发挥可靠排头兵的重要作用。

(一)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正确政治方向

面对多元多样、复杂多变的社会思想文化,党校必须矢志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始终不渝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7〕。党校要旗帜鲜明地对各种错误思潮进行辨析和批驳,以使其成为党掌握意识形态形势的风向标。一要发挥好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坚持正面宣传引导,讲好当代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不断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进而使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更为巩固。二要发扬斗争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及时分析研判各种社会思潮的新动态、新特点和新趋势,主动发声亮剑,对于广大干部群众中存在的一些概念不清、是非不分、认识模糊问题,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等方式,帮助他们擦亮眼睛、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防止和排除各种错误思想、倾向的干扰。三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意区分和把握政治原则、思想认识和学术观点等问题,“既不能把小事说大,无限上纲上线,搞‘泛政治化’,更不能把大事化小、淡化政治原则,搞‘去意识形态化’”〔13〕。

(二)全面落实主体责任,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

意识形态工作不仅涉及面广、影响力大,而且随着社会发展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意识形态工作已逐步从现实场域转向虚拟场域,意识形态的阵地争夺形式日益从‘暗斗’转向‘明争’,意识形态斗争发展态势也从‘阶段性’转为‘长期性’”〔14〕。各级党校必须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制定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清单、风险清单、防控清单,厘清领导班子、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班子成员、党委(支部)、各教研部门和教师的具体责任,层层分解任务、传导压力,形成责任链条,并坚持有责必问、问责必严。一要对课堂教学、校园网站、外出宣讲、理论研讨、外聘教师授课等严格实行审批、审查和备案制度,“落实集体备课制度、课堂教学及理论宣讲反馈评价制度、定期研判党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新情况、新形势”〔15〕,对于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中出现的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做到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决不允许搞法外之地、舆论飞地。二要加强线上线下联动,着力提升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守好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微信群、QQ 群等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大门,并同步做好网络意识形态领域价值引导。三要坚持党校系统上下联动,“加强对地方和基层党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指导,推动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系统上下齐抓共管的意识形态工作格局”〔16〕。总之,各级党校要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党的重要思想理论阵地和意识形态前沿阵地的作用,以使党的旗帜在党校阵地上高高飘扬。

猜你喜欢
思潮党校马克思主义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央企党校党性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中共第一所党校成立于何年何地?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
党校网站创新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