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红色文化资源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果

2023-02-12 01:39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实验小学曾绮桃
新教育 2023年35期
关键词:红色法治道德

□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实验小学 曾绮桃

虽然《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关红色教育题材课文的红色文化资源仍较为零散、不完整、不系统,缺乏红色文化资源和道德与法治学科融合的针对性研究。一线教师对红色文化教育重视程度还不够,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教学策略来实施教学,没有真真正正发挥道德与法治学科立德树人的教育价值。

那么,新课程标准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什么指导意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运用红色文化资源的意义是什么?红色文化资源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有什么策略?本文重点探讨以上三个问题。

一、新课程标准对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指导意见

1.立足核心素养,制定彰显铸魂育人的教学目标

在确立教学目标时,教师应该政治立场鲜明、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要求、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立场、价值导向清晰、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全人类共同价值、行知要求明确、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知行合一。

2.不断更新和补充教学内容,以反映党和国家在重要实践和理论创新方面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教学要根据课程大纲内容,结合国内外重大的时事进行讲解;要将党和国家重大实践和理论创新成果引入课堂;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情况,以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其成为具有综合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3.充分把握思想教育的核心要素,使说理教育与启发引导相互融合,以实现更加有力和富有启发性的教学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使说理教育与启发引导相互融合,实现更有力和富有启发性的教学:

(1)创设情境与案例。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和实际案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激发他们对道德和法治问题的关注。这样的情境和案例可以是真实的社会问题,也可以是虚构的情景,能够引发学生对道德和法律的思考和讨论。

(2)引导思考与讨论。教师应该充当引导者的角色,通过提问和讨论,促使学生思考道德和法律问题背后的原因和价值观。教师可以采用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激发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

(3)多样化教学方法。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小组合作、游戏等,使学生在参与互动中体验和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这些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自主学习与创新精神。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提供学习资源和指导,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学习材料和资源,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和探索,并在学习过程中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反馈。

通过以上措施,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道德与法治知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4.丰富学生实践体验,促进知行合一

设计实践型的课程,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通过实验、实地考察、实践项目等形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际操作和应用所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校外实践活动,如社会调研、参观考察、实习等。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身接触真实的社会环境和问题,培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知识与实践的结合。还可引导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和志愿者活动,让他们感受社会责任和价值。通过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服务,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增强关爱他人的意识,提高团队合作的能力。

二、红色文化资源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运用的意义

1.红色文化资源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需求

红色文化资源是指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中的重要文物、文献、遗址、纪念馆等,具有鲜明的革命性、进步性和道德价值。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1)传承红色精神。红色文化资源承载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历史,具有崇高的革命精神、爱国主义情感和为人民服务的理念。通过学习和体验红色文化资源,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2)培养法治观念。红色文化资源中蕴含着革命先辈们为实现法治社会而奋斗的历程和智慧,反映了法治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通过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了解法治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引导学生遵守法律、尊重法律、维护法律权威。

(3)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红色文化资源所展示的革命精神、道德品质和价值追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通过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学习,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和弘扬。

(4)培育公民意识和历史记忆。红色文化资源是历史的见证和记忆,通过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了解历史的演进和社会变革的过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历史责任感,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和建设。

综上所述,红色文化资源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需求,能够通过传承红色精神、培养法治观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培育公民意识和历史记忆等方面的教育作用,为学生提供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支持和参考。

2.红色文化资源是道德与法治教师的重要需求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是时代的使者,是国家的栋梁,是学生的引路人。他们肩负着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等重要任务。因此,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的使命与担当非常重要。课前通过挖掘优质的红色文化资源,拓展课堂教学内容。融合革命历史,研究如何深度挖掘教材,系统整合红色文化资源信息,如红色革命基地、红色故事、红色人物等,为任课教师减少查找相关红色资料的时间,给任课教师提供参考的意义,促进红色文化资源在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运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三、红色文化资源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策略

1.根据教学目标,充分挖掘和优化阅读资源

进行红色文化教育,是新编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需求,也是红色题材课文的教学重难点。新课程倡导:教师要通过历史故事题材创设任务情景,或通过结合现实生活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对红色文化教育产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开阔思维,从而可以大胆尝试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例如在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国有了中国共产党”第一课时“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一课中,在课前,笔者通过设计与教学目标相关的阅读锦囊,指导学生收集资料,做好了充分的预习准备。在课中,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利用与教学目标有关的课外阅读资源,用图像、文字、录音、视频、音乐等形象生动的形式呈现在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师生有效交流对话。在实际教学中,能明显地感受到学生在这些丰富而有针对性的红色文化资源中能较好主动学习、思考,很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2.立足核心问题,开展广深有度的有效追问

在教学中,只有注重学生的探究体验和问题解决的过程,才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学时可设计一些体验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五感,使学生在多维度的体验上受到感触,把历史与现实对接起来,拉近课堂与学生的距离,有助于学生对这段历史文化的理解与问题的研究。只有师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才会更生动有趣。例如在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第一课时“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课中,上课伊始,教师在富有感染气氛的背景音乐中,通过视频、解说等形式回顾解放前中国蒙受的空前耻辱欺凌、人民贫困生活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大事,感受新中国成立的不容易,进而引导学生提出这节课的核心问题:为什么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题,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然后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分别设计若干个问题,展开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师生与阅读资源之间有效的追问。最后,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奋斗之情,趁势提出一个更高层次的问题:我们怎样做才能让中国人民站得更高?然后让学生即兴进行“祖国我想对您说”的活动。在实际的教学中,在教师富有激情的语言引导和丰富的阅读资源的感染下,创设出良好的学习情境,把学生带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学生能更积极地参与到其中,从而增强孩子们的体会和感受。把情感当作纽带,以交流体验为中心,从而达到知识、经验、智慧、情感共享的境界,开展深度的有效追问。

3.创设教学情境,设计形象生动的学习活动

儿童的学习应该是从游戏和活动开始。儿童本身就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道德修养是在各种游戏活动中逐步形成认知、加以完善的。在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第一课时“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节课中,笔者共设计了三个学习活动。为了让学生体验70 年前与70 年后的国庆典礼,笔者分别设计了“体验全国欢腾”和“少年强则国强”的学习活动,创设教学情境,化身为“广州日报”的记者,现场采访扮演群众的学生,并开展了适时的追问:“请问你现在的心情是怎样的?为什么这么自豪呢?哪个情景给你的印象最深刻呢?同样是国庆典礼,你发现70 年前的开国大典和70 年后的国庆阅兵有什么变化呢?”师生进行了深度交流后,让学生即兴进行“祖国我想对您说”,让奋发向上的爱国热情水到渠成。

4.聚焦核心素养,开展跨学科融合教学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新课程明确了课程育人的导向,各学科课程标准也要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多学科融合,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素养,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各学科要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在多学科并行教育的基础上,把学生的学习从课堂、校园这种传统环境,扩展到社会、国家、世界的更大领域,发散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自主串联起来,把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的眼界得到提升,知识运用更灵活自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提到:基于“立德树人”这一核心素养的发展要求,设计课程内容时,要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来凸显正确的价值观。基于2022 年版新课标背景,为了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加强道德与法治学科“政治认同”的核心素养。在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三单元第9 课“中国有了共产党”第一课时“开天避地的大事”和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着重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的单元目标,具体结合第十课《青山处处埋忠骨》课文内容进行互相融合。另外,结合课文教材中油画《五四运动》内容与美术学科深度融合。挖掘优质的视频资源,设计“五四运动我参与”的学习活动,深入了解“五四运动”,引导学生形成强烈的爱国情感政治认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能主动观察、交流思考,积极模仿,很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红色文化在小学生成长路上的指引作用是巨大的,将其核心思想内容渗透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有助于当代小学生良好人格品质的培养,促进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让教育不再简单肤浅地停留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层面。学校与教师要利用红色文化教育学生,塑造学生人格,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红色法治道德
红色是什么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红色在哪里?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追忆红色浪漫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