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写实记录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表现性评价探析

2023-02-12 01:39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新安小学孙红霞
新教育 2023年35期
关键词:表现性评价活动

□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新安小学 孙红霞

传统学科学习评价方式长于检测学生对知识层面的理解把握情况,忽视了最重要的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评价本身就是一项综合性、全面性的行为,无论是知识能力层级还是情意态度方面,都要照顾到。表现性评价很好地满足了这一需要,它不仅能够评价学生“知道什么”,更能将学生“能做什么”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表现性评价对学生产生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表现性评价教师要用新课改精神武装课堂,改变传统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评价方式,通过活动记录单,对学生的活动结果进行观察记录,深入分析和研究,挖掘学生情感态度、认知倾向、综合能力等深层次的倾向。基于写实记录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表现性评价能够更真实有效地反映学生学习探知活动中的表现,使过程性评价成为常态,让课堂教学焕发无限生命活力。

一、明晰表现性评价目标导向

受内外因素共同影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可谓举步维艰。课程教学难以有效评价是重要体现。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基于现实生活经验的综合性学科,需要在实践中推进,评价自然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重点。新课改要求落实评价与教学的一体化,尤其强调发展表现性评价,强调评价与日常学习过程和学习表现的融合等,这些都让表现性评价操作方向更加明了。然而在具体操作中,往往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评价的功用和价值往往难以顺利发挥出来,究其原因,是评价目标过于宽泛,缺乏针对性、具体性,且评价目标的维度较为单一。这些因素让课堂评价陷入低谷,严重影响着评价效果的呈现。从宏观目标导向出发,确定与课程标准匹配的核心素养目标并将其具体化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在目标的指引下,学生才能循序渐进,由知识表层进入能力素养的深层探索状态。

表现性评价不仅能够更好地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情况,还能成为推进核心素养生成的有效力量。将表现性评价嵌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已经成为教学的共识和趋势。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家务劳动小能手”,教师没有急着明确表现性评价目标,而是先明确活动目标。活动目标的呈现以师生共同合作完成。学生先来表述这节课想要达成的目标。学生的表述一定有几分道理,教师在学生阐述活动目标的基础上,进行筛选、补充。有了明晰的活动目标,评价目标的设置也就有了依据和参考。如有的学生认为表现性评价过程中,要看学生兴趣度、是否积极主动参与活动,活动操作是否按步骤完成,学习的条理性是否清晰。这是从情感态度以及过程与方法的角度确定评价目标。有了清晰明了的目标导向,课堂教学进入崭新状态。

核心素养是高度概括的课程目标,它的生成是一个不断累积和提升的过程。核心素养的生成需要具体化、层级化的目标作为引子,而表现性评价目标是素养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师不妨采用专业技术路径,以目标作为导向,结合学情教情制定相对具体、清晰的表现性评价目标,并对每一层级的目标进行细化、优化,使其变为可传播、可理解、可评价的陈述。

二、精准表现性评价内容呈现

在课堂教学系统中,评价作为一个极为重要且活跃的因子贯穿于教学活动始终,它将重要信息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区分辨别事物的优劣和价值,其对学生产生的价值引领作用不容小觑。表现性评价是在一定情境中,设置具体可操作的任务,通过观察学生在完成实际任务中的表现对学生进行分析、评判的一种方式。因此,学生是表现性评价的重要内容。写实记录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本身囊括多重活动,教师在组织活动时,要注意从学生身上着手,选择最佳观察角度,实地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做好记录。小学阶段,学生的参与活动具有分散性和个体性,他们的认知基础和学习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哪些学生或群体是重点观察对象,教师要有清晰的认知。从个体身上进行观察,记录其行为表现,自然能够获取更多有研究价值的信息,也能为后续深入分析研究,实施表现性评价提供参照和依据。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师需要从教学现实需要出发,设置多重活动,每一项活动的目的、呈现内容、观察角度,这些都是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也是表现性评价的基本内容。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我的奶茶我做主—活动的策划”,小学阶段,学生兴趣广泛,头脑灵活,性格开朗,非常愿意参与角色扮演中,对有趣的活动有浓厚兴趣。教师以学生的兴趣点为抓手,投放学习内容和主题。策划活动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掌握了这项能力,无论以后再设计何种学习活动,学生都能灵活掌握,有效完成。因此,教师从活动主题层面出发,引导学生对其展开分析研究。教师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从中寻觅重要信息。

表现性评价是以任务为基点,而任务设置又要从文本内容出发。明晰表现性评价内容,教师不能脱离教材。在新课改的助推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要素异常清晰明确,学习主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相关,大部分都能对接他们的兴趣点,且知识内容之间的关联性也比较显著,教学可操作性较强。教师不妨充分发挥文本优势,以教材主题内容为参照,呈现表现性评价内容。

三、构建表现性评价多元任务

评价驱动着课堂教学,能够为教学提供崭新视角。教学操作中,如何进行具体有效操作才能提升评价效果功用,需要教师在实践探索中不断调整,不断创新。既然要进行评价,必然要在具体的情境中、任务中才能将学生的表现展现出来。任务设置不仅是教学的重要流程,更是表现性评价的支点。当前任务呈现走向一条狭窄的歧路,传统纸笔测试的评价方式大肆盛行,它虽然能够通过具体任务对学生进行检测,促进他们的知识增长和能力提高,但纸笔测试的评价方式与新的学习方式不匹配,无法达到教与学的平衡,课堂教学系统根本不可能正常运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自主开放性、探究生成性。学科属性与表现性评价存在高度契合性,教师和实践活动中表现性评价的任务也应当是学生活动的形态。具体操作中,教师可以从学科特点出发,以教学操作流程为突破点,设置调研考察任务、实验探究任务、设计操作任务以及制作服务任务等。

任务能够快速激发学生的内驱学习动能,启动促进表现性评价机制并促进其生成。任务设置必须首先是新颖独特的,能够充分激发学生投入活动的兴趣。其次任务呈现必须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并富有挑战性,学生在“跳一跳”的状态下才能“摘到桃”。完成了任务,表现性评价才会真正发生。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家务劳动小能手”,这节课需要在家长的帮助下,让学生学做家务活。为了快速推进教学,教师先设计了一个“在家劳动情况调查表”,对学生在家劳动情况展开调研,并与家长取得联系,商量家庭劳动的角色。做好准备工作后,教师以情景呈现的方式展示多元任务。在任务的助推引导下,不同认知层级的学生有了多重选择,教与学的契合度极大提升。

表现性评价需要任务的辅助。智慧型教师在布设具体任务时往往会综合考虑不同学生的需求。小学阶段,学生的形象思维占据主导地位,如果教师能够从这一点出发,让学生在特定的模拟情境中开展任务,定能给学生带来更丰富的感知和体验,他们的表现也会更真实。多重任务驱动下的课堂教学是灵动鲜活的。在对学生的表现和反应进行评价时,可选择的视角也更加多元,判断学生能力及综合素质发展的状态和水平自然更加精准。

四、筛选表现性评价工具运用

不论是从评价的内容指向还是操作特点上看,表现性评价都是非常适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评价方式。综合实践活动表现性评价的结果需通过区分学生在完成任务时的表现而得出。区分学生表现时采用何种工具就成了重要议题。作为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必要步骤,工具的选择和运用将会直接影响表现性评价结果的有效性、真实性。表现性评价可选用的工具异常丰富。评分量表、活动记录单、成长记录袋以及社交工具APP 与校园网等都是不错的选择。这些工具各有优劣,教师要从教学现实需要出发,做出有效筛选。活动记录单是写实记录中最为常见的可视化形式,记录单应根据课型及授课内容进行个性化设计,它是表现性评价最直观的载体。布设任务后,教师不妨发挥记录单优势,设计分级任务,记载学生学习过程。记录单不仅是写实记录的载体,也是表现性活动评价表,实现了记录预评价的有机结合。

表现性评价可以是整体性的,也可以是分析性的。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各个要素进行评分时,教师可以借助评分量表,将不同部分的评分进行叠加处理,形成总分。这样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判断,自然更加清晰、直观。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带着问题去春游”,教师以“树的王国”为话题,让学生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写出来并在归纳和分解中筛选问题。问题呈现出来后,学生自主选择小组并进行交流探讨,形成新的研究小组。每个小组长手中都会有一个评分量表。学生在小组交流合作中的各种表现都会以具体分数的形式展现出来。评分量表在制定时不仅仅关注学习结果呈现,更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积极性等方面切入,评价重点侧重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在评分量表的助推下,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的热情被激活,良好的教学关系得以建立。

众多表现性评价工具中,成长记录袋也是不错的选择。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中,学生的实验、访谈任务单,完成的作业或作品、日记、计划表、评价表、小论文、小制作或其他获奖材料,还可以包括学习中的体验和收获等,都可以投放到成长记录袋中。成长记录袋是诸多表现性评价的合集。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助推下,表现性评价亦可以借助班级QQ 群、班级博客等工具展开。

五、形成表现性评价反馈结果

表现性评价对核心素养生成有天然的适用性,它能够最大限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思维活跃状态。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表现性评价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从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挖掘学生潜能,促使他们逐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表现性评价将课程、教学、评价三者进行有机融合,实现思维进阶。嵌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表现性评价检测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以天衣无缝的方式将课堂教学与评价实践衔接起来,革新了教学形式,让教与学实现了深度融合。表现性评价之所以有巨大价值,是因为在评价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任务、评分规则、评分结果等获得有效反馈,找到了进一步学习探知的方向。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存在局限性,学习方法和技巧有待进一步提升,在表现性评价结果的反馈中,学生对自我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这也为后续学习方法的调整和改进提供了契机。

小学生对教师有特殊情感,对他们的评价存在较强敏感性。要想提升学生学习参与热情,为顺利实施教学进程创造良好条件,教师不妨从表现性评价切入,结合学生在活动中的具体表现,从评价主题的多元性出发,适当评价,激励学生更好地参与到知识探索中,以评价反馈结果为依据,为进一步施教寻求教育信息。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我是健康小达人”,教师先展示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暴饮暴食对身体造成的伤害。在交流探讨中,学生深受震撼。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以及生活中是否还有类似的案例。话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兴趣度极高。在交流探讨中,一个学生产生疑问,对健康的饮食产生了好奇心。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你能联系自己身边的例子,进行阐述,同时进行有效延伸,从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想到健康的饮食习惯,这本身就是一种思维升级,也是认知进步,为你点赞。”教师的评价将学习活动自然引入正题,学生切实体会到健康生活的意义,教学目标在表现性评价的反馈中得以实现。

表现性评价结果反馈不仅体现在学生层面,教师也能从中获益。教是为了不教,评价是为了制定更加科学周密的教学设计。教师参照表现性评价结果,能够对学生有整体性的宏观把握,更好地了解学情、教情,为后续教学引导做好了铺垫。

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师视角的重要路径和方法,筛选评价方法,对其展开优化升级是必要的。表现性评价融入课堂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清晰可行的学习目标能够为表现性评价提供清晰明了的指引,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中,对其外在行为表现展开针对性分析,同时关注学生内在能力、思维品质或情感倾向的发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表现性评价,教师要以写实记录为切入点,在明晰表现性评价目标导向的基础上,精准表现性评价内容呈现。然后借助多元教学手段,构建表现性评价多元任务。最后筛选表现性评价工具运用,形成表现性评价反馈结果。通过一系列的系统化操作,表现性评价的优点得到放大,评价的反馈、激励、调控作用得到进一步强化。

猜你喜欢
表现性评价活动
浅谈音乐课堂中的表现性教学提升策略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中国当代表现性水墨人物画的特色与发展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浅谈中国画的表现性
表现性任务设计的3个关键点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