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的教学价值及实施策略

2023-02-12 01:39江苏省靖江市孤山镇中心小学
新教育 2023年35期
关键词:童话想象文本

□ 江苏省靖江市孤山镇中心小学 张 炼

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不少童话作品,这些作品有的是以单篇形式呈现的,有的是以单元的形式编排在教材中的,比起以往版本语文教材中的童话作品来说篇目明显增多,这充分表明了编者对小学阶段学生们阅读童话的重视。2022 年版语文新课标中也对不同学段的童话教学都提出了明确而又具体的要求。从这些足以看出在小学阶段学习童话作品的重要性。作为语文教师,要明确童话的教学价值,并依据教材特点、新课标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凸显出童话文体的教学价值,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一、童话的教学价值

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不少童话作品,这些童话作品在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对学生进行立德树人教育,发展学生思维及提升学生的言语表达品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通过童话教学来凸显童话的教学价值。

1.培养学生读书兴趣

从小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对于学生一生的成长与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童话语言灵动多样,深受学生的青睐。为激活学生阅读童话的热情,教师要学会精彩讲解,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直观调度,对学生多种感官形成触动,让学生从拟人化学习中感受童话人物的灵动性,从这些人物的情感释放中感受生活,明白事理,建立童话学习认知。如一年级下册《动物王国召开大会》这篇童话故事中,狗熊发布的四次通知,通知内容逐渐由不完整到完整的过程就与学生平时说话没有说清楚、说完整、说具体的经历非常相似,很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二年级下册《大象的耳朵》一课中,小动物们对大象耳朵的看法与学生们平时生活中其他学生对自己某个方面的看法等情形非常相似,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迫切想知道大象是如何对待和处理这些事情的,给学生以启发。三年级的《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小狗学叫》这些童话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深受学生喜爱。四年级的《宝葫芦的秘密(节选)》、六年级的《骑鹅旅行记(节选)》这些童话故事为学生整本书阅读提供了条件。在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如果语文教材中编排的都是一些记叙文、说明文之类,学生的学习兴趣定然不会有多高,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童话作品,才让语文教材显得更加丰富,具有趣味,让学生爱上阅读。

2.落实立德树人目标

童话的精彩之处在角色和人物,唯有通过情境和情节的再现,才能给读者带来全新的触动,在故事情节带动下欣赏童话之美。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童话类型丰富,不同类型童话带给学生的意义功能不同,教师要善于挖掘发现不同童话文本中蕴含的真善美,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从而把童话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落到实处。如二年级上册《小公鸡和小鸭子》这篇童话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到小公鸡和小鸭子之间的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等美好品质,并能够从中受到启发,懂得同学或者朋友之间能够互相关心,主动帮助他人,形成美好品质。二年级下册《我是一只小虫子》这篇童话语言幽默有趣,主要从“小”描述了它给生活的影响,小虫子们的感受也是各不相同的,表达了小虫子对生活的热爱。学习这样的课文对于培养学生坚韧的品格,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始终保持一颗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需要指出的是对于童话中蕴含的丰富的内涵价值及道理等方面,教师不能采取直接告知的方式,而是要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亲自去感受,去体会,这样才能真正凸显出童话的育人价值。

3.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童话作品中充满了丰富的想象,童话的想象中蕴含着独特的审美价值。三年级上册童话单元中的语文要素是“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童话丰富的想象呢?教师要结合童话特点为学生搭建促进学生童话想象的空间,引领学生感受童话世界和真实世界的差异,体会到童话作品的独特魅力。如三年级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中,课后练习二中“小女孩擦燃了几次火柴?每次擦燃中看到了什么?表达了她怎样的愿望?”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围绕着小女孩的想象世界与现实世界提出的,解决这样的问题对于促进学生的想象能力与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学习六年级下册《骑鹅旅行记(节选)》这篇童话,故事中主人公奇幻的旅行经历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同学段对学生提出的想象训练目标不同,教师要能够依据新课标和教材内容对学生的想象训练要求,依托童话文本对学生进行想象训练,可以凸显出童话文本的教学价值。

4.提升言语表达品质

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从低段到高段,在不同年段的童话故事中都提出了不同的语言训练要求,低年级主要以让学生根据提示讲故事为主,中年级主要是以猜故事、编故事为主。从教材中选编的童话故事来看,以反复性结构的故事居多,还有一些巧合式、对比式、自序式等等。童话多样结构式课文的编排为学生语言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如二年级下册《蜘蛛开店》一课,教材课后练习中编排了两种语言训练形式,一种是让学生借助示意图讲述故事,一种是让学生顺着故事情节往下编。这种语言训练形式对于学生讲故事能力的提升及创意表达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四年级下册《巨人的花园》一课,课后练习中要求学生“发挥想象,把孩子们在巨人的花园里尽情玩耍的情景写下来。”这道练习属于对文本内容的补白训练,对于学生言语品质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可以依据童话文本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以提升学生的言语表达品质。

二、童话在小语课堂的实施

童话具有独特的教学价值,把握童话的教育价值,促进学科教育功能的转换。教师在执行童话教学程序时,要深度研究童话内容,对童话寓意有深刻理解,这样才能为学生做出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在情感共鸣中建立学科认知基础。

1.关注故事情节,把握主要内容

童话的故事情节是学生最为关注的,教师从学生学习实际需要出发展开教学设计,让学生借助童话情节进行生活化思考,从人物矛盾中找到思考的切点,在集体研讨中达成学习共识。如一年级下册《小壁虎借尾巴》这篇童话的关键处是“借”,围绕关键处,教师可以以小壁虎向谁借尾巴了作为主问题引领学生把握故事情节,这样教学主线明确,可以促进学生讲故事能力的提升。教学《蜘蛛开店》一课,可以让学生围绕“蜘蛛开了什么店?结果怎样”来把握故事的主要情节。教学《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课,可以让学生围绕“倒”把握故事的主要情节,让学生思考:“老屋倒了吗?老屋为什么没有倒下?”等等。需要指出的是在童话教学中,教师在引领学生把握故事的主要情节的时候要从童话的文体特征出发,不能像普通记叙文教学那样,让学生用“起因—经过—结果”的方法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童话阅读。

从童话故事情节的关照对比中把握童话的核心内容。教师基于童话故事的对比关照处提出适切问题,创设阅读情境,可以帮助学生精准把握故事内容,深化阅读主题。如一年级下册《树和喜鹊》这篇童话中,故事中一开始写到“树很孤单,喜鹊也很孤单”,接下来,用“后来”一词引出了这里发生的变化,这个地方就是故事情节发展的突变点,教学时,教师就可以抓住“后来”这一部分的内容,并让学生把这部分内容与前文中提到的“从前”部分对比阅读,通过这种方法来帮助学生整体把握故事情节,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刻理解。教学《纸船和风筝》一课,可以让学生抓住“小熊很难过,松鼠也很难过”这两句话展开思考:“小熊和松鼠为什么会感到很难过?是什么让他们成为好朋友?又是什么让他俩和好的?”教师引导学生从童话故事的对比关照处来把握故事情节,可以帮助学生精准把握学习内容,促进学生对童话文本主旨的把握。在童话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握故事的主要情节对于学生更好地读懂童话内容,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融入真实生活,理解人物形象

感受童话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可以使学生的童话阅读不再是停留于浅层,而是向深处漫溯。如何带领学生感受人物形象特点呢?

一是可以借助生活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人物形象。如教学《小马过河》一课时,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说一说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让自己为难的事情,自己是怎么做的,学了这一课以后,自己懂得了什么。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真实生活想到了自己平时生活中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是找爸爸妈妈妈妈帮忙,很少自己去尝试或者动脑筋想办法,跟文中的“小马”一样,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没有自己的主意,小马自己最后下水亲自去尝试这一点还是很值得自己学习的。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说说下雪天时自己的感受。有学生说自己穿的很厚,呆在屋子里不想出门;有学生说自己的手都快要被冻僵了;有的说……然后教师再让学生联系课文中小女孩赤着脚,饿着独自在雪天独自行走的样子,这样可以使学生很容易感受到小女孩命运的悲惨,生活的疾苦。当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真实的生活来感受童话人物形象时,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是可以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来理解人物形象的特点。如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这篇童话故事,这篇故事中塑造的小猴子是一个看到那个,丢掉这个,朝三暮四,结果却一无所获的小猴子。小猴子的做法在学生的生活中并不少见,许多学生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课文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这样的学习情境:“你喜欢故事中的小猴子吗?为什么?如果给小猴子一次重新下山的机会,你觉得他会怎么做?”这样教学,不仅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而且还帮助学生实现了新的学习经验的建构。又如,一年级下册《动物王国召开大会》这篇童话故事中,故事中的狗熊粗心大意,丢三落四等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学这篇童话故事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尝试一次性把通知内容说明白,说清楚的方法,这样教学,不仅促进了学生对童话故事中人物形象的理解把握,而且还帮助学生建构了新的语言经验,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综合提升。

3.引导语言训练,体会主题情感

童话语言生动形象,具有深刻的感染力。在学生把握童话故事情节,了解童话故事中人物形象特点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注重引领学生对童话蕴含情感的体悟。教师可以依据童话内容特点,提炼阅读主题,并依此设计适切的训练活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悟文本情感。如教学三年级上册《一块奶酪》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教学:“假如你是蚂蚁队长,看到掉在地上的面包渣,你会怎样想?怎样做?”这样教学,可以让学生走进蚂蚁队长内心,真切感受到面包渣对蚂蚁队长的诱惑有多大,并对他能够战胜自己,以身作则、平等待人,关心弱者的品质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与感受,进一步凸显出了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如教学四年级下册《巨人的花园》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课后练习展开思考:“巨人的花园发生了哪些变化?巨人花园的变化与巨人对待孩子们的态度上有什么关联?巨人的花园成为了孩子们的乐园,请你展开想象,想象巨人为孩子们做了些什么?孩子们又是怎样在巨人的花园里尽情的玩耍的。”这样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可以使学生对文本主题情感等感受更加深刻。在童话教学中,教师结合童话内容为学生搭建语言训练的平台,引领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

另外,教师还要通过对学生学习童话的过程性评价来实现童话育人的目标。如教学三年级上册《在牛肚子里旅行》一课时,教师可以把阅读学习主题确定为体会“生死之交”。基于此,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学习情境:森林里要举办讲故事比赛,要求小动物们能够把青头与红头之间的故事讲一讲,完成“讲述好故事,传递森林好声音”的任务。这种学习任务的设计重在让学生在讲故事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真切感受到青头与红头之间过名的交情。要想让学生把故事真正讲好,在学生讲故事之前,教师可以拟定“记住关键词”和“生动形象讲述”的评价标准,当教师发现学生没有借助关键词讲述或者讲述的语言不够生动形象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提示或者让学生一边讲述一边配上恰当的表情动作神态来丰富自己的讲述过程,这样让学生借助关键词语讲述,再让学生加上适当的表情动作神态等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真正提升阅读能力。

综上所述,在童话教学中,教师要能够从童话的文体特征出发,把握童话的教学价值,并能够从把握童话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和体会童话情感等方面进行教学,这样才能抓住童话教学的重点,凸显出童话文本的教学价值,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童话想象文本
快乐的想象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童话镇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午夜童话镇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