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机械类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路径探索

2023-02-23 21:52章鸿高斌熊征伟
教育科学论坛 2023年36期
关键词:机械类产教校企

■章鸿,高斌,熊征伟

国务院相继出台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等一系列文件,明确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以来,教育部先后启动部省共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省级试点和产教融合型城市试点,建设了一大批校企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各省市产教融合指明了方向。国务院相关部委也相继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即“双高计划”。“双高计划”致力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推动学校与企业、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破解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矛盾,实现人才与产业有效融合,助力我国经济产业结构性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

一、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逻辑理路

产教融合是指职业学校根据所设专业,积极开办专业产业,把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把学校办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为一体的产业性经营实体,形成学校与企业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1]。产教融合在广义上可以理解为企业和教育的深度合作,狭义上可以理解为专业和产业、行业与学生职业的协同发展与深度融合。产教融合的本质和核心在于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协同发展,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为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汇聚发展新动能提供有力支撑,最终实现校企双方协同育人效果,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但是,产业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也需要遵循一定的逻辑理路,即遵循学生成长成才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市场运行规律。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是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需要结合不同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因材施教。社会主义市场运行规律主要包含商品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等,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商品价值规律和供求规律的共同作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从根本上要将产业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有效衔接和融合,掌握“两者”的本质规律性,进而更好地通过校企资源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形成产教融合育人合力。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目标在于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企业和产业的发展要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因此,产教融合需要在遵循“两大规律”的基础上,深化校企、专业和产业、项目和开发的融合,让知识链服务产业链,产业链促进创新链,形成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一体化模式。

二、高职机械类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现状

产教融合重点在政府、企业和高校的深入协同,难点在于促进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和融合。我国产教融合制度实际上是教育系统和产业系统在其他社会系统的制约与协助下所进行的一场跨系统的多主体合作,最终目标是实现产学研一体协同发展,服务社会经济发展[1]。本研究以高职机械类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为例,分析机械类专业产教融合在地方产业合作不畅通、协同育人落实不到位、人才培养方案缺乏对行业需求的整合、师资水平滞后等问题。

(一)产教融合与地方产业合作不畅通

产教融合与地方产业合作不畅通,主要表征为地方产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影响产教融合实效。高职机械类专业学生进入企业后,企业厂房噪音大、设备陈旧、通风不畅,地理位置远离城区等硬件设备不能满足学生对职业发展的需求,此外,园区配套生活设施简陋、工资福利待遇较低等方面问题,使得学生跳槽人数逐渐增多。这些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企业发展较为滞后,迭代更新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是企业对于学生的培育、晋升和发展缺乏顶层设计。经济实力强、产业发展好的企业在厂房环境、机械设备、劳动强度、工资福利待遇、发展前景等方面能够满足学生发展诉求,对高职机械类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起到积极的助力作用。产业发展弱的地方企业,地理位置相对核心发展区域较远,企业的产业资源、研发平台等与学校资源在协同育人过程中契合不够,仅仅停留在人才供需合作上,加之硬件设备落后、福利待遇较低、职业发展前景受阻等方面原因,使得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出现了“缺位”现象。产业发展弱的企业在协同育人要素上往往起到牵制作用。

(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落实不到位

高职机械类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落实不到位,主要原因在于高职机械类专业产教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不足。深度不足表征为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产业链、行业链的切合不够,人才培养目标停留于企业所需的单一技能人才,且技能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不健全。校企协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大多仅停留于初级的技能需求,未能立足学生和行业产业长远发展需求,对产业链和行业链需求进行系统整体规划和科学设计,导致协同育人在人才培养重要维度和各阶段的融合不够,产教融合落实不到位。产教融合是一项系统性工程。[2]机械类专业在师资协同教学、实训一体化操作、创新创业平台建设、考评体系等方面的合作较少,缺乏校企共同规划基地建设方案的联合设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深度和广度反映出高职机械类专业在协同育人实践中学校与企业的融合程度。抓住对接产业和行业需求育人的关键点,有效地进行产与教的各维度协同,实现学校和企业联动发展是产教融合的重点。高职机械类专业产教融合多停留在校企合作层面,未能深入知识链、对接产业链、培育人才链和挖掘创新链。

(三)人才培养方案缺乏对行业需求的整合

产教融合核心是要解决知识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协同。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3]在机械类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实践中,人才培养方案大多缺乏对行业需求的整合。人才培养方案要对接企业和产业关于技能人才的需求,但企业和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无法代替整个行业对于人才的要求。人才培养方案既要体现企业和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又要体现行业和产业链条对于技能人才发展的诉求,人才培养方案要具有前瞻性。这也是产教融合的基础,在机械类专业学生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实践中,需要从这几方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系统性整体设计。

(四)师资水平滞后影响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教师作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主体之一,在学术领航和专业支撑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实践中,部分专任教师对行业发展和技术反应的认知滞后,多停留在原有的行业和专业认知,在学生获取技能和知识过程中未能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教师作为“教”的主体,教师的技能水平和学术视野直接关系到 “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源头上出了问题,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情况。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的教案未能结合新时代高职机械类专业和行业的发展需求进行更新,与行业和产业需求脱节;教学方法和技术也比较陈旧,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对知识点仍然是填鸭式的讲授,学生缺乏体验而教学效果不佳。因此,高职院校师资水平对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高职机械类专业产教融合路径探索

(一)政府应推动区域产业链加快发展

地方政府应引进培育一批产业链主导型企业和龙头骨干企业,加快区域产业链高速发展,助推高职机械类专业产教融合深入合作。区域产业链是指在某个特定区域内所形成的以分工协作为基础、以产业联系为纽带、以企业为主体的链网状产业组织系统。引进培养一批产业链主导型企业和龙头骨干企业,可提高地方产业优势集群,助推区域产业发展。第一,发挥主导型和龙头骨干型企业集群优势,突出比较优势,强化产业链分工配套和区域协同,培育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和区域经济板块;第二,积极顺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谋划布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新优势、发展新动能,助推产教融合发展。

(二)“三方协同”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协同育人平台

政府、企业和高职院校三方协同,构建机械类专业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促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纵深多维发展。“三方协同”就是要政府主导,为校企融合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校企协同将知识技能要素和各种产业要素有机融合,主要在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协同育人平台、项目研究开发等方面进行深度融合,构筑起产学研一体化协同育人平台,使企业生产经营和学校教学实现全链条、全领域和全过程融合对接,达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效果。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主要包含产学研共用平台、人才需求对接平台、实训实习共创平台。首先,产学研共用平台需要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和前沿项目的技术开发,协同开发产业技术实验室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为技术开发提供条件支撑,实现产业和教育的“耦合发展”[4]。其次,产业和行业人才需求可以对接平台,平台提供需求信息,进行针对性培养。如高职类机械类专业订单班可定制培养符合平台企业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最后,组织符合企业需求的学生在实训基地和实习企业进行实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并创新运用。通过产学研协同育人一体化平台的建设,促进校企互动、教学相长、产教结合、研以致用、成果转化。

(三)校企协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集系统性、整体性为一体的育人方案。系统性体现的是人才培养方案各组成部分结构完整,有特定功能;整体性强调将系统要素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协调和研究;前瞻性体现的是人才培养方案对行业发展的预见性。在深化产教融合、经济结构性调整的时代背景下,针对高职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遇到的瓶颈,主要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第一,深入行业调研,厘清产业和行业需求,校企协同对接设置课程体系与课程安排;第二,成立校企人才培养方案小组,统筹产业与教学、行业与发展境况,确立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毕业标准;第三,在校企协同育人实践过程中,全方位全过程深度对接,不断完善;第四,邀请校内外专家团队,对培养方案进行考察和评估,使其成为行业高水平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举措,让人才培养方案更具科学性和实操性,增强人才培养方案在校企协同育人中的系统性、整体性功能。

(四)建设职教智库,发挥优质人才支撑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要把科技创新搞上去,就必须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高职院校教师作为教的主体直接影响着专业人才培养和服务行业产业的能力,建设职教智库,就是要建设一批德技并修、结构合理、双向流动的双师型教师团队,一批聚集行业骨干和精英的专家团队。具体应该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在机械类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过程中,学校在专业领取内择优选聘一批能够将行业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教育教学实践中,且专业基础过硬,技术能力突出,创新能力强的教师,成立双师工作室和名师工作室。通过双师工作室和名师工作室构筑创新创业团队,在工作室的培训、学习、研发中不断提高团队师资水平,引领专业同行,形成你追我赶、提技增能的良好氛围。第二,聚集一批行业骨干和技术精英团队,借助产教融合平台,特聘行业骨干和技术精英作为外聘专家团队,对学生进行行业分析和技术指导;协同进行科研项目申报、成果转化,切实增强外聘专家团队行业引领、科技攻关、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发挥优质人才对产业和行业的重要支撑作用。

猜你喜欢
机械类产教校企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基于OBE理念的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机械类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报告定量分析计算若干问题探讨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机械类“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