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定向军士生军事体育课程融合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

2023-02-23 21:52王冰川
教育科学论坛 2023年36期
关键词:军士教员育人

■王冰川

一、定向军士生军事体育课程融合课程思政的意义

(一)立德树人:树立学员正确的思想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1]军事体育以军事为主,是围绕军事国防需要开展的一门体育课程,它与普通体育课程最大的区别是对学员军事素养的灌输。对于定向军士生而言,军事体育课程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门体育课程,而是军人打赢胜仗的体能基础和素养基础,是他们在军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工具”,也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工具。体育本身就具备着对学员人格和思想的养成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教师在教授学员学习好使用该“工具”前,应该注重军事体育知识背景与课程思政理念的融合,这是重点,树立学员正确的政治思想、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显得尤为重要。在军事体育课程授课中,要将课程思政和思想政治理论高度融合到我们的日常教学当中去,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断塑造学员的理想信念、思想格局,从而转化到日常体育课程当中去,甚至后期定向入伍后能够主动加强体育锻炼,苦练军事本领,从思想高度上能够主动认识到军事体育课程的重要性;能够在课程当中学会团结意识、规则意识、奋斗意识、吃苦意识,形成不怕吃苦、努力前进和坚持不懈的优良品格。

(二)铸造军魂:转变定向军士生学员对身份的认知

立足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习近平强调上好思政课的深远意义就在于,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2]。定向军士生作为国防力量的重要环节,也是开展现代化军事改革的中坚力量之一。军事体育课程思政首先应当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的目标去实践,尤其是定向军士生更需要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逐步转变学员由学生身份到军人身份的认知。在锤炼身体素质时,怀揣着从军报国的理想信念,不仅仅为了训练而训练,从思想上激发学员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的现代化军事人才队伍。

二、定向军士生军事体育课程融合课程思政的重点

(一)强化军事体育课程中课程思政认识深度

当前在定向培养军士生的体育课程当中,往往会忽略思想政治理论的教授,从而造成只注重身体素质练习的状况,变成一门只锻炼身体的课程,甚至部分院校对于在军事体育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持怀疑和不重视的态度,没有明确地分配教学资源,导致课程质量较低,训练水平下降等情况。笔者对其进行深层次的发掘后,发现主要原因是忽略了课程思政的重要作用,需要教员或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从思想认知上入手,把课程思政作为桥梁,连接起思想政治理论贯穿军事体育课程实践的一条路径,充分将军事体育当中的“军”融合在“体”当中,突出课程的特殊性,提炼精髓,加强学员主观理解。强化军事体育课程“育人”的核心,从参与双方进行路径的打通、融合、拔高课程思政的高度,由原来的实践课程逐步转向为军政融合课程。合理划分好思政理论占比,潜移默化地增强学员们的军事思政素养。

(二)加强军事体育课程参与者对课程思政的格局认知

军事体育课程,主要由教员或者教师以及学员实施,要积极调动两方的积极性,造就浓厚的军体氛围,培养正向的课堂效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3]教师或教员要从根本上理解思政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为课程当中重要的一环,首当其冲必定要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高度,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师应当主动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党员应当起到带头作用。提升课程思政的意识,强化学员的政治思想立场,牢牢地将军事体育课程中参与者的思想捆绑在一起,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不能将军事体育课程看作为一门锻炼课程,作为教员或教师要在日常军事训练当中加强思政理论的融合,提高课程认知,起好“桥梁”作用。

1.提升教员和教师政治认知高度

部分军事体育课程教师或教员对于课程思政认识不够,片面地认为只是一门简单的锻炼身体的课程,忽略了体育育人的重要性。习近平强调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既包括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也包括塑造品格、养成精神。长期以来,很多人只是将体育作为锻炼身体的一种手段。实际上,体育的育人功能才是其最本质的,育人功能非常重要,不容忽视。正如教育家蔡元培所说:“夫完全人格,首在体育。”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体育强身健体的作用,更要发掘和弘扬体育的育人功能。作为教员或教师来说,首先需要具备高素质专业能力,如果自身都没有过硬的军事专项能力,无法得到学员的认可。同时,教员更需要加强军事体育专项素质练习,理解领会每一个军事训练当中包含的思政元素,只有自我认知度提高,才能进行学员的教学工作,只有教师或教员的政治格局提高,才能更好地帮助学员理解军事体育课程中专项练习包含的思政内容。

2.提升定向军士生对政治理解的高度

目前部分学员对于军事体育认知停留在课程理解当中,认知不够,简单地认为这仅仅是一门体育课程。没有很好地理解军事体育的内涵以及意义。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教员或教师的思想理论认知的建设,同时也需要学员的自我价值观的提升,不断在军事体育锻炼当中体会其中包含的思政理论,时刻以军人的身份要求自己,提高政治理想高度,牢牢把握住共产主义信念为核心的理念、爱国主义为重心的高度认识,提升学员对于军事体育课程的政治理解高度,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新时代复合型的军事人才,实现“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要求[4]。

三、定向军士生军事体育课程融合课程思政自我优势和开发原则

(一)军事体育课程自我优势

从军事体育课程特殊性来说,需要明确课程本身具备的优势条件,在此基础上开展与课程思政有效融合的创新活动。

首先,军事体育是集体性非常强的一门课程。在课上,学员之间需要互相配合,完成既定目标,或者通过相互竞争来获得认可,同时,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学员通常以班、区队、中队的形式进行。这就需要教员在日常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以集体主义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例如,融合一些体育项目,并进行规则的改变,以有利于当前军种的军士生身体素质提高为前提,以培养集体主义精神为核心,恰恰集体主义又是思想政治素质的关键之一,这就能很好地融合课程思政理论进行授课。

其次,军事体育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比较来说具有较强的规则性和纪律性。在课程开展过程中,通常有集合、整队、报数等一系列规则性练习,教员可以在这些规则性练习当中融入组织纪律观念和服从命令等要求,强化军士生的思想政治高度,提升军士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培养大格局观。

最后,军事体育课程是以体育为载体的一门课程。体育具备育人的功能,教员需要掌握这一特殊性,可以适当在日常的锻炼过程当中,以某一种训练手段或者训练的方式衍生出思政理论,例如,在进行某项训练科目时,某学员因为无法完成既定目标而感到失落,可通过实际案例,或者教员运用合理的教学手段,对其进行鼓励,激发学员的好胜心和自我责任意识,培养学员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磨炼其意志品质。通过科学的体育军事锻炼,可以更好地加强学员思想政治认知,加深优良作风的学习和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军事体育课程开发原则

首先,注重在校体育课程资源利用,整合校园体育课程资源,教员和教师利用课程资源开展思政融合工作,改变现有军事体育科目,使得该科目适用大部分所在院校的在校军士生,同时也需要合理结合课程思政理论,在军事训练过程中体现出思政理论要求,使二者相互促进[5]。

其次,结合所处地域特点、兵种要求和院校特色,适当引入一些符合各自院校需求的专业体育竞技项目,根据各兵种发展需要,改变项目规则,激发学员训练热情,丰富生活,教员和教师可以在竞技体育项目中迁移一些思政理论,增强学员政治意识,形成团结合作、遵守规则、不折不挠等优良品德,提高定向军士生的思想素质。

最后,开展线上思政小课堂,围绕军事专项训练科目、军事体育考核科目开展讨论,征求学员对于目前的军事科目的看法和想法,并讲解为何需要进行该科目的训练,结合思政理论,让学员们意识到军事体育科目不是为了训练而训练,还具有育人的功能,同时也是为了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军人的基础,以线上小课堂的形式加深学员对于军事体育科目的理解和认知,使教员和教师更加能够了解当前所带学员的整体思想认识,增进教员、教师与学员之间的联系,团结一致,提高训练效率。加强思政学习热情,不仅可以促进学员政治理论高度提升,教员或教师的思政理论水平也会有相应的提高,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四、军事体育课程思政融合实践策略

(一)优化军事体育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

“课程思政”是军事体育课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军事体育课程首要的融合选择。为了更好地将思政理论融合到军事体育课程中,作为培养定向军士生的高职院校应该搭建起“课程思政”与军事体育课程融合的桥梁,形成体系和制度。首先,应该确立好思政融合军事体育课程后的教学目标,研究二者融合后的教学制度,以及教学管理的细节问题[6]。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着重把握将思政融入课堂,优化过程,提升教学效率。同时,加强教学手段的更新和创新,在原有手段之上融入思政内容,提升学员的政治高度和思想觉悟。最后,要有针对性进行教学评价,将思政内容融入日常军事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当中去,从而构建成一个完整的课程制度[7]。

(二)营造军事体育的思政课堂氛围

具有思政气氛下的军事体育课堂,能够有效加强“育人”的功能性,培养学员的政治涵养,推动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同时结合军事体育科目的训练,既能增强学员军事素质,拓宽学员思维方式,还有助于学员优良品德的培养,在练中学,通过军事体育科目训练和体育项目锻炼,激发学员民族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奠定为国效力理想方向,这对培养定向军士生有重要意义及作用[8]。

(三)课程思政渗透军事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

“课程思政”是军事体育课程必要的一部分,是最佳的选择,通过思政理论融合后的军事体育课程,不仅能够强化军事体育课程建设,不断磨炼军事体育课程教员教师的专业能力,对于增强学员的身体素质和培养学员优良品德也具有重要意义。在思政理论融合军事体育课程过程中,应制定好课程教学目标和相应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培养学员爱国主义精神,加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深层次体会作为一名定向军士生的责任感,使得学员自我体会新时代高素质军人的含义,使得思政理论深入学员思想,引领学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正向的道德观念。此外,还需培养学员的实践能力,锻炼军事素养,加强军事技能,在军事体能训练课中,通过思政融合,加强学员们对于军事科目的认知,从思想上进行转变,通过实践,学员们在课堂上对待考核科目态度认真,训练刻苦,能够主动向教员进行询问,从原来的“赶着练”转变为“自主练”,从原来的为自己练转变为从守卫国家新高度去练,从根本上提高学员的政治觉悟,苦练军事本领,提升军士生的作战能力。

对于高职院校的军事体育课程教学来说,要将课程思政常态化融入军士生的体育课程当中去,是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强军思想和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精神的有力举措,是培育新时代“四有”革命军人的有效路径。在融合的过程中,应当加强教员和教师的责任感和政治理论高度,树立立德树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建立“课程思政”的长效运转机制,保证学员们可以长时间地沉浸在思政的氛围当中,最后要做好军事体育课程育人的评价体系和目标的构建,完善现有课程评价指标,搭建好思政融入课程的路径,助力培养高素质现代化军人队伍。

猜你喜欢
军士教员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全国首批定向培养军士开始招生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军士人才任用与管理对策
军校新教员岗前培训的策略探讨
合格的军士
南京明孝陵成功申遗15周年“明代军士”穿越巡游帝陵
晚安,教员先生
我们是光荣的军校教员
浅谈青年教员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