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策略与实施路径

2023-02-23 21:52曹司雨李婷
教育科学论坛 2023年36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技能

■曹司雨,李婷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学校各类课程要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重视隐性课程的深度挖掘及与显性课程的高度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体育类课程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该文件对中职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落实中职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既是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践行,又是体育课程德育功能的积极体现。参照《纲要》要求对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进行探索与研究,同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一、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迎来新空间

人社部于2022年5月12日印发的《关于贯彻实施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的通知》指出,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途径。2022年9月教育部公布的《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共有中等职业学校7294所,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达488.99万人,在校生共计1311.81万人,同口径比上年增加43.98万人,增长3.47%。在“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引领下,中等职业教育承担着培育具有良好道德修养、高超技术水平,具有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新型技能人才的使命。中等职业教育要做好新生力量选择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的推介与引导,全员、全程、全面育人的需求十分迫切。

二、体育课程思政元素的核心价值

体育课是落实教育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和强健体魄的重要使命,是培养学生运动兴趣爱好及特长、提升运动能力及养成运动习惯、提升生活品质及践行终身体育思想的核心环节。

(一)助力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的构筑与完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类课程要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充分挖掘其他课程中的思政蕴含,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以构建完整的协同育人体系。课程思政价值的发挥,不仅需要借助思政课的显性思政作用,还需要借助其他各课程的隐性思政作用。因此,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的共同参与和共同协作。体育课程作为贯穿于各个学段的公共基础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是教育本源的回归,是对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塑造,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观念、理想价值、健康体魄、良好品德、精神意志、社会规范都有着独到的价值和意义。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有着其他学科所不能代替的地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而体育课程则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完美切入口。在全员、全程、全面育人的迫切需求下,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有助于构筑和完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

(二)促进体育课程育人功能的强化与延展

体育课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实践内容的课程。在传统教学的设计和实施过程当中,运动技术的教与学占到了非常大的比重,虽然也会涉及一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内容,但大多都是轻描淡写,似有似无,缺乏针对性且不成体系。体育学科的工具理性较其价值理性更强,学生在身体实践活动中,主要习得的是运动技能,而精神思想层面的进阶则相对较弱,这与教育的本源有所背离。不能简单地认为,体育课中设置有某一活动就是思政教育。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旨在挖掘体育教学内容内在的隐形思政教育元素,将体育教育资源和思政教育资源完美契合,做到相互融通。将体育内部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顽强拼搏品质、健康生活态度、社会责任担当等精神层面的思政教育内涵融入体育教学当中,有利于促进体育课程育人功能的强化和延展。

(三)推动学生正确价值观念培育与生成

“立德树人”就是要引导青年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培养具有健康心理、良好品格、有理想、有能力、有担当、有作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借助运动技术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让学生在体悟个人理想与国家荣誉、中华传统文化与优秀体育精神、学习成长与祖国繁昌盛中习得国家认同感;在克服各种困难、提升心理调适能力中形成健康的人格;在形成运动习惯、养成健康生活观念中习得健康的体育观念;在遵守竞赛规则、社会契约精神中习得社会行为规范;在树立良好体育道德、形成优良体育品格中习得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而推动正确价值观念的培育与生成。

三、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

体育课程思政的实质是一种教学观念,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体育课程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机械组合,实际上二者是不可分割且相互融通的关系。体育课程思政本质上不变,依然是纯正的体育课,只是在体育课程中融入了思政的元素。将本质上是思政课的体育“大思政课”视为体育课程思政,或者生硬地将体育课思政化,甚至将体育课上成思政课,都是对体育课程思政内涵的错误认知和片面理解。

(一)体育课程思政是教育本源的“返璞归真”

在体育教学设计和实践当中,充分挖掘体育德育元素和思政价值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本源,同时也是现代体育课程教学认知论、方法论以及价值观念的积极体现。在教育市场化、功利化、格式化的驱使下,教育的工具理性战胜了教育的价值理性,蒙蔽了教育的本质与初心。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是对体育教育的价值回归,是对体育育人功能的重塑。体育教学需要依托体育知识的传授、运动技能的习得、体育精神的培养,将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相融合,进而达成“以体育人”的课程观念和教育目标。教育的过程是人类灵魂塑造的过程,机械的知识堆积不能称之为教育。体育课要在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基础上,发挥体育教育的重要使命,回归教育的本源。

(二)体育课程思政是教育对象的“具身德育”

体育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学生运动能力提升及运动习惯养成、健康知识掌握与健康行为促成、体育情感培育和体育品格塑造为目标。体育课程思政以体育课程教学中的身体练习为载体,倡导学生用身体感知世界、理解世界、体悟世界,即在身体练习中,用身体体验领悟体育的精神、品格、理想、意志、规范、价值及审美,从而达到“由体及心”的效果。其实质上是一种“具身德育”,是身体经验同道德认知与判断等心理过程相互嵌入和相互影响的过程。用身体发现世界、感知世界、理解世界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意会认识,这种认识会使学生在思想认知及道德体悟方面的思想内化更加容易。

(三)体育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别开蹊径”

体育课程教学及实践活动是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优化精神内涵和培育良好道德的理想场所,肩负着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使命。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旨在帮助学生习得必要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以应对瞬息万变的社会生存环境,并将完善的道德修养及正确的人生信仰、价值观念、理想信念内化于心。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紧紧围绕体育的价值内涵而展开,将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摆在前列,充分地发挥体育的德育功能,从而开辟一条以“寓德于体、以体育德”为价值导向,根深于立德树人理念,并适用于体育课程全面育人的独特路径。

四、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策略及路径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让体育课程不但发挥“育体”功能,更要释放“育人”价值。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对涉及的各个环节进行精心设计与考量。

(一)寓德于体,以体育德

体育课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知识、技能和价值的高度统一。体育课程的实施既要引导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也要体现知识与技能基础上的价值引领。体育学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将体育品德的培养放在首位,即突出体育的德育功能和德育价值。同时,还要处理好体育知识传授、思想价值塑造及运动能力提升的融通关系。通过体育课程教学,学生能够掌握促进身心健康的方法,习得优良的体育精神及品质,对于其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成长与提升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体育知识技能传授和学科能力培养的过程,就是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形成的过程。因此,将核心价值观念融入学科知识传授和学科能力培养的过程当中,既是对体育学科教育过程的有效监督,又是对体育学科教育成果的有力保障。

(二)基于核心素养,实现多元育人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一贯的教育方针,其本质就是培养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力资源,无论从事什么岗位,都能发挥其应有的光和热。“课程思政”的核心内涵是育人,因此,学校教育要秉持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基本理念,应将思想政治教育置于首位,把人才的培养作为根本任务。如何践行全员、全程、全面的育人理念,对体育学科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体育课程是培育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载体,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重的育人格局中具有非常多元的价值。将运动能力提升及运动习惯养成、健康知识掌握与健康行为促成、体育情感培育和体育品格塑造作为体育目标,挖掘体育课程多元的育人价值和内容,旨在通过潜移默化的思政融入及身心感悟,让学生得到身体和精神的成长,从而实现体育课程育人效果。

(三)基于课程标准,融通教育资源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倡导合作共享、因地制宜、开拓创新,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将思政教育资源清晰、恰当地融入体育教学过程当中,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又一重要环节。基于课程标准,融通体育课程教育资源与思政教育资源,提升融合度,使学生在习得健康知识、运动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客观、公正、无私的处事风格,形成积极进取、勇于担当、艰苦奋斗的良好品格,进而提升对社会环境和生存环境的良好适应能力。

(四)基于教师标准,提高教师素质

基层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者和教学实践的组织者,其课程思政素养决定着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质量。对课程思政的内涵及作用途径没有正确、清晰的认识,在建设和实施过程中,都会导致与本质内涵的偏差或者背离。要基于教师专业标准,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要在理念、技术、技能、方法、业务等各个方面进行培训学习、知识更新,并加以实践。随着体育教师课程思政素养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思政元素的渗透、学生品行的塑造、课堂的把握也会更加自如,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质量和应用价值也会得到相应的保障。

(五)创新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过程

首先,创新课程内容,按主题确定课程内容,如体育人文、体育外交、体育强国、体育法制、健康中国等主题。将相关的运动技能学习恰当地纳入不同主题当中,有利于形成课程思政教育主线。其次,创新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去亲身经历和体验,在感受运动带来压力和疲劳的同时,享受运动乐趣,磨炼意志品质。第三,创新教学方式。借助移动智能终端的强大功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教育带来的红利。以信息化教学为依托,通过共享的微课、视频资源,供学生个性化学习。融入思政元素的线上资源,为传统体育教学注入了新的灵魂和内涵。第四,创新教学评价方式。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应适当提高过程性评价的比重,创新体育课程考试的形式。通过技术技能、实践报告、竞赛成绩、演出汇报等方式进行评价。第五,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校园体育文化是培养学生体育精神、体育技能、体育意识的重要载体。学生策划、组织和参与富含浓郁校园体育文化气息的体育活动的过程,也是学生对校园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理解与体悟的过程。将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校园体育文化之中,将缔造出良好的体育思政文化育人氛围,让学生在享受体育文化盛宴的过程中,达到体育思政“润物细无声”的完美效果。

体育思政育人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精心组织设计与实施控制。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应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融入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元素。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要紧扣核心内涵,充分发挥思政价值,勇于探索创新。积极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评价,并从多角度、多渠道对课程育人的效果与质量进行监督与反馈,做出改良和积极优化。抓好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引领,真正做到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到位,让“身心并育”的理念内化于心,力争将体育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发挥到极致。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技能
高级技能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