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角的创设与管理

2023-02-27 01:53金燕
幸福家庭 2023年23期
关键词:案例创设植物

金燕

自然角是幼儿园环境创设的一部分,是科学教育的重要资源。自然角一般是幼儿园利用各个班级的走廊、窗台、阳台等角落设置的,供幼儿饲养小动物、栽培植物、陈列和收集各种农作物、进行小实验的场地,是幼儿园开展非正规性科学活动的场所。教师充分利用自然角,有助于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的兴趣,提高幼儿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观察事物等方面的能力,使幼儿萌发爱护动植物、亲近自然的情感。然而,当前部分幼儿园自然角的创设和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如何充分挖掘并利用自然角这一教育资源,成为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和研究的问题。本文借助多个案例探讨了当前自然角创设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比较、观察了解等多种手段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供参考。

一、案例描述

(一)案例一

开学后,幼儿园要创设自然角,教师相互串班观察、借鉴。“你们班的菊花给我一盆,我拿芦荟跟你换吧!”“我们班缺少多肉类植物,可以借一下你们班的吗?”……不一会儿,自然角的架子上堆满了植物,教师也完成了任务。但是从小班到大班的自然角几乎相同,看不出太大差异。下课后,幼儿开心地观赏着自然角的植物,但教师告诉他们只能观赏,不能触摸、探索。没多久,幼儿就看腻了,自然角变成表面“繁荣”实则无人问津的地方。

(二)案例二

幼儿园要组织自然角评比活动,于是教师发动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动植物,把自然角变得更加丰富。教师把幼儿带来的动植物分类摆放,还制作了可爱的器皿,开展了一些植物实验,自然角看上去欣欣向荣。但评比活动结束后,部分教师就很少关注自然角了,自然角的植物慢慢枯萎,小动物也死了,显得毫无生机,幼儿也逐渐失去了兴趣。

(三)案例三

午饭过后,中(二)班的李老师像往常一样在照顾自然角,给植物浇水,除掉枯黄的叶子,给小乌龟的池子里换水……有几名幼儿看到了表示想帮忙,这时,李老师露出了疑虑的表情,说:“你们行吗?”幼儿一个劲儿地点头。李老师答应后,幼儿欢呼雀跃,纷纷加入其中。可是不久之后就出现了场面混乱的情况:小明用茶杯给芦荟浇了很多水;美美和丽丽抢着给乌龟池换水,结果撞翻了金鱼缸;聪聪在为小蝌蚪换水时,手一滑把蝌蚪冲到了下水道。李老师无奈地说道:“好啦,你们都去教室玩吧,自然角不用你们照顾了。”在李老师的制止下,幼儿不情愿地回到了教室。

(四)案例四

学期快结束了,每个班级要上交自然角的观察记录,各班教师赶紧从资料中将其找出来。翻开观察记录表可以发现,多数是教师自己记录的,只有部分有幼儿的记录,但也无法理解幼儿要表达的意思。

二、案例分析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幼儿园自然角的创设和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具体如下。

一是年龄阶段不明显。案例一中的教师为了创设方便而盲目地收集自然角的活动材料,且没有对收集的材料进行整理,只是单纯地摆放好。同时,这些教师没有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导致大、中、小班的自然角看起来大同小异,使自然角的创设流于形式。

二是教师包办代替。案例一中,教师创设自然角的目的是完成任务。案例二中,教师创设自然角的目的是参加评比活动,他们都没有以幼儿的利益为出发点,反而剥夺了幼儿参与创设自然角的权利。案例三中,教师不相信幼儿的能力,独自管理着自然角,使得幼儿成为“只能看,不能摸”的旁观者。案例四中,教师甚至代替幼儿填写观察记录表。

三是自然角活动以观赏为主。案例一中,自然角仅仅发挥了美化环境、供人观赏的作用,无法促进幼儿科学素养的提升。在观赏自然角时,幼儿一开始兴致很高,但是由于缺少互动,最终失去了兴趣,使得自然角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四是没有持续关注并更换植物。案例二中的自然角,经过教师的精心创设变得更加丰富,但是评比结束后,部分教师就不再关注自然角的情况,没有及时更换枯萎的植物。面对一成不变的自然角,幼儿逐渐失去探索和观察的兴趣。

五是幼儿观察记录的价值不高。部分教师没有及时关注和指导幼儿,导致幼儿的观察记录价值不高。同时,部分教师为了完成任务而补添幼儿的记录,这对于幼儿的发展来说毫无意义。

三、创设与管理自然角的策略

(一)转变观念,明确自然角的功能和意义

自然角是幼儿园班级常设的区角。部分教师把自然角创设看作一项任务,或是争得荣誉的比赛活动,没有真正理解自然角对幼儿发展的意义,导致自然角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因此,教师首先应转变观念,以儿童的利益为出发点,根据各阶段儿童的年龄特点和需求设置自然角。同时,幼儿园举办评比活动时也不能流于形式,在比赛结果公布后便不管不顾,而应该把重点放在评比后的研讨和调整上。其次,教师要明确自然角的功能和意义。《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幼儿园应当将环境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合理利用室内外环境,创设开放的、多样的区域活动空间。幼儿园的自然角对幼儿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自然角中陈列的多样、变化、具体的物品可以为幼儿提供自由观察和随机探索的机会,弥补集体活动中幼儿观察、探究不足的缺憾。最后,自然角是一种教育形式,是幼儿教育课程的一个部分,是促进幼儿个性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在创设自然角时,应将主动权还给幼儿,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其中。

(二)加强针对性,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创设自然角

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认知特点、思维、情感都存在差异,自然角的环境创设必须符合幼兒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解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科学探究领域,笔者梳理了关于各年龄段幼儿探索自然的发展指标(表1)。

根据各年龄段幼儿的发展指标,教师要增强创设自然角的目的性,将收集到的材料分区摆放、归类呈现,并根据各年龄段幼儿的需要有侧重地收集材料,有针对性地指导幼儿创设自然角。

(三)精心设计,增强自然角的趣味性、探索性

根据功能的不同,自然角可以分为三类,即观赏类、操作类、实验类。观赏类自然角主要用于观赏,美化环境;操作类自然角旨在让幼儿亲手栽培植物或喂养小动物,观察动植物的生长变化,培养幼儿的耐心和责任心;实验类自然角即开展科学小实验,如追光实验、发芽实验,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初步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对于不同类别的自然角,幼儿的观察兴趣也会有不同(表2)。

以大班幼儿为例,从表2可以看出,对于以观赏为主的自然角,幼儿在刚开始时比较感兴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关注的次数越来越少,这说明他们的兴趣在逐渐消退。而操作类和实验类的活动却能引发幼儿持续的关注和探究。部分教师在创设自然角时更偏向于观赏类,因为相对好操作,便于指导,从表面看上去更美观,但是观赏类自然角不利于激发幼儿观察和探究的兴趣,远远不能发挥自然角的教育作用。教师只有从幼儿的角度出发精心设计自然角,丰富自然角的内容,制作精美的种植器皿,提供适宜的操作材料,才能增强自然角的趣味性和探索性,促使幼儿自主探索、独立操作。

(四)放心放手,让幼儿参与自然角的创设与管理

任何教育活动只有以幼儿为主体,遵从幼儿的意愿,重视幼儿的主动参与,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教育价值。自然角的创设也是如此,教师只有放手让幼儿自主操作和体验,才能发挥自然角的教育价值。

首先,教师可以请幼儿和家长一起收集一些相关的材料,如植物种子、动物,让幼儿自主选择观察和探索的事物。教师可以让幼儿介绍自己收集来的物品,和幼儿一起探讨如何布置自然角,如怎样将物品分类、如何摆放更美观协调、如何陈列有利于植物生长,启发幼儿思索,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通过亲身喂养、管理自然角中的动植物,体验劳动的辛苦,使他们更加关心、爱护自然角的动植物。自然角的管理方式有很多,教师可以让幼儿自主选择想要照顾的动物或植物,也可以采取小组轮流的方式。

最后,幼儿生活经验较少,认知能力弱,难免会犯错。在创设和管理自然角时,教师要允许幼儿“出错”。

例如,笔者所在班级自然角新增了一株含苞待放的蝴蝶兰,幼儿特别喜欢,都盼望着它能快点开放,于是他们每天都给它浇水,可是蝴蝶兰还没盛开就已经烂根枯萎了。对此,笔者没有责怪他们,而是让他们思考蝴蝶兰为什么会死。幼儿讨论之后发现,蝴蝶兰是因被浇水过多而死的。为了科学合理地给蝴蝶兰浇水,幼儿想到制作一块告示牌,有人浇过水后就竖立告示牌,这样就不会多浇或漏浇了。在幼儿讨论的过程中,笔者几乎没有参与其中,只是引导他们进行思考。由此可见,教师要允许幼儿“出错”,关注幼儿的错误,让他们从错误中得到成长。

(五)细心留意,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然角

幼儿的好奇心较强,他们对新鲜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开始时比较认真仔细,但时间一久,他们的兴趣便会转移。因此,教师要细心留意,善于挖掘新的观察主题和知识点,以保持幼儿对自然角的兴趣。

首先,教师要根据季节变换,更新自然角的内容,激发幼儿观察和探究的欲望。比如:在春天,教师可以投放油菜花、蚕、小蝌蚪等,带领幼儿开展一些种子发芽的实验或照顾小动物的活动;入夏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饲养蜗牛、蝉、蚯蚓等小动物,制作蝴蝶、蜻蜓标本,将其摆放到自然角;到了秋天,教师可以增添几盆菊花,收集一些果实做成果实娃娃,还可以利用各种各样的树叶,做成拼贴画装饰自然角;冬天也有很多独特的内容,教师可以带领幼儿种植水仙花、欣赏蜡梅花、进行暖棚实验等。

其次,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更新自然角的内容。当前将主题教育活动与自然角相结合是一种趋势,自然角可以与主题教学互为补充。例如,在主题活动“七彩世界”中,教师可以鼓励幼儿收集各种颜色的树叶、花草装饰自然角,收集大大小小的石头,用蜡笔给它们添上颜色,做成娃娃放在自然角供观赏等。

最后,教师要关注幼儿的问题,挖掘新的知识点。在观察自然角时,幼儿会提出很多问题,教师可以从中挖掘出新的知识点。例如,几名幼儿发现自然角的植物“长歪了”,它们朝着窗口的方向长,于是笔者引导幼儿围绕这个问题开展了讨论活动。有的幼儿提出靠近窗口能晒到太阳,他们一起进行了“追太阳”实验,最后得出植物具有向光性。经过“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实验证明—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幼儿不仅解决了问题,学到了新知识,还学会了思考探究的方法。

(六)引导记录,促进幼儿的交流和分享

幼儿的科学活动不仅需要探索和观察,还需要表达和交流。在自然角的科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引导他们利用绘画、表格、符号等方式记录自己的探究和发现,并鼓励幼儿进行交流与分享。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每天晨间谈话、餐前活动或者离园前五分钟的时间,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观察记录,说一说在自然角的新发现。这样既能了解幼儿在自然角的活动情况,又能为幼儿提供展示、交流的机会,增强其语言表达能力,使其学会梳理和总结经验。比如,有名幼儿在观察记录本上画了一株弯曲下垂的植物,笔者以为这株植物枯死了或者被风吹倒了,通过幼儿自己的描述才知道,他画的是黄豆苗长高了,支撑不住弯下了腰。笔者提出了“那怎樣才能让豆苗挺直起来往高处长呢?”这一问题并鼓励幼儿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的幼儿提出用筷子把豆苗支起来;有的幼儿想到制作一个豆苗架支撑豆苗生长;有的幼儿说用绳子把豆苗上面的部分捆起来,使它保持竖直;等等。接下来,幼儿分组进行了尝试,最终成功了。可见,通过交流和分享环节,教师能够关注到幼儿的发现,充分体现观察记录的价值。

(作者单位:太仓市高新区镇洋幼教中心香花幼儿园)

猜你喜欢
案例创设植物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哦,不怕,不怕
将植物穿身上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植物罢工啦?